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005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

1初中科学总复习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目录目录:

(一)波1

(二)运动和力4(三)浮力及其综合问题9(四)简单机械、机械功和机械能9(五)电11(六)电和磁、生活用电13(七)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14(八)物质的性质和结构16(九)常见的物质水、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19(十)酸碱盐定义、性质、用途26(一一)波波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21.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2.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知识总结:

(一)波的简单知识1.波是一种物质。

2.波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3.声音、光、电磁波等从本质上讲都是波。

4.波的传播都有一定的速度。

5.波的传播有的需要媒介(如声音),有的不需要媒介(如光、电磁波)。

(二)光1.光的反射常见的光的反射:

镜面反射(图1甲)和漫反射(图1乙)。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2)。

2.平面镜成像

(1)原理:

光的反射。

(2)特点:

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它们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图3)。

3.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某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4)。

3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原理:

光的折射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图5)。

当u2f,fv2f,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应用如照相机、人眼睛。

当fu2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应用如投影机。

当uf,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同一侧;应用如放大镜。

5.人的眼睛

(1)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共同组成眼球的折光系统。

(2)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图6)。

(3)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叫做近视;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叫做远视。

(4)矫正近视应该选用凹透镜,矫正远视应该选用凸透镜。

(三)声音1.声音的基本知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媒介(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物质)。

(3)声音的传播速度叫做声速;空气中声速较小,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乐音的特点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指声音的响亮程度,跟声源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3)不同物体可以发出同样音调、响度的声音,但音色往往不同。

3.声波范围的划分

(1)人的听觉范围:

2020000赫兹。

(2)次声波:

低于20赫兹。

(3)超声波:

高于20000赫兹。

4.噪声

(1)噪声危害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一种污染。

(2)噪声的防治可以从噪声源、声音的传播途径等方面采取措施。

(四)阳光的组成1.色散现象4

(1)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三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该现象称为色散现象(图7)。

(2)色散现象是因为不同色光经过棱镜发生偏折的程度不同。

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

2.太阳光谱

(1)太阳光谱包括可见光谱和不可见光谱(图8)。

(2)在可见光谱中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红外线,在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紫外线。

(3)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组成。

(4)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红外线有致热作用。

紫外线有消毒灭菌、萤光效应等。

(二二)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教学目标:

56重点和难点:

1.二力平衡2.牛顿第一定律3.压强的计算知识总结:

(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一种运动,它是自然界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是研究某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3)由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在机械运动中,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速度

(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4)速度的单位:

米/秒、千米/小时。

3.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机械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路程或任一时间内的速度都相等。

(3)平均速度的计算:

(二)力1.力的基本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能使物体形变和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

牛顿(N)。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图示法:

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精确表示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作图法。

(6)力的示意图法:

不需精确表示力的大小,只需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作图法。

7(7)力的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2.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如图所示。

3.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等因素均无关。

(三)压力和压强1.压力

(1)压力由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如图所示)2.压强

(1)压强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2)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3)压强的公式:

(4)压强的单位:

帕斯卡(Pa)。

(5)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

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3.液体的压强

(1)产生的原因:

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测量用压强计(如图所示)。

8(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是在同一水平面上。

常见的连通器有茶壶、过路涵洞、船闸等。

4.人体的血压

(1)人体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2)正常的收缩压90140mmHg;正常的舒张压6090mmHg。

(3)收缩压低于90mmHg成为低血压;舒张压高于90mmHg叫做高血压。

5.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用托里拆利实验可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如图所示)。

(4)大气压随海拔的增大而减小;一般说来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

(5)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105Pa。

(6)虹吸现象:

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液体从液面较高的容器通过曲管越过高处而流入液面较低容器的现象。

它发生的条件是曲管里须充满液体。

虹吸管我国俗称“过山龙”,用于引水灌溉。

(7)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时,压强减小。

6.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2)当流体稳定流动时,在流速越大的地方流体的压强越小,在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如图所示)。

9(三三)浮力及其综合问题浮力及其综合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浮力2.理解阿基米德定律3.掌握浮力计算的四种方法(定义法、公式法、平衡法、示数差法)4.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重点、难点:

重点:

浮力计算难点:

阿基米德定律的理解知识总结:

1.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流体(液体或气体)中,因为上下表面所受到的压力不等,下表面受到的向上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

2.阿基米德定律: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用数学式表达为:

FgV,为液体或气体密度,V为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体积,g9.8N/kg。

3.浮力计算方法:

定义法: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F上下表面压力差。

公式法:

应用阿基米德定律的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式中的V是物体被液体包围的体积或浸没的体积,而不是液体体积也不是物体体积。

平衡法:

只要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和力的关系,若只受重力或浮力作用,那么必有浮力等于重力。

如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在液体中悬浮或在液体中匀速直线运动等。

示数差法:

一个物体在空中挂在弹簧秤下,弹簧秤示数为F1,若将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在液体中浸没时受的浮力为F1F2。

4.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时,若浮力大于重力:

物体将上浮至漂浮,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浮力小于重力:

物体将下沉。

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将悬浮于任何深度处或在液体中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中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由浮力和重力共同决定,只要改变它们的相对大小即可实现浮沉。

如:

潜水艇在海中活动时,浮力不变,是通过改变自重即注水或排水来实现浮沉的;气球、飞艇里充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从而使球内气体的重力小于同体积空气的重力即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因此它就可以升空。

5.浮力问题涉及到密度、压强、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容易出现综合试题。

(四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功和机械能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的支点和力臂。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了解杠杆的应用,了解人体杠杆。

2.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了解滑轮组。

知道滑轮组拉力的计算。

3.理解功的原理,并会用功的原理推出斜面公式。

了解总功、有用功、额外功。

了解机械效率。

4.理解功的概念。

知道功的单位。

5.理解功率的概念。

知道功率的单位。

了解一些机器和生物体的功率。

6.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涵义。

了解机械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总结:

1.杠杆的概念:

杠杆是一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固定点”、“硬”是其两个要素。

杠杆并不要求是直的。

102.杠杆平衡条件:

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当杠杆满足这个条件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表明:

杠杆的平衡不同于一般物体(质点)的平衡,杠杆的平衡由力和力臂共同决定。

3.杠杆的分类:

4.滑轮:

滑轮可看作旋转的杠杆。

当滑轮静止或匀速转动时,也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5.功:

物理学上的做功包括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作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功的计算公式:

WFS,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是:

焦,1焦1牛米6.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功率。

公式:

PWt,功率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是:

瓦特,1瓦特1焦秒根据公式PWtGht,可知要测定人上楼时的功率,需要测量的量有:

人的体重G、楼高h,上楼时间t。

根据功率的导出式:

PFv可知功率一定时,要增大F,必须减小v,即汽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

7.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一定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这一规律是大自然对人类智慧的制约。

人凭智慧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机械,可以得到省力的好处,也可以得到省距离的好处或是改变力的方向,但不可同时既省力也省距离,即永远不会发明能省功的机械。

8.机械效率:

不同机械在使用时,其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不同,我们把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叫它的机械效率。

有用功由主观目的而定,总功则是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总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被利用的有用功,一部分是被机械消耗的额外功。

因为机械的摩擦和机械自重不可避免,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9.机械能:

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具有能,但并不一定做了功。

动能是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决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的大小由物重和高度决定。

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称。

在数值上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和。

能量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和功相同,都是焦。

1110.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一个物体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都会改变,但总机械能不变。

实际上动能和势能在转化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虽然总的能量仍然守恒,但机械能减少了。

(五五):

):

电电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电结构并用来解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等电现象。

2.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其三种状态。

知道电路图。

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

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

了解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熟悉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了解金属、酸碱盐水溶液的导电过程。

了解半导体。

4.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电量。

知道电流及其单位。

掌握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5.了解电压。

知道电压单位。

掌握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6.了解电阻的概念。

知道电阻的单位。

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了解滑动变阻器及其使用。

了解电阻箱。

7.掌握欧姆定律。

8.理解电功的概念。

掌握电功公式。

9.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了解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了解电能表。

知识总结:

1.物质的电结构:

物质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

一般物质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又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就是其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

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通常情况下,物质内部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整个物体内的正电荷数等于负电荷数,对外不显电性。

质子是存在于坚固的原子核内,一般的物理化学过程不会转移,而原子核外的电子会因某种物理或化学的原因而转移,造成电子得失,得电子者因电子“过剩”而带负电,失电子者因电子“不足”而带正电。

摩擦起电就是因为摩擦使电子转移使物体带电的。

2.电路:

不管多么复杂或多么简单的电路,都必有四个部分:

电源输出电能;导线输送电能;开关控制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

电路有三种状态:

通路电路处处连通,电路中有电流;断路有一处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只经导线在电源正负极间构成回路。

短路电流很大要损坏电源或导线,是绝不允许的。

某用电器两端用导线连接,没有电流通过这个用电器,但电流仍流过另外的用电器,称为局部短路,这是允许的。

3.电路的三个基本物理量:

电流强度:

电流是一个物理现象,描述电流强弱的物理量是电流强度。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规定正电荷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科学上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电流强度。

公式是:

I=Q/t,电流强度的单位是:

安培。

1安培=1库仑/秒。

电流表是测电流大小的工具,使用时一要通过估计或用试触法选合适的量程;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三要将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电压:

电压使电荷发生移动形成电流,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单位是:

伏特。

用电压表测电压,使用时要将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的两端。

电阻:

电阻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粗细、温度有关,电阻的单位是:

欧姆()。

从物理意义上讲,电阻与是否通电没有关系,即与导体的电压、电流无关。

电阻与温度有关,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温度减小到某一温度时(转变温度),有些金属的电阻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叫超导体。

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温度变化不大时(如季节变化)可以忽略。

但在温度变化较大时(如白炽灯点亮前后)要考虑。

欧姆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得到,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12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使用时要注意公式中的三个量要对应于同一段电路或同一个用电器的同一时刻。

4.电功和电功率:

如何灵活运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电功率的普遍公式有,导出公式有,在初中阶段,我们常见的灯泡、电阻电路都属于纯电阻电路,因此这四个公式都可以灵活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常遵循以下原则:

对串联电路,多用公式P=I2R,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是一定的,只需比较R的大小,就可以确定P的大小;对并联电路,多用公式,因为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P与R成反比;对于非纯电阻电路,初中常提到的多是电动机电路,只能运用公式,不能用;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灵活选择公式,如:

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用公式很13容易算出电阻;这时没必要先算电流,再利用计算电阻。

5.串并联电路规律总结:

两个电阻R1和R2串联和并联的基本特点(如下表):

(六六)电和磁电和磁、生活用电生活用电教学目标:

1.熟悉磁场的基本概念。

了解地磁场。

2.熟悉直线电流和通电螺线管(曲线电流)的磁场。

会用安培定则。

3.了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了解电磁铁和继电器的应用。

4.了解安培力及左手定则,了解电动机的原理和构造。

5.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了解发电机的原理和构造。

6.熟悉家庭电路的连接,了解家用电器的电压、功率及使用方法。

了解输电网络。

7.掌握安全用电原则。

了解在触电事故中的自救。

知识要点:

1.磁场的基本概念:

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存在于磁体周围。

磁场有方向,规定:

小磁针北极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为该处的磁场方向。

人们用一种不存在的闭合有向曲线表示磁场,这种画在纸面上的假想曲线叫磁感线。

2.奥斯特实验: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即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可用安培定则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3.电磁铁:

在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可制成电磁铁,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和大小通过电流的有无和大小来控制。

4.安培力: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叫安培力。

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和导体受的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左手定则判定。

5.电动机:

利用安培力做功的原理制成,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6.电磁感应:

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

感应电流的方向、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确定。

7.三大定则:

安培定则:

使用右手判定直线或曲线电流磁场方向。

左手定则:

使用左手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使用条件: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先有电后动)右手定则:

使用右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

使用条件: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先动后有电)8.家庭电路的连接:

户外线先进电能表,再进闸刀开关,闸刀开关静触头一定要装在上方。

保险丝要串联在电路中,选择保险丝应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正常工作电流,保险丝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合金材料制成,绝对不能用铜丝替代。

各用电器及插座均并联,电灯电路火线先进开关,再进灯座。

螺旋灯头的螺旋套应接零线。

9.安全用电:

触电事故是人体直接或间接与火线相碰造成的。

辨别零线火线用测电笔。

火线能使氖管发光,使用测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

火线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14安全电压:

指不高于36伏的电压,在潮湿环境应在24伏甚至12伏以下。

安全用电原则: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家用电器金属外壳要接地。

(七七)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形式的能量:

内能、电能、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及其转化。

2.掌握内能、电能、核能、化学能的概念。

3.掌握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

4.掌握焦耳定律,了解电热器的构造和使用。

5.学会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分析自然过程。

6.学会与能量有关的简单计算。

7.了解能源与社会。

知识要点:

1.一种运动形式对应一种能量形式:

2.几种常见的能量:

内能:

热运动:

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内能:

物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之和统称为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也是焦。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也是人类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

热量:

在热传递中,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的多少叫热量。

热量只有在热传递中才有意义。

在没有做功时,热量其实就是物体改变的内能,它的单位也是焦。

比热:

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等这一热学性质,引入比热这一物理量。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单位是:

焦/(千克)热量的计算:

吸热公式:

15放热公式:

热平衡方程:

当热传递过程中无热量损失时,有燃料的热值: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热值反映该燃料的优劣,热值由燃料本身决定。

内能的利用:

人类的发展史包含对内能利用的历史。

主要是用来获取热量(热传递,如各种炉灶)和获取机械能(做功,如各种热机)。

热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

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做功冲程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炉灶和热机都有个效率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造成污染的主要是废气、粉尘、噪音。

核能:

原子核在转变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叫核能。

核能从原子核内部释放,比化学能大得多,核能释放的途径是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两个方面:

太阳能和地球本身的核能。

太阳是通过内部热核聚变反应,不断地向周围空间辐射光和热。

地球对太阳能的吸收:

一是升高温度,以内能的形式吸收。

二是通过化学作用或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物体体内的化学能或生物质能储存起来。

电能:

电能是电流运动所具有的能。

电能是众多形式能量中最容易获得也最容易转化为其它形式能量的一种能量。

人类将电能方便地转化成所需要的能量:

电热器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扬声器电能转化为声能。

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

电流发热计算公式若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若电能只是部分转化为热能,则3.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消灭,也不能创生。

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重要的规律,它指导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4.能源与社会发展:

能源家族化石能源:

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能源。

一次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

二次能源:

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

生物质能:

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能源的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能源技术革命的标志是钻木取火。

人类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导致了以柴薪作16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

第二次能源技术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

人类从此逐步以机械动力大规模代替人力和畜力,人类的主要能源由柴薪向煤、石油等化石能源转化。

第三次能源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核反应堆。

核电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技术,由于核电比火电更清洁、安全、经济,核能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常规能源。

能源的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内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

由于某些摩擦而使动能转化的内能,虽然没有消失,但不能利用。

能量是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才能得以利用,是有条件和代价的。

能源与环境能量失控会造成危害。

火灾是一种典型的失控能量释放,大部分火灾是由于不遵守安全规则引起的,火灾的直接原因是乱丢火种,输电线破损和超负荷运行引起的。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势必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加剧。

能源危机和未来的理想能源由于人类消耗能量迅速增长,化石能源不能长期满足人类的要求,将会出现能源危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

理想能源的四个条件:

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第二,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第三,相关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第四,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八八)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考点讲解:

1.物质的性质: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如自然界中水的三态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