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129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pdf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pdf(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pdf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陈逢丹(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接受美学理论在我国运用于翻译研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文旨在对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并对谊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尝试性总结。

希望能有助于拓展翻译研究空间,从而对译学研究有所裨益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足的理论体系。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树起接受美学旗帜其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

接受美学影响深远,并渗透到各种哲学、美学思潮中。

正如霍拉勃(1987:

282)所说:

“从马克思主义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

”一、接受美学概述回顾历史,西方文论的重心转移体现在三方面:

作者文本-读者。

19世纪中叶实证主义是主流,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受到极大关注。

20世纪是批评的时代,作品本体论得以提倡。

60年代以来,接受美学对作品本体论进行反拨,直接把批评焦点转移到读者,推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然而接受美学并末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赋予该理论开放的生命力,却造成了后人总结、概述的困难。

本文就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首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

接受美学反拨以“新批评”、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在接受美学中,文学作品并不等同于文学本文。

文学作品的概念包含两极:

一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本文:

一是经由读者阅读后的具体化文本。

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本文,也不同于本文的实现,它必须被确定为两者之间的中途点上。

(Iser,1978:

274)姚斯(1982)贝IJ提出本文的历史本质,即本文存在与文学视野中,存在于时间系列中视野的不断交替演化中;本文不过是文学效应史中永无止境的最现。

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

其次,读者阅读的主体性文学研究的出路在哪里?

更新研究方法的突破口在何方?

接受美学的青年理论家们彷徨过,踌躇过,最终他们选择“走向读者”这一道路。

走向读者,意味着文学研究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性,强调接受的主体性。

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其接受过程又是如何?

姚斯认为,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许多“空白”或“未定点”加以填充,从而使文学作品最终得以实现。

伊瑟尔则关注研究文学阅读的具体过程。

他认为文本和读者的会聚使文学作品真正进入存在。

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独家生产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读者的积极参与是解读文本潜在意义的重要因素接受美学还十分重视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教育,认为培养读者的知解力和想象力尤为重要,读者的期待视野提高了,才能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好的文学文本。

再次,文学的历史性。

文本是历史的文本,所以研究文学理论也就是研究文学史。

姚斯(1982)提出,文学作品只能作为连续几代读者的集体阐释而存在。

每一代观众或读者都通过特殊的期待视界的透镜对文学作品作出反应。

对姚斯发生深刻影响的是哲学解释系统,尤其是伽达默尔的著作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是试图在过去与现在的空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我们在当下的阅读无法避免我们的文化成见,但可以在这个历史局限性之内达到一种理解,这种理解终究会对旧的文本进行新的解释。

文学的历史发展并非完全由它本身决定,而是由作家、作品、读者之间,主客体之间多重交互作用决定的。

读者每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必须与他以前读过的作品相对比,调节现时的接受每一次具体的阅读都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意识调节。

二、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述评接受美学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方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

自1975年治斯坦纳详细叙述了阐释学翻译模式后,接受美学便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0世纪80年代后期,接受美学进入我国翻译研究的视野第一篇相关论文便是杨武能1987年发表的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该文指出,文学翻译家既是阐释者又是接受者;文学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译者一作者和读者一译者一作者的阐释、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

其后,我国译界陆续发表其他相关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来探讨这一课题,可谓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其一,从新的角度审视文学翻译的过程乔国强(1988)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着重分析阅读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翻译,、2009年第么期安徽文学万方数据对文学进程的影响等问题。

吴持哲(1989)结合现象学、模糊语言学等原理再次论证“翻译是再创作”。

并明确指出接受美学有助于开拓文学翻译的视野贺微(1999)认为翻译实际上是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检验译作,也是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对话。

秦洪武(1999)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重视奈达的读者反应论马萧(2000)从译者和译文读者角度出发,分析接受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并讨论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

王松年(2000)从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的角度反思接受美学关于读者在文本解读活动中的作用,主张文本内外结合的研究以避免过分张扬接受主体的偏向。

其二,用于探讨翻译中文本意义的未定性。

马友平(2002)试述接受美学的“意义未定和空白”以及读者的阅读过程。

杨春(2005)指出文学文本因其偏重诗学编码,语义模糊,信息不确定,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于非文学文本的理解方法,应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的原则,要兼顾共通性与多义性的原则朱健平(2006)则指出,翻译本质上是解释:

文本的文学性越高,未定性程度越高,译者对未定性的确定也越没把握,因而距离作者意图可能会越远,译者的介入程度和对文本的解释度就越大其三。

用于探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地位与译文读者的参照地位。

刘峥(1991)通过阐述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从读者审美角度和译者角度论证了“翻译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共时的”。

方梦之(1992)则从接受理论角度简述译者地位,指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增值、贬值、偏离和缺省主要跟译者、读者或听者的信息接受力有关”曹英华(2003)强调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周政权等(2005)则进一步强调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

洪明(2006)提出译者不能一味消极迁就读者,要超越读者、创造读者,拓宽读者期待视野从而提高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更积极意义上的读者关照以上分析足以表明,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是息息相关的王著定(2005)从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视角出发审视接受美学对翻译批评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并兼论翻译研究中接受美学视角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刘风梅(2005)则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为翻译活动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

杨松芳(2005)以接受美学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理论研究,并从读者接受角度来探讨翻译研究的可行性与审美性。

此外,在承认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启发价值时,其局限性也受到关注张英(2005)在全面阐释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领域多方面研究的启示时,还进一步探讨该理论引入过程中所引发的悖论。

我们相信此类研究与认识能避免翻译研究的某些片面性发展。

三、结语概而言之,借鉴接受美学到翻译研究这一尝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接受美学钓关注范围之广,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

但是,由于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联姻仍处于试验阶段,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较慢,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它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对相关原理研究不够全、不够透。

对原理研究不全面,便会造成翻译研究中的某些片面性:

研究不透彻,则会在研究翻译时显得底气不足。

第二,接受美学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不够。

在我国,就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文章较多,但是专著却极为少见(翻译:

跨文化解释-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为其一)第三,研究缺乏系统性,给人一种零散、凌乱之感,有待进一步深化。

总之,面临以上困难,我们更应拓宽视野,全面系统、透彻地研究相关领域,以及如朱建平(2002)所说“建立翻译接受美学”那么这一领域的研究必将具备更大潜力与更广阔前景:

在不远的将来,我国译坛也会涌现出更多、更新和更深的翻译接受美学观点。

参考文献:

【1Imr,WolfgangTheActofReading:

ATheoryofAesmeficResponmBalbmo亿andLondon:

TheJohnsHopl【insUniVefsitypress-1978【2JaussHansRobertToward柏AesSetcsofReceptionMinnesoW:

the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213】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5)【41方梦之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上海科技翻译,1992

(1)【5】贺微,翻译:

文本与译者的对话外国语。

1999

(1)【6】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宜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7】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外语研究,1991(3)【8】刘风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2)【9】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中国翻译2000

(2)【101马友平论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渝西学院学报。

2002

(1)。

【lIl乔国强翻译与接受山东外语教学,1988(3-4)。

【12l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外国语1999

(1)f13王松年翻译:

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

外语学刊,2000(4)【14】王著定论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3)【15l吴持哲文学翻译者的接受美学中国翻译,1989(6)f16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中国翻译,1998

(1)f17】姚斯霍拉勃著金元浦等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

辽宁人民出版杜1987【18】杨春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佳术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19】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中国翻译。

1987(6)【201杨松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3)【211张英论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武汉理工大学。

2005【221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上海科技翻译。

2002(I)(23J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2)2009年第么期安徽文学万方数据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作者:

陈逢丹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2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英文刊名:

ANHUILITERATURE年,卷(期):

2009

(2)被引用次数:

1次参考文献(23条)参考文献(23条)1.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2000(02)2.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2)3.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1991(03)4.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5.贺微翻译:

文本与译者的对话1999(01)6.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2)7.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2002(01)8.张英论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20059.杨松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0.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1987(06)11.杨春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5)12.姚斯;霍拉勃;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198713.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1998(01)14.吴持哲文学翻译者的接受美学1989(06)15.王著定论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03)16.王松年翻译:

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

2000(04)17.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1999(01)18.乔国强翻译与接受1988(3-4)19.马友平论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2002(01)20.方梦之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1992(01)21.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22.JaussHansRobertTowardanAestheticsofReception198223.IserWolfgangTheActofReading:

ATheoryofAestheticResponse1978引证文献(1条)引证文献(1条)1.韩梅.李允.张兴梅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10(5)本文链接:

http: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