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476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pdf

《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pdf(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pdf

教学经验302015年第21期学科教育可包含教学和德育两部分内容,鉴于地理学科的特性,其在立德树人方面颇具独到之处。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关注和培养,是目前地理学科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本文旨在从这一角度启发中学地理教师的创意思维。

地理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了解本学科的德育目标:

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养成,对国情国策的了解,进而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培养法律法规意识等。

在了解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从多层次拓展教育教学空间,探索有效路径,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课堂内的有效发掘基础教学内容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科育人价值和德育功能,深入分析教材,从中领悟到教学内容中可以发掘的德育点,并将之与教学活动相糅合,从而实现课堂中的德育要求。

六年级“世界气候类型”的作业设计中,有习题要求学生将气候类型与当地生存的动物连线。

这时教师可以多问一个为什么:

你认为猩猩的哪些特征适合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环境下生存?

你为什么认为驯鹿适合生活在亚寒带针叶林的气候环境中?

适当的演示与提出简单的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因地制宜环境观意识的形成。

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可持续发展、忧患意识等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也应充分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在讲述中,教师要悉心领会并渲染这些情感,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

比如,讲到石油安全问题,可以补充近年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率已达50%的事实,由此让学生思考,国际油价波动可能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影响,从而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应该采取的合理对策。

讲述“世界锡都”个旧时,可适时地将钱王中的一段内容融入教学中,把清朝光张心圣1杨士军2(1.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200433;2.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200433)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地理学科立德树人途径的探索提出问题:

为何山区要修建“之”字形道路?

学生总结: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修建直线道路虽然距离短但是坡度大,汽车会出现无法爬坡的情况。

而修建“之”字形道路可以通过延长道路的长度来降低坡度,虽然距离长了,但是车最终可以行驶。

三、实验评价和注意事项利用沙坑塑造地形,操控遥控车来检验山区道路的建设方案实行起来较为简单,在校园内可以很方便地实施,原理也比较简单。

但是通过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过程体验,教师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实验注意事项:

遥控车需要选择转弯能力强和爬坡能力强的,避免出现在“之”字形道路爬不了坡和转不了弯的情况。

道路的铺设注意沙子的影响和接口的平整度,避免出现遥控车打滑的情况。

图4教学经验312015年第21期绪年间,滇商“钱王”王炽等心系天下、远见卓识、敢为天下先,牺牲钱庄,冒险出资百万两白银与外国人争夺个旧锡矿开发权成功的事实,讲给学生。

这样,原本枯燥的地名知识中渗透了历史文化内容,丰富了地名内涵,也使学生受到了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时,还可以因时进行拓展。

例如,每一个节气前后,在课堂上利用3-5分钟时间,拓展时令节气的相关知识:

从节气的名称造字中认识地理和文化之间的关联,了解我国古人对气候变化征候的认知;结合时令景观图,感受古人应时节撰写的诗词语句等。

进而体会我国精深的文化,养成爱国情操。

教学中,还可以因事拓展,根据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时事新闻,结合地理知识,从地理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2013年底,南水北调中段工程供水的新闻,在教学时,就可以与水系知识、环境问题、京杭运河等内容结合起来,增设一节专题教学内容,既综合运用了教材上的知识,又将其与生活相结合,体悟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还可增进对国情国策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在台风时节,可及时拓展学习台风的内容,从台风的形成、原理以及台风预报图的读取,到我国历年主要台风轨迹、台风的危害及影响案例等,深刻认识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影响,以及预测台风技术的作用。

既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也可加深学生对于国情国策的理解。

二、课后的延伸作业的拓展课后作业环节也是地理教师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以复旦二附中为例,学科教师在常规的练习册之外,每学期还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探究性质的长作业。

在此类作业中,可以很大程度地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如“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探究”“省级行政区名称由来”“天然林、人工林特点比较”“地沟油的再利用探究”等,在这些探究作业的完成和评价过程中,融合地理学科价值观和相关的国情国策教育。

例如:

六年级下学期的探究作业“天气现象的探究”,源于对复旦大学校歌歌词中“日月光华”一词的疑问:

“华”字为何能与日月光同列?

有没有和天气现象有关的含义?

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对近三十种天气现象进行探究,不仅可加深学生对于天气现象的理解,道明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也使得学生对我国文字文化有不同视角的认知。

三、从学校开始探究型课程中的空间拓展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教学,更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复旦二附中探究型课程中,地理教师开设的“根与芽”环保课程就是一个典范。

该课程以关注环境、关注生命、关注生活为教育目标,在校园日常活动中就有着纸板箱再利用、环保袋设计等诸多的创意课程,还举行了编制“校园植物分布地图”的大型活动: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地图技能,也让学生在参与植物辨识和挂牌的过程中,形成了关注身边环境、爱护植物的意识。

德育还可以综合利用现有资源。

在“2014版复旦二附中校园植物地图”编制完成后,新一届预备新生报到的时候,校园植物地图就被分发到每位学生手中,每位新生需要认识校园地图并大致了解近百种植物的分布情况,这也成为新生认识学校、了解学校的第一步。

开学后,新生则以班级为单位,领取植物身份牌(上有植物的简单介绍),依照植物地图为相应的植物挂牌。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并爱上了校园,地理和植物的知识和技能也印在了学生心头。

四、了解城市地理学科德育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师在考虑学科德育时,可以用参与者或辅助者的身份,辅助学生在参与其他活动时感悟地理学科的价值。

例如复旦二附中的“行迹上海”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和参观分布于上海各处的55个实践基地,在这些活动基地中,涉及地理学科或者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有“孙桥现代化农业开发区”“地震科普馆”“铁路博物馆”“城市规划馆”等不下数十处,地理教师在学生走访前后通过指导性的建议或要求,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看所学的内容,从而提升其学科和德育素养。

例如,在走访孙桥现代化农业开发区前,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七年级第二学期“现代化农业”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

孙桥农业开发区的位置选择、孙桥农业开发区的产量与都市需求、从成本看现代化农业开发区的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环保情况等。

要求学生在参观时带着问题进行调查,并依据参观内容写出考察报告。

五、行走四方地理学科德育与其他活动及校外资源相结合“行走中的课堂”系列是复旦二附中开发的系列师生游学交流活动,自2007年起,已先后与云南、贵州、宁夏、青海、山东、浙江等地的学校建立了合作联教学经验322015年第21期盟,并形成了常态性的游学交流互访。

这对于长期囿于教室内的地理学科教师而言,是一个极佳的平台。

借助学生们走出去的机会,可以有意识引导或随程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地域的特征、差异与变化,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和国策,进而促进学生环境观、资源观、人地观的形成和国家意识的强化。

例如,当学生游学于宁夏西吉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山区)、资源情况(缺水)、经济情况(贫困)有着切身的感受,地理教师这时可以从多角度指导学生:

了解国家国情、认识国家政策、体会资源短缺带来的不便及国家对于环境、经济、技术等各领域的关注和需求,从而综合影响学生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法律法规意识的强化等方面。

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我的感受记录向外传播,自主组织和开展相关活动,将自己的理念付诸于行动中。

此外,地理学科德育还可以尝试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

许多学生会利用节假日远足旅行,地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留下相关记录,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就可以借助学生的记录和资料,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认识和了解国家,从而影响学生的人地观念。

例如在寒暑假前,借助学生出游或回家的经历,要求学生完成照片游历(记),开学后地理教师可以依据这些资源结合具体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也会有极佳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地形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拍摄的景观图进行说明。

在区域特征的学习中,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和照片说明,不仅能够达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视角看待事物和景观的意识。

六、放眼世界地理学科德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地理教师在考虑学科德育方式时思路还可以更宽阔些,在校外有许多学生活动组织、公益组织(前文所提及的“根与芽”就是一个国际性的环保组织)等,不妨帮助学生们请进来、走出去:

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开展相关地理的系列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都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可以用活动指导者、联系者、协助者等身份,帮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学习、参与、体验、感悟、行动,进而在人地关系、全球视野、爱国情感等方面有所感悟。

例如,2015年1月由复旦二附中主办的首届泛复旦初中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活动中我校学生持续地参与其中,自发地去了解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地区),尝试用更高层次的眼光来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在这项活动中得到了很高程度的认同。

此外,我校还创造了许多交流的机会,学生无论是游学在外(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还是接待来访进行文化浸润的外国学生,都与其他文化环境下的学生有着大量的接触。

在此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知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对待事物的看法,从而促进其国家和文化意识的养成。

例如,当学生游学于新加坡南洋女中、中正中学时,对于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下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及其影响下的语言行为、国际环境及其影响下的法规政策,以及综合环境所形成的文化特色等,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时地理教师只需要略加点拨,学生就能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加深对新加坡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认知与了解,从而更为贴切地认知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状况。

眼光有多远,思想就有多远;思想有多远,成就才能有多高。

通过多层次的拓展教育空间,学生的眼界将不再局限于课本上、教室内;学习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广阔的空间带来的不仅是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也可能是学生生命境界的转变。

的生成规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二是描图内容不宜过量、过繁,以免造成学生思维上的疲劳;三是不可放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引导、启发、示范和纠正;四是描图版面要简结、清晰,色彩分明,能够感受简单的色彩美和层次美;最后就是教学过程不能忘记过程性评价,除了鼓励肯定外,对好的“作品”,教师要及时展示、示范。

让学生做个知识的旅行者,置身于“荒芜”的地图之上,定位,识气候,行于“山水”之间,循于“规律”之上,沿途欣赏“知识脉络”的风景,一路收获“能力生成”的喜悦。

“思维描图”教学法即是如此。

(上接第2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