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现代园林风格之比较.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873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与现代园林风格之比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典与现代园林风格之比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典与现代园林风格之比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与现代园林风格之比较.pdf

《古典与现代园林风格之比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与现代园林风格之比较.pdf(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典与现代园林风格之比较.pdf

-87-上海农业科技2013-3古典与现代园林风格之比较徐林生(江苏省苏州市苏缘景观绿化工程有限公司215000)园林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在城市中大量涌现,在构建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然而,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合理地应用于城市建设中,目前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为此,笔者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建设城市园林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依据与参考。

1思想与功能1.1指导思想园林是时代的产物,在每一个阶段均有其不同的特点。

古典园林讲究“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园林逐渐进入我国园林中。

西方园林讲求几何图形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对称布置,甚至将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均衡对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可见,西方园林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在先哲们的思想中,古典园林渐渐渗透了现代哲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管理科学,融入了中外园林艺术的优秀风格,孕育了中国现代园林学科新体系的发展。

可见,中国现代园林是在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部分西方的造园艺术,综合涉入了自然社会和现代科学、艺术、伦理等,形成了园林风格交融、园林文化丰富、园林形式多样、园林特点众多的新格局。

1.2功能定位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其基本的功能定位都是观赏型,唯一不同的是服务对象。

古典园林仅服务于以宫廷或以贵族为代表的极少数人,园林的功能都围绕他们的日常活动与心理需求展开,这实际上是一种脱离大众的功能定位,同时也反映出在等级社会中,园林功能性的局限与单一。

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仅从景观意境出发,并无商业目的,而现代园林,部分被用作赢利场所,充斥着商业竞争气息,扭曲了园林本身应具有的生态本质。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更加开放的生活方式激发了人们不同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为顺应这一趋势,现代园林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从心理学、行为学等角度分析了大众的多元需求,研究了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位,如根据人的行为迹象得出合理顺畅的流线类型(抄近路、左转弯、识途性等);通过定点研究人的各种不同行为趋向与状态模式,确定不同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等。

总之,现代园林在功能定位上,不再局限于古典园林的单一模式,而是在微观上进行了深化与细化,在宏观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独特的园林要素,强调人与生活的关系,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以庭院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并普遍采用木质材料,给人提供明确实用的情调。

园林建筑的美学精神可概括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如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给人一种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2。

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居于次要地位,表现出自然化的特点,但在局部上,它往往又成为构图中心。

现代园林中的建筑是全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力求突出自然美,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建筑材料多样,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许多新型建筑材料不仅在性能上耐风吹日晒,使用寿命也较长。

在建筑色彩上,古典园林多以暖色调为主,而现代园林则依据用地功能的不同,设置形式多样的颜色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植物造景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崇尚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而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却有着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

3.1植物材料选择上的转变总体来说,在植物选择上的转变主要是从单一转向多样。

据调查,苏州8座园林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沧浪亭等),各园重复栽植的植物有罗汉松、白玉兰、桂花等11种植物,重复率达100%;而重复率在50%以上的植物有70种左右。

由此可见,在植物材料选择上,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局限性强,如拥有优越自然条件的江南私家园林和受北方气候条件限制下的皇家园林。

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余种,其中,木收稿日期:

2013-02-20摘要:

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既有其各自的特点,也有现代园林建筑形式对古典形式的传承。

从园林构建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园林建筑、植物造景、园林小品等方面,对两种园林风格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建设城市园林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

园林;风格;古典;现代;比较-88-上海农业科技2013-3本植物8000余种,而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用植物种类不超过200种,仅占2.5%。

相比之下,现代园林在植物选择上,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园林已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而开始注重在植物配置中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3.2配置形式上的转变在配置形式上,现代园林打破了古典园林的规律性,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为自然式,常与造园风格保持一致,但受“片山块石、似有野趣”或“咫尺山林”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形式受到了限制,虽能发挥使人产生想象自然美景的作用,但并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真正”存在。

古典园林中除采用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等形式外,还有一些规律性的植物配置手法,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栽梅绕屋等3,同时,花台、盆景、盆栽等形式在古典园林的室内室外、厅前屋后、轩房廊侧、山脚池畔等处也较常见。

如今,盆景、盆栽已进入各家各户的庭院和阳台空间,花台已演变为现代的花坛、花境等形式。

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更新和植物配置多功能的要求,使植物配置形式正在走向多元化。

植物材料选择的多样化发展为多元化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平面和立体空间层次的营造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较符合实际需求的科学比例配置,另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专类园、湿地、森林公园、防护林等绿地形式的开拓,也赋予了植物配置更多的载体与功能。

3.3配置原则上的转变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的观赏内容、寄托园主的思想情怀,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较强调艺术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所具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4,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吹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均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发出的瑟瑟涛声以感染人。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成为现代园林的亮点,对于现代的园林设计师来说,结合时代特征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同时,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人们认识到植物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还看到了其环境保护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生态作用。

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现代植物配置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4园林小品4.1掇山置石由于古人出行不便,于是产生了“一卷代山”的想法,如苏州狮子林中的掇山置石。

现代园林中的置石虽缺乏像古典园林假山置石那样系统化、程式化的理论,但可结合新时代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探寻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置石作品,同时与其他物质要素紧密结合,以求共同建造优美的、富于生机的自然景观,从而创造清新宁静的生态环境56。

4.2园林雕塑现代园林则将各种材料的园林雕塑配置于园林作品中,以丰富园林文化内涵。

随着西方造园艺术的渗透,广泛运用于西方园林的现代雕塑也被我国所吸收利用。

从造型上,有人物、静物等;从材料使用上,有不锈钢、陶瓷、木、铜、骨等,种类繁多,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7。

4.3园林照明“张灯夜游”曾是古典园林中一项极富情趣的活动,同样,现代园林中的照明更为重要,它并非单纯地将园地照亮,而是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幻,使园林呈现出一种与白昼迥然不同的情趣,同时,造型优美的园灯在白天也具有特殊的装饰作用8。

4.4现代机械由于园林范围的扩大,使用人数的增加,园林建设和养护问题迫在眉睫,因此,相比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在这方面的发展较快,在园林工程中已投入使用大量现代机械,如工程机械、种植养护机械、场圃机械等。

5结语传统的园林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和时空的局限,人们习惯慢慢欣赏园林景色,仔细品味、推敲、联想,强调诗情画意,讲究步移景异。

古典园林虽在层次上较丰富,表现的意境深远,但一味追求曲径通幽与曲折变化,会显得封闭有余、开敞不足,往往不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更乐意接受明快的园林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910。

当今,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应把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空间布局、美学文化与西方的造园形式、造园理论等以及现代造园技法相结合,以创造出更符合中国情节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刘霄峰.古典园林的启迪析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建筑设计之影响J.中国园林,2004,(8):

58.3周志仪,龙春英,江婉平.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

1655.4汪菊渊.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上)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下转第83页)-83-上海农业科技2013-33.1试验结果表明,“江甜1号”甜叶菊的移栽时间宜早不宜迟,这与其晚熟特性有关,移栽期越早,越有利于植株生长,有利于分枝的发生,有利于叶片生长和糖苷积累,特别是4月中旬以后移栽的比4月上旬移栽的各项考察指标都有很大幅度下降。

说明在气候条件能满足“江甜1号”生长的情况下,移栽期越早,产量水平就越高,糖苷含量也越高。

因此,建议“江甜1号”甜叶菊的移栽期最好在3月中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更能发挥品种增产潜力。

3.2本试验移栽后遇连续2个月(56月)的干旱无雨天气,对刚活棵的幼苗生长造成了较大影响。

因此,无论是株高、分枝数,还是单株可见叶片数、产量等各项指标都偏低,在雨水正常年份,不同移栽时间处理之间的差异可能要小一些,这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茎尖菜用甘薯“薯绿1号”栽培技术张悦凯戚正华韦小红施展(浙江省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22100)茎尖菜用甘薯是指将甘薯茎尖生长点以下1015cm的嫩茎叶部分作为叶菜直接食用的甘薯,该类型甘薯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入口嫩滑、无苦涩味、微甜、略带香气的野菜风味,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薯绿1号”是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和浙江省农科院合作选育的茎尖菜用甘薯新品种,2011年东阳市农科所引进试种,经两年试种,表现出产量高、口感佳、适应性强的特点,适宜在东阳市推广种植。

现将“薯绿1号”的品种特性及相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特性“薯绿1号”顶芽翠绿、鲜嫩,采摘后腋芽快速、整齐生长,采收期长达6个月左右;植株呈直立型,易于采摘;口感清香、润滑,无苦涩味;适合高温高湿环境下生长,是夏季叶菜淡季的补充佳品。

2栽培技术2.1培育壮苗在秋末选取健壮的甘薯枝条定植于大棚内,越冬留种,培育薯苗,入冬后最低气温15时,应及时搭小拱棚进行保温。

次年早春,应加强肥水管理(以氮肥为主),当老苗新生分枝长15cm以上、有68片叶时,即可剪苗扦插。

2.2整地做畦宜选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田块,在晴天进行深耕整地,深耕前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3000kg。

为方便田间管理和采收,把田块整成畦面宽100cm、畦高20cm的平畦。

2.3扦插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逢阴雨天即可进行扦插,遇气候干燥要及时浇水,保证成活。

每667m2种植密度为1万株左右,株行距为20cm30cm。

扦插方式采用垂直扦插,薯苗插入土中23节。

2.4田间管理栽后1周左右要及时查苗、补苗。

为促进茎叶快速生长,田间应保持湿润。

在生长期间要及时拔除杂草。

如遇干旱,应进行灌水抗旱。

每次采摘茎尖后,每667m2追施尿素15kg,以促进薯苗生长。

2.5病虫害防治对地下害虫较多的地块,在整畦前用50%辛硫磷1000倍液喷施或每667m2用5%辛硫磷颗粒剂2.5kg拌细土15kg均匀撒施。

在茎叶生长盛期,要及时防治斜纹夜蛾等害虫,可用48%乐斯本1000倍液喷雾防治。

2.6及时采收插苗后30d左右,当新生侧枝长15cm左右,可徒手采摘或用剪刀采收,以后根据长势每78d采收1次,直到初霜秧苗停止生长为止。

采收后应立即进行修剪或边收获边修剪,方法为每条蔓留2个节间,以保证再生新芽。

收稿日期:

2012-12-24摘要:

“薯绿1号”品种产量高、口感佳、适应性强,适宜在东阳市种植。

为促进“薯绿1号”的推广应用,介绍了其品种特性及相关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培育壮苗、整地作畦、扦插、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

薯绿1号;茎尖菜用甘薯;品种特性;栽培技术*(上接第82页)6鲍世行,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7姚亦峰.现代城市公园平淡朴实的审美与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4,(8):

3740.8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9林广思.景点营造与中国当代园林J.中国园林,2004,(9):

2123.10陈战是,梁伊任.谈我国现代园林中材料的运用与发展J.中国园林,2004,

(1):

3335.(上接第8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