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892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8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pdf

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2015年年88月月XX/TXXXXXXXXXI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语和定义.14总则.24.1目的任务.24.2基本要求.24.3工作定额.25设计书编写.46调查内容.46.1地形地貌条件.46.2岩体工程地质特征.46.3土体工程地质特征.56.4地质构造背景.56.5工程水文地质条件.56.6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作用.57遥感解译.67.1解译内容.67.2技术要求.67.3解译成果.68工程地质测绘.69地球物理勘探.710工程地质钻探与山地工程.810.1一般规定.810.2钻探.810.3山地工程.911原位测试.1011.1一般规定.1011.2标准贯入试验.1011.3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011.4静力触探试验.1011.5点荷载试验.1011.6扁铲侧胀试验.1011.7十字板剪切试验.1011.8波速试验.10XX/TXXXXXXXXXII11.9渗透性试验.1112室内试验.1112.1一般规定.1112.2土的试验.1112.3岩石试验.1112.4水质分析.1212.5第四纪地层测试.1213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与野外验收.1213.1一般规定.1214图件编制.1214.1基础要素图.1214.2综合工程地质图.1214.3规划建设应用图.1315报告编写与资料归档.1315.1报告编写.1315.2资料归档.13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及要求.14附录B(资料性附录)150000工程地质调查表格(野外调查、试验类).16附录C(资料性附录)常用物探方法.22附录D(资料性附录)土的野外鉴别方法.23附录E(规范性附录)室内土工试验项目、参数与工程应用.24附录F(资料性附录)150000综合工程地质调查图编图方法.25附录G(规范性附录)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图说明书.28附录H(规范性附录)报告编写提纲.30XX/TXXXXXXXXX1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150000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调查内容、设计编写、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与山地工程、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编制、审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工程地质调查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218-2014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021-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DZ/T0216-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3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工程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要素。

3.2岩性综合体在特定的大地构造及古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岩性类型组合。

3.3岩性类型由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相对均一的岩石所构成的岩石种类。

3.4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在同一地质时代、相同的成因条件下形成的一套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均一、工程特性指标相近的松散土层。

XX/TXXXXXXXXX23.5地下空间地表以下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人防工程、通讯、管线等地下建筑所涉及的地质空间。

3.6综合工程地质图综合反映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工程地质分区的图件。

4总则4.1目的任务4.1.1150000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是基本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提高我国工程地质研究程度,为城镇总体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选址和可行性论证提供工程地质依据,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勘查及其学科发展提供地质资料。

4.1.2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区域性、基础性、综合性地质工作,主要任务有:

a)基本查明地貌特征,研究地貌形态类型、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时代。

b)基本查明各类岩土体结构、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和地质时代,进行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

c)基本查明褶皱、断裂(裂隙和断层)等地质构造特征和时代,分析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d)基本查明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岩、土体渗透性和地表水、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e)基本查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及有关工程地质问题的发育、分布规律及成因,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f)建立150000工程地质空间数据库。

4.2基本要求4.2.1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区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优先部署在重要城市群、重要工业厂矿基地、重大工程建设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4.2.2应在调查区范围内,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分片实施,以国际标准图幅为单元开展调查,可采用多幅联测。

4.2.3应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编测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作。

4.2.4应综合采用各种有效的调查技术方法,重视遥感技术、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4.2.5宜按照资料收集、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工作、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报告编审、资料汇交等程序进行。

4.2.6应按照标准图幅提交综合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按照确定的调查区范围提交综合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及相应附图、附件和数据库。

4.3工作定额4.3.1工程地质调查区类型按照地貌划分平原盆地、丘陵山地两大类,在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地去、重点地区和复杂地区。

XX/TXXXXXXXXX34.3.2平原盆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见表1。

表1平原盆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等级复杂地区中等地区简单地区地层结构及土体性质大部分地区松散层厚度大于100m,地层结构复杂,特殊类土非常发育。

大部分地区松散层厚度介于50m至100m之间,地层结构较复杂,特殊类土较发育。

大部分地区松散层厚度介于50m至100m之间,地层结构简单,特殊类土不发育。

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系统结构复杂,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很大。

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

含水层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小。

;地质灾害及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

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害较大。

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害小。

4.3.3山地丘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见表2。

表2丘陵山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等级复杂地区中等地区简单地区地形地貌极高山、高山,相对高度500m,坡面坡度一般25的山地中山、低山,相对高度200m500m,坡面坡度一般1525的山地高丘陵、低丘陵,坡面坡度一般15岩体结构层状碎屑岩体,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体,片状变质岩体,碎裂状构造岩体,碎裂状风化岩体层状碳酸盐岩体,层状变质岩体块状岩浆岩体地质构造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

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震较频发。

地质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微弱,活动断裂不发育,地震少。

地质灾害及有关工程地质问题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

工程地质问题危害严重。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较频发。

工程地质问题危害较大。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不发育。

工程地质问题危害小。

XX/TXXXXXXXXX44.3.4150000工程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按照表3执行。

表3每百平方公里主要工作量定额表地区类别遥感解译(km2)调查点(个)钻探原位测试(点或次)岩土样(组)水样(个)(m)平原盆地区复杂10050-7010-12550-900110-150250-4008-10中等10030-508-10450-75070-130200-3506-8简单10020-306-8350-60060-100160-2704-6山地丘陵区复杂10060-7515-20450-60070-100170-2406-8中等10045-6010-15300-45050-70120-1704-6简单10030-455-10150-30020-5060-1202-4说明:

1.在没有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应增加20%的地面调查工作量,用于区域地质调查;2.调查点露头不清楚时,应采用浅钻等予以揭露;3.图幅内每个工程地质分区内最少布设一个控制性勘探钻孔。

经甄别,收集的钻孔资料内容齐全,精度满足本次设计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可作为钻探定额的核定依据;4.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类型多、危害严重的地区,宜设置专项调查和专题研究,并增加相应的工作手段和工作量。

5.条件适宜地区部署静力触探,可代替钻探,但工作量不超过钻探定额进尺的20%。

5设计书编写5.1设计书应在充分收集调查区有关规划和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评述其可利用程度;进行遥感解译和现场踏勘,编制调查区综合工程地质草图,了解调查区发展规划和需求、工程地质概况和研究程度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项目任务书和本标准编写。

5.2设计书必须依据充分、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有效、专题研究与预期成果符合实际需要、经费预算合理、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有效可行、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精炼、附件清晰齐全。

5.3设计书编写提纲及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5.4设计书主要附图附件宜包括:

工程地质研究工作程度图、综合工程地质草图、工作部署图、典型工程地质钻孔设计图、可利用钻孔清单以及其他勘查与测试成果汇总表等。

5.5重大工程地质专项调查应单独编制专项调查方案。

6调查内容6.1地形地貌条件调查各种微地貌成因、形态、规模、组成物质及分布规律,分析其组合特征、过渡关系及其形成的相对时代。

6.2岩体工程地质特征6.2.1调查地层产状、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及其接触关系。

6.2.2调查结构面类型和发育特征、软弱夹层的分布特征、充填物的成分及胶结程度。

XX/TXXXXXXXXX56.2.3调查岩石的坚硬程度及强度、岩体结构类型及完整程度。

6.2.4调查岩石的风化程度,风化壳厚度、形态和性质,进行风化壳的垂直分带。

岩石坚硬程度及强度、风化程度、岩体完整程度按照GB50218-2014执行。

6.3土体工程地质特征6.3.1调查土的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包含物、结构构造、密实度和湿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6.3.2调查第四纪沉积物的时代,宜按Qp1、Qp2、Qp3、Qh进行第四纪沉积物的划分和对比。

如四分有困难时,可两分为更新世(Qp)和全新世(Qh)。

6.3.3调查沉积物颗粒组成、土层结构和成层性、特殊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动植物遗迹和遗体、沉积物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等,确定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6.3.4调查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和不同岩性的沉积物在剖面上的组合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

6.4地质构造背景6.4.1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

6.4.2应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资料,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6.4.3核查主要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性。

6.4.4选择典型地段,调查节理裂隙的成因类型、形态特征、产状、规模、密度和充填情况等。

6.5工程水文地质条件6.5.1河流、湖沼等地表水体的分布、动态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6.5.2主要井、泉的分布位置,所属含水层类型、水质与水量、动态及开发利用情况。

6.5.3区域含水层的类型、空间分布、富水性,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岩性、透水性、厚度和空间分布。

6.5.4地下水的流速、流向、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如土地盐碱化、冷浸现象等。

6.5.5地下水水位与埋深、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6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作用6.6.1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

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规模、范围、运动速度、诱发机制、危害以及当地防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

具体调查要求可参见DZ/T0216-2014。

6.6.2地裂缝调查。

调查地裂缝出现的时间、空间分布、发育规模及活动特征;地裂缝成因类型及诱发因素;地裂缝对建(构)筑物、农田、道路等危害情况,及当地整治地裂缝的措施和经验。

6.6.3地面沉降调查。

调查地面沉降发生的时间、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范围、发展趋势等;地下水、地热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变幅和速率;沉降区内已有构筑物、管线、道路等变形破坏情况,及当地防治地面沉降的措施和经验。

6.6.4地面塌陷调查。

调查地面塌陷诱发原因、发生时间、分布、形态、规模、密度等;上覆岩、土体的类型、厚度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表工程设施等的破坏损失情况,当地防治塌陷的措施和经验。

6.6.5饱和土液化调查。

调查饱和土的性质,包括土的粒径、不均匀系数、结构和相对密度;可能液化土层的埋藏条件,上覆土层的岩性、厚度,可能液化土层的厚度和排水条件等;饱和土液化对建筑物、道路等危害情况,及当地防治的措施和经验。

XX/TXXXXXXXXX66.6.6活动断裂调查。

调查活动断裂位置、规模、性质、特征、产状和延伸展布情况;分析活动断裂活动性和活动强度,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损害,圈定相对安全和不安全的工程建设区范围。

6.6.7特殊岩土调查。

调查软土、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膨胀土、盐渍土、冻土、填土等特征和分布、成因、影响因素、危害情况,及当地防治措施和经验。

7遥感解译7.1解译内容7.1.1识别地貌单元,解译各类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发育分布特征,判定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的关系。

7.1.2解译地层空间分布,勾画地层界线,识别地层岩性等;解译各类岩、土体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岩、土体类型等。

7.1.3解译地质构造轮廓、褶皱、断层等的性质、发育规模与空间展布特征等。

7.1.4解译活动断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分布、规模、形态特征等。

7.1.5解译落水洞、溶潭、溶洞、泉水、地下水溢出带等水文地质现象,确定古(故)河道等分布特征等。

7.1.6解译土地利用现状及类型。

7.2技术要求7.2.1遥感图像的解译,宜按照数据资料准备、解译标志建立、室内解译、野外检验和成果编制等阶段进行。

7.2.2应选择云彩覆盖少、冬季成像、清晰度高、分辨率不大于5m、可解性强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

7.2.3应将地质资料分析、遥感数据处理与野外踏勘结合起来,建立解译标志,室内解译后应进行野外校验,确保解译结果的准确性。

7.2.4工程地质解译图(主图)成图比例尺不小于150000。

7.2.5应将野外踏勘、资料收集、解译记录、野外验证、照片、解译图件、解译报告等记录作为野外验收的依据。

如解译结果不能满足要求,应纠正后再验收。

7.3解译成果一般应提交下列成果:

a)工程地质解译图(主图);b)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貌图、工程地质问题图、地形坡度图等;c)遥感数据、解译标志、解译卡片、典型性照片等;d)工程地质遥感解译报告。

8工程地质测绘8.1应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结合本次遥感解译成果,在地形图上编制工程地质草图,并将此图作为野外工作手图,其比例尺为125000或150000。

XX/TXXXXXXXXX78.2正式测绘前,可根据需要预先实测代表性地质剖面,建立典型的地层岩性柱状剖面和标志,划分工程地质填图单位。

填图基本单位一般为岩性综合体或岩性类型。

8.3地质界线和调查点的精度要求,在图上不低于2mm;有重要意义的地质单元体,在图上不足2mm者,可放大表示。

8.4工程地质测绘的调查点布置、密度及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以路线穿越法为主,对重要的界线可以适当追索,观测路线一般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b)调查路线间距15km,每个重要地质单元体应有调查点控制;c)调查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露头,当露头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的山地工程或浅钻;d)调查点应采用GPS定位,图面误差不超过1mm。

e)调查点数量可根据遥感解译成果适当减少,但最高不超过30。

8.5各种地质体的界线必须实地勾绘或根据遥感解译进行界线核定。

工程地质问题视其规模大小或类型采用圈定边界,或用符号等方法表示,当其集中分布时也可用群体符号表示。

8.6调查点记录应客观准确、条理清楚、文图相符。

记录可采用手图、调查表格和记录本等格式并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以及照片等。

调查表格和记录本相互补充。

8.7地质地貌、构造地质、节理裂隙、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野外调查表格格式见附录B。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表格格式见DZ/T0216-2014。

8.8工程地质测绘宜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a)野外工作手图、野外总图和实际材料图;b)工程地质草图;c)实测剖面图;d)各类观测点的记录卡片或记录本;e)浅钻、山地工程(坑、槽探)记录表及素描图;f)地质照片图册;g)文字总结9地球物理勘探9.1工程地质调查中,物探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物性参数、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场地条件及调查的要求综合考虑,具体参见附录C。

对于解决较复杂的地质问题,以采用综合物探为宜。

9.2应充分搜集利用以往的物探成果及各类遥感资料,重点是航磁、区域重力、电法、区域地震剖面等资料。

当确认以往资料有充分利用价值后,可减少新投入的物探工作量:

当可利用的资料达到调查要求时,进行少量的检查,核对工作。

9.3应根据调查设计书提出的任务,参照有关物探规范,编制物探设计书或在调查设计书中列出的物探设计的专门章节。

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资料整理、编写报告和成果验收、9.4物探的技术工作应符合下列条件:

a)对于物性前提不明、地质效果有争议的地区,在布置物探之前,应先开展适量的试验工作;b)地面物探工作的探测深度,一般应大于钻探深度;c)物探剖面应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异最大的方向布置。

物探应与钻探密切配合,钻探是物探的验证手段,物探又是钻探工作的延伸与补充;d)在钻探困难或仅需要初步探测某些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区,可单独进行物探工作;e)物探异常点附近应加大工作量,确定异常区范围,研究异常性质;XX/TXXXXXXXXX8f)岩芯采取率低或需了解岩溶、裂隙带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的钻孔,应进行测井。

对有代表性的钻孔作纵(P)、横(S)波速测井;g)对有代表性的岩、土试样进行纵(P)、横(S)波速测量;h)当发生难解、多解或解译成果有争议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或其它勘探手段综合判定:

i)重点地段可进行较高精度的物探工作。

9.5物探成果与其它地质成果要进行综合编录、综合解译。

要编制物探推断的地质图件或综合物探、地质两方面成果的地质图件,使物探的地质见解尽可能表现在地质成果上,以便于地质人员使用,更好地发挥综合地质调查方法的优越性。

9.6物探成果应作为工程地质报告的一部分,但仍需编写详细的物探专业报告,作为附件或单独归档。

应提交的物探成果有:

a)物探实际材料图;b)各种物探方法的柱状、剖面、平面成果图及地质推断解译成果图;c)动弹性力学参数等各种测量数据表;d)物探文字报告。

10工程地质钻探与山地工程10.1一般规定钻探和山地工程主要任务是查明地表以下地质结构,岩土体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并为采取试验样品,进行野外测试提供条件。

10.2钻探10.2.1钻探的主要任务有:

a)了解岩、土体的岩性、厚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岩、土体分层,划分岩、土体结构类型。

b)研究地质构造的变化,破碎带的空间分布,构造岩岩性和胶结程度,以及它们随深度的变化情况。

c)了解风化带、滑动体、岩溶等外动力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规模、组成物质或填充物的性质及发育规律。

d)了解透水、含水层组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渗透性、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和水质。

e)进行取样试验及野外测试,了解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空间变化规律。

10.2.2勘探点、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平原盆地区可按方格网布置;b)丘陵山地区主要布置在覆盖区,其勘探线按垂直主要构造线或沿地形地貌和岩性变化较大的方向布置;c)控制性钻孔数量宜占钻孔总数的1020;d)钻孔应综合利用,包括样品采集和原位测试,必要时成井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试验。

10.2.3丘陵山地区钻孔深度按20m30m确定;平原盆地区的孔深确定:

一般性钻孔50m70m,控制性钻孔80m100m。

10.2.4当遇下列情况之下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孔深度:

a)在预计深度内遇基岩时,进入中风化或微风化3m5m终孔。

b)覆盖土层和风化带、破碎带厚度小于20m时,大部分钻孔应钻至中风化基岩为宜。

c)揭露构造破碎带的钻孔,应钻透破碎带至新鲜岩体中3m5m。

XX/TXXXXXXXXX910.2.5钻探应符合下列要求:

a)孔径要求:

采取原状土样的钻孔,孔径不小于110mm;采取岩石力学试样的钻孔,孔径不小于75mm;进行专门性试验的钻孔孔径,按试验要求确定。

b)应采取全孔连续取芯钻进,限制回次进尺,严禁超管钻进:

粘性土无岩芯间隔不超过lm,其他不超过2m。

c)松散地层中,潜水水位以上孔段,宜采用干钻;在砂层、卵砾石层、硬脆碎和软碎岩层中可采用反循环钻进。

d)岩芯采取率,对粘性土和完整岩体不低于85,砂类土不低于70,卵砾类土不低于60,风化带和破碎带不低于65。

e)钻进50m及终孔时,都要进行孔深、孔斜校正,终孔时孔深误差不得大于千分之一,孔斜误差不得大于2。

f)钻进过程上,应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初见水位、静止水位、水温、涌水和漏水情况,以及其他异常情况等。

g)终孔后,应按要求进行封孔,一般可用粘土封孔,特殊情况应按封孔设计的要求封孔。

10.2.6工程地质钻探中原状土取样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粘性土和粉土中取原状土样,取样间隔2m;厚度小于2m的土层及有意义的夹层应取样;厚度大于5m的土层可间隔3m取样。

b)软土层中用薄壁取土器压入取样,硬土层可用重锤少击法和双层单动取土器取样。

10.2.7钻孔的记录和编录应由经过钻探专业训练和专业技术人员承担;记录应真实、及时,按钻进回次和分层填写,满足设计要求。

土的野外鉴定方法参照附录D执行。

10.2.8钻孔验收所有钻孔的岩芯应有照片或录像资料。

所有钻孔岩芯保留至野外验收结束。

工程地质钻孔质量按孔径、孔深、孔斜、取芯、取样和原位试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地质编录、封孔八项技术指标分出以下三级:

a)优良:

八项指标全部达到要求。

b)合格:

八项指标基本达到要求。

c)不合格:

八项指标不能满足要求或主要指标不能满足要求。

对不合格的钻孔,应补做未达到要求的部分,或者返工。

10.2.9工程地质钻孔竣工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钻孔设计书、开孔和终孔通知书、钻孔小结、钻孔工程地质柱状图、岩芯照片、岩芯编录表、钻探班报表、岩石质量(RQD)统计表,送样单,钻孔质量验收书等。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