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5900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pdf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pdf(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pdf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Vol.26No.3Jun.2009第26卷第3期2009年6月JournalofJilinInstituteofArchitecture&CivilEngineering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杨柯张成龙(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130021)摘要:

长期以来,住宅建设受制于日照、朝向等规范限制,一度表现为统一的6层楼房、相似排列以及封闭的管理模式.对具有无限活力因素的城市生活提出了挑战.我国在经历了大规模住宅区建设浪潮后,随着住区开发及需求的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实践分析与探讨,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为未来的城市住宅区新模式提出见解.关键词:

住宅区模式;和谐社区;理想生活方式中图分类号:

TU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185(2009)03-0059-04UnderXinchengPrincipleBackgroundtheExplorationofOurCountryResidentialDistrictNewPatternYANGKe,ZHANGCheng-long(SchoolofArchitecture&UrbanPlanning,JilinInstituteofArchitectureEngineering,Changchun,China130021)Abstract:

Residentialconstructionhasbeenrestrictedbythenormlikesunlightandorientationforalongtime.Theyshowaunifiedsix-storeybuilding,similararrangement,andclosedmanagementstyle.Thepaperprovidesrationalcountermeasuresandinteractiveapproachforthefutureofresidentialareasandurbanspacefromdifferentthinkingan-glesviatheanalysisandreflectionofresidentialconstructionpracticeafterthewaveoflarge-scaleresidentialconstruc-tion,withtheexploitationanddemandofcommunity.Keywords:

communitypattern;harmoniouscommunity;ideallifestyle0前言目前,我国城市用地扩张,居住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以及汽车时代的到来所引发的城市问题已经逐渐显现,而且,国内对于全新居住模式及对城市建设影响的探索和分析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现代主义及居住小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消逝,我国也逐渐呈现出居民与室外环境逐渐远离、居民之间疏远、居住区失去应有活力等现象.伴随汽车时代的到来,我国原有的住宅小区模式给城市交通带来较多问题,同时,使生活空间私有化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匮乏.这就需要人们重新审视现代城市居住模式,以改善目前城市住宅区的建设.随着美国新城市主义理论思想的出现,城市居住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交通问题,以及城市形态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人文生态理念、TND+TOD及街坊式社区等建设模式也逐渐被关注并得以逐步实现.1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出现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次新收稿日期:

2008-09-16.作者简介:

杨柯(1980),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6卷60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的意义和形成,创造新一代城市与住宅;试图在更大的区域开放性空间内以交通联系,重构一个紧凑、便利出行的邻里社区.新城市主义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城市住宅和社区发展,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1.1新城市主义运动出现的背景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更新、复兴政策的一种持续推进.1993年,J康斯特勒在出版的无地的地理学一书中,指出了二战以来美国松散而不受节制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沿着高速公路无序向外蔓延的后果.因而,他提倡要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改造目前因工业化、现代化造成的人与人隔膜、城市庞大无度的状况,即新城市主义思想1.1945年后,在宜人与城市规划一书中,D.L.史密斯对所谓宜人的定义,包括公共卫生的宜人、舒适美观的宜人、由历史建筑和优美自然环境带来的宜人.然而,郊区化在思想上的先驱应该说是霍华德,他是典型的19世纪英国式的社会改革家.利用郊区低廉的土地和自然环境、低密度的小住宅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50年前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郊区模式.随着郊区化的扩展,在享受其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不适感.诸如人际关系的疏远、地域归属感的缺失、社区防范机制的解体、对交通过度依赖以至于造成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等等.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划方案,如公园城市运动、田园城市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浪潮出现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建筑界,它重视邻里关系的社区,提倡不同阶层的融合和以步行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居住模式.1.2新城市主义取代现代主义二次大战后,美国的住宅建设拉开了郊区扩张及现代主义社区的序幕.此时的住宅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单一家庭住宅(别墅式);“公园中的高楼”模式的多家庭公寓住宅,即人们所说的“住宅小区”.这种“住宅小区”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初逐渐消亡,但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现代主义的美梦直到20世纪60年代被打破,城市理论家简雅各布斯在走访美国后,发现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存在着破坏,并以一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彻底推翻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如果说“现代城市主义”是雅各布斯一生的主要批判对象,那么,其倡导的就是如今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理论思想.2和谐社区的建设理论我国的“新城市主义”是在“生吞”了西方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迅速展开的一个对更新西方居住潮流的移植,从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塑造到社区空间每个细节的营造.2.1社区规划理念的实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社区建设也发生了巨变.新城市和新社区理论趋于完善,新社区开始大量地出现.随着适宜居住性理论的实践,打造有活力的适居性的社区生活方式逐渐被接受,也得到人们的共识.在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于新社区的崛起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社区适宜居住性是指对一个社区居民非常重要的有关生活质量方面的问题,它是关于人类社区舒适、安全、经济和关爱的质量表述,表现为居民或社区设施的使用者对他们社区的社会和环境质量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和健康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和公共健康;

(2)环境条件包括清洁、安静、空气清新和水流清澈;(3)社会交往质量.包括邻里和谐、公平交流、相互尊重、社区特性和对社区的自豪感;(4)享受休闲娱乐、美学和现存的独特的文化和环境资源例如,历史文化建筑、古树、传统建筑风第3期61杨柯,张成龙: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格等”2.目前,美国的诸多城市按照社区适宜居住性原则进行城市改造.在20世纪80年代悄无声息地创立并得到肯定,目前已经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且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所以,“社区建设”不仅关注社区居民与城市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更重视居民之间的组织结构关系.社区精神作为一种观念的产生,与文化意识有关,它既是观念性的表现也是一种文化倾向的体现,故称之为社区规划.2.2我国和谐社区的建设提议人们应该明确一个社区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团体.当人们提出“和谐住区”的倡议时,就已经意昧着对居住区的关注,这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一度局限的物质性建设范畴,而更多涉足于社会范畴.我国当前社区规划与居住区规划的边界并不是十分清晰,需要进行概念界定.自1996年中央提出加快住房建设后,我国居住区建设进入空前快速发展时期,通过新建、重建、改造、优化配套设施等措施,使城镇居住条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对居住环境的理解也延伸到物质空间的背后,社区规划应运而生.3全新社区模式的转变3.1传统社区(TND)开发趋势传统社区开发也可称新城市主义社区,TND(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模式是从传统社区演化而来的一种全新社区模式.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每个邻里的规模半径不超过0.4km.可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距离都在3min步行范围之内,到中心广场和公共空间只有5min的步行路程,幼儿园、公交站点都布置在中心.以网格状的道路系统组织邻里,可为人们出行提供多种路径选择,从而减轻交通拥挤(如图1).面对这种开放的生活方式,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还需要逐步实现,而半封闭的生活方式则更适合我国居民的生活.另外,TND模式的商业服务设施可以完全改变我国目前沿街线性的商业布置,给居民带来了益处.3.2TOD模式在大型社区的应用TOD(TransportationOrientedDevelpment)的开发模式:

即将区域发展引导到沿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网络布置的不连续的结点上,充分利用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基本关系,把更多活动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放在一个能够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范围之内,使更多的人能够充分的利用公交系统.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规划理念,实际上就是针对对私人汽车的依赖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负荷的增加,将城市内部交通包括城市地铁、轻轨与巴士等公共交通网络与综合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城市建设.同时,提出步行者优先、环境优先的公共交通体系的城市规划概念.TOD强调一定规模的城市社区,在其适宜步行的空间范围内,配置商业、住宅、公园等公共设施,恢复街道作为多目的、综合性的利用场所(如图2).3.3街区式社区住宅的开发策略总结上述的新城市主义,建设混合型综合社区,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趋势.首先混合社区体现多功图1TND的模式示意1学校(同时可供临近社区使用)俱乐部每个小区内的中心活动场地联系道路社区中心商业及公共机构中央公共汽车站混合使用功能的街道(交叉口为商业)区域性公共机构(位于社区边缘)广场式停车办公机构及工厂(沿社区边界)图2社区型TOD结构次级区域轻轨线路居住区公共开敞空间公园公园公园公园公园公共交通站点核心商业区办公区办公区主干道600米主干道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6卷62能性,它将居住、休闲、商业、服务设施融为一体,给人居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提高了城市活力和效率;其次,它具备充满活力的社区中心,拓展了方便、舒适的社区公共领域和更多更精彩的城市开放空间领域;最后,这种街区概念最大特点,或者说是优势就是营造有活力的、高质量的步行街区,使现在城市中的住宅生活空间更具有亲切感和人情味.所以,这种街区理论的社区居住模式的步行环境有完整的系统,居民可以进行长距离和长时间步行活动,不同特色的公共空间可以提供给人们不同景象的步行街道.这样也同时使城市产生了多样化的系列公共空间,彻底改变呆板的城市行列式住宅,创造优美城市步行街道,缔造新型时尚城市居住文化.4我国住区开放模式的初步实践4.1万科的理念“旨在推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万科与其他房地产公司迥然不同的经营特点”,万科探索城市和住区发展规律,努力认识住区开发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供需关系规律,主张创造开放的住区,激发住区活力,创造邻里交往的良好空间.在尊重自然、尊重文脉的原则上,确立自己的观点,以建造出适合人居环境的产品3.4.2万科的实践上海春申万科城(封闭的组团+开放的道路)上海春申万科城的开发时间为2000年-2005年,规划中保留了原有的一条穿越规划地段的“L”型市政道路,这条道路巧妙地成为了住区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的纽带.整体开发项目为向城市开放,而将其组团进行封闭管理,组团入口管制外来车辆,单元入口管制行人.从而形成了“封闭的组团+开放的市政道路”的规划结构.为了增添住区活力,围绕市政道路布置了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道、儿童公园、会所和公交站点等等,使上海春申万科城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图3).5结论居住对人类来说是基本的生存行为,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保证都是通过居住过程得以实现的.所以一个地区能否达到作为一个社区所应有的结构性效应,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但从规划者而言,应该通过社区规划,促成一个地区成为某种地域性的、内聚的、共同价值倾向的社会单元,这是开启改善目前城市诸多问题的钥匙.通过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研究,面对我国城市现状,应该如何创造适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先进城市规划思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笔者的理论探索与研究,结合万科理念及实践解析,如何创造适合我国的“和谐社区”理念,以及建立我国特色的TOD+TND的街区式社区生活方式,是当前应该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同时给国内城市建设、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益处.参考文献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

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万科住区规划研究课题组.万科的主张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图3上海春申万科城“L”型市政路及开放的公建分布学校幼教社区服务假日广场假日会馆蔚秀湖儿童天地中央广场花园大道郊野绿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