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223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

现代理论追求的是总体性和普遍性,追求用一种总体性的模式来概括社会与知识的各个方面。

现代理论认为,对于自然世界,人们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性”、“可计算

性”和“可控制性”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

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理性”基础之上的。

JamesHoiston在TheModernCity(1989中,

总结了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内容:

首先,现代城市规划是以反资本主义和平等主义为基础的;

其次,强调以机器为原型以及以机器为隐喻的总体化的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组织的社会功能进行再定义;

再次,把建筑类型和规划惯例(conventions看成是社会变化的核心机制,而且通过推动建筑类型和规划管理的改进达到社会的进步;

第四,在进行特定地区空间营造时是与环境尤其是环境的文脉无关的,但在思想基础上又强调物质空间决定论,即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由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所决定的;

第五,依赖于国家权力来达到整体的规划;

第六,采用和推崇令人震惊的技术。

2.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向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

的转变

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经过二次大战后的城市重建和城市快速发展阶段的实践检验,在实践过程中和城市建设成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

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过长单位的通勤距离上;

传统的社区内部联系被破坏,公共空间被忽视,空间特征模糊,人们在郊区生活中找不到安定感与归属感,孤独感增加;

城市的扩张造成郊区的居住环境恶化,乡村特色已经消失;

城市中心衰败,犯罪率上升

等。

随着“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

02・ 总第126期

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 

纷纷对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城市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极为复杂的,已经没有一种理论和方法论能够用来整体地认识和改造城市,城市的研究要在各自的研究范围内针对现实的实际问题,选取最有效的方法,以实用主义的态度进行研究。

整个社会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出现了对现代城市规划的解构和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重构。

3.后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尝试,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有三种主要倾向:

新解释学倾向、解构倾向和建构倾向。

新解释学倾向体现在城市设计中就是十分注重和创造有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注重文脉场所的环境特性,强调空间的可理解性和对话性,性,强调空间的多样化,,,强调生态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后现代主义就整体而言,并不意味着在批判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要建立一套新的体系。

“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的假说,而在于‘消解所有占统治地位的法典的合法性’”,“后现代主义小心翼翼地提防着思想的一般性准则、综合性规范和指导性体系”。

后现代的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对差异的揭示,关注的是不可重复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后现代的城市规划认为应当用更为规范型的、更民主的、更灵活的和更负责任的方式来对待文化上的差异性,在规划中强调城市的和谐性、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城市和公共空间的形式,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表1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对比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

产生时间中世纪以后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背景

反对传统规则束缚,提倡革新

解决城市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哲学基础

理智的批判;

迪卡尔“我思故我在”等

德国的解释哲学;

法国的解构主义;

美国的建构论

经济技术背景工业化时代后工业时代;

信息社会核心思想

以理性、可计算性、可控制性等来规划设计,展现科技力量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4.新城市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促进了设计领域的伟大

变革,推动了城市设计的向前发展,新城市主义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

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文脉”、“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差异性”等都来源于后现代主义,已成为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思潮的主流。

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城市决策、规划设计的措施,旨在解决城市规划中的种种问题,其主要的内容有:

第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生态思想是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注意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提倡有边界的发展模式;

第三,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第四,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

第五,主张公交为主的交通模式,营造步行为主的街区空间。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市数量巨大的国家。

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城市662座。

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

2003年,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为37%,而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将会有很大的增加。

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选择先进的规划思路,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已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工业生产的准则是集中化、标准化、大规模,这些工业准则也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准则。

对象征性和时髦的追求是现代主义规划设计所依据的基本哲学思想,现代主义追求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奉行功能分隔、汽车主导的原则,但却常常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

于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城市效率低下,内城衰退;

社会生活质量退化;

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社会各阶层隔离;

环境恶化,农田与原野消失,建筑遗产损毁等。

在实践中暴露的种种弊端说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我国城市的发展再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需要寻求一条更为人性更为科学的路子。

后现代新城市主义“以人为本”、“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城市规模设计方面

城市建设不是孤立的,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是一

12・《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

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城市规模无限制的扩大,中心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最终将会造成城郊绿地被蚕食,郊区品质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城市交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

新城市主义倡导有边界的发展模式,确定“城市发展边界(UrbanGrowthBoundary,简称UGB”是城市规划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城市只有在一定的规模内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经历着从城市中心区向外的墨渍式渗透、“摊大饼”式的扩张过程,城市规模过大的负效应已经凸现。

新城市主义的“UGB”理论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思路。

对于发展缓慢的地区我们只需要在城市中心增建和加建,在发展快速的地区则可以建设卫星城或新城,以卫星城或新城代替郊区的蔓延。

同时确定中心城市的边界,为城区提供绿色空间,蔓延。

2.计的基础,时尚设计模式成为各个城市相互效仿的对象,“千城一面”也就成为现在许多城市的通病。

没有明确的城市形象,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降低。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和现代主义大相径庭。

新城市主义认为,地域差异形成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城市建设手段的差异,因此也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特定的城市与其文化传统密切相连,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城市特色,这样的特色就叫作“城市文脉”。

“文脉”是一个城市生命力和特色的“内核”所在,能够称之为“文脉”的都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沉积下来的,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把握住文脉也就把握住了城市的历史与特色。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整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

但是,近些年来,在追求时髦和标志的现代主义影响下,许多城市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继承与发扬,当一片片特色街区被高速公路、摩天大楼所替代时,人们发现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为了创造具有特色和认同感的城市,规划师在实践工作中要用心灵去感受城市,从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民俗文化等方面入手,去找寻那些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沉积下来的,能充分体现城镇特色的“文脉”,从“文脉”出发,去设计创新,最终得到既与城镇历史“一脉相承”,又适应

当今要求的方案。

3.城市功能组织方面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强调以机器为原型以及以机器为隐喻的总体化的理性”,认为明确的城市功能分区是一种高效率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是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显著特征。

规划的目的是建立一种高效率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

新城市主义城市规划强调的重点是综合,倡导一种综合性的哲学,规划目的是为人类建立一种舒适、方便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

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中还使用着现代主义严格功能分区的传统标准,但是,,,城市各部分之间不得,造成交通拥挤,污染加剧等问题。

按照新城市主义的观点,僵化的功能分区,尤其是巨大尺度上的单一功能是极其不科学的。

所以,我国的城市规划应当倡导综合性的城市功能组织原则。

城市功能的组织基础不应是单一的分区,而应是“邻里单位”大小的街坊区段,以此为基础,使每个区段的功能多样化和完善化,使每个区段独立生长成为有机的城市细胞,再用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把各个区段组织起来。

在每个区段中,将居住、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公共活动等设施有机地组织在一个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使居民通过步行便可完成日常工作所需处理的各种事物,这样既方便生活又能减少交通消耗,既节约用地又能保护环境。

4.城市交通规划方面

现代社会中,交通是人造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交通网络对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非常重要的还有,在人类居住环境中,城市交通对人们的视觉、听觉、感觉和安全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主义蔓延式的郊区化发展模式和强调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模式要求有高效、快捷的交通系统来维持,同时,倡导私人汽车使用的现代社会也需要良好的交通系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城市中占用大量的土地来建设交通设施,于是,交通设施水平的高低成为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高架桥、高速公路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显然“治标不治本”:

交通条件的改善会进一步刺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交通工具的增加,

22・《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

交通设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以满足交通压力的增加……这样的最终结果只会造成人们通勤成本剧增,土地浪费严重,污染加剧,人居环境恶化。

交通问题已是我国许多城市的心头之患,现代主义的交通发展模式的弊端在我国已屡见不鲜,从北京近几年多次出现的城市交通系统瘫痪事件可见一斑。

我们应当秉承新城市主义“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对现代主义的交通发展模式进行改良:

———确定“有边界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限制城市面积,阻止中心城区的无限蔓延。

用建立新城或卫星城来解决城市规模扩大的问题,减少由于城市过大带来的交通压力。

———建立步行尺度下的综合街区,加强街区中心建设,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组织在一个步行的范围内,以减少城市内部交通量。

———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建立高效、方便的公共交通体系,和街区之间的交通,压力。

5.城市街区设计方面街区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微观具体层面。

在这个层面上,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和后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分野。

现代主义追求街区设计的印象简洁和形象外在,重视建设量的增长。

整齐化一,适合标准化工业生产的街区是现代主义街区的显著特点,高层建筑等能体现现代建筑技术的楼宇是现代主义城市的标志。

这样的街区一度是众多城市竞相效仿的对象。

但是,经过使用后人们发现,这种街区设计是“非人性化的”:

首先,标准化设计方法使各街区设计风格趋同,居民缺乏对街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公共空间缺乏或使用率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少,生活孤独、人情淡漠成为现代主义的通病;

再次,城市交通拥挤,车流量大,人们出行不便,安全性差;

第四,街区功能单一,缺乏配套设施,使用不便;

第五,街区建筑设计尺度与人体尺度失调,脱离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给居民的精神和使用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历史,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学思想,设计符合人性的街区,其对我国街区设计的启发在于:

(1需要强调每个城市的特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在街区建设上都有自己的风格,在每个城市内部,由于聚集因素

的差异,各个街区也是各具特色,在设计街区时,要抓住特色,重视街区“内核”的挖掘,通过“内核”保持街区特色的延续。

这种设计原则有利于街区的使用者产生街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丰富城市的形象。

(2注意公共空间的营造现代主义的一个弊端就是缺乏吸引人的公共环境,而新城市主义注重营造步行尺度的外部空间的思想很值得借鉴。

可以通过步行尺度的街道,在街区上设置街头长椅、街头家具设计、商店、街头园艺等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创造一个利于人们交流的步行环境。

这种环境有助于居民对公共空间特殊拥有感的形成,,有(,也就是在街区范围内集居、商业、服务公用设施为一体。

这样做即可以使人们在步行的范围内进行日常活动,而且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并且以这种复合性增强街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出步行参与社会生活。

(4建立街区的宜人尺度

现代主义大尺度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人类建筑水平的进步,但是过大的尺度会使人们精神压抑并且在使用上带来不便。

从街区的大小,街道、人行道的宽度,建筑的体量等方面着手,采用“人性化尺度”,有利于居民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形成,方便使用,增强街区空间的品质。

(5土地利用集约化模式资源浪费、用地紧张是我国许多城市的现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街区设计中,适当提高容积率和紧凑度,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利用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而且有利于建立各阶层混合居住的复合性街区,而这正是城市规划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体现。

6.城市规划模式设计方面现代城市规划是一种社会建制和政府行为,依赖于国家权力来达到整体的规划。

规划师们往往注重数字、图表,考虑图形在数学上的优美与合理,重视平面的划分,但却脱离了具体的生活,忽视了城市空间的安排。

新城市主义的规划原则讲求“空间民主性”,认为只有建立起“决策民主化”的机制才能作出符合人性的规划。

以此为借鉴,城市设计要注重公众参与。

设计

32・《城市问题》2005年第4期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

过程中,要同包括政府官员到街区百姓的公众进行交流,设计方案要经过政府官员、街区百姓等各方利益集团的讨论,使专家的建议、市民的要求和管理者的意见都得以充分的表达,以使规划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三

 关于新城市主义的思考

首先,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城市规划从哲学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上都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有着较大的差异。

差异的产生往往是基于现代主义一些做法的对立面来思考的。

但这并不是说现代主义从思想到方法是要完全抛弃的,例如,面对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现代主义较能适应,而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复杂形势则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同时,新城市主义也并不是说是完全反现代性的,代主义,市规划中去,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其次,新城市主义提倡的街区规划模式和要解决的矛盾重点所基于的经济基础与我国现实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异,我国大部分城市规划的矛盾重点与新城市主义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无论哪种发展水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良环境的渴望是一致的。

因此,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为现代城市建设服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后,新城市主义注重的是平凡的事物,这与现代主义对标志和象征的追求相去甚远。

新城市主义设计中很少有现代主义引以为豪的高楼大厦、阔路立交等标志性建筑,其设计的优点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去体验和感受,同时,新城市主义主张从下到上的公众参与规划决策模式。

然而,这些与我国现行的规划管理模式和规划效果评价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尤其与某些官员们的“政绩工程”格格不入。

新城市主义追求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追求公交主导步行为主的交通模式,这些理想的实现要求从思想观念、经济模式、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要有许多变革。

新城市主义的发展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它对我们的规划理念转变和规划管理改革仍有不小的借鉴作用,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发展新城市主义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理念,为人类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是我们每位规划人员重要的任务。

【Abstract】 First,thepaperdiscusseskeythoughtsand

mainideasofmodernism、postmodernismandnewurbanisminthefieldofurbanplanning,thenincombinationwiththecharac2teristicsofChineseurbanplanning,discussestheenlightenmentofnewurbanismtoChineseurbanplanning,frommanyaspectsofurbanplanning,finallydiscoursesthepracticeandprospectofnewurbanismintheapplianceofChina.

【Keywords】 newurbanism;

postmodernism;

modern2

ism;

urbanplanning

参考文献

1 沈克宁,马震平.人居相依.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 孙施文.后现代城市规划.规划师,2002(6

3 孙成仁.:

.规划师,2002

(6

4.,(10

.“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新动向.国外城市规划,

2000(2

6 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生态学思想及其分析.城市规划,2000

(11

7 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国外城市规划,

2002(3

8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9 白国强,美国郊区城市化及其衍生的区域问题.城市问题,2004

(4

10 Calthorpe,Peter.TheNextAmericanMetropolis:

Ecology,commu2

nity,andtheAmericanDream.NewYork:

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93

11 Duany,Andress,etal.SuburbanNation:

TheRiseofSprawlandthe

DeclineoftheAmericanDream.NewYork:

NorthpointPress,200012 PeterArnellandTedBickford.FrankGehryRizzoli.NewYork,

1995

13 M・Dear.ThePostmodernUrbanCo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