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

上传人:Ma****4 文档编号:1466172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信通院-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7页.pdf

No.20223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年1月车联网车联网白皮书白皮书(20222022年年)版权声明版权声明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前言言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近五年来,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的统筹协调推进下,我国车联网产业在关键技术攻关、标准体系构建、基础设施部署、应用服务推广、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业界对于车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高度共识,共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汽车、交通运输等行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之路。

车联网产业经历了以信息通信行业依托5G、C-V2X直连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来推动车联网测试验证与应用示范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以汽车、交通运输行业实际应用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为牵引的车联网小规模部署与先导性应用实践的新阶段,但是仍然面临跨行业深度融合、跨区域基础设施协同部署、规模化应用价值挖掘、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的挑战。

我国应坚持以智能化与网联化协同发展为主线,推动跨行业深度融合创新,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协同建设,以多维度、高价值应用的规模化部署为牵引,积极抢筑车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下半程新优势。

目目录录一、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措施.1

(一)建立顶层协同机制,打破跨行业发展壁垒.1

(二)推动跨行业组织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与测试验证.2(三)鼓励先行先试,打造新基建和新模式.3二、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效.4

(一)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化进程全面加速.4

(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对产业引领效果显著.11(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典型区域规模部署.15(四)各类应用探索百花齐放,赋能效应持续增强.17(五)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设,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19三、车联网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建议.23

(一)跨行业深度融合创新.23

(二)跨区域基础设施协同建设.25(三)深度挖掘应用场景的多维度价值空间.27(四)构筑全方面安全保障体系.29图图目目录录图1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框架.11图2车联网基础设施参考技术指南.14图3车联网C-V2X典型应用场景.18图4车联网应用场景支撑体系视图.27图5车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功能架构视图.30表表目目录录表1我国车联网LTE-V2X全协议栈标准.12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1一、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措施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更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对于我国落实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和网络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车联网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强跨行业主管部门、跨行业组织机构和企业、跨区域在政策、产业、建设与运营等方面的协同,初步形成了融合创新的车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一)建立顶层协同机制,打破跨行业发展壁垒

(一)建立顶层协同机制,打破跨行业发展壁垒为促进车联网产业跨行业融合创新发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立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专委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20个部门和单位组成,负责组织制定车联网发展规划、政策和措施,统筹推进车联网产业发展。

自2017年起,专委会已经召开了四次全体会议,就产业急需跨行业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主要事项开展了充分的沟通与讨论。

历次会议分别在组织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信息通信网络和智能交通、交通管理信息化协同部署,促进车联网跨行业标准合作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结果互认,“条块结合”推进高速公路车联网升级改造和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创建等方面,深入开展协调工作,有效解决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2与此同时,在专委会的统筹协调下,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顶层规划相继发布,积极促进了汽车、交通运输行业加速拥抱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二)推动跨行业组织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与测试验证

(二)推动跨行业组织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与测试验证跨行业组织联合开展体系架构研究与标准制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公路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联合发布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一致行动宣言,强调在资源、技术、政策等众多领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跨区域的合作对接,共同推动中国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体系建设和发展。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等标准化组织和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不断加强协同,完善产业需求收集、标准规范编制和参考指南制定等多个环节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引。

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ICV-2035)旨在有效汇聚各方力量、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工作组梳理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互认推进路线图。

行业组织联盟联合开展测试验证与应用实践活动。

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3交通产业联盟等跨行业组织机构连续多年联合举办了“三跨”“四跨”“新四跨”等车联网C-V2X互联互通应用实践活动,将跨芯片模组、终端设备、整车厂商、平台、安全、高精地图及定位进行融合测试,已服务产业链上下游300余家企业,极大地推动了车联网产业的研发验证进程。

(三)鼓励先行先试,打造新基建和新模式(三)鼓励先行先试,打造新基建和新模式通过示范项目构建产业协作平台与生态集聚土壤。

在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各级政府合作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等先试先行发展环境,为汽车、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跨产业链企业紧密协同提供了基础支撑,也为地方形成新的产业集聚提供了有力的发展条件。

各地方探索提出“场景指导建设、建设服务运营”的总体原则,并逐步推动红绿灯状态提醒、城市公交出行等一批车联网典型应用从路口级、线路级向城市级、路网级扩大部署。

各地方还根据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不同应用场景对于基础设施规模范围、技术能力的不同需求,发展形成了“优先广域覆盖、逐步热点增强”的部署思路,指导后续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强化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在车联网先导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各地积极推动车联网设施设备与智慧交通、交管信息化系统的融合,显著提升了基础设施的集约化水平。

北京经济技术开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4发区依托已有的智慧灯杆,在其上加装5G基站模块、路侧感知设施,支持车路协同场景的同时也支持了其他智慧城市应用。

广州海珠区琶洲区域采用集成LTE-V2X路侧单元和物联网网关的一体化路侧设备。

上海结合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同步部署LTE-V2X路侧单元、全息道路感知系统等,优化了基础设施建设流程及成本控制。

二、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效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和各方面的共同推动下,我国车联网产业在关键技术攻关、标准体系构建、基础设施部署、应用服务推广、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一)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化进程全面加速

(一)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化进程全面加速产业界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路侧系统与应用服务平台等领域取得突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技术产业化实践,为车联网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1.L2和L4级别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发力依托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及丰富的信息通信产业生态,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与网联化水平大幅提升,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促进了我国整车品牌的升级迭代。

L2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应用并进入市场普及期。

2022年1-11月份,我国具备L2级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超800万辆,渗透率升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5至33.6%1;我国加速推动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车道偏移预警系统(LDW)等辅助驾驶功能在营运客车、营运货车等商用车上的强制安装,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万辆。

国产车载计算芯片不断突破,地平线征程芯片累计出货超过150万片,与20余家车企的超过70款车型达成前装量产合作2。

国产车载操作系统持续发展,上汽组建零束公司,发布了云管端一体化SOA软件平台和RISINGOS,并在飞凡R7车型前装;华为鸿蒙OS通过多终端协同打造人车互通的应用生态,与赛力斯、问界、极狐等车企合作,助力问界系列车型连续多月销量破万;国汽智控发布面向量产的“智能汽车基础脑”iVBB2.0及智能汽车操作系统ICVOS,并与宇通客车定制化合作智能驾驶操作系统。

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不断突破并区域性示范。

L4级别自动驾驶示范落地加速推进,全国开放各级测试公路超过7000公里,实际道路测试里程超过4000万公里。

5G、C-V2X直连通信等车辆联网渗透率和量产车型数量显著增长。

2022年1-11月份我国乘用车前装标配车联网功能交付上险量为1164.33万辆,前装搭载率为66.69%,其中前装标配5G车联网交付上险量为32.75万辆3。

此外,C-V2X直连通信功能前装量产也实现新突破,已有20余款量产车型搭载了C-V2X直连通信功能,其中还有部分车型实现全系标配,如红旗E-HS9、高合HiPhiX、蔚来ET7等。

1来源: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https:

/www.horizon.ai/about.html3来源:

高工智能汽车统计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62.LTE-V2X快速产业化与商业化应用产业链日渐成熟,形成了覆盖芯片模组、终端、整车、安全、测试验证、高精度定位及地图服务等环节的完整链条。

宸芯科技、高通、华为、中信科智联、移远通信、中兴微电子、芯讯通、高新兴等企业提供商用级LTE-V2X直连通信芯片模组。

中信科智联、华为、中兴通讯、东软、星云互联、万集科技等60余家企业陆续发布车载和路侧设备。

一汽、上汽、广汽、北汽、长城、蔚来、华人运通、通用、福特、奥迪等10余家车企已在量产车型应用。

测试验证环境不断完备,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联合相关行业组织先后举办了C-V2X“三跨”“四跨”“新四跨”及“大规模测试”等应用实践活动,为产业提供互联互通测试、应用示范和协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汽中心、中国汽研等第三方机构建立了通信协议一致性、通信性能、应用功能等专业化测试验证能力,推出检测认证服务。

LTE-V2X直连通信应用场景达成业界共识。

前向碰撞预警、红绿灯信息提示等第一阶段应用场景已在车端商业化搭载,并与自适应巡航(ACC)等辅助驾驶应用实现融合,路侧感知数据共享等第二阶段应用加速研发。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计划于2025年将LTE-V2X直连通信支持的相应功能纳入五星碰撞路线图。

3.基于5G的车联网应用全面提速应用场景差异化布局。

5G与C-V2X直连通信协同发展,以互补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7方式差异化服务车联网应用,探索“双重保障”方式的车联网应用。

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等已展开基于5G的远程遥控驾驶、面向移动终端的车路协同应用等研究工作。

5G相关技术加速突破。

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积极推动行业虚拟专网、网络切片、QoS监测等5G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研究。

针对有低时延、连续性等需求的安全驾驶类业务,探索网络侧和应用侧之间的协同机制来加快和优化应用跨域切换处理。

针对有低时延、大带宽和高可靠性等需求的远程遥控驾驶业务,探索虚拟专网或者基于5G公网的专有网络切片来提升业务安全性,结合QoS监测等技术判断驾驶模式的切换。

5G支持的应用实践初具成效。

电信运营商、汽车厂商、互联网企业等从不同角度布局5G车联网应用。

中国移动在重庆、武汉等地和中国联通在京津冀、常州等地验证独立专网、切片、QoS、跨域互通等面向车联网应用的5G网络关键技术;中国电信天翼交通联合中智行在苏州推出了“轻车熟路”解决方案,通过5G专网支持将高级别全息智能道路信息传输至车端,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

多车企陆续发布具备5G通信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例如广汽自主研发的AIONV5G版车型等,旨在增强车内影音娱乐功能和支持AR/VR在线视频等高带宽、低时延业务。

腾讯、百度等企业竞相布局5G车联网,相继推出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5G远程遥控驾驶应用以及面向智能出行的APP小程序、智能后视镜等软硬件产品。

此外5G赋能港口等封闭半封闭场景开展网联自动驾驶应用,例如天津港依托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8广连接的特性,全方位高清监控港区内的生产业务,实现对岸桥、场桥等港机设备和无人集卡的远程遥控;宁波舟山港也积极打造智慧港口,升级改造的具备5G功能的集卡车辆已投入常态化运营。

4.路侧感知与计算逐步形成产业生态路侧感知系统是车联网感知-计算-通信能力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感知数据入口及初次处理载体,是车联网与传统移动通信管道属性的重要区别。

路侧感知系统能力覆盖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等多类应用场景。

路侧感知系统基于其全面感知能力提供了面向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数据服务功能;并可依托其高性能及开放的计算能力根据需求实现多种定制化的应用功能,为车联网应用发展带来更多潜力。

江苏无锡、天津西青等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已部署验证了车联网路侧系统的感知数据不仅可以用于支持典型车路协同应用场景,还可以服务于城市交通监测、交通管理等应用,并积极推进系统间数据交互与融合。

路侧感知系统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向高集成度、高性能方向发展。

一方面,针对路侧感知系统的大规模部署所带来的施工与运维成本,路侧感知系统在单点位上逐步呈现感知-计算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将部分计算能力前移至传感器端,降低系统的部署成本并提升易用性。

海康威视、慧尔视、象德等公司纷纷推出面向智慧交通的雷视一体机产品,支持直接输出感知融合后的结构化数据;另一方面,针对更加复杂且定制化的应用场景,路侧感知系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数据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9融合和全息感知能力,提高对复杂世界中长尾场景的应对能力。

重庆车检院通过在场地、隧道内部署高密度的路侧感知系统,依托融合拼接技术实现全域的感知覆盖;天安智联联合博世在无锡开展基于路侧辅助的车辆纵向控制应用探索。

路侧感知系统测试评价体系逐渐形成共识。

路侧感知系统测试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立项研制车路协同路侧感知设备技术要求与评价方法,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研制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路侧一体化协同控制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与此同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路侧感知设备方案商、电信运营商、汽车厂商在武汉、成都等地进行实际道路的路侧感知系统测试验证活动,提出了针对路侧感知系统的系统化分级指标,建立并验证了系统级的测试方法,为路侧系统性能的量化评估提供依据,以进一步解决路侧消息采信、车端和路端数据融合等问题。

5.车联网平台不断成熟并加速部署车联网平台的技术与产品成熟度持续提升,核心业务逐步明晰,各地方加速落地建设。

车联网平台架构统一化、基础功能规范化、接口标准化进程加速。

“边缘-区域-中心”多级架构成为行业共识。

其中边缘MEC平台构筑在边缘机房,通过蜂窝通信模式提供微观路口级实时服务;区域MEC平台部署在边缘MEC平台之上,提供用户管理、数据汇聚和业务调度等大区级宏观交通服务;中心平台构筑于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10区域MEC平台之上,作为业务应用顶层,提供广域级宏观交通服务。

平台基础功能要求清晰。

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计算、基础数据共享、静态与动态事件信息提取分析等能力已成为各地车联网平台落地的先验条件。

无锡、长沙、重庆、天津等城市相继落地部署较为完整的“基础技术底座”,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平台接口标准规范初步完整。

针对平台接入终端类型多、可选通信协议多、传输数据类型多等特点,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等已制定面向平台各个方向互联互通需求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口规范,基本满足跨厂家设备接入适配和跨层级、跨行业平台间的信息交互。

平台应用及产品多元化发展,业界加速系统级示范验证,各地方积极建设运营。

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侧重于提供云平台相关的软硬件服务;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侧重于搭建开放的基础数据底座,并依托广泛的用户群体基础打造基于平台的智慧出行服务;国汽智联、天安智联、云控智行等布局探索建设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以及城市交通智能化管控的云控基础和应用服务平台。

在验证与实践方面,电信运营商、汽车与交通行业企业在各地方积极建设MEC与C-V2X融合测试床,对多级平台融合系统架构、数据融合分析、标准化接口开放、应用可靠性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验证;无锡、长沙、重庆、北京、武汉、苏州、柳州等城市的投资建设主体落地建设车联网平台,提供常态化的车联网业务运营与管理服务。

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11

(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对产业引领效果显著

(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对产业引领效果显著针对车联网跨行业属性,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跨行业联合出台了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加强相互间协同;针对产业急需的LTE-V2X全协议栈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等进行重点布局,并将我国的车联网标准化优势延伸至国际,提升国际话语权。

1.顶层车联网协同体系初步形成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联合出台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系列文件,涵盖总体要求与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和服务、车辆智能管理、智能交通相关部分。

截止2022年6月,在建设指南的总体框架下,共计推进标准制定近300项4。

标准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来源: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图1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框架4来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122.LTE-V2X全协议栈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签订关于加强汽车、智能交通、通信和交通管理C-V2X标准合作的框架协议,各标委协同推进LTE-V2X全协议栈标准制修订,保证各部分标准体系之间互补与相互支撑,完成了覆盖总体要求、接入层、网络层、消息层、应用功能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有效支撑了跨行业企业的协同研发与产业化,具体标准详见表1。

表1我国车联网LTE-V2X全协议栈标准标准分类标准分类标准名称标准名称标准等级标准等级标准组织标准组织状态状态总体要求总体要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总体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接入层接入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空中接口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直连通信的车载终端设备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已完成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直连通信的终端设备测试方法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直连通信的路侧设备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已完成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直连通信的路侧设备测试方法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网络层网络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层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层测试方法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基于ISO智能交通系统框架的LTE-V2X技术规范团体标准C-ITS已发布消息层消息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消息层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13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消息层测试方法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第一阶段)团体标准C-SAE和C-ITS已发布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第二阶段)团体标准C-SAE和C-ITS已发布增强的V2X业务应用层交互数据要求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基于车路协同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数据交互内容团体标准C-SAE和C-ITS已发布C-V2X规模化测试系统及接口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制定中安全安全基于LTE的车联网通信安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已发布车辆C-V2X异常行为管理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制定中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安全认证测试方法行业标准CCSA制定中C-V2X车联网系统认证授权系统技术要求行业标准CCSA制定中系统要求系统要求基于LTE-V2X直连通信的车载信息交互系统技术要求国家标准汽标委制定中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直接通信路侧系统单元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团体标准C-SAE和C-ITS已发布标识标识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应用标识分配及映射行业标准CCSA报批稿功能功能智能网联汽车基于网联技术的信息辅助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汽标委预研中来源:

中德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C-V2X量产应用研究报告3.标准规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国内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30余家集成商、供应商、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14服务商及运营主体共同编制了车联网基础设施参考技术指南1.0,如图2所示。

指南对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所需的信息通信、交通、汽车、交通管理等跨行业核心标准进行了综合索引,并从功能、性能、接口、安全等多方面补充了参考指标以兼顾新需求演进,以标准化规范各地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设备互联互通和服务能力互等。

来源:

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图2车联网基础设施参考技术指南同时,为促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标准统一,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牵头组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标准体系研究,结合北京、上海等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城市经验,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通过标准赋能双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方面,以无线通信为抓手,牵引“车-路-云”逐步突破,中国方案逐步影响国际标准制定。

通过深度参与3GPP国际标准组织,车联网白皮书(2022年)15持续提升我国车联网标准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推动C-V2X网络层协议纳入3GPP国际规范。

同时,在ITU-T、ISO、ETSI等组织贡献中国方案,在ITU-TSG20中立项路侧融合感知系统相关标准,在ISOTC22发布由我国牵头的首个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在IS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