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6347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34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5页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5页
亲,该文档总共1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训练(50篇含答案)

1.父亲的院落

  ①父亲到城里来,几天之后,就腰酸腿痛,唉声叹气:

“这哪是人住的啊,还不把人憋死?

”说完不久,就回到了他的院落。

②父亲永远留恋着自己那三间瓦房,还有一个院子。

③父亲的院落在乡下,依然是矮墙,上面杂生着枯草;依然是三间瓦房,在夕阳下,扯出一缕袅袅的炊烟。

父亲坐在院落里,抽着烟,烤着火,间或咳嗽两声。

  ④在乡下的院子里,父亲才算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他可以粗声武气地大笑,可以大声喊叫邻居来喝茶,可以找年龄相当的人谈今年的雨水和收成,可以打开鸡笼,大声吆喝着鸡;也可以对母亲高声说着今天要吃什么饭,放点地里长的大白菜,或者豆角。

  ⑤在小院里,父亲永远是个主人,而不是客人。

  ⑥春天来了,雨水一落,父亲就会在墙角空地上用棍子插些小洞,放进豆种,然后,沿墙一周插上篱笆。

不久,几场春雨飘落下来,父亲那些豆子,就会一颗颗破土而出,长出肥嫩的芽儿,顺着风长长,长高。

父亲从坡上回来,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些豆秧一根根顺着篱笆而上,伸长了身子,舒展着叶子,就会高兴得哈哈大笑,摸着胡茬:

那种得意,就如面对自己的孙子一样。

  ⑦夏天之后,院子里,丝瓜拉成架,豆荚顺着篱笆爬上墙头。

做饭时,父亲会踩着凳子去摘,然后洗净了,交给母亲,放在锅里炒着。

在放了油的烧红了的锅里,豆角快活地发出“咝啦咝啦”的响声。

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院的清凉。

  ⑧到了秋天,院中的葡萄熟了,父亲会很认真地照看着,不许鸟雀啄食,让一颗颗葡萄珠圆玉润地鼓胀着,晶莹着,由小变大,由绿变紫,变灰。

这时,父亲总会打电话告诉我们,让我们回来吃葡萄。

  ⑨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难以回家的。

不久,父亲就进城来了,拿着袋子,里面装着葡萄,一颗一颗,水灵而饱满。

等我们都回来了,父亲才拿出来,一串一串摆在桌上,摆得很慢,很细致,摆出一脸的成就感。

  ⑩冬天,父亲会感到寂寞,没有了瓜菜豆秧陪伴的父亲,坐在院子里,就像没有朋友聊天一样,显得形单影只,显得无奈和怅wăng。

这时,他会拢起火,坐在火堆前编起背篓,还有竹筐。

竹篾是山上自栽的竹子织成的,父亲剖开竹子,划成竹丝。

竹丝在父亲龟裂的手上跳跃着,翻动着,仿佛有生命的精灵一样。

这些竹器,就成了家用的东西,但更多的则送给了同村的人。

父亲喜欢别人讨用这些东西,每到这时,他的脸上会露出满足的笑,用他的话说:

“人家要,是给咱长脸。

对父亲来说,院落里的一切,都是他的,其实,他也需要这一切。

(1)阅读第⑩段,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横线字注音。

怅wăng(      )    龟(     )裂

(2)第①段看似与“父亲的院落”关系不大,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父亲种豆种,非常得意。

 

父亲送葡萄,很有成就感。

 

(4)阅读第⑦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坐在院子里,坐在豆棚瓜架下,轻轻地摇着蒲扇,摇出一院的清凉。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篇末两个“一切”的理解。

2.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1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

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

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

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

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

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2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

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

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

“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3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4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

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5楚辞班人不多。

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

“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

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

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也许还可加上几句:

“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6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

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7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

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

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

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

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

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8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

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

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

“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

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

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

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

我们曾学过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想一想,汪曾祺笔下的闻一多与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有哪些相似之处?

至少两点,并分别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汪曾祺认为,语言应当气韵生动有音乐性。

他说,语言的奥秘,主要在于长句子与短句子的搭配。

请结合本文中的实例,简析汪曾祺语言的这个特点,并品味语言背后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回答问题。

(1)观察画线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表现闻一多先生上课受欢迎,第6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题为“闻一多先生上课”,但第一段与上课无关。

可否删去呢?

3.一碗汤

  ①午饭时分,我照例在办公室附近寻食果腹。

太平路东口新开的一家皖北土菜馆,门面很不起眼,却让我停下了脚步。

门口简陋的围挡背后,是一个吊炉烧饼的灶,托盘里油酥烧饼泛着诱人的金黄。

翻开菜谱,地锅鸡、萝卜丝炒粉条、蹄膀茄子一锅端、酱豆子炒鸡蛋、宿县羊肉汤……果然全是老家的风味。

一碗羊肉汤,四个烧饼,直把自己吃得很撑。

瘫软着用老家话问店员:

“有没有啥汤?

”得到的回答是:

“早餐里有。

  ②早餐?

早餐!

多么遥远而陌生的词汇!

对于我这种夜猫子来说,早餐这种“坏习惯”已经戒了多年。

但第二天早上,我却从被窝里钻出来,直奔土菜馆。

一出门,哇,真冷!

  ③说起“啥汤”,在我们宿县是颇有来头的。

据说是一位大臣微服私访到了这里,当地以鸡汤招待,大臣问起此汤的名称,地方官吏便支吾道:

“那个啥汤。

”于是,“啥汤”的名字便传开了。

后来,啥汤的“啥”字被写成了现在这样“膣”。

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可能是我老家的人民为了体现书画之乡的深厚文化积淀而做的修改。

关于这个字,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说的是乾隆下江南去了我们那儿,喝了这个汤之后,捋着大胡子说:

“此汤非一天一月之功也!

”当地知县赶紧把“非一天一月”合成了这个“膣”字。

我们宿县人津津乐道这个传说,大概是“与有荣焉”吧。

  ④坐在土菜馆里,窗外的背景是面无表情的上班车流。

寒风中,伙计在大碗中磕了一个鸡蛋,长筷子打碎,迅即从锅里舀出一勺滚汤,徐徐倒进碗中,蛋花焰火般散开……所谓的啥汤实际上是鸡骨架熬出来的平民食品。

先用小火慢煨,出锅时再用胡椒轰炸,滚烫的一碗汤下肚,用老家话说,“出一头汗”,这是我们那方人对美食极致的注解,正如此刻的我,酣畅!

而且童年的味觉记忆在刹那间归来。

  ⑤长叹一口,恨自己不是文人,无法找出合适的骈四俪六来形容那一刻的美好。

此刻眼前这碗清汤恰如余光中《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都是情感的外化物。

  ⑥我甚至突然清晰地想起1977年的那个寒假,大雪纷飞中,姑父带我去街上第一次喝“啥汤”的情形。

那时候,我刚刚下了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科学家,甚至愿为此多读一年高三。

但一碗“啥汤”落肚,顿时让我觉得,其实……当一个宿县人不用做科学家,也怪不错的……唉,一碗汤让国家少了一个钱学森。

  ⑦著名作家阿城曾写到,“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

随着食物进入小肠,蛋白酶的种类和结构开始形成以至固定。

这便是小时候没有喝过牛奶,大了以后凡喝牛奶就拉稀泻肚的原因。

”他认为:

“所谓思乡,我观察了,主要是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原来乡愁,竟是这般简单。

  ⑧其实,我更愿意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

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来唤醒。

这是极端个人化的体验。

就像我,一碗汤,便开启了我对食物初始的味蕾记忆。

那一刻,食欲的大门轰然洞开。

⑨我心满意足地回到办公室,迅速把签名改成:

忆往昔,鸡蛋啥汤稠。

 (有删改)

作者围绕“啥汤”写了哪几件事?

请概括作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③段写乾隆下江南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每个人的肠胃实陈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一碗汤”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雪夜》,回答下列各题。

雪夜   张爱国

   ①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

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

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

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

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

“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②“不就几捆稻草吗?

大半夜还出来受冻!

”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③“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

”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④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

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⑤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

“今晚不会有贼了吧?

”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⑥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

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

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

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⑦“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

”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

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

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

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⑧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

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

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

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⑨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

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

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

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

“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

”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

“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

”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⑩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

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⑪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⑫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

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⑬“是矮婶。

”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⑭“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⑮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

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⑯“哎,老天造孽啊!

”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⑰“是桂香啊?

”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

”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⑱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⑲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梦中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1)根据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内容。

稻草被盗,雪夜捉贼→______ →______→ 夜深人静,按时送草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画线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3)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两点即可

(4)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小说的结尾画线句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

“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

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

“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

”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

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

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

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1)本文开头引用古代文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中国墨的。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4)阅读第④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

6.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

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

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

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

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

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

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

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

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

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

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

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

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

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

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

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

去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

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⑪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

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

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

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杆。

⑫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选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方面对自拍杆进行介绍。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选文⑨⑩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

请简要分析理由。

自拍杆的出现迎合了人们喜欢自拍的心理需求,解决了自拍时的缺憾。

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自拍杆一样的事物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请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两例,并就其中一例简单解释其作用。

7.中国水墨动画意境之美

  ①今年7月,电影《大鱼海棠》上映24小时票房即达到7460万元,一举打破国产动画片首日票房纪录。

这部电影动画巨作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清新的水墨韵味始终烘托着美轮美奂的画面,带给观众一股强烈的“中国风”。

  ②水墨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在文化精神上融汇诗词、书法艺术,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