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64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文档格式.docx

(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 

(1)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运动形成的。

(2)岩浆活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比较

类型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运动形态

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018·

日照期末)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D.地震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  )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是岩浆活动的结果。

第2题,根据三根大理石柱和海平面的关系可知是以垂直运动为主;

据图可知该地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探究点二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17年1月12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背斜首口页岩气预探井开始压裂施工。

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

何处是向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为什么?

(4)假设该地地下有煤层,在甲、乙两处挖煤易发生哪些事故?

答案 

(1)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2)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4)甲处易透水,乙处易瓦斯爆炸。

1.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背斜

向斜

判读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脆弱,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

P处向斜成山;

M处背斜成谷

2.地垒和地堑的比较

组合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常形成块状山地

华山、庐山、泰山等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不适合建水库大坝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

水库水易渗漏

 

4.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地球构造理论。

其基本观点包括:

(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板块背离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板块相撞(相对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升并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

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

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

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

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4题。

3.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4.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库区是一个背斜,而背斜谷是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而形成的。

第4题,该地区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所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

(2)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

(3)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图中找出岩层的弯曲方向或岩层的新老关系,找出发生断裂位移的地带。

1.判断地质构造:

向斜、断层。

2.判断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岩层弯曲变形,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

断裂错位说明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

3.判断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

丙处岩层断裂,且岩层是弯曲的,说明该处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

4.判断地质作用形式:

甲处表面岩层缺失,说明发生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

乙处有新的沉积,说明该处出现沉积作用。

(1)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

(2)断裂处岩层不连续且是弯曲的,说明先有褶皱后有断层。

(3)岩层弯曲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断裂错位说明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

                 

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

(1)~

(2)题。

(1)图中表现的内力作用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③④⑤D.④⑤⑥

(2)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的侵入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D.褶皱的发生

答案 

(1)B 

(2)D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形成背斜构造,所以有褶皱作用;

众多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属于断层构造;

有明显的花岗岩层,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选B。

(2)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是:

先是众多岩层发生褶皱弯曲,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再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形成断层,最后在表层发生页岩的沉积,故本题选D。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大气

D.流水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D.板块运动形成的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本能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与其所对应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正确的是(  )

A.S—向斜—山谷 M—背斜—山地 V—断层—山谷

B.S—背斜—山谷M—向斜—山地V—断层—山谷

C.S—向斜—山谷M—断层—山谷V—背斜—山地

D.S—断层—山谷M—向斜—山谷V—背斜—山地

4.图中所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

A.山地B.高原C.丘陵D.平原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地质构造的判断可从图中岩层弯曲方向分析。

第4题,地形判读注意图中地势起伏情况及海拔,山地海拔大于500米且地势起伏较大。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D处,属背斜的是______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处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两处找油气应在____________处;

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___处。

(4)A、B、C、D四处,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山岭 向斜槽部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3)D C

(4)C C为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及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题,从形态上看,中间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

(2)题,向斜槽部由于长期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第(3)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易于储水。

第(4)题,由于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较为牢固、稳定,适合修建地下隧道,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2017年1月28日,四川宜宾筠连县发生4.9级地震,震区内有房屋倒塌现象,周边地区震感强烈。

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活动引起

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

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约旦地沟的形成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虽然火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筠连地震发生时并没有火山喷发。

第2题,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

崇明岛是流水携带泥沙沉积而成;

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

约旦地沟处于大陆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3.在内力作用下,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

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D.堆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沿浆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它们都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4~5题。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

A.c和a挤压而成

B.b和d挤压而成

C.c和b挤压而成

D.a和b挤压而成

5.红海的成因以及今后面积的变化是(  )

A.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B.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C.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D.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c)与印度洋板块(b)碰撞挤压而成。

第5题,红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向斜成谷

B.乙处背斜成山

C.从1~4,岩层年龄渐新

D.甲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7.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  )

A.岩层受到挤压,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C.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

D.岩层不连续地沉积

答案 6.D 7.B

解析 第6题,由图中的地貌可以看出甲为谷地,乙为山岭,从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甲为背斜,乙为向斜。

所以甲处为背斜成谷,乙处为向斜成山。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第7题,背斜成谷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判断图中甲地为哪种地质构造(  )

A.向斜B.背斜

C.断层D.海沟

9.依地势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的排列应为(  )

A.乙、丙、丁B.乙、丁、丙

C.丙、乙、丁D.丙、丁、乙

答案 8.B 9.A

解析 由岩层的弯曲状况,可以判断出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

地势高低不同,显示了受侵蚀的程度,从而反映了岩性的坚硬程度:

乙—丙—丁。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有关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为向斜,b处为背斜

B.abcd岩层关系由新到老

C.abcd岩层形成后曾发生地壳水平运动

D.c岩层一般不含化石

11.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a处为背斜,b处为向斜,A错、C对;

在沉积岩中均有化石存在的可能;

c岩层形成晚于b岩层。

第11题,a(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b(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据此可判断答案为A。

济南期末)为解释某种地理现象或事物的成因,张老师在地理课上就地取材用书本进行了现场演示。

下图为张老师演示过程中的一组照片。

据此完成12~13题。

12.张老师通过演示解释的地理现象或事物是(  )

A.火山爆发B.褶皱

C.地震D.断层

13.通过图1向图2的变化,张老师也演示了(  )

A.板块挤压碰撞B.岩块断裂上升

C.岩层水平挤压D.外力侵蚀搬运

答案 12.B 13.C

解析 第12题,岩层受到挤压发生弯曲,形成的地质构造叫做褶皱。

第13题,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不断发生弯曲。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

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

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答案 

(1)谷地 山地 背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

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变成水道;

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解析 

(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

(2)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3)乙地地质构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即岩层的年龄和岩层的弯曲方向。

(4)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能建隧道。

15.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1)研究方法:

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

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

4厘米×

30厘米的竹片(或__________)2片。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

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

答案 (3)木片、三合板(有塑性的材料即可)

(5)(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6)①内力 ②内、外力 ③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解析 该题通过实验的形式来考查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的有关知识。

实验材料必须有塑性才能模拟出岩层的弯曲变形等情况。

褶皱、断层和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