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6446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4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doc

常见外科疾病鉴别诊断

一、阑尾炎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

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

多有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

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2.右侧输尿管结石腹痛多在右下腹,为突发性绞痛,并向外生殖器部位放射,腹痛剧烈,但体征不明显。

肾区叩痛,尿液检查有较多红细胞。

B型超声检查表现为特殊结石声影和肾积水等。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X线摄片约90%在输尿管走行部位可显示结石影。

  3.妇产科疾病①宫外孕:

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下腹疼痛症状,有停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史,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血液,阴道后穹窿穿刺有血等。

②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裂:

临床表现与官外孕相似,多在月经中后期发病。

③卵巢囊肿扭转:

腹痛突然而剧烈,盆腔检查可发现右侧囊性肿物。

④急性输卵管炎:

腹部检查时压痛部位较阑尾炎部位低,且左右两侧均有压痛,白带增多或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涂片检查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

二、急性胰腺炎

1.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有进食不洁饮食史,上腹部痛为阵发性,可伴恶心、呕吐和腹泻,呕吐后腹痛缓解。

而急性胰腺炎腹痛剧烈,向腰背部放射,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急性胃肠炎血、尿淀粉酶均正常。

  2.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

  有溃疡病史,常因进食不当而突发上腹部刀割样疼痛,腹部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可呈板状腹。

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血清淀粉酶虽升高,但不超过500U.

  3.胆囊炎和胆石症

  右上腹胀痛或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可伴有黄疸。

查体莫菲征阳性,B超可以确诊。

血清淀粉酶可升高,但不超过正常值的2倍。

  4.急性肠梗阻

  肠扭转等机械性肠梗阻出现脐周绞痛,呈阵发性加重。

肠鸣音亢进,停止排气或排便。

X丝显示液气平面,血清淀粉酶轻度升高,不超过500U.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也可显示液气平面,但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

  5.急性心肌梗死

  有冠心病史,突发心前区疼痛。

若下壁梗塞可出现上腹部疼痛。

但心电图可出现病理性Q波,血清淀粉酶正常。

二、肠梗阻

1.胃十二指肠穿孔:

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

迅速蔓延全腹,有明显腹膜炎体征,腹肌高度紧张,可呈“板样腹”,腹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2.急性胰腺炎:

多于饮酒或暴饮暴食后发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腹膜炎体征明显,血、尿淀粉酶显著升高。

  3.胆石症、急性胆囊炎:

疼痛多位于右上腹,以发作性绞痛为主,Murphy征阳性。

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增大、胆囊壁水肿等。

  4.急性阑尾炎:

多数患者有较为典墅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如并发穿孔,会出现全腹痛和腹膜炎体征

三、精索静脉曲张

1、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

若平卧位后,曲张静脉仍不消失,应怀疑继发性病变,须仔细检查同侧腰腹部,并作B超、排泄性尿路造影或CT、MRI检查,明确本病是否为腹膜后肿瘤、肾肿瘤压迫所致。

2、腹股沟斜疝

3、交通性鞘膜积液

四、腹股沟斜疝、直疝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1)睾丸鞘膜积液:

完全在阴囊内,肿块上缘可触及,无蒂柄进入腹股沟管内。

发病后,从来不能回纳,透光试验检查呈阳性。

肿块呈囊性弹性感。

睾丸在积液之中,故不能触及,而腹股沟斜疝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到实质感的睾丸。

  

(2)精索鞘膜积液:

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睾丸上方,无回纳史,肿块较小,边缘清楚,有囊性感、牵拉睾丸时,可随之而上下移动。

但无咳嗽冲击感,透光试验阳性。

  (3)交通性鞘膜积液:

肿块于每日起床或站立活动后慢慢出现逐渐增大,平卧和睡觉后逐渐缩小,挤压肿块体积也可缩小,透光试验阳性。

  (4)睾丸下降不全:

隐睾多位于腹股沟管内,肿块小,边缘清楚,用手挤压时有一种特殊的睾丸胀痛感,同时,患侧阴囊内摸不到睾丸。

  (5)髂窝部寒性脓肿:

肿块往往较大,位置多偏右腹股沟外侧,边缘不清楚,但质软而有波动感。

腰椎或骶髂关节有结核病变。

五、结肠癌

(1)结肠良性肿物 病程较长,症状较轻,X线表现为局部充盈缺损,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肠腔不狭窄,未受累的结肠袋完整。

  

(2)结肠炎性疾患(包括结核、血吸虫病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 肠道炎症性病变病史方面各有其特点,大便镜检都可能有其特殊发现,如虫卵、吞噬细胞等,痢疾可培养出致病菌。

X线检查病变受累肠管较长,而癌肿一般很少超过10公分。

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也不同,可进一步确诊。

  (3)其它 结肠痉挛:

X线检查为小段肠腔狭窄,为可复性。

阑尾脓肿;有腹部包块,但X线检查包块位盲肠外,病人有阑尾炎病史。

六、血栓性外痔

1.内痔嵌顿齿线上内痔脱出、嵌顿,疼痛时间较长,皮瓣水肿,消退缓慢,痔核表面糜烂伴有感染时有分泌物和臭味。

 2.肛裂肛门疼痛呈周期性,便鲜血,局部检查可见6或12点处有纵形裂口。

七、结肠癌(大肠癌)

(1)慢性细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菌痢病史,粪便及结肠镜检查取黏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痢疾杆菌的阳性率较高,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2)阿米巴肠炎 粪便检查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结肠镜检查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结肠黏膜正常,于溃疡处取活检或取渗出物镜检,可发现阿米巴的包囊或滋养体。

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直肠结肠癌 发生于直肠之癌肿,多见于中年之后。

肛门指检可触及包块,纤维结肠镜检、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

  (4)克隆恩病 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5)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肝肿大。

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有黄色颗粒状结节,肠黏膜活检可发现血吸虫卵。

  (6)肠激惹综合征 为结肠功能紊乱所致,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粪便可有大量黏液,但无脓血,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八、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下肢周径测量将两下肢伸直或微屈,测量膝上15cm和膝下15cm处周长,一般以髌骨下缘(测小腿时)和髌骨上缘(测大腿时)为定点,测量数值健侧和患侧对照,术前和术后对照。

  2、下肢深静脉通畅度试验(Perthes试验)

  用以测定深静脉回流的通畅情况。

方法是在大腿用一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干,嘱病人用力踢腿或连续快速作下蹲运动10余次。

由于肌肉收缩,浅静脉血流应回流至深静脉使曲张静脉萎陷空虚。

如深静脉不通畅或有静脉压力增高,静脉曲张程度不减轻,甚至加重。

 3、大隐静脉瓣膜和小腿穿通支静脉瓣膜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用以测定在大隐静脉和交通静脉机能不全瓣膜的位置。

病人取卧位,下肢抬高,并自踝部向上按摩患肢,使静脉空虚。

检查者用止血带压住近侧大腿部,然后让病人站立。

当放开止血带时,大隐静脉出现自上而下的静脉逆向充盈,说明大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未放开止血带而小腿部大隐静脉在30秒内迅速充盈,表明小腿穿通支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4、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病人仰卧,抬高受检下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

然后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缠绕第二根弹力绷带。

让病人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两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5、实验室无损伤检查近年来,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电阻抗容积图、光电血流仪测定等对检查下肢深静脉通畅度和深静脉瓣膜功能方面,直到了有益作用。

但上行性和下行性下肢静脉造影至今仍不失为一形象化确诊深静脉通畅度和静脉瓣膜功能的检查方法。

  诊断和鉴别诊断

  6、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症状相对严重,作下肢活动静脉侧压试验时,站立活动后压力不能降至正常。

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下肢静脉造影,能够观察到深静脉关闭不全的征象。

  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本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均存在下肢静脉血流郁滞,症状和体征十分相似,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较长的患者,发病时情况已记忆不清,深静脉血栓又已再通,更易混淆。

但仍有许多方面可资鉴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多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浅静脉曲张范围较广,可涉及下腹壁。

Perthes试验大都阳性,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部分或完全再通,形态不规则,瓣膜影消失。

 8、下肢动脉静脉瘘下肢动静脉瘘也存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及溃疡,故亦需与本病鉴别。

如为创伤所引起,则有外伤史,常有刀伤、子弹穿透伤、锐器刺伤等病史,局部可扪及持续性血管震颤,听诊时有持续性血管杂音;如为先天性,则自幼年即发现,肢体可增长增粗,皮温明显升高,也可扪及震颤及听到血管杂音,鉴别诊断一般並不困难,必要时作下肢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9、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本病可有下肢浅静脉曲张及肢体肿胀,故也需与本病鉴别。

Kilppel-Trenaunay综合征为先天性血管畸形,有浅静脉曲张,肢体增长,皮肤血管瘤一组三联征。

常有皮温增高,病变除累及小腿、大腿外,常可累及臀部。

上行性静脉造影可显示静脉畸形,多数为腘静脉或股静脉先天闭锁。

鉴别诊断也不难。

九、肝脓肿

 1.阿米巴性肝脓肿 见表

  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性肝脓肿的鉴别

 

细菌性肝脓肿 

阿米巴性肝脓肿 

病史 

继发于胆道感染或其他化脓性疾病 

继发于阿米巴痢疾后 

病程 

病情急骤严重,全身脓毒血症状明显 

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较轻 

血液化验 

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可高达90%。

有时血液细菌培养阳性 

白细胞计数可增加,血液细菌培养阴性 

粪便检查 

无特殊发现 

部分病人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脓肿穿刺 

多为黄白色脓液,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细菌 

大多为棕褐色脓液,镜检有时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若无混合感染,涂片和培养无细菌 

诊断性治疗 

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无效 

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有好转 

  2.右膈下脓肿  多继发于化脓性腹膜炎或上腹部大手术后。

全身反应如寒战,发热等和局部体征常不如肝脓肿严重但右肩部牵涉性痛较著,深吸气时尤重。

X线检查右膈下常有气液面出现,右侧横膈升高,膈肌运动受限。

  3.肝癌:

与脓肿相比,病程较慢,无急性感染表现。

肝呈进行肿大坚硬、表面高低不平而无显示压痛。

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常呈阳性,超声波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但当肝癌并发高热或癌块坏死合并感染时,可导致误诊。

十、消化道出血

(1)消化性溃疡病出血是溃疡病的常见并发症。

据国内、外报道,溃疡病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其中尤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

致命性出血多属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穿透溃疡腐蚀粘膜下小动脉或静脉所致。

部分病例可有典型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疼痛,出血前数日疼痛加剧,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

这些症状,对溃疡病的诊断很有帮助。

但有30%溃疡病合并出血的病例并无上述临床症状。

  溃疡病除上腹压痛外,无其他特异体征,尽管如此,该体征仍有助于鉴别诊断。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据北京地区5191例成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统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25%.绝大部分病例是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

临床上往往出血量大,呕出鲜血伴血块,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如若体检发现有黄疸、肝掌、蜘蛛痣、脾大、腹壁静脉怒张、腹水等体征,诊断肝硬化不难。

但确定出血原因并非容易。

一方面大出血后,原先肿大的脾脏可以缩小,甚至扪不到,造成诊断困难;另一方面肝硬化并发出血并不完全是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有1/3病例合并溃疡病或糜烂性胃炎出血。

肝硬化合并溃疡病的发生率颇高。

可能因肝功能减退或门腔分流,使正常存在于门静脉血液内的胃促分泌物不能灭活,导致胃分泌过多的结果。

而肝硬化合并急性糜烂性胃炎,则可能与慢性门静脉淤血造成缺氧有关。

因此,当临床不能肯定出血病因时,应尽快作胃镜检查,以便及时作出判断。

  (3)急性胃粘膜损害急性胃粘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病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两种疾病。

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病理学,前者病变可穿透粘膜层,以致胃壁穿孔;后者病变表浅,不穿透粘膜肌层。

以前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中,诊断急性胃粘膜损害仅有5%.自从开展纤维胃镜检查,使急性胃粘膜损害的发现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5%~30%.

  1.急性应激性溃疡这是指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以及偶尔在食管下端发生的急性溃疡。

应激因素常见有烧伤、外伤或大手术、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肺、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疾患。

严重烧伤所致的应激性溃疡称柯林(Curling)溃疡;颅脑外伤、脑肿瘤及颅内神经外科手术所引起的溃疡称库兴(Cushing)溃疡。

据认为严重而持久的应激会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胃、十二指肠粘膜缺血。

在许多严重应激反应的疾病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观察到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高(可能是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或因颅内压增高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核所致)从而使胃粘膜自身消化。

至于应激反应时出现的胃粘膜屏障受损和胃酸的H+回渗,亦在应激性溃疡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可见,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是复杂的。

归结起来是由于应激反应造成神经-内分泌失调,造成胃、十二指肠粘膜局部微循环障碍,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分泌紊乱,结果形成粘膜糜烂和溃疡。

溃疡面常较浅,多发,边缘不规则,基底干净。

临床主要表现是难以控制的出血,多数发生在疾病的第2~15天。

因病人已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故预后多不良。

  2.急性糜烂性胃炎应激反应、酗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利血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引起糜烂性胃炎。

病灶表浅,呈多发点、片状糜烂和渗血。

  (4)胃癌多数情况下伴有慢性、少量出血,但当癌组织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

病人一般在45岁以上,出血前常有食欲不振及消瘦,贫血与出血的程度不相称,出血后上腹疼痛不减轻,有时反而加剧。

如果上腹触及包块、左锁骨上窝及直肠周围淋巴结肿大,则胃癌已属晚期。

  (5)食管裂孔疝多属食管裂孔滑动疝,病变部位胃经横膈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

由于食管下段、贲门部抗返流的保护机制丧失,易并发食管粘膜水肿、充血、糜烂甚至形成溃疡。

食管炎以及疝囊的胃出现炎症可出血。

以慢性渗血多见,有时大量出血。

食管裂孔疝好发于50岁以上的人。

可能由于年龄大,食管裂孔周围支持组织松弛有关。

患者平时常有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痛症状,向左肩、颈、前胸放射,伴反酸、嗳气。

在饱食后、负重、弯腰或平卧时易发作,站立走动后缓解。

有以上表现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高度怀疑为本症,并作相应的检查,及时确诊。

  (6)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本症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约占8%.酗酒是重要的诱因。

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更易并发本症。

多数发生在剧烈干呕或呕吐后,造成贲门或食管下端粘膜下层的纵行性裂伤,有时可深达肌层。

常为单发,亦可多发,裂伤长度一般0.3~2cm.出血量有时较大甚至发生休克。

  (7)胆道出血肝化脓性感染、肝外伤、胆管结石、癌及出血性胆囊炎等可引起胆道出血。

临床表现特点是出血前有右上腹绞痛,若同时出现发热、黄疸,则常可明确为胆道出血。

出血后血凝块可阻塞胆道,使出血暂停。

待胆汁自溶作用,逐渐增加胆道内压,遂把血凝块排出胆道,结果再度出血。

因此,胆道出血有间歇发作倾向。

此时有可能触及因积血而肿大的胆囊,积血排出后,疼痛缓解,肿大的胆囊包块亦随之消失。

  (8)大肠癌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多伴有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大便习惯的改变。

后期可出现肠梗阻。

右半结肠癌大便可呈酱红色甚至黑色。

有时病人突出表现为贫血。

病变部位往往有压痛,有时可扪及包块。

  (9)肠息肉肠息肉便血多数为间歇性,量少,个别有大出血。

有时息肉自行脱落后,蒂部血管出血可致休克。

由于肠息肉多分布在左半结肠及直肠,因此排出的血色鲜红或暗红。

  (10)炎症性肠病此类疾患在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占相当比重,仅次于大肠癌及肠息肉。

其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临床症状特点除便血外,往往伴腹泻腹痛。

发生急性大量便血者大约占3%.

  (11)肠血管畸形过去认为肠道血管畸形十分少见,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的临床应用,肠道血管畸形病例的检出日渐增多,肠道血管畸形是造成慢性或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因。

按Moore将血管畸形分为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s)、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Weber-Rendersyndrome)等三型。

这些病例往往是经过常用检查手段,而仍然原因未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十一、前列腺增生症

1.前列腺癌两者发病年龄相似,且可同时存在。

但前列腺癌有早期发生骨骼与肺转移的特点。

直肠指诊前列腺多不对称,表面不光滑,可触及不规则、无弹性的硬结。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酸性磷酸酶增高。

盆腔部CT或前列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2.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部分脑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尿失禁等,且多见于老年人,需注意与前列腺增生症鉴别。

神经系统检查常有会阴部感觉异常或肛门括约肌松弛等。

此外,尿流动力学、膀胱镜检查可协助鉴别

十二、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常常由排尿困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

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①急性:

发病突然,膀胱内胀满尿液不能排出,十分痛苦,临床上常需急诊处理;

  ②慢性: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下腹部可扪及充满尿液的膀胱,但病人却无明显痛苦。

  一、病因和病理生理

  病因,可分为机械性和动力性梗阻两类。

  1.机械性梗阻病变,最多见:

  ①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

  ②膀胱颈梗阻性病变如膀胱颈挛缩、膀胱颈部肿瘤;

  ③先天性后尿道瓣膜、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道狭窄、肿瘤、异物和尿道结石;

  ④盆腔肿瘤、处女膜闭锁的阴道积血、妊娠的子宫等均可以引起尿潴留。

  2.动力性梗阻,是指尿潴留系排尿动力障碍所致,而膀胱出口、尿道无器质性梗阻病变。

  ①最常见的原因: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或马尾损伤、肿瘤,糖尿病等,造成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引起。

  ②手术损伤:

直肠或妇科盆腔根治性手术损伤副交感神经分支;痔疮或肛瘘手术以及腰椎麻醉术后可出现排尿困难,引起尿潴留。

  此外,各种松弛平滑肌的药物如阿托品、普鲁苯辛、654-2等,偶尔亦可致排尿困难引起尿潴留。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a)急性尿潴留:

发病突然,膀胱内充满尿液不能排出,胀痛难忍,辗转不安,有时从尿道溢出部分尿液,但不能减轻下腹疼痛。

  b)慢性尿潴留:

排尿不畅、尿频,常有排尿不尽感,有时出现尿失禁现象。

  少数病人虽无明显慢性尿潴留梗阻症状,但往往已有明显上尿路扩张、肾积水,甚至出现尿毒症症状,如全身衰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显著升高等。

  

(二)诊断

  ①根据病史及典型临床表现,尿潴留诊断并不困难。

  ②体格检查时耻骨上区常可见到半球形膨胀的膀胱,用手按压有明显尿意,叩诊为浊音。

  ③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尿潴留应与无尿鉴别,无尿是指肾衰竭或上尿路完全梗阻,膀胱内空虚无尿,两者含义不同,不能混淆。

十三、输尿管结石

绝大多数输尿管结石诊断容易,临床上的误诊往往与检查不正确、不及时或经验不足因素等有关。

急腹症患者如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溃疡病、胰腺炎、肠梗阻、卵巢囊肿蒂扭转、宫外孕等所引起的疼痛易与输尿管结石发作时的疼痛相混淆,但胆道疾病疼痛多在上腹部并向背部放射,而输尿管结石疼痛则在脊肋角、向输尿管径路放射。

胆道疾病发作时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墨菲征(Murphyssign)、白细胞略升高。

急性阑尾炎疼痛和体格检查阳性征局限于右下腹,并可伴有寒战、发热、腹泻等全身症状,尿常规多正常,亦可出现红细胞。

卵巢囊肿蒂扭转和宫外孕一般尿检正常,病变局限于下腹部。

必要时可行妊娠尿试验和盆腔穿刺检查以确定有无出血以助鉴别诊断。

  腹腔内淋巴结钙化所在部位阴影于不同时间摄片变动很大,输尿管结石阴影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侧位片腹腔内淋巴结钙化和胆石症阴影位于椎体前方,而输尿管结石位于椎体前沿后方

十四、乳腺疾病

1.乳腺纤维腺瘤:

多见于青年妇女(20~30岁左右),肿块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圆形或扁圆形,一般在3cm以内。

单发或多发,质坚韧,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分界清楚,无粘连,触之有滑动感。

肿块无痛,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时增大较快。

  2.乳腺增生病:

是由于内分泌的功能性紊乱引起,其本质既非炎症,又非肿瘤,而是正常结构的错乱。

一般有典型体征和症状,容易区别。

而硬化性腺病常在乳腺内有界限不清的硬结,体积较小,临床上常难以与乳癌相区别,应通过多种物理检查来鉴别。

  3.乳腺结核:

比较少见,临床表现为炎症性病变,可形成肿块,但见时大时小的变化,患者不一定有肺结核,也常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临床有35%的患者难以与癌相区别。

  4.乳房囊肿:

可分为积乳和积血。

积乳多见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根据病史和体征不难诊断。

积血多见于外伤,因积血堵塞乳管,未被吸收而形成炎性肿块。

  5.浆细胞性乳腺炎:

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乳腺导管阻塞,导致乳管内脂性物质溢出,进入管周组织而造成无菌性炎症。

急性期突然乳痛、红肿、乳头内陷、腋淋巴结可肿大,易被误诊为炎症乳腺癌。

当病变局限急性炎症消退,乳内有肿块,且可与皮粘连,也易误诊为乳腺癌。

  6.乳腺恶性淋巴瘤:

较罕见,约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2%.好发年龄为50~60岁,女性多见,常为单发。

临床表现常为迅速增大的肿块,有时可占据整个乳房,肿块呈巨块或结节状、分叶状,边界清楚,质坚,有弹性,与皮肤及乳房等无粘连。

肿块巨大时表面皮肤菲薄,血管扩张,并引起破溃。

腋淋巴结亦可同时受累。

临床诊断常较困难。

X线片常与其他恶性肿瘤不易区分,需经病理切片才能明确。

7急性乳腺炎-炎性乳癌:

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多见于哺乳期多见于非哺乳期病程短,预后良好长,且顽固局部症状好发于乳房的下部象限,或深部,有红肿热痛或化脓。

好发于乳晕部,大多有乳头先天性凹陷史,脓液中夹有豆腐渣样、极臭的分泌物,部分可形成瘘管,创口反复发作全身症状寒战、高热,浑身乏力,大便干燥急性期可有发热,但不如急性乳腺炎那样高,慢性期一般无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升高溢液涂片或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的浆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乳癌又称弥漫性乳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腺癌。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乳房红肿、疼痛亦很明显,但一般局部没有肿块可扪及。

肿瘤发展迅速,常累及整个乳房。

由于其恶性程度高,病理切片见癌细胞呈弥漫性,乳房和乳房淋巴管内充满大量癌细胞。

炎性乳癌亦好发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由于其来势凶猛,转移出现早且广泛,患者常于1~3年内死亡。

两者的主要鉴别点为:

   ①两者均可见到乳房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但急性乳腺炎时皮肤红肿可较局限,亦可较广泛,颜色为鲜红;而炎性乳癌时皮肤改变广泛,往往累及整个乳房,其颜色为暗红或紫红色。

急性乳腺炎时皮肤呈一般的凹陷性水肿;而炎性乳癌的皮肤水肿则呈“橘皮样”。

   ②两者均可见到腋下淋巴结肿大,但急性乳腺炎的腋下淋巴结相对比较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推之活动性好;而炎性乳癌的腋下淋巴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