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6516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详解版)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

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

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八部分

一、掌握说明方法。

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模式:

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分类别:

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

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

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

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

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

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8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

具体说明了……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

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二、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

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

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

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

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

不能删。

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未来.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

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第九部分

语文答题思路

一、总用:

1、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3、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反衬(先言他物,反写本物);

4、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5、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总说)、细节描写;

6、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

(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

8、两种语言类型:

口语(自然,亲切)与书面语(准确,优美);

9、三种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0、词语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11、语言运用的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12、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13、四种句子类型(句式):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4、七种短语类型:

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介宾;(了解即可)

15、八种复句类型:

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承接;(了解即可)

16、引号的五种常见用法:

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反语)、表特定称谓、表强调或着重指出、表特殊的含义;

17、破折号常见用法:

表注释(解释说明)、表插说、表声音的中断和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表提示说明、表总结;

18、省略号的六种常见用法:

表内容省略、表语言断续、表因抢白话未说完、表心情矛盾、表思维跳跃、表思索正在进行。

       记叙文知识点

特点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它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时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顺序

顺叙:

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作用:

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

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插叙:

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作用:

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

方法

叙述:

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待,基本表达方式

描写:

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人物描写肖象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交待环境  烘托气氛 表现心理 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

具体 生动

夹叙夹议:

叙述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抒情:

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歌人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说明文知识点

特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

解释、介绍实体性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

解释、说明抽象性事物,如《死海不死》。

  

按写作方法分介绍性说明文:

一般是介绍实体(建筑、用品等)事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描述性说明文:

说明与描述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记述性说明文:

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明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缩微图书》

阐释性说明文:

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沙漠进军》。

按功用范围分一般说明文:

说明一般事物或事理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

科技说明文:

说明文科技产品或高新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如《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

应用说明文:

以说明书、简介、规则、为主要样式的说明文,如《从宜宾到重庆》。

  

方法下定义:

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

举例子:

列举实例对事物作具体的说明

分类别:

按照一定标准、角度对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再逐一说明

打比方:

运用比喻方法,对事物或势力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作比较:

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进行比较,说明此事物的特征,作比较有横向比较(类比对比)和纵向比较两种

作引用:

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列数字:

确数,用准确的数字资料加以说明。

概数,用概数对事物作准确说明

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顺序 

空间空间方位、地点位置的转换顺序如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等。

如《故宫博物院》

时间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逻辑1、现象-本质2、特点-用途3、原因-结果4、整体-部分5、主要-次要6、概括-具体如《大自然的语言》

 议论文知识点

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如《怀疑与学问》。

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点。

结构 

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如《谈骨气》开篇提出论点,并作解释和分析,后用三个实例三个方面证明论点,最后提出号召。

论证结构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纪念白求恩》

对照式论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如《想和做》。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如《谈骨气》。

总分式先总后分  

先分后总如《哨子》

总-分-总如《谈骨气》

方法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如《理想的阶梯》中列举了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等例。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中引用了达尔文、黑格尔、戴维、歌德等名人的话。

 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如《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用“打扫卫生”、“洗脸”来比方。

 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如《理想的阶梯》中用“没有理想的人”“不爱惜时间”与“有理想的人”“珍惜一分一秒”加以对比论证。

 小说知识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三要素

1、人物   人物生活的关系:

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也可杂取许多人的特点合为一个典型人物。

  塑造人物的手段:

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可以概括介绍或具体描绘;可以正面着笔或侧面烘托;在文中可适当插入议论或抒情。

2、情节   故事情节的作用:

与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的来源: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的过程: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物活动的天地,人物思想性格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环境描写的种类:

社会环境:

提示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

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作用――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

         对环境描写的要求:

要典型。

二、分类   篇幅  情节  人物

短篇短简单:

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较少,有的写的是一个人的大半生或一生的典型生活片断。

长篇长复杂:

表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某些人物的一生事迹,叙述几代人的生活历程。

众多:

各种类型的人物。

中篇介于长、短篇之间比短篇复杂、广泛比长篇简单。

较多

诗歌知识点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一、分类

诗  以表达方式为分类标准抒情诗――《沁园春·雪》、《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叙事诗――《木兰诗》《卖炭翁》

以诗歌体裁为分类标准

古代诗歌

近代诗

绝句:

特点——每首四句,一般双句押韵,有的首句入韵.分类——五言绝句.特点,每句五字.七言绝句.特点,每句七字.

律诗.特点――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中间两句必须对仗,押韵同句。

分类——五言律诗。

特点,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

特点,每句七字。

词又称长短句。

特点略,如《忆江南》

古诗(古体诗、古风)字句较自由,如:

《敕勒歌》、《木兰诗》、《卖碳翁》。

新诗自由诗,如《有的人》。

自由诗有的押韵(不一定一韵到底,可中途换韵,但每节要押韵),也有的不押韵。

散文诗:

形式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如《海燕》

押韵押韵:

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

有些古诗现在读来不押韵的,是因为古今语音不同。

   节    拍即节奏:

格律诗一般以音节为单位。

五言诗为二、三顿,后“三”又可根据意义分为二、一顿或一、二顿。

例“白发――三千――丈”、“润物――细――无声”;七言诗为二五顿,后“五”亦可如上分,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现代诗的节拍一般不固定,大体整齐即可)  

戏剧知识点

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分类及标准 

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

话剧以对话为主,如《威尼斯商人》。

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

舞剧以舞蹈为主。

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分 

多幕剧生活面宽广,情节较复杂。

人物较多,布景变换频繁。

独幕剧人物较少,情节较简单。

布景变换少或不变。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分

历史剧如《打渔杀家》。

现代剧如《白毛女》。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分

喜剧  

悲剧  

正剧(悲喜剧)如《白毛女》

剧本特点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受时间限制,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不能过多变换。

必须有情节(即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

动作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有舞台说明:

位置-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对话中间。

内容-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作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散文知识

定义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精粹精辟,形式自由,能迅速反映生活。

分类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的抒发作者的情怀,如《荔枝蜜》。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也带有抒情成分,如《藤野先生》。

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贵散)            神不散(忌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组织材料、结构呈篇较自由。

 

立意方面:

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可叙事、写人、托物抒情、发表议论,如《记一辆纺车》。

  

揭示中心思想的独特方式:

作者往往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着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象,借以揭示中心思想。

如《白杨礼赞》。

 结构上:

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整体。

  

第一部分

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一、论点的特点:

①正确②鲜明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

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

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理论论据:

(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

××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注意:

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

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

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

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

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

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

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严密、准确六、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七、论证结构:

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            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

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

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

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

回忆往事)作用:

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