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9907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docx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教学包括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现在请阅读我整理的一些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成语

  1.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

迎风摆动。

常用来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2.不能自已:

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已:

停止。

3.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4.黯然神伤:

形容心中伤感,情绪低落。

  5.故弄玄虚:

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6.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

  7.想入非非:

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8.不速之客:

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

速:

邀请。

  9.人声鼎沸:

人声喧闹的意思。

鼎:

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锅。

沸:

水开。

鼎沸:

  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10.置之度外:

不把它放在心上。

度:

考虑的意思。

11.流光溢彩:

形容色彩丰富,光亮夺目。

12.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迹:

足迹。

罕:

稀少。

  13.随声附和: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没有主见。

14.奔走相告:

一边奔跑,一边告诉别人。

15.一张一翕:

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

16.异想天开:

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17.相映成趣:

互相衬托。

  18.祸不单行:

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9.触目伤怀:

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

心。

20.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21.出神入化:

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22.手足无措:

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23.猝不及防:

事情突然袭发生,来不及防备。

  24.面面相觑: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觑:

  25.饥肠辘辘:

形容非常饥饿。

  26.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7.小心翼翼: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8.碌碌无为:

平庸,没有特殊能力。

29.血雨腥风:

指战争的可怕与残忍。

  30.取义成仁:

即舍生取义,取:

选取。

义:

正义。

  31.敝帚自珍: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

敝:

破旧。

珍:

贵重爱惜。

32.幕天席地:

把天空当作幕,把大地当作席。

33.天壤之别:

比喻差别极大。

壤:

地。

  34.弹指而过:

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弹一下手指头就过了很多年。

35.栩栩如生:

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36.才华横溢:

形容很有文艺才能,并显露出来。

  37.深恶痛疾:

厌恶、痛恨到极点。

恶:

厌恶。

疾:

痛恨。

  38.振聋发聩:

发出很大的响声,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聩:

耳聋。

  39.别具匠心: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40.溘然长逝:

突然死去。

  41.抑扬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2.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3.杳无消息:

远得不见踪影,没有消息。

  44.巧妙绝伦:

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它的。

45.惟妙惟肖:

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

相似。

46.雍容典雅:

形容文雅大方,优美而不粗俗。

雍:

和谐。

47.错落有致:

交错纷杂,富有情趣。

致:

情趣。

48.浑然一体:

完整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整体。

49.丰功伟绩:

伟大的功绩。

  50.错综复杂:

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51.千头万绪:

形容事情头绪很多。

绪:

事情的开端。

52.不无裨益:

不是没有益处。

  53.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54.孜孜不倦:

勤勉地工作,不知疲倦。

  55.无边无垠:

宽阔没有边际。

垠:

界限;边际。

56.坦荡如砥:

平坦得像磨刀石。

坦荡:

宽广平坦。

57.潜滋暗长: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

生出。

58.旁逸斜出:

(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59.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60.荡然无存:

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消失,一点也不存在。

61.不可名状:

不能用语言形容。

名:

说出。

62.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63.不毛之地:

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

指草木。

64.改邪归正:

不再做坏事,走向正路。

  65.气势恢宏:

形容气势极其雄伟。

恢宏:

广大,宽广。

66.心腹之患:

比喻致命的祸害。

心腹:

喻要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

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

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

  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如:

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

  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

如:

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

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如:

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如:

公安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

如:

近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如: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

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8、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如: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9、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处也用分号。

  如:

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问号的使用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如:

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如:

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

请尽快给我一个答复。

  [注意]要区别于:

告诉我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飞机来。

  3、如果连续几个问句不是表示选择关系,而是各自发问,那么有多少问,就要用多少个问号。

  如: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呢?

该怎么解决呢?

4、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

  如: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们?

”厂长问。

怎么啦,你?

  [注意]倒装句中,感叹号具有相同的情况。

如:

你放着罢,祥林嫂!

三、冒号的使用

  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如: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

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2、用在提示的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

  如: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

(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

  如: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

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

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

如:

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5、表领起的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

  如:

考文科各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文系已达1230人,历史系已达986人。

  6、“XX说”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号;放在句中,用逗号;放在句末,用句号。

  如:

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7、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同时使用。

  如:

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

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维和”,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有消除。

(冒号应改为逗号)四、引号的作用

  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且引号前用冒号。

  如: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

  如: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如:

他走上前来问:

“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如:

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上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要加上引号。

如:

三峡工程、京广铁路“三个代表”“一国两制”“四化”建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