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6667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doc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时光荏苒,自由快乐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已经度过了一大半.不久的将来,经历了大学四年洗礼与磨练的我们即将走入争激烈社会,开始我们独立的生活.然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物欲横流,要想生存,必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起码对于绝大多数人是这样的.因此,就业自然就成为我们毕业后的头等大事

大学生就业是全国上下,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是越来越难,,这几乎是每一个毕业生会为之头疼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对自己未来的就业也是很迷茫的.尤其是作为一名是由专业的女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弄清当前的形式.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

一. 大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率分析

来自不同院校的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就业心态趋向务实化。

[理想薪酬:

2000-3000元]大学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增加,就业时必定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调查显示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理想工资选择“2000-3000元”的占55%居首位;紧接着“1000-2000元”占24%;“3000-4000元”占19%;“4000元以上”占5%;“1000元以下”无人选择。

[“事业单位”成首选]调查中对于自己的择业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把“事业单位”作为首选,占60%。

从中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仍把“工作稳定、待遇好”的事业单位作为自己的最理想的就业方向。

除了事业单位,外资、合资企业也是大学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分别为36%、31%。

而选择私营民营企业的大学生最少,仅占14%。

[职业发展空间]目前大学生就业时最看重企业什么?

从调查中看出一个明显趋势是,有86%的大学生选择了企业有“有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而对“企业的知名度”只有7%的大学生看重。

这一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不是仅仅把目光放在“名企”,而是追求有不断上升空间的职业发展。

[工作区域]“恋城市情结”是大学生就业时常抱的心态,选择工作地点“离家近”的居首位,占60%。

但是也有43%的被调查大学生,把“离家较近的周边城市”作为工作地点的选择,从中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趋向务实。

尽管绝大多数人还是把城市、离家近作为自己的求职目标之一,但是有不少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逐渐投向了周边城市。

[专业对口]目前找专业绝对对口的工作已不是大学生的首选,有74%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是绝对对口的”。

选“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只有5%。

而在调查大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时,有38%的人不清楚自己的专业优势。

[就业心态]更多的大学生在就业心态上表现出更多的不自信,在找第一份工作中,有57%的大学生有“少许忧虑”。

有52%的大学生表示面对大学毕业生年年增多的现实,对自己的求职自信心产生了不少影响。

[就业困扰]在问卷的“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一栏,有64%的大学生认为是“缺乏工作经验”。

大学生认为自己最不占优势的也还是“工作经验”,占43%。

[自身能力]大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占71%,选择“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的有38%。

在求职的有效途径中选择“通过亲属关系介绍”的有55%,随之是“通过学校老师推荐”占45%,“通过朋友介绍”的占36%。

[就业条件]“个人表达能力及性格”、“个人发展潜力”、“个人品德以及个人素质”是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招聘时最看重的三个选项。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总量矛盾突出,供给相对过剩]2000年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07万急剧上升到495万,平均每年均以48.5万人的速度增长。

200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是413万,25%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03万大学生还没有就业,再加上2007年毕业大学生495万,2007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

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约有180万人无法实现就业。

而近几年来,更为严重.

[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然而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同时,由于经费的原因,不少高校急功近利,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一个老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能批量生产几百个”,虽然能够为高校创收,但是却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可能就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最初听到学校号召学生去西部、基层就业时,有的学生用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回应道:

“给个理由先!

”中华英才网对2007年北京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期望工作的地区(可填写多个)选择最多的城市依次是: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天津、青岛、杭州。

其中,填写的城市中包含有“北京”的占85%,“上海”的占35%,“广州”的占29%,“深圳”的占26%,“南京”的占21%,“天津”的占18%,“青岛”的占13%,“杭州”的占8%,还有3%的人希望到国外的城市工作。

[选人用人,缺少标准]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

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缺少。

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

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在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

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企业发展中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

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

[户籍限制,保障缺失]中国现存的户籍制度,既限制了公民迁徙和择业自由,也阻碍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举例来讲,现在考取国家公务员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热门和首选,但是,只有每年11月进行的全国公务员考试没有对毕业生生源地进行限制,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公务员,通常则只限招收本地生源,外地毕业生不符合报考条件。

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省市对于毕业生落户有严格限制,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就读的京外生源毕业生,要留在北京首先需要从学校获取“留京指标”,同时在校方规定的时间和就业范围内找到有“进外地生指标”的接收单位,二者缺一不可(委培生、自费生、定向生不在此列)。

在外地就读的京外生源毕业生,想进北京除必须符合北京有关就业规定外,还需用人单位报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如隶属北京的单位,需向北京市人事局批准,而隶属国家部委的单位则需国家人事部批准。

现行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确实对于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就业歧视,隐性门槛]大学生求职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歧视:

“不要男生(女生)”、“1.65米以下的不要”、“25岁以下的不要”、“籍贯是东北(河南)的不要”、“和公司领导属相相克的不要”,现在各单位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招聘条件,不公正的对待某一部分群体都是歧视,以往,中国公务员招录考试也曾在性别、身高、体重、外型、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等多方面作出过报名限制,当然,这两年取消了。

大学毕业生中因性别、相貌、年龄、地域而遭遇歧视的人最多,目前种种的就业歧视依然是毕业生们求职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知识沉旧,转化率低]有一种形象的说法,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1世纪大学生所学知识只能用3年。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许多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我国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为1—1.5年,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员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

[准备不足,目标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

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

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

2007年3月,一位2005年在山东政法干部学院注册会计师专业毕业的学生想在开发区找份工作,把简历放在了区人才市场,几乎每星期都会打电话询问是否有企业要他,最后,机会来了,黄岛国货商厦正好需要一名会计,当和这位学生联系面试时,他却退缩了,说:

“上大学的那三年我什么都没有学,我是玩过来的,毕业后也没有从事过会计工作,我实在干不了。

不过,我大学时的女朋友肯定能干,不过她还在烟台,等以后有时间让她来面试吧”。

机会就在眼前,却由于大学生活花前月下、无所事事,导致没有能力去把握。

[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独立之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理念滞后,能力危机]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敢于从误区中走出;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甚至流传着“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的口号,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是选择了再学习之路。

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已开始下降。

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招收25名辅导员,招录信息在网上发布后,结果大大出乎学校人事部门意料,竟然收到了全国2500多名研究生投递的简历,这从侧面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定位偏颇,不合实际]不少大学生自我期望值太高,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就可以出成果,因此,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自然择业困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功利思想,在许多大学生脑海里根深蒂固。

同时,许多大学生过多追求考虑物质条件,要求月薪高,生活好、住房公积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对个人的发展前景却考虑甚少。

[物价上涨,薪酬偏低]2007年10月,山东省薪酬公开网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展了一项“高物价下,大学生期望的薪酬是多少”的专项调查,参与本次调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共有170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258人,专科毕业生442人;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1139人,城市大学生561人;男女生所占比例为70%和30%。

调查数据表明,应届大学毕业生月薪1000元以下的为41%,月薪1000至1200元的占28%,月薪1200至1500元的占15%,月薪1500至2000元的占12%,月薪2000以上的仅为4%。

面对高涨的物价和房价,64%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满意现有薪酬,表示可以接受的大学生为24%,表示满意的大学生仅为8%。

在回答“期望的薪酬是多少”时,48%的大学生目标薪酬为1500至2000元,23%的目标薪酬为2000至3000元,16%的目标薪酬3000至4000元,9%的目标薪酬4000至5000元,另有4%的大学生目标薪酬为5000元以上。

企业提供的现实薪酬与大学生期望的薪酬两者之间的落差和矛盾,以及大学毕业的教育成本(包括学费、住宿费、书本费、伙食费等固定的基本费用,以及培训费、休闲娱乐费,甚至恋爱费等业余生活费用,念四年大学需要5万元左右,按月工资1000元来算,不吃不喝需要工作5年才能挣回自己的教育成本),这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2.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3.大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

4.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5.逐步实行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毕

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6.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

7.实施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支一扶”计划计划。

8.积极推广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

9.为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适当增加周转编制。

四.大学生求职的注意事项

(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对找工作自然很重要。

(二)认真搜集、分析和利用聘用信息,做个有心人。

通过网站、企业宣传资料对企业作较深入的了解,包括企业成立时间、企业发展历史、企业规模大小、企业产品、企业部门设置情况、客户群等相关信息,这样容易和企业的招聘人员找到共同话题,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三)注重细节,从细微之处展现自身综合素质和形象。

(四)善于表达自己,锻炼流利的口才表达能力。

其实,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很多毕业生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失去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面试过程中,流利的口才能给招聘人员留下一定的印象。

(五)调整好择业期望值,要有从基层干起的勇气和信心。

所谓择业

期望值,就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职业位置对自己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人、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普遍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一方面,有些毕业生由于没有认清形势,期望值过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多次"碰壁"后仍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从而错过了其他机会,有时甚至造成了无业可就。

而有些认为自身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找工作时,因为各种原因屡屡碰壁,于是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个别人甚至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经常在报纸新闻上看到,这是一种极端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它常常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

几年前,需要这一类专业的人才多,而几年后却需要另一类专业的人才多;几年前,这一地区需要的人才多,而几年后却是另一地区需要的人才多;几年前,可能是这一行业需要的人才多,而几年后却是另一行业需要的人才多等等。

所有这些情况都需要毕业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

高楼大厦是从地下的桩基开始的,没有扎实的桩基,再高的楼也会倒塌,更不可能直接从楼顶完成;命运之神从理论上是公平的,在实践中也是相对公平的,只是她从不眷顾没有准备的人.如果把工作当成职业来做,你可能会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存。

如果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你就有可能得到更高的位置,成为成功人士。

你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一分,你离成功就比别人更进一步。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