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04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报告.docx

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就业率: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ZF教育机构统计的就业率通常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也就是本报告中的非失业率。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高职高专毕业生数;其中,已就业人数不包括专转本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专转本人数。

]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

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86.6%)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85.5%)上升了4.1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5%)约2个百分点。

可见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88.0%)上升了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88.1%)比2009届(85.2%)上升了2.9个百分点。

绝大多数专业门类[专业门类:

按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及学校新增的专业,本次调查覆盖了本科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门类11个;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门类19个。

]的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比2009届有明显上升。

201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3.3%),最低的是法学(86.7%);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92.9%),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9.1%)。

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月收入:

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现金收入。

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

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货币收入的平均值。

]2009届、2011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2011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的增长尤为明显。

全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479元)比2009届(2130元)增长了349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1届(2815元)比2009届(2369元)增长了446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1届(2142元)比2009届(1890元)增长了252元。

“211”院校2011届月收入增长了649元,增长最为显著。

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的上升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旺盛相关。

同时,物价上涨导致薪资期待的升高是原因之

地矿、交通等工科专业就业率与薪资持续走高

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红牌专业:

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的前10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包括: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

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

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2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绿牌专业:

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包括:

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

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绿牌专业基本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临床医学和法律事务“领衔”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专业

“看上去很美”:

美术学、音乐学为2011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专业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失业率[失业率:

失业率=1-就业率,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高职高专毕业生数;其中,已就业人数不包括专转本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专转本人数。

]最高的为临床医学(30.7%),其次为法律事务(19.2%)。

医学和法律类专业对应的医生和律师等职业的学历门槛较高,通常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并通过执业资格考试。

刚毕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要达到这些要求还很困难。

同时,高职高专的医学类毕业生更多是面向基层,而与部分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期待地区可能不符合。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

这与这两个专业的供应高于、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

本科经济学专业门类毕业半年后、三年后月收入均为最高

高职高专:

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土建大类分列半年后、三年后最高月收入专业门类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其月收入为3023元;其次是工学(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

高职高专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其月收入为2586元;其次为材料与能源大类(2432元)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1713元)。

2007届本科专业门类中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也是经济学,为6164元,高于该专业门类半年后月收入(2934元)3230元。

其三年后月收入涨幅也在各专业门类中居首位。

三年后月收入最低的历史学(3920元),其三年内涨幅仅为1947元。

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土建大类,其三年后月收入为4058元,涨幅最大,高于半年后月收入(1949元)2109元。

月收入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三年后月收入为2914元,其三年内涨幅(1428元)也是最小

六成2011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

34%毕业半年内就有离职经历

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

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6%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211”院校为16%,非“211”本科院校为26%),高职高专为44%。

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2011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农学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离职率:

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有多大百分比有过离职的经历。

]最高,为31%,工学最低,为18%;在高职高专各专业门类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54%,材料与能源大类最低,为20%。

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需要注意的是,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2012年就业蓝皮书中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463元。

毕业三年内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4624元。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呈现同样的趋势,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3549元;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245元。

销售:

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

销售与营销:

是最重要的知识,却满足度最低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就业比例为12.0%,其后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9.6%)和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8.8%)。

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15.3%)、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1.3%)和行政/后勤(9.0%)。

值得注意的是,200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类中,最热门的是销售,有17.1%的人转换职业后从事销售;高职高专毕业生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职业类也是销售(19.9%)。

2012年就业蓝皮书中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核心知识是销售与营销知识,然而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销售与营销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

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100%为完全满足。

满足度计算公式分子是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分母是工作要求的核心知识水平。

]为78%,是各项核心知识中满足度最低的一项。

2011届大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优秀人才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大学生最重要工作能力

2012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1届毕业生中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工作能力:

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

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

根据麦可思的工作能力分类,中国大学生可以从事的职业共721个,对应的职业能力一共近万条。

]掌握的水平(本科53%,高职高专50%)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工作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水平:

用于定义毕业半年后正在工作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工作对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要求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一级到七级,一级代表该能力的最低水平,取值1/7,七级代表该能力的最高水平,取值1,最高水平是初级和中级职业人员达不到的。

以上取值均折算为百分比。

为了帮助答题人自评级别,问卷在一到七级中分别举了3个例子,以帮助答题人理解能力差别。

](本科62%,高职高专58%)。

本科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工作能力的能力满足度:

离校时掌握的水平达到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

]和高职高专基本持平。

2011届本科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均为86%。

科学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分析能力,其满足度为86%。

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说服他人,其满足度为78%。

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分别为86%和84%。

科学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分析能力,其满足度为86%。

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说服他人,其满足度为78%。

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

优秀人才(毕业三年内晋升次数在3次及以上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因此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未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前3位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判断与决策,其中判断与决策的满足度最低。

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知识前两位的是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其中销售与营销的满足度最低。

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上升,主要动机是自身创业理想

梦想照进现实:

创业起步资金八成来自亲友资助和个人储蓄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高于本科毕业生(0.9%)。

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了1.5%,比2009届(1.2%)高0.3个百分点,比2008届(1.0%)高0.5个百分点。

2011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集中的专业是艺术设计(6.2%),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集中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技术(4.5%)。

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自己当老板的比例占首位,主要集中在总经理和日常主管(本科7.7%,高职高专6.2%)。

2011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教育行业(3.0%)、互联网运营和网络搜索门户业(2.7%)。

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服装零售业(3.6%)和建筑装修业(2.8%)

创业理想是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本科41%、高职高专42%),只有7%的本科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创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6%。

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才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本科80%,高职高专82%),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4%,高职高专1%)和ZF资助(本科2%,高职高专2%)的比例较小。

因此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

ZF资助的比例虽然比2009届(1%)有所上升,但依然很低。

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有1.2%的人(本科0.7%,高职高专1.6%)自主创业,三年后有4.9%的人自主创业(本科2.8%,高职高专6.9%),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自主创业。

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仅有36.4%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有59.1%的人选择了全职工作,还有2.7%处于无工作状态;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仅有36.6%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7717元,高于同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5296元)46%。

2007届高职高专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为4790元,高于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3480元)38%。

2011届毕业生最主要成功求职渠道:

本科与高职高专大不相同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成本[求职成本:

指的是大学毕业求职活动的总花费(服装、差旅、印制简历及其他)。

](1057元)相较2009届(1134元)下降,但仍然高于2008届(998元)的求职成本水平。

2011届求职份数(8份)也比2009届(9份)有一定的下降,可以看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降低。

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月收入期待底线:

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毕业时第一份工作能够接受的最低月收入。

]连续两届上升。

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比2008届上升了约500元,2011届这一上升趋势略有缓和,但仍比2009届上升约300元。

这个月收入期待变化可能与物价上涨有关。

“211”院校留学比例上升,非“211”本科院校留学比例下降

高职高专毕业生专转本比例最高的专业类为法律实务类、临床医学类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比2009届下降。

“211”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10.6%,比2009届(11.9%)下降1.3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5.9%,比2009届(7.7%)下降1.8个百分点。

在今年就业明显好转的形势下,可能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工作,而不是一毕业就读研。

2011届本科专业类中读研比例最高的是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为22.7%;读研比例最低的是艺术类(2.7%)。

2011届本科毕业后就读研的毕业生中,有30%研究生转换了专业。

其中,转换专业比例最高的专业类是环境与安全类,有79%的读研学生转换了专业;转换专业比例最低的是法学类,为1%。

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最主要的动机是就业前景好(31%)和职业发展需要(27%),有7%的人因为就业难暂时读研。

读研时转换专业的人群最主要的动机是符合兴趣爱好(27%)和就业前景好(23%)。

读研人群选择研究生院校时最关注的因素是所学专业的声誉(44%)和学校的牌子(24%)。

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人群认为,母校本科学术准备最需要改进的前3项分别是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26%)、专业课程知识(23%)和研究方法(19%)。

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的创新能力。

“211”院校2011届留学比例为2.21%,比2009届(1.64%)上升0.57个百分点,相比其国内读研比例减少的情况,可以看出,“211”院校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有明显上升。

非“211”本科院校2011届的留学比例为0.65%,比2009届略有降低。

2011届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有近一半选择工商管理学作为研究生专业(45.1%)。

2011届专转本比例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类是法律实务类(6.7%),其次为临床医学类(6.0%)。

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读本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职业发展需要(32%)和就业前景好(29%)。

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收入翻番

为提升学历而中断就业并不会带来收入劣势

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4388元,其中本科为5296元,高职高专为3480元。

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其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109元,其中本科为2483元,高职高专为1735元,属金融危机前较高水平。

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来月收入涨幅平均达到2279元,涨幅比例超过了一倍;其中本科涨幅达到2813元,涨幅比例为113%,高职高专涨幅为1745元,涨幅比例为101%。

200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有8.1%学历提升为硕士学历,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有25.1%学历提升为本科学历。

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学历提升的人群月收入为4445元,接近于学历一直未提升的人群(4375元)。

本科毕业三年后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人群月收入为5369元,学历仍然为本科的人群月收入为5289元,我们可以注意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很快就追上了一直工作的同届本科毕业生。

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学历为本科的人群月收入为3521元,学历仍然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月收入为3461元,专转本的毕业生收入也不低于一直工作的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

提升学历所中断的就业并未带来明显的收入劣势。

并且,学历提升还会在将来带来更大的回报。

金融业为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行业

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用人单位类型为外企

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职业类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7508元,比半年后从事该职业类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3213元)上升了4295元,月收入涨幅比例达到了134%。

三年后月收入最低的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为3499元。

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是矿山/石油(4450元);月收入涨幅最大的是从事销售职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4276元,涨幅为2270元,涨幅比例达到113%。

月收入最低的也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2366元,涨幅为1053元。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在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就业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7119元,月收入涨幅也是最高,高于毕业半年后在该行业类就业的人群月收入(3187元)3932元;月收入最低的是教育行业类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3724元,涨幅比例不足一倍,仅为1690元。

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在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就业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4215元,高于毕业半年后在该行业类就业的人群月收入(2202元)2013元;月收入最低的也是教育行业类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2676元,涨幅仅为1201元。

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达到6111元,比2007届半年后在该类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2939元)高3172元,月收入涨幅最大,涨幅比例超过一倍(108%)。

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高(3742元),比2007届半年后在该类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2026元)高1716元;在民营企业/个体单位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月收入涨幅最大,涨幅达到1793元,涨幅比例约为一倍(99%)。

课外自学知识和技能对职位晋升最有帮助

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有59%的人获得职位晋升[职位晋升:

由已经工作的毕业生自己判断在工作过程中是否获得晋升和晋升的次数。

学生是工作者,可以自己判定转换的职位是否升迁。

升迁是比之前一个工作承担的责任更大以及享有的职权更多。

职位晋升可以发生在为同一个雇主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转换雇主时职位的转换过程中。

]。

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8%,略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晋升比例(60%)。

2007届本科毕业生管理学专业门类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为63%;医学专业门类获得职位晋升比例最低,为44%。

高职高专旅游大类毕业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为74%;医药卫生大类最低,仅为39%。

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平均获得职位晋升1次,其中本科为0.9次,略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1.1次)。

有35%的本科毕业生获得过1次晋升(高职高专为30%);有7%的本科毕业生获得过3次及以上的晋升,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11%。

2007届本科管理学专业门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职位晋升次数:

每个答题者回答的自己获得职位晋升的总次数。

分子是所有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位晋升次数之和,没有获得职位晋升的人记为0次;分母是所有大学毕业生,但不包括三年内一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

]最多,平均为1.0次;医学专业门类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少,平均为0.6次。

2007届高职高专旅游大类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4次;医药卫生大类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次数最少,平均为0.6次。

2007届本科从事经营管理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5次;职业类为社区工作者的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次数最少,平均为0.5次。

2007届高职高专从事酒店/旅游/会展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7次;从事医疗保健/紧急救助职业类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少,平均为0.5次。

2007届本科在住宿和饮食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4次;在ZF及公共管理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少,平均为0.5次。

2007届高职高专在住宿和饮食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6次;在ZF及公共管理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少,平均为0.6次。

2007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45%)、扩大社会人脉关系(35%)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34%)。

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和扩大社会人脉关系(均为41%)最重要,其次是假期实习/课外兼职(32%)。

三年后专业对口率略有降低

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三年内专业对口率不降反升

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3%,低于2007届半年后(66%)3个百分点。

其中本科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8%,低于半年后(70%)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58%,低于半年后(62%)4个百分点。

多数专业的对口率会随职业的发展而降低。

本科专业门类中,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3%);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是法学(55%),但法学专业比毕业半年后的专业对口率(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