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满分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6945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10篇满分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篇满分作文.docx

《10篇满分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满分作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篇满分作文.docx

10篇满分作文

2017年浙江省高考10篇满分作文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

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1、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

   曾有作家言人生不可或缺三本书: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窃以为他所言极是。

人唯有在书页蹁跹于指尖,双足扎根于生活,同时不断翻阅,省察,增删,直面截然不同于外界的内心,方能成器。

   杨绛曾说“现在的年轻人,读得愈少,想得愈多,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烦恼。

”可见“有字之书”是奠定个人思想的基础。

古人精挑细选出《古文观止》为蒙学教材,正是因为白纸黑字间的前人经验,智慧能为阅历尚浅的少年素绢般人生底色上绘上万紫千红。

“有字之书”贯通了个体与群体,当代与未来,让人的双脚还不够坚实时,眼光便能深邃至整个世界。

这些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描绘的历史,奔涌的情愫为我们在信息化洪流裹挟下的灵魂提供了一丝以文学对抗“存在的荒芜”的可能。

然而纸上得来总觉浅,皓首穷经迸发不出莫言对高密乡的热情,也无法让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拥有如此悲壮的关怀。

从有字之书中得到的箴言,体悟,终究要在无字之书中得到验证与升华。

那是独一无二的社会阅历,人生轨迹所淘洗出的精粹与沉淀。

于生活的无字之书中,沉潜于书页上的人生百态被淋漓演绎,比起做一个旁观者,置身其中的感受更加鲜活也更加残酷,它让人们避免陷入“群体无意识代替个体无意识”思维吞并,让农村妇女范雨素质朴的文字也能直击人心。

无字之书鞭挞虚幻,让阅读他的人们时刻保持着清醒与冷静,同时又保有温热的关怀和悲悯:

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关怀与感同身受的悲悯,这或许正是曹文轩所呼吁的儿童文学中缺乏的“无字之书”!

   无论有字无字,眼见耳闻,终归是要落实于心。

再多的有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不过是附庸风雅地卖弄墨水,再多的无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也只落得“海归”变“海龟”般尴尬境地。

黑塞的一句话如同黄钟大吕,“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

翻开心灵之书,是近乎严酷的自省,是修剪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增添来自有字和无字之书的吸纳与内化,是冷静地直面内心,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吾日三省吾身”,不妨说日阅心灵之书。

这是一个更需要勇气与意志的过程:

带着剜肉补疮的决绝,携着刮骨疗伤的清醒,将如附骨之疽般的狭隘、嫉妒、自私悉数斩断,成就“心如明镜台”。

在信息与行动严重不对等的时代,科技经济等理性力量逐渐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更要以书本和大地浇灌心灵。

这位作家的话,无疑振聋发聩。

 2.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而明斯道。

”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

吾与之也——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为友。

以文字为媒介,书籍带着我们走向新的世界,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虚幻的欢笑与泪水,令我们沉醉、助我们成长。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古训仍在耳边。

正是有字之书告诉了我们“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正是有字之书让我们体味出“天荒地老无人识”的苦涩,有字之书塑造着最初的我们,正如加缪评卡夫卡,“他书中的每一页都强迫我去读它”,有字之书,有益之书的每一页也都“强迫”着我们去阅读。

年龄稍长,阅历增加,经历了若干人若干事,无字之书的书页也渐渐增加,其中内容悲喜自知。

无字之书,是阅历,是经验的积累、情感的积淀,是人生路上经过的一个个路牌。

它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前进的方向,开启一扇扇不同的门。

我们自己牵着自己,跟着无字之书的指引。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说到底其传授之物均源于外,你化而用之,或上坦途,或坠深渊。

心灵之书,却是由你而发,由你守候。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你的心灵之书,只须本然,你要去读懂。

何谓读懂?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问心无愧,即为读懂。

孔子困于陈蔡,问弟子是否行道真的不可为,或说不可为,或说应与世推移,颜回却说:

“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

”不容何病?

读懂自己的心灵之书,遵循本心,遵循良心,那么从心所向,从欲而行,致力于其中,岂不是人人都是“匠人”?

也正是心灵之书,才能让人舍生取义,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我”!

   有字之书以为梯,学山为顶峰为己。

无字之书以为舟,破江渡海见真力。

心灵之书以为己,遵之循之莫为逆。

三者缺一而不可,人生漫漫需砥砺!

   三者缺一不可,然而知前两者之重要之人,恒河沙数,故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3.善读心灵之书

   人生有三本大书:

“无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

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

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

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

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

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

正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皮村爱好者便是其中典范。

他们大多学历低,但这并不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

他们将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

“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

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之中。

两者都取法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

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

遥想古希腊哲学三子,再回想中国思想大解放的诸子百家时期,他们生活在书籍与经验都匮乏的千年以前,但却以自己的头脑与心灵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思想!

柏拉图的“理型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科圣墨子都(对)自然各种规律的洞悉与理解……很难想象他们能在那样的年代达到那样的智慧。

反观自己,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

   我们现在是缺乏“心灵之书”的。

因为世界的发展与物质的积累,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

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

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宙中寻回人生最本初的价值。

 4.兼读三书,精读心书

 人要读三书:

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此三者涵盖了一个人所需的实用之学,处世之学与精神之学,因而需要“兼读”。

而其中,我认为心灵之书又是最高层面的,故须对其“精读”。

   有字之书,在我看来即一个人所需的专业性知识与工具性知识,即每个人都要识字,能认读拼写,这是当今社会人人需备的,它使人远离无知与文盲困境。

我国推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便是主要教授“有字之书”,它是各类书乃至阅读的前提。

而“无字之书”,即为人处世之书,它强调的是生活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生存已离不开社会与人。

社会学家涂尔干讲的“有机社会”便是人与人相联系的社会,那么在这当中,我们要读“无字之书”——于日常生活言行中,于耳濡目染中,使我们不至于成为迂腐刻板的“怪人”。

此二者均要读,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应读“心灵之书”,即修养身心,提升思想,实现我们身为“独立的人”的目标。

这好比建造一幢居住的房子,打好地基,建好钢筋水泥甚至粉刷好墙壁,装好窗与大门,若没有内部必备的生活物品,这房子仍是不能使人安心栖居的温柔乡。

“心灵之书”便是“房子”内部的配置,而对此需精读。

   我们精读“心书”,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有良知、有思想的独立人格的人。

刘瑜说过我们除了要对屋子添砖加瓦,更应“使头脑成为一支军队,对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

我们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与他人不同,在于我们“觉醒与思考的力量”。

仅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是不够的,我们要探讨更深层次的生命奥秘。

鲁迅的“立人思想”——使人除了成为社会中的人,更应是独立于群体的人。

孔子对生命价值本源的探索由“向天”转变为“在人”,均启示我们充实自身心灵与精神从而成为独特个体的重要性。

何况。

人人都阅读好“心灵之书”,人的素养会得到提升,社会的状况也能改善。

《希腊精神》里伊丽丝阐释了文明的最高境界:

那些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东西成为至关重要的,如对心智的追求,礼貌周到的品质等。

只要人人能精读心灵之书,每个人必是有更高追求之人,他不会汲汲于丝毫得失,不会为了利二背义,处贫亦可乐道,那么社会的弊端或许也不会再有。

   “心灵之书”,是道德之书,是修身之书,是独立个体之书。

   有字之书是根本,无字之书是立世之方,而心灵之书则是成为至人之要。

兼读三书,使我们立世,精读心书,便可立人。

 5.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

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僻(辟),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

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

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

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

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

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

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

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

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

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

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

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

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

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向着领悟“心灵之书”出发!

为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6.人生突围

 “无论人的一生是多么得(的)漫长复杂,他终将反应于一个时刻,那就是他大彻大悟究竟是谁的时刻。

”博尔赫斯如是说道,确然,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学习那些由具体知识构成的文字之书,既(继)而阅读由世事阅历垒砌的无字之书,最终读懂那本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心灵之书。

这一过程其实正如哲人苏格拉底所言:

认识你自己。

   人的一生不是一场盲目的追逐,相反地,那应是不断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

马斯洛曾提出过“需求理论”,将人生概括为实现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精神五个需求的过程,而这五个需求实际上是递进达成的。

阅读有字之书,我们的头脑变得充盈,我们具有了保护自我安全,实现自我生存的能力;阅读无字之书,我们的人格开始健全,我们能够在社会中相处,甚至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褒美;而在实现了上述需求之后,心灵之书的书页向我们缓缓展开,以我们的知识与阅历为基础,我们有能力感知精神深层次的表达,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达到那个“大彻大悟”的清朗境界。

   然而观当今之世,读有字之书者泛泛,读无字之书者不鲜,唯读心灵之书者寥寥。

有人说,这是现实的压力逼着人们从精神世界中抽身,可的确应该这样吗?

我想起加缪用不无温情的笔触描绘的那个走下平原并感到幸福的西西福斯。

是的,从睡梦中醒来后,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如西西福斯推动着那块名为“现实”的巨石一次又一次地走上山崖,可是当我们读懂了那本心灵之书的启迪,读懂了我们精神的渴求,读懂了自我的意识,心灵的声音指导着我们,“带着幸福的微笑走下平原”。

知识的掌握、阅历的丰富与精神的升华,这三者体现的,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对自我的一次次突围。

囿于躯壳之中,有时我们也会感受到女诗人辛波斯卡所描绘的那种“我即是我的阻碍”的无力感,但也正是这种局限性,促使着我们自觉地反抗着那些看似命定的桎梏。

我们认识了人生的不足并尽己全力修补,谁能说这样的人生配不上一支激越昂扬的战曲或是颂歌?

谁能说这样的人生不是在书写属于自我、属于灵魂的浩荡传奇?

   “别做观众了,试着自我评判!

”加缪的话语正在耳畔,人生突围的号角已然吹响,三本大书在面前缓缓翻开,这是属于我们的人生,这是灵魂光荣的突围!

 7.人生之书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

“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

”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

   有位作家说:

“人要读三本之书:

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不孤立。

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而充盈自己的人生。

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

   三本大书或许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这道出了精神世界在生命构建中的重要性。

诚如博尔赫斯所言:

“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一本本书籍是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它构成了坚固的外墙。

而阅历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精神世界外墙里的基础设施。

“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对自己心灵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精神世界才有精致的装饰。

而反观当下,人们汲汲于物质世界的财富、功名而忙得焦头烂额,又怎能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呢?

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人都会自觉在地铁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利用着宝贵的碎片时间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

吵闹喧哗的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

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来品读,遑论“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呢?

   爱默生曾说: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

”当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看人应当看他所展露的人生之书。

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外在物质世界追求而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构建。

诚如哲人所言:

“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能够有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

人的生命在人生之书的翻阅和充盈中得到了全新的演绎。

那么,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字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读人生之书,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

 8.人生如书

 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

我认为这三者间是存在渐进关系的,好比一个人,由浅入深,是个不断上升,臻于完善的过程。

   在人生的初级阶段,有字之书是我们的启蒙书。

从教科书到教师推荐读物,我们广泛地涉略(猎),饥渴地汲取。

与此同时,我们的视野由一个小屋子扩展到山河大地,三观不断被塑造与巩固,坚固到支撑起了无数独特的思维与个体,由此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跨越,方称作独立的人。

唯有有字之书的累积铺垫,人才能读懂无字之书的深义。

从有到无,是一种心智的升华。

亚里士多德将阅读称为一种提前的情感操练,它让人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不那么惊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在储备了大量的见闻与学识后,人方能顺利地进入社会,将停留在书本与经验的追击曝光在实践与现实的省察下,等待再一次跨越与蜕变。

   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难免存在相悖的地方,读懂无字之书,立身于无字之境,需要经历幻灭的痛苦与现实的锤打。

《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虚幻的社会,从书中走入现实世界中,这里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有的人跌落粉身碎骨,而有的人能把握平衡沉稳地着地。

书籍总在教育我们要追求平等与自由,而日本早稻田学校却将这些“幻灭给人看”。

这所著名大学每年都会举行一场运动会,比赛上无分男女,无分年龄,无分健全与否,只要愿意都可参赛。

松岛先生说:

“我们想让学生知道,真实的社会就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学会接受。

”这是经验与现实的撕裂,从有字之书进入无字之书必须承受的痛苦。

   一个人能够读懂无字之书,尚且只能称他为实用型人才,他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又有面对社会的理性与思考,但他还缺乏一种情怀。

这种情怀是只有心灵之书才能赋予他的。

罗曼•罗兰曾说: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能够读懂心灵之书的人必然是个具有普世情怀,具有心灵的流动性与敞开性的人。

像王小波游走于自我与世界之间,用谐趣的话语点醒世人的麻木,这难道不是一种普世的情怀吗?

余秋雨在山川间游吟却始终紧贴大地和人群,这难道不是一种对世人的大爱吗?

“激情”一词在古希腊中解释为“由自我延伸出来的对他人的爱”,这种爱与激情能够充盈无字之书,让人的心灵丰富且美丽。

   一个热由接受教育到步入社会再到贡献社会,由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再到心灵之书,由浅入深,由自我到他人,便构成了完满的人生。

而人生如书,不应跳读,不应倒读,页页品味,细细翻看,人生的真谛正在这一过程之中。

 9.心有三书,不忘初衷

 王阳明在临终前说过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辨明善恶是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致良知”。

   人生来于世,未曾携带任何东西。

因此,学习,在这个世界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读书,便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

首先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读“有字之书”,张载有言: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往圣的绝学继承下来,理解并吸收他们的精髓,这才使原本的“童子之身”逐渐成长,使心智趋向成熟。

金庸在大学期间几乎将整个图书馆的史地著作读完,这便为他接下来写武侠小说奠定了一个较深的文学功底。

可以说,这是读“有字之书”的功劳。

但是,读“有字之书”,也会日渐分化出两类人,一类人成天咬文嚼字,抱着基本经书不放。

出口则“子曰子曰”,却似和尚念经,不懂其中精明奥义。

一类人则将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吸收,逐渐转化成他们自己的思想,从而应用于自己的生活领域,逐渐通往自己所向往的成功之路。

可以说,后一类人已从读“有字之书”转变到了读“无字之书”的境界。

诚然,“有字之书”给予了我们许多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但是我们所经历的,又岂能与书上的完全相吻合?

当我们的心智渐趋成熟,我们应从“有善有恶”的境界到“辨明善恶”的境界,我们学习书上的内容,并非让我们纯粹地记忆知识,而是让我们将其运用、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即在心中形成一本“无字之书”,让它来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这时,原本书上的白纸黑字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物尽其用。

正如《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让他学会招式,再将其忘记。

其事虽是虚构,但其思想精华,当与此一致。

当我们的心中形成一本“无字之书”时,学习之路仍未到尽头。

最后一本“心灵之书”,也是从“辨明善恶”到“为善去恶”的境界,也就是从“格物”而“致知”,如果人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自身的生活领域,但也是“随波逐流”,仅在社会上“求存”,那么他终究也只是生活的牺牲品。

当我们拥有知识,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将我们的知识与经验传承。

而这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品德与素养,使我们的思想与素养相匹配,这样子,我们才真正读到了“心灵之书”。

又回到那句话,“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承了绝学,当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孔子的一生,从小时候的饱读诗经,到后来的游学劝说,再到后来的整理书籍,即是他读人生三本大书的写照。

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他如何与帝王争辩,早已忘了他从政时的光芒万丈,我们仅记得了他整理下来的《六经》,记得了论语里面一句句“子曰”,这才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真正的精神财富。

   总之,我认为人生读三本大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初心所在,然后将心中美好的想法,传诸于世。

愿人人都能读好着三本书,实现自己的梦想。

 10.阅生命之芸香,偕心灵以共舞

 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之父曾出此语: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诚哉斯言,“诗书”作为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食粮,古往今来,无人不识其重要。

然而当今人们亦产生了“读书焦虑”,仿佛踏出校门便停止了学习的脚步,而以一张张微信朋友圈上的“读书照”自我标榜。

殊不知,学习绝不是标签式的阅读与简单的浏览,而是恒久的、伴随生命每个角落的向外发现、向内探索。

   有人说,人的一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在我看来,这正是对贯穿一生的学习的最好诠释。

诚然,我们确实需要不断阅读那些白纸黑字之上的知识。

从字里行间,我们汲取前人的智慧、领悟旁人的情感体验,为自己构建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天地。

文字的阅读充实人的生活,照亮人前进的道路,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与此同时,我们又绝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字里行间——“无字之书”,正代表了我们普通却又波澜壮阔的生活。

古人云: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而置身自己生活之中的我们,亦绝不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忽视了在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寻求智慧。

在这本“无字之书”之中,我们不断思索、提炼,又结合理论所学,如此方可品出生命的至理,而不再将视角局限在简单的“读书”学习上。

   村上春树曾说:

“我不能抛弃心,我想。

无论它是多么沉重,有时是多么黑暗,它却时而可以像鸟一样在风中曼舞,可以眺望永恒。

”是的,在漫长的人生之中,向前人、向生活学习固然重要,但永不能被抛弃的“心灵之书”,方是我们必读的、属于自己的经典。

读“心灵之书”,是在喧哗众生中沉静下来,追寻自我;是在步履匆匆时驻足自视,回望灵魂。

《世说新语》中,桓温曾得意挑衅,问殷浩比之自己何如。

而殷浩铿锵以答: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壮哉!

阅读心灵,正是不断与自我周旋,不断摸索,不断追求,甚至与自我搏斗。

然后我们方能最终读懂心灵,看清自我,而放出“宁作我”之豪言。

在品读经典之美、生活之乐的同时,惟有时时握有对心灵的清醒认识,保有高贵的心灵,朝着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懈前行,我们才真正领会了“学习”这一人生历程的奥义。

   古人曾以“芸香”作为书香之雅称,须知这“芸香”并非仅在三坟五典的字里行间,亦在生活之美、心灵之华。

愿阅尽生命中时时刻的芸香,永不停止学习的步伐,以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完成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