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061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

高中语文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9.愚溪诗序名师说课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名师说课

教材

作者不是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

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

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寂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教法

1.自读法:

本文语言浅近,教师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2.点拨归纳法:

理解作者以“愚”自称的深意。

板书设计

基础整理

1.一词多义

(1)名

(2)居

(3)类

[

2.词类活用

(1)东流入于潇水(方位名词“东”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流”的方向:

向东)

(2)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方位名词“东北”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行”的方向:

朝东北

(3)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南”用作动词:

向南流去)

(4)得其尤绝者家焉(名词“家”用作动词:

安家。

下文“今予家是溪”中“家”同此)

(5)然则虽辱而愚之(形容词“愚”用作动词:

把……叫做愚)

(6)或曰:

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名:

命名,名词作动词用)

(7)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牢笼:

包罗,名词作动词用)

3.特殊句式

(1)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见……于……”式)

(2)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判断句,“……,……也”式)

(3)寂寥而莫我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曾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著有《河东先生集》。

重难突破

1.本文通篇贯穿了一个“愚”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愚”为线索,围绕一个“愚”字展开内容,把自己的愚和溪水的愚融为一体。

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可是,“予家是溪”,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的头上。

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这样就把自己和景物融为一体,从这些景物蒙受愚的屈辱,自然也就可以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

2.怎样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作者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对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对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绪融合在一起。

作者深深地感到,能够赏识这地处荒山野地的寂寞美丽的溪水的只有自己,而能够安慰这怀才不遇、被贬谪到荒远地区的自己的也正是这溪水。

看来,愚溪遇到了最合适的主人,而作者在这里也就找到了最合适的住所。

典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善鉴万类(借鉴)B.愚者喜笑眷慕(眷恋,爱慕)

C.乐而不能去也(离开)D.超鸿蒙(超越)

解析:

“鉴”指照。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而”表示转折的一项是()

A.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B.乐而不能去也

C.昏然而同归D.寂寥而莫我知也

解析:

A项译为“却”,表转折;B项译为“所以”,表因果;C项无意义,表修饰;D项无意义,表并列。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以愚辞歌愚溪”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杀之以应陈涉B.皆以美于徐公

C.而此独以钟名D.夫夷以近

解析:

例句“以”是介词,用。

A项,来;B项,认为;C项,用;D项,而且。

答案:

C

4.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借小溪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情的。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把握。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溪喻己,抒发内心的悲愤。

参考答案:

借写诗作文歌颂小溪,从文中的“茫然”“昏然”“寂寥而莫我知”等词语看,他为眼前的小溪的美景不被世人赏识而鸣不平,更为自己的志行高洁而遭受排斥、打击而抒发无比的悲愤。

本课小结

情文并茂,跌宕生姿

溪既非人类,本无所谓贤愚,谓之“愚溪”,自当不免出人意料。

作者就从这个有悖常理的“愚”字入手著文,通篇紧扣一个“愚”字,借愚溪之不为人知比喻自己被埋没的处境,既写山水之景色,又发针砭之议论,借景抒情,有机地将写景、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显示出高超的表达技巧。

文章通过描绘当地的山水和说明更改溪名的原因,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美景的热爱和被贬受辱、不能有所作为而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作者对胸中的抑郁之情,不是直接抒发,而是无端将所居之山水信手拈出,借题发挥,写溪亦是写自己,溪与自己打成一片。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真可谓匠心独运,匪夷所思。

行文千回百转,跌宕生姿,文句骈散相间并举,抑扬顿挫,有一咏三叹之妙趣。

读之,既能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又可以享受到审美的愉悦之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9《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⒈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⒉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⒊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学习作者正视现实,直抒胸臆,用语朴实清新的文风。

  ⒋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⒈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⒉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⒈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⒉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方法:

  ⒈以诵读教学法为主,辅之以点拨法。

本文由于内容较深,需教师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力求当堂背诵。

  ⒉点评教学法。

不对全篇鉴赏,在诵读中力求抓住几个鉴赏点,分析作者行文的妙处,在服务于诵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文体简介。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积累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㈠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设计㈡ 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摹本,教师讲解:

这是书艺超绝无双的《兰亭集序》,它的创作者为被后人誉称“书圣”的王羲之。

让我们来领略这些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吧。

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

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味时,这些流淌于点划勾捺之间的活力就真切地复活了,这些线条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形象再现,那么这些文字的内蕴如何呢?

让我们细细品味品味吧。

设计㈢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及背景:

  ⒈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脱放。

他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多媒体显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⒉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三、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⒈投影:

  生字:

癸(ɡ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ɡ)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

会稽(kuàijī)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

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⒉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积累基础知识。

⒈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

明确:

⑴重要词语

①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故叙时人

②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③活用词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⑵多义词

①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颇有野致

④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⑶成语及常用语①游目骋怀(开怀)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⑷常识①纪年法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③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⒉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相关的语句。

  明确: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词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参看课后知识短文)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成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研习新课:

㈠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有三段,各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明确:

第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2段抒发人生感慨,第3段交代作序目的。

㈡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⒈研习第1自然段:

  ⑴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⑵理清背诵思路。

  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明确:

时间:

“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

“……兰亭……”

目的:

“修禊事也”

  人物:

“群贤……少长……”

  环境:

“此地有……,又有……”

  活动:

“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学生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选一学生根据内容要点提示,尝试背诵。

  ⑶设置鉴赏点,赏析本段写法的高妙之处。

  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明确: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点拨:

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

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只选山、水、林、竹、天。

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

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

  ⑷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注意此句中的“游”“骋”为使动词。

此句应译为:

这样来纵展目力(观察事物),开阔胸怀(欣赏景物),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可以(使人)快乐啊。

  在背诵过程中,有学生容易出错,把段末一句“信可乐也”错背为“信可乐矣”,师生共同探究,这个“也”字能否改为“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中,作者描述这次聚会是“群贤必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赏心,是为四乐;而“仰观……俯察……”,可谓乐事,是为五乐。

总之,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

用“也”语气平缓,笔调稳健;用“矣”语气激越,情感外露,略显张扬。

联系上面对写景状物部分的赏读,作者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

  ⒉研习第2自然段。

  ⑴全班同学齐读第2段。

  ⑵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

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选一名学生串讲本段大意,另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

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作结。

  板书: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尝试背诵。

  ⑶朗读语调提示。

  承第1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议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用心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⑷学生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投影):

  判断以下5组句子中加粗字词的意义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都不相同。

尽:

完、消灭;全、都。

之:

动词、到,引申为“经历”;代词,指厌倦的事物。

俯仰:

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一俯一仰,表时间极短。

期:

至、及;读jī,周。

殊:

不同、千差万别;副词,很。

  ⒊研习第3自然段。

  ⑴选一学生朗读第3段。

  ⑵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

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板书: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诵。

  ⑶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

”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⑷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思考一:

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教师提示重点词句: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应译为:

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思考二:

请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

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

死有各种各样的死:

有的人死得悄无声息,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藏克家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评价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愿我们珍惜生命。

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悄悄逝去。

  四、学生自由背诵。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下面是教参对本文的分析,读后谈谈你的认识。

  “纵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低沉、消极”的意绪在作品中客观存在,不可否认;有人认为文中只流露出一点点消极情绪,但掩盖不住热爱生命此股热流的跃动;有人认为作品表露消极意绪为假象,实际表达对人生的眷恋之情,这是艺术中的曲笔;有人认为不必过分追究积极还是消极,感受作品的美是学习本文的要义;有人认为“知人论世”是分析作品的客观依据,等等。

  明确:

本文第1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2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扬长避短,以书法、美文来充实生命空间。

第3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师适当引申:

“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

《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

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

”“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

”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六、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

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

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

”假如你能亲临兰亭,进入那种文化现场,许多东西就会迅速“复活”,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都会激活你对远年文化的深沉遐思……

八、布置作业:

  ⒈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明确:

  ⒉阅读《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并与《兰亭集序》对照阅读,比较它们的异同。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明确:

这两篇文章都属于宴游诗序,且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兰亭集序》一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借题发挥,阐明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通过记叙桃花丛中欢宴的实况,抒发了作者有感于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

  附译文:

  天地是万物暂宿的旅舍,光阴是百代不停的过客,而浮荡不定的人生像一场大梦,能有多少欢乐?

故而古人手持烛火做长夜之游,确实是有原因的。

况且那温和的春天用淡烟轻笼的绚丽景色把我召唤,那天地间万物将斑斓缤纷的花草图案向我展现。

聚会在桃李芬芳的名园,畅叙这兄弟之间的天伦之乐。

诸位贤弟英俊聪敏,都是谢惠连一流的人物;而我吟诗作赋,却渐愧难与谢灵运的才能相比。

幽雅景致观赏未尽,高谈阔论更转清奇。

华贵的延宴摆好,大家在花丛里就坐,羽觞飞快传递,沉醉于皎洁的月色之中。

没有美妙的诗章,怎能抒发风雅的情怀!

如果谁吟诗不成,就按照金谷园宴会的规矩罚酒三杯。

   ⒊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⑴~⑶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

“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