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服务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7074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培训服务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训服务业.docx

《培训服务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服务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训服务业.docx

培训服务业

北京培训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

    

蒋士强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29)

    

    摘 要:

本文首先讨论了培训和培训服务业的概念及其含义,阐述了培训服务业的产业属性及产品性质;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培训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北京培训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培训服务业;教育;政策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培训的概念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逐步变化的,其内涵是不断丰富的。

    一、培训与培训服务业

    1.培训

    美国经济学家G·S·贝克尔在1961年发表的《人力资本》和《学院教育中的投资不足》等论文中,提出了“培训”(Training)一词,含义是人们为获得技能或改进就业者的生产能力而进行的投资。

1970年,另一位人力资本理论大师雅各布·明塞尔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的有关教育成本、收益研究的论文中提出,正规的学校教育不是培训劳动力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足够的方法。

他认为,从某一层次的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的完结,它通常是一个一般性和“预备性学习阶段”的结束以及一个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接受更专门化并且经常是“持久性地获得职业技能”过程的开始。

从G·S·贝克尔和雅各布·明塞尔论述的含义看,“培训”是指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为改进技能和生产能力而开展的学习活动。

中国的《教育大辞典》对培训也有相似的定义:

“培训,培养训练。

指在职、在业人员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

    以上关于培训的概念主要是从提高劳动能力的角度讲的,也就是说“培训”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能使接受培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应该说,这是“培训”概念内涵的主体部分。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在满足了生活舒适和职业发展等常规需要之后,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长。

人们追求生活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这导致了一些文化和休闲娱乐类培训的出现,如不以升学或就业为目的的书法、绘画、舞蹈以及健身培训等,这些培训类型的出现,为“培训”这一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比较完整的“培训”概念应该是:

主要采用不同于正规学校教育的形式,以增进受培训者的劳动技能、提高生产能力或满足素质提升、休闲娱乐等需要为目的的各种学习和训练活动。

    2.培训服务业

    服务业是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活动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

在一般的服务经济研究中,服务业或服务部门与第三产业之间具有等价的含义。

    培训服务业是生产或提供各种培训服务活动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

关于培训服务业的产业归属,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划分,但一般认为它与教育服务业有密切的关系。

培训与教育被作为联系密切的两种服务产业类型并列提出,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提法。

本文认为,培训服务业是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类型,它与教育服务业联系密切,广义的教育服务业包含了大部分培训服务,因此,二者常常被并列地提出来并称之为教育培训业,但是由于培训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其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殊性,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服务业已经越来越不能完全包含它,这使得它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产业形式,这就是培训服务业的产业属性。

    二、北京培训服务业发展现状

    1.培训机构情况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和实际调查,可将北京现有的培训机构做如下分类:

    第一、学校,包括公立高校、部分中小学和民办教育培训机构。

大部分公立高校都利用自身在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举办了各种培训,其中许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举办的高端管理培训,此类培训层次较高,部分可颁发学历和学位,内容丰富,专业性强。

公办的部分中小学主要从事的是中考高考复习班和文化、艺术补习班培训,著名的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都以网校或培训班形式开办培训。

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数量更多,主要以外语、计算机、考试和文化艺术类培训为主,如新东方、新航道。

    第二,政府背景机构,主要是政府部门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培训中心。

这些机构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本身就担负着行业管理或指导的职能,因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可以拿到系统内部的培训项目,或自己制造“证书”培训课程,培训项目销路异常火爆。

如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隶属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北京市交通培训中心(隶属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举办的驾驶员培训等。

    第三,行业背景机构,主要是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组织。

据北京市民政局2006年第三季度的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有各类社会团体2728个(不含民办非企业组织及基金会)。

专业协会和学会组织聚集了大量的业界专家、丰富的行业资源,因而培训质量较高,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同时还能颁发行业资格证书。

他们召开各类研讨会议,开办了许多培训项目;

    第四,公司,指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从事培训业务的公司。

此类公司数目众多,几乎囊括了IT、资格认证、企业管理、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公司名称也是多种多样。

据估计,北京目前的各类培训公司可达数千家;

    第五,境外培训机构,指国外独资或以中外合作方式组建的从事培训活动的各类公司、学校。

此类培训机构大都凭借自己在语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培训市场,从事较高层次的语言类和管理类培训,他们的收费往往大大高于国内同类培训项目,许多是面向高级白领和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如著名的语言培训机构派特森英语、华尔街英语等。

    据估计,北京现有各类培训机构可达3000至4000家甚至更多,其中有不少主要从事某一或几项培训业务,但是为了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要,许多机构的培训内容从单一扩展为综合,覆盖多个专业和领域,因而开设多种培训项目的综合类培训机构数量最多。

    

2003-2005年度北京市教育系统民办培训机构情况表

年度

学校数(所)

教学点(个)

注册学生数(万人)

教职工数(万人)

 

 

 

 

总计

其中:

专任教师

2003

1641

6531

74.76

3.64

1.59

2004

1586

4252

155.59

3.86

1.55

2005

1649

19206

186.25

3.88

1.26

 

2004年北京劳动系统培训机构情况表

(1)各类培训对象人数(单位:

人):

 

下岗失业人员

劳动预备制学员

在职职工

其他人员

技工学校

16590

3998

38145

11074

就业训练中心

48437

1253

 

75646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

76895

16457

 

283627

 资料来源:

根据北京市教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资料整理。

      2.培训项目类型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IT即计算机类培训,具体有软件工程、芯片设计、网络网站工程、网络系统工程、信息安全工程、数字艺术、室内装饰艺术设计以及影视广告制作、音响等。

    第二,外语类培训,以英语为主,培训项目包括国外考试英语(TOEFLGRE雅思等)、国内考试英语(四级、六级、考研、公共考试等)、基础英语(新概念、语法、听力、口语等)、中学英语、少儿英语等,此外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多国语言也有一定市场份额。

    第三,管理类培训,又分为高端管理类培训,主要是MBA和EMBA,面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项管理培训,如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现代教育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物业管理等;一般管理类培训,如公共管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

    第四,职业资格培训,包括各领域职业资格认证类培训,如驾驶员、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注册建筑师、国家法律资格、报关员、翻译、心理咨询师、营销师、房地产评估师等。

    第五,文化休闲类培训,如学历进修、音乐、书法、绘画、健身等。

    第六,其他培训,如专项业务培训、各种理论研讨班、公务员考试辅导、考研辅导、家教等。

    总之,培训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极其丰富,几乎涉及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只要市场有需求的,培训服务提供方就会不遗余力地开发相应培训项目,以进一步开拓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

    3.培训市场规模

    据调查,目前在北京,仅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个高等学府,每年的培训收入就高达10亿元人民币,并可为周边产业带来9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目前全北京的培训收入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另据有关报道,北京目前规模不同的各种语言培训学校就有1000多家,每年吸引30万人参加各种英语培训,产值达到20亿元人民币。

    4.培训运营模式

    主要的运营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特许经营。

即通过特许方式在各地开设培训机构。

北大青鸟APTECH长期致力于中国IT职业培训,在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系统完美的教材编排、灵活机动、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中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先锋公司,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在全国教育培训机构及相关机构中广泛发展合作伙伴,建立了“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授权培训中心”,目前己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发展了近100家授权培训中心,学员人数逾5万人,在全国众多IT职业培训机构中一枝独秀。

    第二,市场定位(细分)。

低端市场和中端市场,由于进入门槛太低,所以竞争激烈而残酷,很多企业都撑不到把品牌打响的一天就维持不下去了,而高端市场,由于进入门槛较高,利润也相对丰厚,因此也成为目前培训市场上较有实力的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

    第三,业内协作,客户化课程开发。

如有的培训机构与国家部委、行业协会合作,联合开发有关培训项目,特别是一些行业认证项目,往往能取得市场先机,获取垄断性利润。

    三、北京培训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北京的培训服务业在短短几年里经历了一个急剧的规模扩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没有形成、盲目的恶性竞争等种种因素,使得北京培训服务业发展中积累了许多问题,有的已经非常严重,必须立即加以研究解决,否则,培训服务业的混乱局面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北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局,进而导致北京市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的整体发展战略受阻,最终使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美好愿望难以实现。

    1.存在的问题

    北京培训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内容同质化严重。

各培训机构所开展的同一专业领域培训项目中,内容大都非常相似,雷同现象严重。

不少培训机构盲目跟风,看到市场上赚钱的项目就不顾一切地招生开班,由于时间仓促等原因,不可能开发出自己的课程,只能奉行“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别人的内容,致使培训内容严重雷同甚至没有差别。

培训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具有多方面的危害,不但使培训对象因学不到实在的知识而深受其害,而且各培训机构不能在研发产品上开展合理竞争,随之转向其它途径,如虚假的招生宣传、愈战愈酣的价格大战甚至互相诋毁,从而造成整个培训服务业陷入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的境地。

    第二,培训模式和手段落后。

各培训机构在培训模式上各具特色,花样不断翻新。

但是,从整体上看,多数培训机构缺乏科学规划,也没有内行人负责运作,导致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运行效率低下。

同类培训机构之间不能充分整合资源提高利用率,不能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产生规模效益,而是重复设置、各自为战、盲目发展,既使得运营效率低,增加了运营成本,又使得专业重叠,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许多机构特别是小机构还停留在“一支笔、一本书、一个老师一间屋”的课堂讲解阶段,虽然有的机构也配备了多媒体等设备,但要么使用率低,要么只是做个简单的课件对付一下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少数机构引入了体验式等实战型的培训方式,但由于租用场地、设施等花费较高,也是作为点缀偶尔“体验”一次。

总之,北京的培训服务业尚未形成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这一方面是培训机构不注重投入造成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培训服务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第三,师资短缺与良莠不齐并存。

富有本土经验尤其是深入了解客户培训需求的培训师十分缺乏,这一点己成为制约高层次培训发展的瓶颈。

一些具有研发能力的培训机构开发出一个好的培训项目后,一推向市场不久就会有跟随者,但有心人会发现,这些跟随者所请的教师,与先行者所请的老师几乎没有多大区别。

有些高端培训项目,也许全国就只有几名老师能讲。

不少培训机构的领导人士认为,培训类学校的灵魂实际上是师资,但是目前培训机构的师资却基本上处于波动状态,许多培训机构的老师都是兼职,老师可能在几个学校同时任职任教,处于赶场状态。

据估计,国内目前大约37000多家培训类公司中,真正有实际经验的精英培训师还不到100人。

北京的情况和全国具有相似性。

一方面,很多培训公司根本没有能力培养自己的培训师尤其是高水平培训师,只能临时聘请几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培训师,完全依靠这部分常年在各地赶场的培训师维持生存;另一方面,许多现有的培训师存在着“身份造假”现象,由于市场对优秀的培训师要求很高而真正合格的优秀培训师很少,不少人便伪造各种证书和个人经历进行招摇撞骗,这已经为业内的许多人所熟知。

随便登陆几个培训网站就会发现,在其介绍的培训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几乎无所不能,既擅长人力资源又精通市场营销,既是质量管理方面的能手,又是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这种状况显示出目前许多培训师的身价水分很大。

    第四,培训市场呈现混乱局面。

首先,以虚假广告为代表的欺骗行为严重。

2005年初,前程无忧培训频道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人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培训陷阱,约有348%的人认为培训效果有夸张成分,208%的人将意见集中在培训老师名不符实,193%的人觉得培训学校不够规范,175%的人认为培训证书有水分,还有76%的人反映课程安排相当混乱。

其次是过度竞争,价格战愈打愈烈。

培训价格竞争的白热化,导致一部分中小培训机构在教学质量上大打折扣,正是由于这部分中小培训机构在降低培训价格的同时,也降低了教学质量,从而使一些盲目对比价格的学员往往忽略了自己来培训的真正目的。

面对国际和港澳培训机构的价格透明操作机制,国内培训机构“乱哄哄”的价格战还不知道要打到何时。

此外,部分培训领域存在垄断和暴利现象。

这主要出现在具有政府背景和行业背景的培训机构中,这些培训机构独占了本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权和相关培训资源,成为了垄断性的培训服务提供者,他们操纵了组织报名、培训内容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收费高而且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垄断利润,这种垄断和暴利行为,严重影响了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阻碍了培训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培训资源配置不均衡。

包括空间上培训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不同领域之间培训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两方面。

从空间看,尽管各区县都有培训机构分布,但不同区县之间的空间布局差异较大。

例如,教育系统的各类培训学校在海淀、西城、朝阳、丰台、宣武、东城最多、最集中,尤其是海淀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为512所,占全市总数的33%,其它远郊区县相对少得多。

而根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数字,2005年,城八区海淀、朝阳、东城、西城、宣武、崇文、石景山、丰台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数量(332)占到全市总量的7793%,十个郊区县则仅有20%多一点。

从不同的培训领域看,许多培训机构都将眼光投向利润回报丰厚而且投入较少的项目上,如总裁班等高端管理培训、外语培训等,致使这类机构多如牛毛,据估计,北京目前仅外语类培训机构就达1000多家。

与此相比,诸如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等利润率低的培训项目,尽管需求旺盛,也为国家大力倡导,却很少有培训机构愿意主动承担,原因很简单,这种培训收费低,利润少而且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第六,缺乏国际竞争力。

除了像新东方、北大青鸟等为数不多的培训机构具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和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以外,其他培训机构以作坊式的小型机构为主,既没有规范的管理,又缺乏研发力量和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同时也没有能力吸引或聘请到高水平的培训师,从而极其缺乏竞争力,在激荡的培训市场中左右摇摆,随波逐流,随时都会因生源枯竭而惨遭淘汰。

因而,目前总的来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培训机构的领军企业还非常少。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培训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具有一整套先进的管理模式、规范的操作方法,丰富的培训产品,培训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已经出现了许多知名品牌和实力强大的培训机构。

随着国外培训逐步进入国内市场,我们本土的培训机构的竞争力亟待增强,否则,培训服务业的“巨大蛋糕”就有被外国强有力的培训机构“瓜分”的危险。

    2.原因分析

    第一,对培训服务业这一产业类型缺乏充分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北京的培训服务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从事培训的专门机构,培训市场也已具有数百亿元的规模,市场上的培训服务与产品愈来愈丰富,一个新的培训师职业已经为人们所熟知,这一切都表明,培训服务业已经成为,或者说至少是正在迅速地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类型,只是产业化程度还不高,还存在诸多阻碍这一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导致其发展还不够成熟。

然而,政府、培训服务提供者、培训服务需求者对此都缺乏充分认识。

在政府方面,培训服务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政府还未建立对分布在教育、劳动、工商等各领域培训服务业的统一协调下的分类管理。

查阅历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和经济普查资料,我们只能在教育行业下的“其它教育”一栏找到“职业技能培训”字样,这显然并不包括培训服务业的全部;而在2006年6月公布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按发展的优先顺序排列,“教育培训业”被置于三大类行业的最后一类,相关的说明寥寥数语,并没有“培训服务业”的概念,也无其它更具体的解释。

在培训服务提供者方面,大部分培训机构及其举办者将搞培训看作是快速致富的工具,眼睛紧盯着高利润的培训项目,只想立即赚钱而不考虑科学谋划长远发展。

培训服务的需求者包括个人和企业等单位,许多人参加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某项资格证书而非真实能力的提高,而单位让职工参加培训往往被视为一项员工福利或者激励措施。

    第二,培训机构的研发能力薄弱。

在中国管理咨询网的一项调查中,将培训机构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叫研发型,其显著特点就是重视研发核心课程,追求长远利益;第二类为市场型,本身没有市场开发能力,但是拥有非常充沛的市场资源;第三类为导入型,很多海归派利用海外的优势,将国际上优秀的原版课程引人国内;第四类也是国内培训市场的主流,称为跟随型,它的特点是非常注重短期利益、永远追求市场热点,市场什么课程热,就做什么课程。

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培训市场的构成是,70%属于跟随型,20%属于市场型,6%属于产品型,4%属于导入型。

通过这个数据可以发现,在目前的培训市场上,大部分培训机构的研发能力十分薄弱,这也导致了培训产品高度相似化。

很多小作坊式培训机构没有自己的学术力量,缺乏研发能力,学术形象多依赖讲师的背景,在业务拓展上他们就会受到客户和讲师的双重制约。

随着培训机构的数量超过市场承受力,这种双重制约将加剧培训机构的生存压力,也因此会引发各种不良竞争,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培训服务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培训机构品牌营销意识差。

培训市场虽然红火,但绝大部分培训机构普遍缺乏营销理念的指导,自我保护意识也比较差,表现在定位不准确,缺乏长远规划,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品牌意识,竞争手段单一,没有建立品牌或产品保护体系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大牌国际培训机构已经开发出丰富的核心课程和培训产品,建立了一系列规范的品牌保护体系,以及自有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港澳地区的培训机构也非常注重这方面的课程研发与品牌保护。

以注册理财规划师(CFP)培训为例,不久前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同时受理了41大类申请号,可以看出总部在香港的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对内地注册理财规划师培训市场早己虎视眈眈,并十分注重自己品牌的保护。

    第四,培训服务业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尚未形成。

由于培训服务业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各方面都不成熟,行业规则尚未形成。

一方面,由于目前培训服务业进入门槛较低,大量鱼龙混杂的培训机构涌入培训服务业市场,各培训机构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与回报展开了激烈竞争,使用各种方法甚至不择手段,不想遵守什么行业规范,更不会主动参与行业规则的制订;另一方面,政府对培训服务业还缺乏充分认识,没有对其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导致了对这一行业不甚了解,在此情况下,政府对培训服务业的管理与监督是薄弱的,也谈不上发挥引导行业标准建立的功能;此外,肩负着行业自律和行业规则制定的各行业协会组织,在混乱的市场环境面前,在促成培训行业规则制定的问题上,仅靠单方的力量是不够的,陷入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以上情况导致了目前培训服务业市场混乱局面的不断持续,从培训机构的准入、培训师资格鉴定,到培训机构的运作模式和培训效果的评估,都缺乏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标准和规范,严重影响了培训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对培训服务业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这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政府管理机制不完善两方面。

首先,在北京市的培训服务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是相对滞后的。

制度对于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北京市尚未颁布任何针对培训服务业发展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近几年也没有出台相关的专门政策和指导性意见,已经颁布的有的只针对其中的某一项领域或某一方面问题而未将培训服务业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和管理,有的规定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落实效果差,有的许多内容已经与当前培训服务业的发展实际不符。

其次,政府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一方面,政府管理缺位,监管不力。

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由于认识问题对培训服务业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疏于监管;此外,专职从事培训服务业管理的人员不足,大部分管理人员对培训服务业的研究不多,管理经验缺乏,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培训服务业市场不规范甚至混乱局面的重要原因。

已有案例表明,一些培训机构浑水摸鱼,以低劣的服务骗取了消费者的大量钱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另一方面,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缺乏协调,造成条块分割,使管理的统一性和科学性差。

目前,对培训服务业的管理由教育、劳动、工商、农业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各管一摊。

而培训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有其发展的共同规律,具有一系列共性问题,对它的管理也应遵循这种规律行事,分头管理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不利于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四、北京未来培训服务业发展政策建议

    从对北京培训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出发,结合本文讨论的相关理论基础,从宏观战略和微观措施两个角度,提出北京培训服务业发展政策建议。

    1.宏观上确立培训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

    在目前对培训服务业的产业概念还比较模糊的情况下,要促进培训服务业的快速与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这主要包括对培训服务业这一产业本身的认识,对发展培训服务业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认识,以及加快制订优先发展政策措施的认识。

    第一,提高对培训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的认识。

在对培训服务业的产业属性、特点、规律等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