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019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docx

第二单元教育及其发展

第二单元:

教育及其发展

随着教育受重视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为了能够适应这种新的要求,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必须要对所从事的事业有比较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而要比较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我们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必须从认识教育入手。

1.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教育的含义;

(2)能够分析解释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3)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

(4)领会教育的公共性。

2.学习内容:

首先,从教育是什么开始,介绍教育的日常用法,并分析其词源,促使参与者反思对教育的理解,分析探讨教育的要素;接着引导参与者思考教育从哪里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最后讨论领会教育的公共性问题。

3.单元课时:

4学时

4.学习材料:

教科书、书写笔、各色彩笔、笔记本。

主题一:

教育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凭借个人的经验大概也能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但是要从理论上来分析这个问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如古罗马学者奥古斯丁在谈到时间是什么时所说的:

如果不问“时间是什么”,我大概还知道“时间”是什么;一旦问起“时间是什么”,倒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

看来,给教育下一个科学、规范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活动2.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说到“教育”这个词,而且,从幼儿园、小学起,每个人就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因此,每个人对教育都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那么,请你想一想,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教育的,并请将其写下来。

在你的眼中,教育是:

1.

2.

3.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是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来使用“教育”一词,第一个层面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如一个学生读了一本催人泪下的书或者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视作品,书中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他内心深处的某些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联系,他可能会感慨自己受到了比较深刻的教育,这里所谈到的教育就是一种过程的教育。

第二个层面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如某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左邻右舍十分羡慕,可能会问主人,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使他这么有出息,竟然考上了名牌大学,这里所谈到的教育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第三个层面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事业的教育,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关于教育的口号,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等,这里所谈到的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事业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分析

在现代英语世界中,教育对应的词是“education”;在法语世界中,教育对应的词是“éducation”,二者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educare”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ěre”转化过来的。

“educě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ěre”合成的。

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ě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在的状态变为一种现实的状态。

在中国文化背景中,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中国的古汉语中往往都是单音节的字,尽管教、育两个字当时组合在一起,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见得就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

实际上,在20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

思想家和普通老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字。

而且,两者比较起来,又以“学”为多。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也是集中地体现在人们有关“学”的论述上,如《学记》、《大学》、《进学解》、《劝学篇》等。

因此,我们这里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词源。

“教”的甲骨文的常见写法是“”,金文的写法是“”。

它左下方的“”表示一个孩子,是教的对象;左上方的“”表示占卜的活动,是教的内容:

右下方的“”表示手,右上方的“”表示鞭子或棍子,是教的过程与手段。

整个字合起来表示成人手拿着

器械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

“学”在甲骨文中的常见写法是“”,金文的写法是“”。

“学”的左上方和右上方表示两只手,位于他们中间的“”表示占卜的活动。

中间的“”表示房间,意即学习的地方。

下部的“”表示孩子,即学习的主体。

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孩子在一所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

因此,从词源上看,“学”与“教”是统一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

(三)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界,由于人们认识的方式不同、介入的视角不同,因而对教育概念的认识就有了一定的差异性。

每一种不同的教育概念均表达了概念界定者不同的教育解读方式。

阅读材料2.1:

教育定义的多种方式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所谓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

也就是说,不管其他人是如何定义某个词的,我就是这么定义的,并且我将始终在我定义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

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

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

谢弗勒有关定义的方式的区分为我们研究纷繁多样的教育定义提供了一个逻辑的视角。

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教育”的定义往往同时具备“规定性”、“描述性”和“纲领性”,凸显了“教育”定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歧义性。

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的本质属性上来探讨。

人作为社会的组成要素,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存在物,而是一个复合性的存在物。

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人的肉体性,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性。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或者说肉体性与文化性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没有了社会属性,人和动物没有任何的区别;如果没有了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则犹如一座没有地基的高楼大厦,没有存在的任何意义。

人既然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合体,那么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然既具有自然属性方面的需求,也具有社会属性方面的需求。

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基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需求,而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需求则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性的需求和文化性的需求。

人的两种需求缺一不可,自然属性方面的需求靠人们的生产劳动来满足,而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需求则主要靠教育活动来满足。

一个刚刚出生的生命个体,在他的身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然属性,在日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教育活动,使外在的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内化为其自身的个体智慧和才能,发展起自身的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只要有人类存在,那么人的社会属性的需求就从来不会停止,教育实现从人的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转化的这种运动也从来都不会停止。

事实上,任何时代的教育,正是通过文化传承的活动,使其社会成员在获得社会身份的同时,也使他们能够进入不同的社会生产领域,作用于社会的不同层面,创造不同的社会财富,反过来更好地促使整个社会的发展。

所以说,教育是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共始终的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仅仅认识到教育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点还不够,有必要对教育概念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在教育理论研究中,人们一般将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表现的方式是不同的。

在漫长的人类史前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成员人人必须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所以当时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呈现出一种生产生活中有教育、教育中有生产生活的水乳相融的关系。

在具体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当时氏族或部落中的一些长者或首领,为了本氏族或部落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口耳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完成人类文化的传承活动。

所以,人类社会最初的教育主要表现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教育,这种教育也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

当人类社会进入史前历史阶段的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的不断丰富,再加之人类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的量无限丰富,非得经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才能够完成时,学校教育便应运而生了。

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教育形态,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教育活动从具体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脱离开来,成为一种专门性的活动。

对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的认识,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目的性,这也是人类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之所在。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举的一个比喻,他说: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学校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也就是说,在人类学校教育活动进行之前,已经有一个先在的目的在制约着、规范着、引导着学校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就是为了实现已经存在的教育目的的过程。

正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进一步决定了它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表现为学校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活动等,作用于接受教育的对象,促使他们成长与发展。

第二,学校教育活动是一种影响活动。

作为一种影响活动,学校教育要完成以下的历史使命:

(1)引导人热爱生命,在生命之爱中展开生活,并由此而积极地去生活,让生命的积极展现赋予生活以充实的意义。

对生命的热爱,构成生活意义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引导人去寻找自我,理解生活,积极找寻生活的意义,并以生活意义照亮现实的生活世界。

(3)引导人去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人的精神生活空间,增强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涵养,从而有效地拓宽理解生活意义之“理解”,为个人生活意义的充盈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4)引导人与环境作积极对话,建构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同时,积极走向世界的广阔交流,拓宽生活与生活意义的空间;凭借关系的丰富与改善,践行充实而富有意义的人生。

正因为这样,学校的教师应该以一种精心设计的教育意图、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等对接受学校教育的对象始终给以一种有形的或无形的精神影响。

第三,学校教育包含了一种人们对好的教育结果的期待和向往。

即人们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以后,能够使接受学校教育的对象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是和一定的社会要求相一致的。

在我们看来,教育最终的结果不是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不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盆景园,而应该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自然的景观。

在这幅大自然的景观中,既有高高挺拔的乔木,也有郁郁葱葱的灌木和丛林。

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活动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与发生的道路,采取有效地措施,尽最大可能地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并且发扬光大。

使每个人的发展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状态,使每个人的每个方面的发展也出现错落有致的状态。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要素,但它并不是指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所有的因素。

教育活动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简单地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由于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不同,那么教育者就会有不同的外延。

如果从广义上来理解教育,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因为任何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活动对他人的态度、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产生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父母是教育者,也可以说新闻记者是教育者,甚至可以说政治家也是教育者。

如果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那么“教育者”主要指学校专门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职“教师”。

在教育学中,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

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就是说,他必须具有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也称之为教育对象,受教育者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受教育者是泛指那些接受教育者传递和施加社会文化影响的人。

狭义的受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学生。

作为一个当代的学生来说,也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师的教导,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学会学习的学生,做一个学会利用各种信息的学生,做一个学会帮助教师的学生。

(三)教育影响

从根本上说,教育活动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活动。

但是教育活动仅仅有了人的因素,并不见得教育活动就构成了。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发生了一定的交往活动,才能构成教育活动。

要发生一定的交往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中介或桥梁。

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起这种中介或桥梁作用的就是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失;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

主题二: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活动2.2:

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深入地研究教育的起源问题,对于认识教育的本质,理解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主要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请你查找并学习《教育学》书籍或相关资料中有关教育起源的内容,并对各种教育起源论进行比较,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育起源论的类别

该理论的合理性

该理论的缺陷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活动2.3:

动物界是否存在教育?

当非洲南部狮子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观察的时候,人们发现,非洲南部的狮子为了避免由于距离判断不准致使猎物逃脱,往往会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体操动作进行自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猛扑。

经过反复练习后,它掌握了扑的技巧,就会把其他狮子引来进行演示。

在这个过程中,狮子不断地吼叫,不断地“交谈”。

多亏了这种教育,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

请根据你对教育起源论的分析和比较对上述内容进行评论,并进而考虑动物界到底有没有教育活动?

并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特有的典型特征。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从整体上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工具十分简陋,人们的劳动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人们的分工建立在自然和性别意义的基础之上,物质生活条件很简陋。

与这种状况相适应,当时人类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育的平等性与全民性。

在原始社会,教育对每个人来说,机会都是均等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同样的生活和劳动教育。

在教育上只是根据年龄与性别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而已,如男的侧重渔猎、制作,女的侧重采集、种植。

教育是全民的、普及的,也是没有阶级性的。

第二,教育融合在生产生活过程之中。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和具体的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的。

生产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更是生产生活进行的过程。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在实实在在地进行着教育活动,但是并不见得人们就意识到了教育活动的存在。

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一种“不知而行”的状态下进行的,是完全和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的。

第三,教育内容、手段的原始性、简单性。

原始社会由于其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未从生产生活和劳动中分化出来,无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十分原始和简单。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生产生活经验,教育方法是简单的言传身教、模仿实践。

阅读材料2.2:

基诺族的教育

基诺族是197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确定为一个单一的民族。

根据一些历史工作者的调查,解放前这个民族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

基诺族解放前没有文字,也没有学校,在基诺语中连“老师”或“先生”等词也没有,其教育组织形式,在15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并辅以长者的影响和培养。

而男子到了15岁以后,则受到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就是“饶考”这种组织形式的社会公共教育。

参加“饶考”的手续十分简便,到了一定年龄的年轻人,一般只要携带上一些酒,到“饶考”组织的驻地,同全体成员享乐一番,就算是入了“饶考”。

献上酒,表示对伙伴们的尊重,对组织规则的遵守,同时也就得到了同伴们的认可。

“饶考”的活动场所是挑选一至数户热心和善的老人的家作为基地,也算是这个组织的驻地,称之为“尼高撮”,即“玩乐之家”的意思。

“饶考”的男青年长期都集中在“尼高撮”住宿,直到结婚成亲时为止。

由于有了家庭的个体经济,所以他们白天是回到各自的家参加生产和生活的。

“饶考”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来看,是比较多样的,主要有:

过年的歌会活动、体育竞赛活动;日常在“尼高撮”竹楼里的社交活动;战争时期的军事教育活动。

这些教育活动是以相互学习、能者为师的方式进行的,是同劳动、游戏及其他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有男性青年在学习上是完全平等的。

因此,可以说,“饶考”不仅是青年人的社会服务、娱乐交友的场所,也是最原始的社会公共教育机构。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的社会,其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生产者—奴隶。

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两大基本社会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奴。

这两个社会的教育都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基础上的私有制社会的教育,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发展。

史前历史阶段末期、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完善及人类文化积累的增加等主客观因素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的出现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有固定的场所,专职的教育人员,特定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成为一种专门性的活动,也使人类的教育从原始社会的“不知而行”的状态进入到“知而后行”的状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学校教育机构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第二,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从学校教育产生起,教育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接受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普通老百姓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如中国夏、商、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校只招收王太子、王子、诸侯之子,公卿大夫之嫡子,即使乡学也只招收奴隶主贵族子弟,以培养国家大大小小的官吏。

在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如我国唐朝的官学中,中央政府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它们均有严格的等级性。

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收八品和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和庶族地主的子弟入学。

崇文馆和弘文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和宰相大臣的子弟入学。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古代社会,教育承担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对广大的老百姓进行政治教化。

从总体上说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宗旨。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统治术、战争术和外交术之类的,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阶级社会的统治者和维护者。

与具体的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等是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的。

阅读材料2.3:

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惟一目的,就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

斯巴达的儿童一出世,就受到严格挑选,只有被认为体质合乎健壮标准的,才准许留下来,身体虚弱的,便弃之荒野,任其死去。

斯巴达的儿童属于整个国家,母亲只对七岁前的孩子有养育的职责。

男孩从七岁到十八岁,住在国家教育场所,过军营生活。

军营的制度严峻残酷,不容许青少年的行动有丝毫疏忽和懈怠;军营的生活内容贫乏单调,生活方式机械呆板。

青少年在军营中接受训练,穿着单薄,冬天也得光头赤足;平常吃很少的食物,甚至被故意不让吃饱;睡觉不用被褥,只能铺垫野草芦苇。

为了经受磨练,有时还特意在软泥或沙滩上睡觉。

相互格斗列为日常课题,和野兽进行搏斗也是不可少的;无论受到管教者的抽打,或在相互搏斗中受了伤,都不能哀叫或流露出疼痛难忍的表情,否则就被认为是耻辱,更要遭到毒打以至处死。

孩子们常常被唆使去偷窃柴米和蔬菜,如被发现,不但要受鞭挞,还以不准吃饭来惩罚。

十八岁的青年,要转到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

进入之前,首先得多次遭受鞭挞,以考验其勇敢性和发展其忍耐力。

这种学校由所谓“能干”的战略家领导,专门对青年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

在此期间,至少得进行一次“秘密服役”,就是在夜间用突然袭击的方式,无端地去包围奴隶住所,任意殴打杀害奴隶。

年满二十岁的青年,要开往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

这一阶段也需要十年的时间。

直到年满三十岁,通过一定仪式,才能获得完全的公民身份,成为一个正式的合格的军人。

全部教育历程到此才正式结束。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人类经过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200多年的手工工场的发展,逐渐开始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并标志着由古代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的时代,因而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都属于现代社会的教育,都是适应了世界产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教育体系。

概括起来,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校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也是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现代的大工业生产要求不论从事脑力劳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都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而且这些系统的科学知识、技术只有在生产过程之外,借助于学校这一最好的传递场所才能更好地完成。

这就要求现代的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生产的需求,要求学校不仅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培养大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且还要培养能够操作机器,适应技术革新的有文化懂技术的工人。

第二,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学校教育的普及性是指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均有机会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

现代的学校教育建立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从而为普及学校教育既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学校教育的普及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因此,普及义务教育与加强基础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普及义务教育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志。

它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劳动者的数量扩大和素质提高的要求,并在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