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118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

一、湿地概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3.特点

(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在我国的分布

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思考启迪] 三江平原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气候温凉,冻土发育,夏秋多雨,蒸发较弱,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生态价值

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三、湿地资源问题

1.成因与表现

2.

四、保护湿地

1.意义: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措施

3.案例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温馨提示] 湿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但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因此在对湿地进行开发时,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

如果盲目地开发,可能使湿地失去了生态价值,最终经济效益也会失去,社会效益也将不复存在。

[教材P43活动]

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将失去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使鸟类迁徙,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

2.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使得生物物种繁多,有些物种是我国所特有的生物物种,有的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

洞庭湖因生物物种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湿地附近的空气湿度,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水,减小气温日较差,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

[教材P44~45活动]

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种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

2.

(1)(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人口增长快,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围湖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故出现围湖造田现象。

(2)影响:

增加了粮食产量和收入;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日益严重;航道断航时有发生;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短缺,这是事实。

但是湿地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湿地本身又具有产出作用,能产出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料供人类使用。

若把湿地当作耕地后备资源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未开垦的湿地,是得不偿失的短期利益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做法,应当禁止这种不正确的做法。

4.图210的含义是过度性捕捞,破坏了湿地的生产能力。

图中渔民用小船和细网在河中捕鱼,连非常小的鱼苗都捕了上来。

这种做法会使河湖海中的鱼的繁殖能力下降,导致鱼产量下降。

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应当采取休渔制度,限制网捕等措施,以保证鱼类的再生产能力,满足人类的后来需要。

图211的含义是指人们的滥猎行为。

图中的珍稀鸟类被人们捕杀后摆放在地面上,惨不忍睹。

人类滥捕滥猎行为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因此应当严禁滥捕滥猎,保护生物多样性。

5.

(1)材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7个。

(2)①因河流流量减小或断流、围海造陆等导致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②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原因湖泊湿地在减小;③因围垦导致沼泽湿地骤减;④因过度采集导致洪湖水生植物减少;⑤因过度捕捞导致湿地鱼种减少;⑥因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及农田污水排放,造成湖泊湿地和许多大江大河的水质变坏,遭受污染;⑦城市污染已向周围湿地扩散。

(3)保护湿地的措施有: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情景导入先思考———————

江西东鄱阳湖湿地公园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东鄱阳湖湿地公园位于江西鄱阳县境内,地处鄱阳湖的东岸,总面积3.6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万公顷。

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东方白鹳、白鹤、小天鹅等众多迁徙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在此之前还有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江苏溱湖湿地公园等被列为首批国家湿地公园。

(1)什么是湿地?

提示: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为什么要建立湿地公园?

提示:

湿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湿地的含义

二、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其功能主要有:

功能

表现

产出功能

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

调节功能

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生态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稳定与平衡

降解功能

吸收、分解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

其他功能

旅游观光、航运、众多鸟类的栖息地等

三、我国典型的湿地资源

湿地名称

湿地类型

形成原因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沼泽湿地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下有冻土存在,水不易下渗;位于季风区,降水较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鄱阳湖湿地

湖泊湿地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地势低洼,有赣江等众多河流水注入,水量充沛

海南岛红树林湿地

红树林湿地

地处热带海滨,海滩广阔,气候湿热,水热充足,利于红树林的生长

长江中下游人工湿地

灌渠、稻田、水库等

地处平原,耕地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流、灌渠、水库众多

四川的若尔盖

高原湿地

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势高、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水分不易下渗

崇明东滩

沿海滩涂

上部位于平均高潮面以上,只有特大高潮才淹没,多盐生植物

———————方法技巧很重要———————

1.“三看法”判断一地是否为湿地

一看水位,湿地水位应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如海洋不属于湿地,但滩涂等属于湿地。

二看水体,湿地水体应为液态水,属水陆之间的过渡带,如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属于湿地。

三看成因,湿地可以人工形成,如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的稻田。

2.分析湿地形成原因的思路和方法

(1)自然因素:

①地形:

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

降水量大或蒸发弱;③土质、土层:

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

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的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

———————应用体验不可少———————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这四处景观中,不属于湿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2.作为湿地,图中三种湿地共同具有的价值有(  )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调节气候 ③调蓄洪水 ④观光旅游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图中湿地,最能体现“地球之肾”功能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1.A 2.D 3.B 第1题,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区才是湿地。

第2题,河流不具备调蓄洪水的功能,它是行洪的通道。

第3题,“地球之肾”体现的是湿地的净化水中污染物的功能,三处湿地中,净化水中污染物最强的是滩涂。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有湿地分布的沿海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湿地所起的作用是(  )

A.减小风浪,保护海堤B.增大摩擦,减小风速

C.保护水鸟,涵养水源D.防风固沙,保护海岸

5.假设沿海湿地受到石油污染,将受到严重影响的是(  )

A.调蓄洪水的能力B.航运价值

C.沿海滩涂的养殖业D.旅游观光功能

解析:

4.A 5.C 第4题,沿海的湿地对海浪能够起到阻滞作用,减小浪高,减弱海浪的侵蚀能力,从而起到保护海堤的作用。

第5题,沿海湿地因为石油污染,水质恶化,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因此受影响最大的是沿海滩涂的海水养殖业。

———————情景导入先思考———————

《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经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强调,在重要湿地保护范围内禁止开垦、围垦、填埋等改变湿地用途或占用湿地和擅自采砂、取土等10种行为。

(1)安徽省为什么要颁布《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

提示: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资源遭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下降。

(2)保护湿地资源,除建立法规外,其他具体措施有哪些?

试举例说明。

提示: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滥捕滥猎。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类活动

影响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二、湿地的保护措施

1.保护湿地的措施: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滥捕滥猎。

2.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湿地能力。

———————方法技巧很重要———————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分析思路

(1)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农业等经济活动,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

(3)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4)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应用体验不可少———————

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甘肃最后汇集到这里形成季节性湖泊。

20世纪50年代,这里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但到20世纪80年代,到达额济纳河的水量急剧下降,许多河流消失,胡杨林也枯死。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据此完成1~3题。

1.弱水水量最多的季节会出现在(  )

A.冬季         B.春季

C.夏季D.秋季

2.20世纪80~90年代,额济纳河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消失,对这一恶果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

A.下游湖泊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大

B.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C.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

D.上游地区不断截流引水

3.绿洲的稳定程度取决于(  )

A.自然和人为的水源保证程度

B.气候的变化程度

C.人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程度

D.自然环境中土壤肥力的高低程度

解析:

1.C 2.A 3.A 第1题,“弱水”是内流河,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最多的季节是夏季。

第2题,下游湖泊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应该是下降,而且这不是原因。

第3题,沙漠中有水的地方才有绿洲,因此,绿洲是否稳定,取决于水源的保证程度。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据此回答4~5题。

4.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泥沙淤积 ②蒸发加强 ③围湖造田 ④降水减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4.C 5.A 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再加上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萎缩。

针对湖泊萎缩的原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②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1.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2.诗句描述的地理事物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3.目前,诗句①描述的景观在不断减少,这将造成周围区域(  )

①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②旱涝灾害加剧 ③生活质量下降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

1.D 2.C 3.A 第1题,诗句描写的依次是河流、河流、湖泊和深海,海洋中只有浅海区才是湿地。

第2题,湖泊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河流是洪水通道;大海是洪水的归宿。

第3题,湿地减少将造成自然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等,导致耕地的质量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

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

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度达95%以上。

据此完成4~5题。

4.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A.是拉萨市的主要水源

B.提高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C.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D.减少拉萨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

5.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发展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上游乐场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解析:

4.B 5.C 第4题,“城市湿地”是关键信息,说明其不能作为城市水源,但可以提高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第5题,对其开发和利用,应在保持其湿地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开发。

6.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其作用有(  )

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 ②湿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 ③湿地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粮食、肉类、药材及多种工业原料 ④为人类提供旅游资源 ⑤调节气候 ⑥提供大量木材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

解析:

选C 矿产资源的形成主要由地质作用完成,湿地不产生矿产资源。

湿地不能提供大量木材。

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热岛效应、咸潮侵袭、滩涂冲刷等环境问题。

据此回答7~8题。

7.上海在长兴岛北侧边滩筑堤建成青草沙水库。

该水库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洪水泛滥B.扩大湿地面积

C.开发旅游景点D.提供优质水源

8.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 ②风暴潮频发 ③长江径流量加大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7.D 8.C 第7题,水库功能很多,但其主导作用却因地而异,应联系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定。

第8题,长江径流量减少可使长江三角洲滩涂受侵蚀。

沼泽是在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

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荒”由湿地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三江平原的正确叙述是(  )

A.粮食单产高,但商品效率较低

B.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

C.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一年两熟

D.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10.沼泽遭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沼泽化、盐碱化面积扩大

B.酸雨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

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气候恶化,生态环境破坏

解析:

9.D 10.D 第9题,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粮食作物主要为春小麦,一年一熟,单产较低,但是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第10题,沼泽有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一旦破坏,生态环境就有可能恶化。

一、选择题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一组是(  )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解析:

1.D 2.B 第1题,湿地水位应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海或洋不属于湿地。

第2题,长江中下游湿地主要为河流、湖泊,其破坏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围湖造田以及泥沙淤积,使湖泊面积减小。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

据此回答3~4题。

3.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

A.耕地面积减小

B.地下水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4.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解析:

3.C 4.D 第3题,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小,而是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而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

第4题,黄河三角洲新增土地增幅减小不是因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黄河中上游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

水库露底、河水断流、稻田龟裂……高温热浪的炙烤让原本绿意盎然的大地燥热不堪,大面积龟裂的河床上满眼充斥着搁浅的船舶。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材料中“水库露底、河水断流、稻田龟裂”的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森林破坏

C.兴修水利D.气候干旱

6.湿地面积的减小,所减小或丧失的功能是(  )

A.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B.提供商品粮

C.吸收太阳紫外线

D.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解析:

5.D 6.A 第5题,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是气候干旱降水少加上高温影响导致的“水库露底、河水断流、稻田龟裂”。

第6题,只有A项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是湿地所具有的功能,其余选项均不属于湿地的功能。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

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8.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解析:

7.A 8.C 第7题,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湿地广布是三江源生态特征的一种表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脆弱与离海洋远近没有直接联系。

第8题,三江源湿地广布,其价值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

该地区地势高峻,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一般调蓄洪水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中下游地区。

三江源地区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区,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二、综合题

9.历史上的洞庭湖面积曾达6000km2,而现在只有2800km2。

读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洞庭湖湿地是典型的湖泊湿地,其形成条件有哪些?

(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作答)

(3)鄱阳湖湿地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4)材料中所示的洞庭湖的这种变化,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5)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解析:

解答本题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①湖泊萎缩的原因应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来分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破坏植被,二是长期围垦;②湿地的形成主要从多雨的气候、低洼的地势和支流众多的水系等方面作答;③湖泊萎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调蓄洪水能力降低、影响航运和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等;④治理措施应针对改变人类不合理活动来阐释。

答案:

(1)湖区面积明显萎缩 中上游森林过度砍伐,加剧了水土流失,致使湖泊淤积加快;湖泊围垦种植,导致湖泊萎缩

(2)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地势低洼;有湘江等众多河流注入,水量充沛。

(3)B

(4)①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加重湖区的洪涝灾害;②使通航能力降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

(5)①在长江上游植树造林;②退田还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