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167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 第10章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docx

版第10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2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湿地资源的形成

(对应学生用书第17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

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

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理解—要点突破]

1.形成条件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2.举例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运用—考向通关]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 沼泽的形成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四个方面分析。

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往往排水不畅,汛期河水易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低而蒸发弱,且易形成地下冻土层,导致地表积水形成沼泽;有凌汛现象的河流在凌汛发生时河水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解析] 湿地的形成条件,一般从水的盈、亏两方面分析。

盈一般指水的来源(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亏要分析排水条件(盆地地形排水不畅)、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年平均气温-4.7℃)、下渗(有冻土,不利于水分下渗)等方面。

[答案] 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考点二|湿地资源的功能

(对应学生用书第174页)

[识记—基础梳理]

1.湿地的功能

功能

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1.湿地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湿地的主体是大面积的水面,而围绕着水这个核心,还有底泥、软岸及植被等诸多组成要素。

这些要素共同作用,调节和改变着湿地周边的气候和空气质量。

2.湿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理解—要点突破]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

举例如下:

地区

主要目的

大河中下游湖泊

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

大河上游(如我

国三江源湿地)

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运用—考向通关]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201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右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C 2.B [第1题,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口快速增加,人们大规模围湖造田,从而导致湖泊数量急剧减少。

第2题,湿地能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起到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

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

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

据材料回答3~4题。

3.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4.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3.D 4.C [第3题,贝加尔湖湖面封冻期长,冰层厚,主要原因是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高,靠近冬季风源地等,而非海拔高,故A错误;湖面中心较深,结冰时间晚于较浅的边缘地带,故B错误;冰层较厚是气候严寒所致,故C错误;贝加尔湖南北狭长,北部纬度高,气温相对较低,南部纬度低,气温相对较高,因而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故选D。

第4题,贝加尔湖1~5月湖面封冻,放出潜热,使气温升高,减轻了冬季的酷寒程度;夏季融冰,大量吸热,使气温降低,减轻了炎热程度,可见,贝加尔湖是天然的“空调机”,对湖滨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减小了气温年较差,故A、B错误,C正确;冰层将湖水和空气隔开,不会增加空气湿度,故D错误。

]

考点三|湿地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对应学生用书第175页)

[识记—基础梳理]

1.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

―→

(3)案例——洞庭湖萎缩

①原因:

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

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2.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洞庭湖区)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大”了。

[理解—要点突破]

1.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

(1)问题:

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产生原因:

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①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

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类因素类型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2.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运用—考向通关]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1~2题。

【导学号:

92040120】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1.C 2.B [第1题,艾比湖的面积缩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诸多要素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A错误;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B错误;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D错误;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故答案选C。

第2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A错误;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B正确;退耕还湖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C错误;同理,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加水体的数量,D错误。

]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析] 由材料中的描述“是传统的畜牧业区……出现过牧现象……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等,可以推知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合理放牧、退耕还湿、加强管理、加强环境教育等。

[答案] 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考点四|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对应学生用书第177页)

[理解—要点突破]

1.森林资源的作用、现状和分布

(1)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①重要作用:

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a.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b.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c.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②图示说明如下:

(2)森林的分布

(3)现状:

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1)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高温多雨。

(2)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宽广,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3)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于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4)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

4.雨林破坏的原因

5.雨林的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森林的生态效益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完成下题。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D.④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坐标系。

图中横坐标为风速,纵坐标为高度,①类森林使距地面6米以内风速不到3千米/小时,故防风效果最好。

]

2.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201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

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解析] 从表格中获取信息:

大气一栏可获取森林可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增加碳储量的信息;从水文一栏可获取森林可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的信息;从土壤一栏可获取涵养水涵,保持水土的信息;从生物一栏可获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息。

[答案] 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考向2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3.(2019·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导学号:

92040121】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

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 赞同。

理由:

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

理由:

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2019·淮北月考)世界三大热带雨林流域国家,通过国家首脑会议建立热带雨林流域国家间合作框架,实现热带雨林的可持续管理。

据此回答4~5题。

4.世界三大热带雨林流域不包括(  )

A.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B.非洲刚果盆地

C.东南亚湄公河流域D.东非高原地区

5.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思维流程] 

4.D 5.B [第4题,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形成热带草原,而不是热带雨林。

第5题,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资源和环境而采伐亚马孙雨林属于破坏性开发,不符合题意要求。

]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

水土流失

自然

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

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

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

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

工程

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

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

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

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

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等

环保

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