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138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docx

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二章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会计科目

〖教学思路〗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结果,应说明会计对象→会计要素→总分类会计科目→明细分类科目三者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系统核算的前提。

〖教学准备〗

PPT课件、财政部20XX年新会计科目表。

〖教学内容〗

〖提问〗:

企业有哪些资产?

为什么要分成不同的项目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前已述及,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会计为了记录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又将资金运动按照一定的标准具体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个会计要素。

这仅是对资金运动的初步分类,尽管比资金运动的提法具体得多,但不能不看到,这种分类仍然比较粗,尚难适应编制报表和满足信息使用者得需要。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会计要素的分类得到关于企业的总括核算资料,而为了决策和管理经济活动,除了总括资料以外,还需要详细的资料。

例如,要了解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有多少,直接看企业的资产有多少就可以了。

但在知道了企业拥有多少资产以后,还需要了解企业的资产都由哪些组成,就不是会计要素提供的资料所能满足的。

因此,还有必要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地分类,以便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账户。

例如,为了反映和监督各项资产的增减变动,就需要设置“库存现金”、“原材料”、“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科目。

为了反映和监督负债的增减变动,就需要设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科目。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科目是事先通过会计制度规定的,它是设置账户、进行账务处理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依据,是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为达到设置会计科目的目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就不能随心所欲,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书上总结为4个原则:

统一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清晰性原则。

P75

1.要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的特点和内容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就每个会计科目而言,应能分门别类地反映各会计要素的某一方面,也就是说每个会计科目都应具备独特内容,能独立地说明会计要素的某一方面;就会计科目的整体而言,所有会计科目组成的科目体系则应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以及整个会计对象。

同时,会计科目的设置还必须反映会计要素的特点。

不同的行业或企业,主要的经营活动有所不同,会计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也各有特点,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除了各行各业共性会计科目外,还应根据各行业会计要素的具体特点,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

例如,制造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制造产品,因而需要设置反映生产耗费的科目,如“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成果的科目,如“库存商品”等。

而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是购进和销售商品,不进行产品生产,一般不需要设置“生产成本”或“库存商品”科目,但需要设置反映商品采购、商品销售,以及在购、销、存等环节发生的各项费用的会计科目。

2.要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总的来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前者主要有国家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有关方面,后者主要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部门。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求有所不同。

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兼顾对外报告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并根据需要提供数据的详细程度,分设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提供的是总括核算指标,基本上能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如“固定资产”、“实收资本”等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提供的是明细核算资料,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如在“固定资产”总分类科目下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分设的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

3.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会计科目的设置,要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本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

例如,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为了核算和监督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交货或提前付款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核算中应单独设置“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科目,即把预收、预付货款的核算从“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科目中分离出来。

再如,随着技术市场的形成和专利法、商标法的实施,对企业拥有的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情况,有必要专设“无形资产”科目予以反映。

但是,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在一定范围内综合汇总和在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其所提供的核算指标。

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所谓统一性,是指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根据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内容所做的统一规定,以保证会计核算指标在一个部门,乃至全国范围内综合汇总,分析利用。

所谓灵活性,是指在保证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会计主体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管理要求,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的增补或合并。

例如,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未设置“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科目,企业如果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可以增设“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科目。

5.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

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应有特定的核算内容,各科目之间既有联系,又要有明确的界限,不能含糊不清。

所以,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对每一个科目的特定核算内容必须严格地、明确地界定。

会计科目的名称应与其核算的内容相一致,并要涵义明确,通俗易懂。

科目的数量和粗细程度应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业务的繁简和管理的需要而定。

同时,对所设置的会计科目要进行分类、编号。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作为一个体系包括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科目的内容反映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科目的级次反映科目内部的纵向联系,会计科目可以按其内容和级次进行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项目。

某一个会计科目的内容也就是其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内容。

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相应地,会计科目也就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和利润类。

但收入和费用类科目都是用来反映企业损益的会计科目,因此,可将其合并称为损益类会计科目。

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其最终承担者是所有者,所以又可将其归并到所有者权益类科目里。

在企业中,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计算是重要的一项经济业务,有必要单独设置成本类会计科目。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表如表2-1所示。

P76

2.会计科目按级次分类

会计科目按级次,也就是按其提供指标(信息)的详细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

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会计科目,是反映总括性核算指标的科目。

例如:

“原材料”、“固定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

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总分类科目一般由财政部或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上述会计科目表中的科目都是总分类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内容再做详细分类的科目,它是反映核算指标详细、具体情况的科目。

例如,在“应付账款”总分类科目下按具体应付单位分设明细科目,具体反映应付哪个单位的货款。

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明细分类科目除会计制度规定设置的以外,各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企业往往设置两个甚至三个层次的会计科目,即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或者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或者称一级科目):

对会计要素的再分类。

如固定资产、原材料等;

明细分类科目(或者称二级科目、三级科目等):

对总分类科目的进一步分类(包括对总分类科目的第二次分类、第三次分类等)。

如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A材料、B材料等。

会计科目按其级次的分类

总分类科目

(一级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

二级科目(子目)

明细科目(细目)

固定资产

机器设备

A机床

B机床

运输工具

卡车(10吨)

客车(55座)

轿车

生产成本

一车间

A产品

B产品

二车间

C产品

D产品

第二节账户

〖教学思路〗

会计账户是会计核算的载体,教学中应主要介绍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之间的关系,明确会计科目与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的账页结合起来就是账户,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会计账户应有一定的结构,才能进行分类系统连续的登记。

〖教学准备〗

PPT课件、账页、账簿。

〖教学内容〗

〖提问〗:

有了科目就能提供会计信息吗?

一、账户的涵义

会计科目的设置只是确定了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这些项目的本身仅表示其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内容,而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化不能在这些项目中来反映或加以说明。

要想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以提供会计信息,就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来开设账户,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

所谓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用来分类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载体。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

但它们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从联系来说,会计科目和账户都是分门别类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即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内容,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可以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以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有什么样的会计科目就有什么样的账户,而且账户按会计科目命名,二者完全一致,因此,通常将二者作为同义语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一)会计工作中账户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规定账户所要记录的经济业务事项内容;

2.日期——记录经济业务事项日期;

3.凭证号——标明账户记录所依据的会计凭证;

4.摘要——简要说明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

5.金额——增加金额、减少金额和余额。

账户的基本结构格式如图表2-2所示:

图表2-2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金额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金额

 

在账户中,如果左方用来登记增加数,那么右方肯定就用来登记减少数。

反之,亦然。

但究竟账户的哪一方登记增加数,哪一方登记减少数,这对不同的账户性质是无法统一的。

一般来说,决定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也就是账户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所采用的记账方法。

账户的左右两方分别用来登记增加数或减少数,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账户的增加数一般大于账户的减少数,所以账户的余额一般在账户的增加方。

一个会计期间开始时记录的余额称为期初余额,结束时记录的余额称为期末余额。

因此,账户一般有四个金额: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这四项金额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在连续登记账户的情况下,账户的本期期末余额即为下期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板书)

(二)为了会计研究和教学的方便,我们将账户的基本结构简化为左右两方的“T”形账户,其中一方记增加,另一方记减少,账户的左右两方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记减少,取决于记账方法和账户性质。

账户(丁字式)

左方账户名称(会计科目)右方

 

(三)账户的具体结构

1、资产类及成本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

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

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期初期末余额:

在借方——增加栏方

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

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

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期初期末余额:

在贷方——增加栏方

3、损益类账户

(1)收入类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

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

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期初期末余额:

无余额

(2)费用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

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

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期初期末余额:

无余额

(四)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之间的关系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1、资产类及成本类账户

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借方余额

2、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期末贷方余额

(五)账户层次结构

账户的层次结构和会计科目的层次结构是一致的。

总分类账户(如材料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如甲种材料、乙种材料等明细账户)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总括与详细的关系。

总分类账户对其所属明细账户起控制作用,其提供总括的会计信息指标;而明细账户是总分类账户的细化和具体化,其对总分类账户起补充说明作用,提供更为详细的会计信息指标。

总分类账户是企业基本的会计账户,其取决于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内容与特征,以会计要素及其内容为直接设立依据。

在不同企业,总分类账户的设立具有更多的“共性”。

但明细账户的设立却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特殊要求,因此,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其明细账户的设立均存在一定差异。

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总分类账户都需进行细分并设立明细账户。

提示学生:

在会计教学中,因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课堂上对列举的经济业务都按照账户的正规格式一一举例,通常还是将账户结构简化为丁字账结构。

 

第二节复式记账原理

〖教学思路〗

本节应从单式记账与复式记账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确复式记账的优点,并进一步了解复式记账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内容〗

〖提问〗:

账户的名称有了,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复式记账方法。

一、记账方法的意义和种类

记账方法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发生额登记在相关账户中所使用的方法。

会计上所采用的记账方法最初是单式记账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对记账方法加以改进,从而演变为复式记账法。

(一)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除了有关债权、债务的现金收付业务以外,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例如,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的业务,只在账户中记录银行存款的付出业务,而对材料的收入业务,却不在账户中记录。

再如,企业赊购一项设备所增加的固定资产不予登记,只是记录企业应付款增加。

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只是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以及债权、债务方面发生的经济业务,而不登记实物的收付业务。

除了对债权、债务进行的现金收付业务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外,其他业务都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

因此,一般只需要设置“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账户,而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账户之间也不能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但其记账规则比较简单。

单式记账法适用于经济业务简单的企业,但目前一般不采用。

(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例如,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的业务,不仅要在“银行存款”账户中记录银行存款的付出,而且还要在“原材料”账户中记录原材料收入,同时,要求两个账户中记录的金额要相等。

这样,“银行存款”账户和“原材料”账户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

再如,企业赊购一项设备业务,一方面要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记录欠款的增加,另一方面要在“固定资产”账户中记录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账户与“应付账款”账户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

二、复式记账原理

(一)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

复式记账法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

它是建立在会计等式的基础上,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

前已述及,基本的会计等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若加以扩展,将收入和费用进行综合,则会计等式变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对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但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即遵循资金运动的规律。

复式记账针对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加以记录,也同样遵循资金运动的规律。

因此,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会计等式。

(二)复式记账法的特点

复式记账法的主要特点有:

1.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复式记账法所记录的对象是企业发生的任何一项经济业务,不能有所遗漏。

每项业务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账户,而这些账户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过账户记录不仅可以全面、清晰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还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

不仅在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还要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

这样,我们可以很容易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检查的方法是进行试算平衡。

关于试算平衡,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详述。

复式记账法由于具备上述特点,因而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而被广泛采用。

目前,我国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记账方法都是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从其发展历史看,它曾经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

但我国有关制度规定一律采用借贷记账法。

一方面,因为借贷记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被全世界的会计工作者普遍接受,是一种比较成熟、完善的记账方法。

另一方面,从会计实务角度看,统一记账方法对企业间横向经济联系和加强国际交往等都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并且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和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书只详细阐述借贷记账法。

第四节 借贷记账法(2学时)

〖教学思路〗

对于借贷记账法的理解,重点在对其基本内容的理解上。

强调“借、贷”的符号性,对于账户设置的讲解应从会计等式的结构入手,反映不同性质账户的结构。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内容〗

一、借贷记账法的含义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其大约起源于十二世纪的意大利。

当时,意大利北部地区的商品贸易较为发达,为了适应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经营者管理的需要,便逐步产生了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复式记账方法,形成于15世纪,并以1494年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的问世为标志。

二、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方法。

在借贷记账法下,对每一项经济交易与事项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记录。

借贷记账法的特征体现在其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律和试算平衡方法等基本内容上。

(一)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debit)”、“贷(credit)”作为记账符号。

从借贷记账法的产生历史看,“借”、“贷”记账符号原本具有字面上的含义,但记账方法发展至今,其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含义而仅仅作为一种纯粹的记账标志存在。

“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已经成为会计中的专门术语。

作为记账符号,“借”、“贷”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即“借”用来表示资产的增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贷”用来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的减少。

对于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变化而言,费用要素的增加用“借”表示,费用要素的减少用“贷”表示;收入、利润要素的增加用“贷”表示,收入、利润要素的减少用“借”表示。

从“借”、“贷”记账符号反映的会计要素内容看,“借”既可以用来表示资产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同样,“贷”既可以用来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示资产的变化。

从“借”、“贷”记账符号反映的会计要素变化的数量关系看,“借”既可以用来表示增加,也可以用来表示减少;同样,“贷”既可以用来表示减少,也可以用来表示增加。

撇开会计要素内容与数量的“搭配”或“组合”关系,“借”、“贷”记账符号都可用来表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也都可用来表示增加和减少。

为此,“借”、“贷”记账符号均表现出“双重含义”。

(二)账户的设置

确立账户结构的理论依据是会计等式。

账户结构的确立是以其在会计等式中的位置来决定的。

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账户可分为等式左边的账户和等式右边的账户,处于等式左边的资产和费用账户,用账户的“左方”即借方记增加,右方即“贷方”记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处于等式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账户,用账户的“右方”即贷方记增加,用“左方”即借方记减少,余额一般在贷方。

①资产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

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

期末为借方余额,表示期末资产的实有数额。

②负债类账户

负债类账户的结构是:

贷方登记负债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的减少额。

期末为贷方余额,表示期末负债的实有数额。

③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反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是:

贷方登记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

期末为贷方余额,表示期末所有者权益的实有数额。

④成本类账户

成本类账户在基本结构上与资产类账户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作为成本类账户,其成本的发生最终将转化为企业资产的增加,因而在期末时,对已形成企业资产的成本费用要从成本账户中转到有关资产账户,以表示资产的增加,所以其账户结构与核算内容与资产账户相比有一定的区别。

成本类账户的结构是:

借方登记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成本的转出额。

在每一个会计期末,用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相比较,如果已发生的所有的成本均转为资产,则成本类账户期末没有余额,如果尚有一部分成本没有转为资产,则会有借方差额,称为期末借方余额,表示期末尚未转为资产的成本数额。

⑤损益类账户

反映各项损益的账户称为损益类账户。

损益类账户按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又可分为反映各项收入的账户和反映各项费用支出的账户。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不断的取得各种收入,而为了取得收入,就要发生各种费用支出。

将一定期间的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就可以计算出企业实现的利润。

利润是企业资产的一个来源,在未分配前可以看作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因为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其结构应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基本相同;而费用的增加则意味着利润的减少,所以其结构应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相反,与资产类账户结构相同。

应明确的是,收入和费用作为反映企业损益的账户,从其设置目的上而言,是一个分类核算企业经营过程中各项损益的过渡性账户。

为了在期末对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以计算当期利润,在期末时,要将所有本期实现的收入从收入账户转出,转入反映利润的有关账户表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所有本期发生的费用,也要从费用账户转出,转入反映利润的账户,表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因而损益类账户的特征是:

期末结转利润后,损益类账户没有余额。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是:

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和转出额。

在每一个会计期末,将收入的发生额从借方转出,期末结转后收入类账户无余额。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是:

借方登记费用支出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额和转出额。

在每一个会计期末,将费用支出的发生额从贷方转出,期末结转后费用类账户无余额。

由上述各类账户的具体结构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根据以上对各类账户结构的说明,借贷记账法账户的结构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