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8294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doc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金矿床简介

一、发现、勘查史

   紫金山矿床是“七五”期间在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地区发现的特大型铜金矿,是中国大陆首例次火山高硫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矿区位于福建省上杭县城之北14.6km处,东经116°24′00″-116°25′22″,北纬25°10′41″-25°10′44″。

东西长2.3km,南北宽1.9km,面积4.37km2。

   紫金山地区古人早有采金和采铜炼铜的活动,区内发现众多老窿,民间淘金活动亦从未间断。

1960-1983年,该区陆续开展了地质找矿工作,先后进行水化学找矿、铜矿普查、区域地质调查、1:

2.5万重砂测量等,投入少量的硐井探、钻探及物探方法手段,发现有水化学异常、自电异常、金重砂异常及铜矿(化)体,通过重砂异常检查,基本确定了金矿源范围;1984-1994年,以紫金山铜金矿区西北矿段为中心,对面积约60km2的紫金山矿田全面开展了地、物、化、研工作,特别是通过紫金山矿区西北矿段金矿普查,投入硐探、钻探工程发现了浅部金矿和深部工业铜矿体,从而取得了金铜找矿的重大突破。

   矿区勘查投入钻探77820.80m/127孔、硐探3062.79m、槽探37209m3、样26421件、物质组分研究1件、可选性试验3件、选冶试验1件、降砷试验1件。

   紫金山矿区西北矿段的金矿,1993年由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开采,是目前国内最大金矿露采矿山,矿山选矿采用堆浸-炭浆联合工艺,年产金超过10吨。

目前正进行深部铜矿开发的前期工作。

二、区域地质

   紫金山矿区位于东南沿海火山活动带西部亚带,闽西南拗陷带之西南,北西向上杭-云霄断裂带与北东向宣和复背斜南西倾伏端交汇部位,上杭北西向白垩纪陆相火山-沉积盆地东缘。

   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纪、晚泥盆世-石炭纪、白垩纪地层。

早震旦世楼子坝群(Z1lZ)浅变质岩系分布于中西部,是本区的基底地层;晚泥盆世—石炭纪地层分布于西北部和东南部,是一套粗细碎屑岩、碳酸岩等准地台型沉积岩;早白垩世石帽山群(K1sh)、晚白垩世沙县组(K2s)和赤石群(K2ch)主要分布于南部的上杭盆地,石帽山群为一套陆相火山-沉积岩与铜金成矿关系密切,沙县组和赤石群红色沉积岩系是砂岩型铜矿矿化层位。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断裂构造是区内最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为纵贯全区的北东向宣和复式背斜,是大型的控岩控矿构造,紫金山矿田位于背斜南西倾伏端。

区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最为发育,北东向断裂走向40°-55°,长达几km以上,多倾向北西,倾角陡,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具先压后张多次活动,对燕山期岩浆活动有重要控制作用;北西向断裂是上杭-云霄北西向断裂带的组成部分,区内宽达20km,由一组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断裂、断陷盆地、火山喷发盆地、燕山期侵入体构成,区域重力场、航磁、遥感显示属硅铝层断裂,具长期活动历史,燕山晚期处于拉张构造环境,控制了早白垩世火山喷发盆地的形成与分布,是控制本区铜、金、多金属成矿的区域性构造。

   区内燕山期侵入岩分布广泛,沿北东或北西向断裂侵入,并以多期次脉动侵位组成复式岩体,早期为规模较大的酸性岩,晚期为规模较小的中酸性岩。

紫金山复式岩体位于宣和复式背斜核部,由燕山早期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ηγ52(3)a)——才溪岩体、碎裂中粗粒二长花岗岩(ηγ52(3)e1)——迳美岩体、碎裂中细粒二长花岗岩(ηγ52(3)e2)——五龙寺岩体(锆石U-Pb年龄157±9.18Ma)、细粒白云母花岗岩(γ52(3)d)——金龙桥岩体和燕山晚期似斑状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53

(1)a1)——仙师岩岩体、中粒花岗闪长岩(γδ53

(1)a2)——四坊岩体(全岩Rb-Sr年龄102.2±9.2Ma)及细粒花岗岩(γ53

(1)d)、花岗斑岩(γπ53

(1)d)组成。

   早白垩世石帽群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部上杭火山-沉积盆地,为中酸性火山岩系,有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沉积岩等。

火山岩从早到晚呈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演化,具双峰式火山岩特征。

上杭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呈北西向展布,长30km,宽10km,地貌上为洼地,具多个火山喷发中心。

岩浆呈周期性间歇活动,早、晚期以喷溢为主,中期以爆发居多,末期以次火山侵入而告终。

盆地周围有紫金山、温屋、赤水等次级火山机构。

三、矿区地质

   

(一)地层

   仅在矿区北西角出露少量早震旦世楼子坝群浅变质岩,主要岩性为变质粉砂岩和千枚岩。

与燕山早期似斑状中粗粒花岗岩呈断层接触。

   

(二)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为较发育,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为主,其次是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

除断裂构造外,北东、北西向两组节理裂隙构造也十分发育,互相交切,遍布全区。

   1.断裂构造

   北东向断裂主要有F3、F4断层。

F3断层是控制矿床分布的西北边界断层。

F4断层是控制火山机构东部的边界断层。

   北西向断裂(F5)分布于矿区西南,规模较大,断裂早期为压剪性,后期为张性,断裂北东盘发育金矿化。

   北北东向断裂(F1)分布于矿区西部3-19线间,斜切矿带。

该断层由两组剪裂面追踪而成,具张性特征。

走向20°-25°,倾向南东,倾角35°-70°,长1000m,延深800m以上,大部分为石英斑岩充填,局部见构造角砾岩,断距小。

断裂中的石英斑岩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东西向断裂(F6)分布于矿区东南角,由构造裂隙密集带组成,具压剪性特征,在火山岩筒南部穿过英安玢岩、隐爆角砾岩及花岗岩,没有明显位移现象。

   2.节理裂隙构造

   矿区节理裂隙非常发育,主要有北西、北东向两组,为一对共轭裂面,将花岗岩切割成棱形块体。

   北东向节理裂隙陡而发育,多形成悬崖绝壁。

该组裂隙成矿阶段为压性,控矿不明显,仅在裂隙中偶见晚期隐爆角砾岩和黄铁矿脉及铜矿脉充填其中。

   北西向节理裂隙是矿区最发育且与成矿最为密切的构造,形成长2000m、宽1200m的裂隙-隐爆角砾岩-英安玢岩带。

总体走向320°,倾向北东,倾角总的变化趋势是南西陡、北东缓,浅部陡、深部缓,向深部延伸约1000m后逐渐减弱。

裂隙间隔几十cm—1m,裂面平直,倾向延伸较走向大。

该组裂隙被大量铜、金矿脉、隐爆角砾岩和英安玢岩脉充填,是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

   (三)岩浆岩

   1.侵入岩

   燕山早期侵入岩是矿床的主要围岩,为紫金山复式岩体的一部分。

由碎裂中粗粒花岗岩、碎裂中细粒花岗岩及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因蚀变强烈原岩已面目全非。

   矿区内还见有燕山晚期的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岩脉分布,规模较大的为侵入于F1断层中的脉岩,切穿了矿区大部分地质体,脉幅1-20m,走向25°,倾向南东,倾角30°-70°,形成于成矿后,部分地段穿插矿体。

   2.火山岩和火山构造

紫金山火山喷发中心(穹状火山)形成于早白垩世,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剥蚀较深,火山岩相发育不全,仅保留火山颈下部的火山通道(次火山)相和浅成侵入相岩石。

火山构造也主要显示火山机构根部火山通道相岩石的产状和部分放射状断裂特征。

   

(1)次火山相

   第一期英安玢岩(ξμ1κ1)分布局限,侵位于火山通道上部与溢出相连接,在矿区东南部呈残留体产于第二期英安玢岩中。

岩石以多斑结构和强硅化为特征,斑晶(30%)以长石、石英为主,少见黑云母和角闪石,粒径1-3mm,具强硅化及地开石化,泥化斑晶在地表容易流失而形成多孔状构造;基质(70%)均强烈硅化,原生矿物已完全被硅化石英取代,这种硅化系强酸性淋滤所致。

   第二期英安玢岩(ξμ2κ1)是矿区分布最广的次火山岩,也是赋矿围岩之一。

主要呈筒状分布于东南部的火山通道中,直径约700m。

在岩筒两侧见沿裂隙带侵入的脉状、透镜状英安玢岩,脉体长100-500m,宽10-40m,延深100-800m。

第二期英安玢岩以少斑(<20%)结构和强地开石化而区别于第一期英安玢岩,斑晶为斜长石(10-20%)、角闪石(4-10%)、黑云母(2%)、钾长石(1-5%)、石英(1-5%),粒径0.3-3mm;基质主要为自形板条状斜长石,有一定程度的绢云母化,部分石英填充于长石格架中构成交织结构。

英安玢岩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矿化多位于外接触带。

   ②隐爆相

   由隐爆作用形成的一系列碎屑岩组成。

隐爆碎屑岩类在时、空上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也是主要赋矿岩石之一。

隐爆角砾岩与近地表超浅成相英安玢岩具密切的成因和时空联系。

它们在空间上形影相随,剖面上主要分布在600m标高以上,往深部逐渐尖灭。

在火山机构形成角砾岩筒,岩筒的两侧沿北西向构造裂隙形成隐爆角砾岩脉密集带。

隐爆角砾岩无论角砾或胶结物均已强烈蚀变。

   岩筒状隐爆角砾岩:

产于火山通道的次火山岩体顶部和外围,呈筒状、东西宽850m,南北长1000m,由三个渐变的相带组成,东北部为含角砾的英安玢岩,中心部分英安质隐爆角砾岩,西南部为半环状的复成分隐爆角砾岩。

岩石中角砾含量30-80%,大小不一,成分主要为英安玢岩,胶结物主要为英安玢岩熔浆,次为岩粉。

蚀变为强硅化、地开石化。

岩筒状隐爆角砾岩的深部渐变为次火山相英安玢岩。

   脉状隐爆角砾岩:

产于岩筒旁侧的北西向裂隙带中,脉宽数十cm到数m,长数十米至数百米,主要分布于北西侧,其次是南东侧。

岩石中角砾含量30-80%,形态多为次棱角-次圆状,少量浑圆状,角砾成分为花岗岩和英安玢岩,胶结物以岩粉为主,熔浆较少,且以基底式胶结为主。

随着远离岩筒中心,脉群由密变稀,脉幅由大变小。

岩石全岩蚀变,主要为石英-明矾石化,次为地开石化。

   ③浅成侵入相

系指侵入于火山通道英安玢岩底部的花岗闪长斑岩。

形成晚于英安玢岩,属同源不同定位深度的产物。

与花岗闪长斑岩同源岩浆定位深度更深的花岗闪长岩分布于北东方向的罗卜岭一带。

   花岗闪长斑岩具多斑结构,斑晶约50%,以斜长石为主(40%),次为石英(3%)、正长石(1%)、普通角闪石(4%)、黑云母(3%),粒径0.3-7mm。

斜长石韵律环带发育,并呈聚斑结构,石英具熔蚀特征。

基质具微粒结构,粒径0.03-0.15mm。

蚀变相对较弱,主要见绢云母化、地开石化、硅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及重晶石化等。

并普遍有磁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铜蓝和辉钼矿化,呈稀疏浸染状分布,具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化特征。

   

(2)火山构造:

紫金山火山机构属Ⅴ级火山构造,是上杭火山喷发盆地(Ⅳ级构造)的次级喷发中心,其主体位于紫金山主峰南东侧,为一呈北东走向的椭圆状,地貌上呈明显向北东开口的环状洼地,宽800-1000m,长约1500m,由于剥蚀较深,只保留火山通道相。

火山通道内充填英安玢岩、英安质隐爆角砾岩和边部复成分隐爆角砾岩或含角砾英安玢岩,岩筒外圈由宽80-200m的震碎花岗岩环绕。

火山管道的底部为浅成侵入相花岗闪长斑岩。

岩筒向北东东倾伏,倾角约30°-50°,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

在岩筒的北西和南东侧,热液(隐爆)角砾岩和英安玢岩呈脉带产出,形成宽约1200m,长约2000m的隐爆角砾岩脉密集带,总体呈“螃蟹状”。

   (四)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十分强烈,区内各类岩石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并具有多期蚀变作用迭加和不同蚀变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蚀变矿化分带特征。

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地开石化、明矾石化,次有重晶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氯黄晶化等。

   硅化(Q):

是最强烈、最广泛的蚀变类型之一,各类岩石均遭受硅化蚀变。

最早的岩浆热液期硅化为面型蚀变,发育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中,交代长石和暗色矿物,硅化石英粒径0.03-0.3mm;隐爆期硅化主要发生在隐爆角砾岩中,呈单一硅化或与地开石、明矾石共生,粒径0.003-0.1mm;低温热液期硅化有两种产出形式,一是呈石英细脉产出,另一种是在隐爆中心的硅帽,形成低温石英微晶和蛋白石。

硅化蚀变有从早到晚范围从大到小,从浅到深部由强到弱的变化趋势。

   绢云母化(MS):

呈面型蚀变。

常与硅化石英组合成绢英岩化,主要交代斜长石和钾长石。

K-Ar法同位素年龄为94.10±2.43Ma。

   地开石化(D):

与硅化石英关系密切,早期与面型蚀变石英、绢云母共生,常呈网纹状交代硅化石英。

隐爆期与同世代石英共生,主要交代蚀变花岗岩中的长石、绢云母、英安玢岩中的长石及暗色矿物和隐爆角砾岩中的胶结物。

地开石呈鳞片状,粒径0.003-0.1mm。

   明矾石化(Alu):

是次火山热液蚀变期的典型蚀变,常与地开石共生,并互相交切,形成稍晚于地开石。

明矾石多呈肉红色,为钾明矾石。

低温热液阶段的明矾石多呈线脉状。

   区内蚀变分带以紫金山火山机构次火山侵入体为中心,自岩筒英安斑岩体往外依次为低温硅化带→石英-地开石-明矾石带→石英-地开石-绢云母带→石英-绢云母带;以花岗闪长斑岩体为中心的蚀变分带,自岩体中心往外蚀变带为钾硅酸盐带→石英-绢云母带→石英-绢云母-埃洛石带。

在石英+明矾石带顶部(约500m标高)至地表为强硅化带(“硅帽”),是氧化次生金矿主要赋矿地段;原生铜矿则主要分布于石英-地开石-明矾石带中,具“上金下铜”的蚀变矿化垂直分带特征。

   蚀变类型组合分带与矿化类型分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石英-地开石-明矾石带产出蓝辉铜矿、硫砷铜矿及铜蓝矿化组合,石英-绢云母带产出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矿化组合,石英-地开石-绢云母带的矿化类型则介于上述两个带之间。

金矿与低温硅化有密切的空间关系。

四.矿床地质

   

(一)矿体特征

   本矿床为铜金共生矿床。

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潜水面以上氧化带中,铜矿体赋存于潜水面以下原生带中,为隐伏矿床。

   1.金矿体

   金矿体主要分布于15-14线,长750m、宽600m范围内,标高593-1047m。

矿体由西南向东北呈右行侧列分布。

共圈出工业金矿体17个,其中3号金矿体规模达大型,其余矿体为中小型规模。

主矿体3号矿体分布于13-14线,长700m,最大延深400m,厚0.44-204.20m,平均厚38.70m,金属储量42661.69kg,占总储量的73.94%。

次要矿体为6、9、10、11、12、13号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床中部11—14线间,单个矿体长200—450m,延深245—390m,最大厚度7.75—102.40m,最小厚度0.52—1.42m,平均厚4.40—15.93m。

其余16个小矿体单个矿体长50—300m,延深50—205m,最大厚度2.60—61.56m,平均厚2.60—20.66m。

金矿体形态多数为简单的透镜状,其次为似板状、脉状、豆荚状。

矿体中偶有夹石。

矿体连续性较好,其厚度变化稳定程度与矿体规模一般呈反比关系,即巨大厚度矿体一般为不稳定型,如3号矿体厚度变化系数117.06%;规模及厚度中等的矿体厚度变化系数多在80—120%之间。

矿体产状稳定,总体走向310—320°,倾向北东,倾角40—50°,个别及局部为30—35°及60—65°,大致有自上而下由陡变缓的趋势。

   2.铜矿体

   主要赋存于潜水面以下原生带中,为隐伏矿床。

采用新指标圈定矿体21个,其中主要矿体5个。

矿体分布于31线—24线,长1400m,宽1600m,展布面积2.24km2。

分布标高自928—-223m,垂直深度1151m。

在11—0线矿体密集地段,矿体间隔多在10m—20m间,剖面上矿体累加厚度可达530—680m。

矿体总体上呈密集的平行脉带产出,在剖面上呈右形侧列分布。

   5个主要矿体中,10号矿体长900m,倾向延深1156m,延展面积为1.04km2;9号、11号、12号、13号矿体长650—950m,延深698—998m,延展面积0.61—0.76km2。

次要矿体长200—600m,延深156—510m,延展面积0.05—0.31km2。

   矿体形态多为简单—复杂的透镜体,少部分呈脉状、似板状。

5个主要矿体多为不规则大透镜体,次为不规则似板状体,矿体分枝复合明显,局部有夹石,形态复杂。

矿体产状总体上较稳定,走向300-340°,倾向北东,倾角7-46°。

矿体倾角上部陡,向下变缓;北东端浅部矿体倾角平缓,南西端深部矿体倾角较陡。

   主要矿体厚度62.2—150m,最大204.80m,最小1m,平均厚度19.72—80.74m,沿走向、倾向方向常分为3—5枝矿体,厚度变化系数114.72—169.81%,平均139.16%,为不稳定—很不稳定型。

其余中小规模矿体厚度相对较稳定,厚度多在10—30m,个别厚度66.45—113.13m,厚度变化系数在40—148.24%,总体上为较稳定—不稳定型。

   Cu元素在矿体内的分布总体上属于连续至较连续。

在厚大矿体中夹弱矿化围岩,个别地段形成夹石或“天窗”。

各个矿体中铜平均品位0.43—1.05×10-2,矿床平均品位0.63×10-2。

   (三)矿石质量

   1.矿石结构构造

   金矿石:

为氧化次生矿石,按照与自然金紧密共生的褐铁矿、针铁矿的特征所反映的矿石结构构造主要有:

包含结构、胶状和变胶状构造、团包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或网脉状构造。

   铜矿石:

以他形—自形晶粒状结构、包含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为主,其次有交代填隙结构、似文象结构等。

与铜矿物的生成顺序有关的交代结构有蓝辉铜矿交代硫砷铜矿,铜蓝交代蓝辉矿或硫砷铜矿,蓝辉铜矿、铜蓝交代黄铁矿等。

铜矿石构造以脉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其次有角砾状、斑点—斑杂状和块状构造等。

矿石构造,金属硫化物多呈脉状、网脉状,沿围岩的一组或多组裂隙充填交代形成脉状、网脉状构造。

脉状构造是矿床最常见的矿石构造,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硫砷铜矿、蓝辉铜矿、铜蓝沿裂隙充填形成脉状构造,脉宽大小不一,一般0.5—2mm,少数在2mm以上,脉与围岩界线清楚。

   2.矿石矿物成分:

   金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

脉石矿物一般占93—97%,主要为石英(占90%以上),次为地开石和粘土矿物(约3%),偶有明矾石,绢云母等;金属矿物含量一般为3—7%,主要是褐铁矿、针铁矿和微量风化残留的黄铁矿、蓝辉铜矿、铜蓝等。

矿石中含一定数量的自然金。

偶见金红石、重晶石、锆石、独居石、磷钇矿等。

   铜矿石矿物已发现金属矿物33种,非金属矿物15种。

金属矿物以硫化物为主,除黄铁矿外,主要为铜的硫化物。

铜的硫化物中蓝辉铜矿、铜蓝、块硫砷铜矿、硫砷铜矿占99.26%以上,次为辉铜矿、斑铜矿等,少量或微量黄铜矿、硫铜锗矿、硫锗铜矿、黝铜矿、硫锡铁铜矿等。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地开石、明矾石、绢云母及少量重晶石、长石、白云母、氯黄晶等。

砷化物及含砷矿物有毒砂、砷华、光线石、硫砷铜矿、铁砷黝铜矿、砷黝铜矿及黄铁矿等。

其它金属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等少量。

   蓝辉铜矿:

是最主要的矿石矿物,约占铜矿物总量的70%,有三个世代:

第一世代蓝辉铜矿呈团粒状细小颗粒(<0.005-0.01mm,与斑铜矿共生;第二世代蓝辉铜矿多呈脉状、斑杂状、浸染状集合体产出,常沿黄铁矿、铜蓝、硫砷铜矿的裂隙充填交代;第三世代蓝辉铜矿多呈细脉状与地开石、明矾石共生。

   铜蓝:

是矿石的主要铜矿物之一,约占铜矿物总量的13%。

与蓝辉铜矿相似,也是三个世代的产物,与蓝辉铜矿共生或伴生。

   硫砷铜矿(块硫砷铜矿):

是形成较早的铜矿物之一,与斑铜矿、黄铜矿共生。

约占铜矿物总量的17%。

   3.矿石的化学成分:

   金矿石:

化学成分较简单,其中SiO2占91.11-97.34%,其余组分量少。

主要有益组分为金,单工程含量一般1-2×10-6,少数>2-9.95×10-6。

单样Au含量一般变化于0.5-5×10-6之间,富矿部分可达5—20×10-6,最高30.26×10-6。

矿床平均品位1.45×10-6。

金的富集规律:

原生铜(金)矿品位高、规模大、矿体密集地段是金的富集地段;北西向构造裂隙、隐爆角砾岩及英安玢岩发育,有利于金的氧化次生富集;强硅化带是金的富集地段;700-850m标高区间为金矿体主要富集地段。

自然金以粒状为主,部份片状、树枝状和不规则状,金的粒度以细—微粒金为主,少量次显微粒状,主要与褐铁矿紧密共生,裂隙金占77%,晶隙金占15%,包体金占8%,金成色948-991×10-3。

伴生的Ag、Hg、Mo、Pb、Zn、Cu等含量极微,达不到综合利用指标要求;有害杂质As含量0.003-0.013×10-2,低于允许指标。

   铜矿石:

主要有益组分为Cu,单矿体0.43—1.05×10-2,矿床平均品位0.63×10-2。

Cu元素在矿体内的分布总体上属于连续至较连续,标高600—100m区间矿化范围大、矿化强。

矿床原生带的Cu元素占98.47%赋存于铜的硫化物中,主要是蓝辉铜矿、铜蓝、硫砷铜、含块硫砷铜矿等。

铜矿石中伴生的有益组分有Au、Ag、S、Ga、SO3等,Au在铜矿石中含量0.04-0.69×10-6,标高400—600m间相对富集,Au在硫砷铜矿中含量最高(6.47×10-6),次为蓝辉铜矿、铜蓝、黄铁矿;Ag在铜矿石中含量2.70-32.05×10-6,空间分布规律与金基本一致,主要载体矿物是蓝辉铜矿(134.2×10-6),次为硫砷铜矿、铜蓝、黄铁矿;S主要赋存于金属硫化物和明矾石中,矿石中有效S(指黄铁矿中的S)含量1.80-27.82×10-2,平均4.09×10-2;Ga在矿石中分布较均匀,含量0.0011-0.0039×10-2,呈分散状态赋存于明矾石中,次为地开石、石英、黄铁矿;SO3(明矾石)在铜矿石及其围岩(明矾石化)中含量一般为5-8.5×10-2。

铜矿石有害杂质As、F、Zn、MgO等,除铜精矿中As超过允许指标外,其余有害成分均在允许指标之内。

As元素含量0.011-0.196×10-2,平均0.046×10-2,主要赋存在硫砷铜矿中。

   (四)矿石类型

   1.金矿石类型

   自然类型:

金矿石为氧化次生矿石,可划分花岗岩型金矿石,约占31%;隐爆碎屑岩型金矿石,占22%;构造岩型金矿石,约占总量的31%;英安玢岩型金矿石,约占16%。

工业类型:

为低品位易选氧化次生金矿石。

   2.铜矿石类型

   自然类型:

按矿石的成因类型归属硫化铜矿石;按金属矿物组合类型分为含硫砷铜矿的单一硫化铜矿石(如蓝辉铜矿+铜蓝+硫砷铜矿+黄铁矿组合、蓝辉铜矿+硫砷铜矿+黄铁矿组合等)和多金属硫化物矿石(包括铜铅锌矿石、铜钼矿石及钼矿石);按容矿岩石类型原岩类型可划分为花岗岩型铜矿石(占79.7%)、隐爆碎屑岩型铜矿石(17.3%)、英安玢岩型铜矿石(3%)。

工业类型:

含硫砷铜矿的单一硫化铜矿石。

   (五)矿体围岩及夹石

金矿体:

围岩主要为强硅化中细粒花岗岩(约占60%),次为强硅化隐爆角砾

岩(约占30%)和强硅化英安玢岩(占10%)。

矿体中的夹石均为同类型弱矿化围岩,品位多介于0.1-0.5×10-6之间。

铜矿体:

顶底板围岩主要为花岗岩,约占79.7%,次为隐爆角砾岩,占17.3%,局部为英安玢岩,占3%。

矿体围岩普遍具弱铜矿化和黄铁矿化,含Cu一般在0.1×10-2。

矿体与围岩一般没有明显的界线。

矿体内的夹石一类是弱矿化围岩,另一类是成矿后穿插于矿体中的脉岩。

   (六)储量

   1.金矿

   工业指标:

边界品位Au0.5×10-6,最低工业品位Au1.0×10-6,矿床平均品

   Au1.4×10-6-1.6×10-6;最低可采厚度3m,夹石剔除厚度6m。

   储量计算结果:

共获得B+C+D+E级矿石量3979万吨,金金属量57701.18Kg,矿床平均品位1.45×10-6。

其中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