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8462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docx

家教诫子篇欧阳修《诫子书》

家教诫子篇:

欧阳修《诫子书》

家教诫子篇:

欧阳修《诫子书》

作者:

骆驼草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书示子侄欧阳修

一、诫子书

【原文】

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

(1)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

(2)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3)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4)

勉诸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5)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

(6)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7)

【注释】

(1)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

隐藏自己的才华不显露这是聪明的做法,在静默中涵养自己的精神就会平安无事。

晦(huì):

昏暗不明。

(2)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

韬晦的目的是储备积蓄以备来日之用,平日的静默才能应时而动。

(3)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

善于储备积蓄者来日才能用之不竭,善于平日的静默者应时而动才能用之无穷。

(4)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这就是君子修炼自身和治理天下的要诀,秉性与此相近者容易掌握这种本领。

君子:

古代指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5)勉诸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诫勉几个儿子,玉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材,人不通过学习无法了解掌握道德、学识、义理。

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哲学概念。

道家的“道”泛指万物的本源、本体等宇宙观;儒家的“道”指儒家的天人观、仁爱观、义利观等道德、学识、义理。

韩愈:

“传道授业解惑”(《师说》)

(6)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

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

常:

常态;不害:

不失去,仍然是。

(7)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怎能不慎重考虑呢。

迁:

迁移、改变;念:

思索、考虑。

【翻译】

隐藏自己的才华不显露这是聪明的做法,在静默中涵养自己的精神就会平安无事。

韬晦的目的是储备积蓄以备来日之用,平日的静默才能应时而动。

善于储备积蓄者来日才能用之不竭。

善于平日的静默者应时而动才能用之无穷。

这就是君子修炼自身和治理天下的要诀,秉性与此相近者容易掌握这种本领。

诫勉几个儿子,玉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材,人不通过学习无法了解掌握道德、学识、义理。

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

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怎能不慎重考虑呢。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便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画教他识字。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

“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

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言辞慷慨,称落实下井的谏官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结果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治政宽缓不苛,与严明强硬的前任包拯取得同样的治绩。

五年,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

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

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此年改号“六一居士”。

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

居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

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卒于颍州,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师承韩愈,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致用,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倡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

嘉祐二年(1057)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他以优秀的诗文创作实践,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

在散文、笔记、史论等均取得较高成就。

代表作品有:

《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等;词作如《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诗歌《戏答元珍》、《画眉鸟》等。

他的平易畅达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除文学外,经学研究也成果斐然,其专著《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上亦有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此外,他还撰写了《洛阳牡丹记》,包括《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文忠以他一代文宗的身份和不畏强横、奖掖后人的道德文章,“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的六人,除自己之外,皆是他的门下士。

这才会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曾巩、曾布昆仲的薪火相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是欧阳修开创了有宋一代文风,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欧阳修获得后人极高的评价: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苏轼:

“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宋史·欧阳修传》引);《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②。

曾慥:

欧阳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

词章窈眇,世所矜式。

朱熹:

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元丞相脱脱:

三代而降,薄乎秦、汉,文章虽与时盛衰,而蔼如其言,晔如其光,皦如其音,盖均有先王之遗烈。

涉晋、魏而弊,至唐韩愈氏振起之。

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阳修又振起之。

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之力也。

愈不获用,修用矣,亦弗克究其所为,可为世道惜也哉!

欧阳修

滁州“醉翁亭”

【简析】

这篇诫子书有两个内容,一是要求诸子不要露才扬己,要做到静默善蓄。

这样才能做到应时而动而且用之不竭。

欧阳修把精于藏晦和善于养神提升到“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的高度。

这不仅有自身经历和人生体悟,也有北宋初年庆历新政等政治斗争经验的总结。

第二是强调学习修身、领悟儒家道统的重要性。

作者以“玉不琢不成器”作比,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比一般比喻更超出一头的是,作者还进一步从反面也以玉作比:

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但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

这就体现文章大家与常人的高下之分了。

欧阳修不仅是这样教育子女,他自己也是淡泊、守拙,从不露才扬己。

晚年一再要求退休归隐。

如愿后安居颍州,自称“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居士,按他自己的解释是:

家藏书一万卷书,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这个老翁(《六一居士传》),很淡泊,也很低调。

但就是在颍州,他写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可见他并不是无为,只是不愿露才扬己罢了。

他的儿子欧阳发在他的教育下,也成为一位务实谦逊的学者。

据《宋史》本传:

欧阳发字伯和,少好学,师事北宋理学先驱、“安定学派”创始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得古乐锺律之说”,然后继承其父金石学上研究:

“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

以父恩,补将作监主薄,赐进士出身,累迁殿中丞。

可惜天不永年,四十六去世。

苏轼有哭祭之文,称欧阳发“得文忠公之学,汉伯喈、晋茂先(按:

伯喈,蔡伯喈,汉末著名学者、书法家;茂先,西晋张华,字张华,著名学者,以谙熟历代制度文物著称)之流也”。

二、与侄书

与十二侄书

【原文】

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

(1)得昨日递中书,知与新妇诸孙等各安,守官无事,顿解远想。

(2)吾此哀苦如常。

(3)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

(4)吾今又蒙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当思报效。

(5)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

(6)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7)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祐,慎不可思避事也。

(8)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8)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

(9)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10)已寒,好将息。

不具。

(11)吾书送通理十二郎。

(12)

承示近文,只如此作得也。

(13)但古诗中时复要一联对属,尤见工夫。

(14)并问当因书言去。

(15)昔选人有陈奇者,举主十六人,(16)仁宗见其未尝历选调,特旨不改官,以戒驰骛者。

(17)初官,宜少安之。

(18)

【注释】

(1)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

自从南方发生战事以来,我日夜为你担忧。

南方多事:

指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广西发生的壮族侬智高叛乱,当时欧阳通理任象州(今广西象州县)司理(掌管狱讼的官职)。

(2)得昨日递中书,知与新妇诸孙等各安,守官无事,顿解远想:

昨日接到递来当时书信,知道你与侄媳妇及各位侄孙皆安好,守着官署,平安无事,我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中书:

指欧阳通理寄来的书信。

(3)吾此哀苦如常。

我此时还像日常一样哀苦(思念刚去世的母亲)。

哀苦:

指思念刚去世的母亲。

按:

皇佑四年(1052)三月,母亲逝于欧阳修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官舍,享年七十二岁。

(4)欧阳氏自江南归明,累世蒙朝廷官禄:

我们欧阳家族自从在江南归附明主,数代承蒙朝廷恩惠,享受朝廷俸禄。

归明:

归附明主,指归顺宋朝。

按:

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统一江南,江西庐陵欧阳修的先辈也随之成为大宋的臣民。

欧阳修祖父欧阳偃是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状元,官至南唐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49岁时考中进士,先后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判官,泗州(今安徽泗县),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推官,最后做过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判官。

(5)吾今又蒙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当思报效:

如今我又承蒙皇上恩宠获得如此显耀的职位,也使你们获得门荫成为官员,应当出力报效朝廷。

荣显:

仁宗皇祐二年(1050)欧阳修由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转吏部郎中,加轻车都尉,又充龙图阁直学士,信都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赐紫金鱼袋,所以说是“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

宋代有门荫制度,高官的子侄都可以因父辈成为官员。

(6)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

你身处侬智高叛乱这样多事之地,如国家有所派遣,你应该尽力向前,不得逃避。

差使:

差遣,公务。

(7)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

即使遇难为保全节操而死,也是你最大的光荣。

死节:

为保全节操而死。

(8)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祐,慎不可思避事也:

只要你有为国尽忠之心,神明就会保佑你(不会让你死去),你千万不要想着如何去逃避王事。

慎:

这里指“千万”、一定。

(8)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

昨天来信中提到要买朱砂送来给我。

朱砂:

一种矿石,粉末呈红色,经久不褪,常用作颜料。

还是一种中药药材,有镇静安神作用,但毒性大。

(9)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

我不缺少朱砂,你为官应当廉洁,怎们能买官府控制下的物品朱砂呢?

官下物:

是指为官者职权管辖范围内出产或生产的物品。

(10)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我在任上,除饮食等物品外,不会去购买任所内任何其他物品,你也可以以此为戒。

(11)已寒,好将息。

不具:

天已寒冷,你要好好保重。

我就不一一详说了。

将息:

调养,休息;不具:

书信末尾常用语,犹言不详备,不一一详说。

(12)吾书送通理十二郎:

欧阳修的侄子欧阳通理,因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

这是备注,大概是交代送信人,或是底稿存根。

(13)承示近文,只如此作得也:

承蒙你送来近来所作之文,这样写是掌握了文章作法。

(14)但古诗中时复要一联对属,尤见工夫:

但古诗作法一定要注意诗句间的对仗,这方面特别能显示作诗的工力。

杜甫《寄高使君岑长史》:

“更得清新否?

遥知对属忙”。

(15)并问当因书言去:

信中并且询问我是否可以上书朝廷请求改官调职。

(16)昔选人有陈奇者,举主十六人:

昔日有个供选拔官员候选人叫陈奇,共有十六位官员举荐他。

(17)仁宗见其未尝历选调,特旨不改官,以戒驰骛者:

但仁宗皇帝见他没有经历过候补官员等待迁调过程,特意降旨不准改官,作为官场奔走钻营者的警戒。

选调:

候补官员等待迁调。

(18)初官,宜少安之:

你担任此官时间不长,还是以安心为好。

少:

同“稍”。

【翻译】

自从南方发生战事以来,我日夜为你担忧。

昨日接到递来当时书信,知道你与侄媳妇及各位侄孙皆安好,守着官署,平安无事,我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我此时还像日常一样哀苦(思念刚去世的母亲)。

我们欧阳家族自从在江南归附明主,数代承蒙朝廷恩惠,享受朝廷俸禄。

如今我又承蒙皇上恩宠获得如此显耀的职位,也使你们获得门荫成为官员,应当出力报效朝廷。

你身处侬智高叛乱这样多事之地,如国家有所派遣,你应该尽力向前,不得逃避。

即使遇难为保全节操而死,也是你最大的光荣。

只要你有为国尽忠之心,神明就会保佑你(不会让你死去),你千万不要想着如何去逃避王事。

昨天来信中提到要买朱砂送来给我。

我不缺少朱砂,你为官应当廉洁,怎们能买官府控制下的物品朱砂呢?

我在任上,除饮食等物品外,不会去购买任所内任何其他物品,你也可以以此为戒。

天已寒冷,你要好好保重。

我就不一一详说了。

这封书信是送给欧阳通理十二郎的。

承蒙你送来近来所作之文,这样写是掌握了文章作法。

但古诗作法一定要注意诗句间的对仗,这方面特别能显示作诗的工力。

信中并且询问我是否可以上书朝廷请求调职。

昔日有个供选拔官员候选人叫陈奇,共有十六位官员举荐他。

但仁宗皇帝见他没有经历过候补官员等待迁调过程,特意降旨不准改官,作为官场奔走钻营者的警戒。

你担任此官时间不长,还是以安心为好

【简析】

这两封家信皆此写于皇祐四年(1052),是回复侄儿欧阳通理的。

作者此时在京任吏部郎中,欧阳通理则在象州(今广西象州县)任司理(掌管狱讼的官)。

欧阳通理在家族中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此信虽短。

但情谊深长。

这年三月,太夫人逝于欧阳修的吏部郎中官舍,享年七十二岁。

欧阳修对母亲感情极深,因为他四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又深明大义。

因家贫无资,便用芦苇在沙地上写画教欧阳修识字。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仗义执言,言辞慷慨,称落实下井的谏官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母亲又随他前往山城,毫无怨言,因为她了解自己儿子的秉直为人。

所以欧阳修在纪念父母的《泷冈阡表》中称颂母亲是“恭俭仁爱而有礼”,并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

‘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其后(欧阳)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

‘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所以,母亲去世,他长期陷入极度哀痛之中,就像他在信中告诉侄儿通理说的那样:

“吾此哀苦如常”。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时时担心处于烽火中的侄儿:

“自南方多事以来,日夕忧汝。

”可见叔侄间的深情。

第一封这家信更为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欧阳修虽然非常关心处于战火中的侄儿一家。

这年初,广西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发动叛乱(历史教科书上称“农民起义”)。

四月,侬智高率五千右江东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五月乙巳(1052年5月31日),侬智高攻占邕州(州治在今广西南宁)建立“大南国”,自称“端州(今广东肇庆)仁慈皇帝”,年号“启历”,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所过如破竹”,相继攻破沿江端州(今广东肇庆)昭州(今广西平乐)数州,并围攻广州。

于是,朝廷委派枢密院副史狄青为征南节度使,统领二十万大军,包括一支骠勇的西夏吐蕃骑兵),从京都日夜兼程南下。

在归仁铺大败侬智高。

皇佑五年十二月,攻下侬智高最后据点邕州并奇袭特磨寨,俘获侬智高母亲阿侬、弟弟侬智光、长子侬继封(92)时为。

侬智高则“不知所终,其存亡莫可知也”(宋·杨仲良《通鉴长编织事本末·广源叛蛮》五O卷)。

这场历时近两年的战乱才告结束。

欧阳通理任职的象州,正处战火之中。

结婚不久的妻子和幼子亦皆在任上。

但欧阳修在家难国难交织之中深明大义,勉励侄儿在此多事之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

即使是“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将国事与家世,个人生死与国家安危相互位置摆的清楚分明。

二是体现了欧阳修廉洁自律的人品。

欧阳通理要买朱砂送给他,却被欧阳修严词拒绝:

“吾不阙此物”。

其原因有二:

一是朱砂为官方专营,专卖的“榷”类产品,作为产地的政府官员,不能因利乘便,所以欧阳修训斥说:

“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二是即使不是官方专营,专卖的普通物品也不宜买。

因为你是官员,商人会因此降低价格,或是用廉价甚至赠送来贿赂你,让你蒙上不廉之名。

欧阳修之前任滁州太守的王禹偁就是因为“买马亏价”而被言官弹劾的。

所以欧阳修说自己“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以此身教来告诫侄儿。

第二封信亦是写在皇祐四年,背景与第一封相同。

大概是欧阳通理将自己写的诗文寄给欧阳修,要欧阳修指教。

信中可能提到自己在象州任职时间已不短,想写报告要求调职。

欧阳修针对两事作简短回复。

关于如何写诗,欧阳修谈的很简约,但却是关键,即一定要注意诗句间的对仗,这方面特别能显示作诗的工力。

对于可否“因书言去”,欧阳修也未作过多训诫,只是据前人欲躁进而适得其反加以点破。

因为欧阳通理不愿在象州任司理,表面的原因是任职时间较长,想换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是想通过欧阳修的举荐来升迁。

欧阳通理在象州任职时间并不算长,而且没有经过“选调”这个官员考察提拔任用程序,属于躁进。

所以欧阳修举陈奇为例,虽然举荐者多达16人,却被仁宗看破“特旨不改官,以戒驰骛者”。

作者借此要侄儿“宜少安之”,原因是“初官”,虽仅六字,却力透纸背。

欧阳修对侄儿征询的两件事,重点落在后一件,这也是欧阳修的一贯做法和认识:

欧阳修在京时常有各地学者登门拜访,他们发现“欧阳公多谈吏事”,有人提出疑问说:

本想讨教道德文章,今先生更多的是教人以吏事,这是为何?

欧阳修回答:

“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

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即文学主要是用来提高个人修养的,而政事却是关系时世百姓的大事,你们将来都要出去做官,这一点切须注意。

所以,欧阳修在这封家书中也体现了一贯风格。

二、与十三侄书

【原文】

奉职自赴任,不曾得书。

(1)到官下,想安乐。

(2)汝孤寒,曾受辛苦,知道官职难得,每事当思爱惜。

(3)守廉、守贫、慎行刑,保此寸禄而已。

(4)十四郎今却令回。

(5)此子自县中来,见其衣装单薄。

(5)汝只亲兄弟两人,今食禄,庶事宜均给。

(6)更宜戒约,勿令出入。

(7)无事令学书识,取些字。

(8)从来失教训,是事不会,男子如此,何以养身。

(9)今遣人去知府舍人处,求太君墓志。

(10)若此人将得来,即更不言。

若未得来,即汝因事至府中面告,言吾令汝请文字,且与请取,求的便附来。

(11)春寒,好将息。

不具。

(12)吾押送十三奉职。

〈正月十四日〉十四郎,(13)此中与绵袄子两领,并裹缠钱三索,(14)省只十七、八程,可到,恐伊别乱破钱也。

(15)

【注释】

(1)奉职自赴任,不曾得书:

奉侄侄儿,自从你赴任离去,至今没有收到你的来信。

(2)到官下,想安乐:

到任后想必平安快乐。

(3)汝孤寒,曾受辛苦,知道官职难得,每事当思爱惜:

你自幼丧父,家庭贫寒,曾经吃过不少苦。

应该知道这官职得来不易,处理事务时都要想一想,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官职。

(4)守廉、守贫、慎行刑,保此寸禄而已:

恪守廉洁,恪守清贫,慎用刑具,保住这官家俸禄就行了。

(5)十四郎今却令回:

我令十四郎返回你那里。

按:

十四郎是欧阳修的另一个侄儿,家族同辈中排行十四。

从文意来看,他是奉职的亲弟弟,尚未成年。

(5)此子自县中来,见其衣装单薄:

这个孩子从县里来我这里,见他的衣服和行囊很单薄。

衣装:

指身上穿的衣服和携带的行囊。

(6)汝只亲兄弟两人,今食禄,庶事宜均给:

你只有这个亲弟弟,如今你拿着国家俸禄,许多事务上都应该平均供给对待。

食:

享受;庶事:

众多的事务。

(7)更宜戒约,勿令出入:

更应该管束他,不要让他到处乱跑。

(8)无事令学书识,取些字:

平日无事时令他读书识字。

(9)从来失教训,是事不会,男子如此,何以养身:

一直失去教育,什么事都不会。

一个男人这样下去,今后靠什么养活自己。

(10)今遣人去知府舍人处,求太君墓志:

我已经派人到抚州知府的舍人那里去取我母亲的“墓志”。

知府舍人:

知府属下文书类吏员。

太君:

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分为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级别。

欧阳修母亲郑氏曾褒封县太君。

按:

皇祐五年八月,自颍州护母丧归葬吉州之泷冈。

在墓道立下自撰的《泷冈阡表》。

信中说派人到抚州知府的舍人那里去取我母亲的“墓志”,可能是为写《泷冈阡表》之用。

(11)若此人将得来,即更不言。

若未得来,即汝因事至府中面告,言吾令汝请文字,且与请取,求的便附来:

如果此人拿到了“墓志”,就罢了。

如果拿不来,你随即为此事去面陈太守,就说我需要这个“墓志”,请他交给你。

一旦取到,便立即寄来。

(12)春寒,好将息。

不具:

春寒之际,望好好保重。

将息:

调养,休息;不具:

书信末尾常用语,犹言不详备,不一一详说。

(13)吾押送十三奉职。

〈正月十四日〉十四郎:

我于正月十四日派人护送十四郎回你处。

按:

此处在流传中文句可能有颠倒错乱。

(14)此中与绵袄子两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