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87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详解分类汇编文化哲理散文阅读Word下载.docx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

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

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

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

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

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2.14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4分)

【答案】

(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这句话在文章第三段的最后,根据句意,答案应该在本段及前段,然后从文中找出能表达“游人”及“移民”心情的重要词句,加以整理、归纳即可。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答案】

(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为结构和思路的安排是作者实现写作意图、增强表现力度、体现行文特色的重要手段。

(1)小题关键是理清每短的段意,然后依次串起来。

(2)小题考查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不外乎两点:

一是内容上的作用,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6分)

【答案】

【解析】

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

请作简要分析。

(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

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

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

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题干中抓住“是否矛盾”关键词语,当然是不矛盾,不矛盾的原因何在?

从内容与写法两个角度去做分析即可。

一定要结合原文的主旨去解答。

浙江】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泰山之恩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闻俗说:

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

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

”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

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

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

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

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

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

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

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

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

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

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

“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

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

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

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

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

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

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

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

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

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

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

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

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

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

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本文略有删改)

18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各不超过2个字)(2分)

(1)口口

(2)口口

【答案】

(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可以根据第六段“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洋洋自夸”和“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等信息作答。

]

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

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

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可以整合第一段中的“《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和第二段中“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等信息作答。

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5分)

【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里应从句法和词法两个角度考虑,先说技巧,然后说其作用。

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7分)

【答案】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

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

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

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能力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里应从全文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方面考虑。

江西】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泰山很大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

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

閟宫》: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

詹即瞻。

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

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

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

“高矣!

极矣!

大矣!

特矣!

壮矣!

赫矣!

惑矣!

”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

这倒也是一种办法。

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

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

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

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

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

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

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

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

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

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

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

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

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

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

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我对泰山不能认同。

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

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

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

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

山即是我,我即是山。

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

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

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

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

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

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

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

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

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

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

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

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

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

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

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

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

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

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

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

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

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

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

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

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

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

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

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

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

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

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

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

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

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洒狗血:

(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

请加以归纳。

【答案】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

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

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述能力

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

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

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解析】题目问文章中句首的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应该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常重在启下。

要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

18.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答案】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

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

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

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解析】这一题应该抓住比喻(暗喻)来回答,泰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D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D.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

E.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与他的《胡同文化》一样,于嬉笑怒骂之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

【答案】A、D

【2019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一道风景。

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梦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

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

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

“都几点了,还不起床!

”要么就是:

“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

”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怒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行走。

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古板。

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

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

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

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

时间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湖源湖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

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

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

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严,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赠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

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

时间如果是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

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的雪一样了我的眼睛。

我知道时间其实一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

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

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笔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鸵了背。

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黑令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

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

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答案】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该句代词“它”的指代意义是命题的立意所在。

根据上文“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和下文“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笔纹”可以概括出来

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作者以人生过程为线索,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③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无所作为→④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时光飞逝→⑤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解析】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

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

考生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

16.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答案】依次写了时间在①钟表中②生活中③生命中行走。

【解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需要学生对文章的思路进行分析,对内容要点进行浓缩。

答题时要力求简明。

17.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答案】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

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绽放光彩。

【解析】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与评价。

考生可先在文中勾画作者观点和态度的短语和句子,再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观点进行评价。

【2019年高考天津卷】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敦煌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

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

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

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

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

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

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

那是生命的狂欢。

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一匹迈着舞步的马。

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音乐上,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

一位美丽的女菩萨。

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认人油然而生爱心。

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