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9214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总  纲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十五”时期的显著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五”期间,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029.9亿元预计增加到2005年的1910亿元,年均增长10.2%左右,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态势。

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上了新台阶,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西电东送”工程势头强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和“两基”攻坚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为今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是我省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胡锦涛同志2005年初在我省视察指导工作时明确指示我们,要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进一步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实现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基本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省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我们实现“十一五”时期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十五”期间,我省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业基础脆弱,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村的贫困问题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较为有利。

第二节  总体要求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六个必须”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立省和开放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总  纲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十五”时期的显著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五”期间,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029.9亿元预计增加到2005年的1910亿元,年均增长10.2%左右,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态势。

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上了新台阶,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西电东送”工程势头强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和“两基”攻坚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为今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是我省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

胡锦涛同志2005年初在我省视察指导工作时明确指示我们,要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进一步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实现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基本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省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我们实现“十一五”时期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十五”期间,我省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业基础脆弱,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村的贫困问题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较为有利。

第二节  总体要求

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六个必须”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立省和开放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安全生产主要目标:

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全社会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下降到1人以下,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下降到10人以下,万车死亡率下降到12人以下,百万吨煤炭死亡率下降到3人左右。

第一章  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  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

坚持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综合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长期救助等措施,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

整合各类扶贫开发资金,重点实施整乡推进和整村推进相结合的“百乡千村扶贫工程”,继续抓好100个一类扶贫重点乡镇,每年抓好1000个左右一类扶贫重点村,统筹安排二、三类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集中力量建设贫困地区路、水、电、基本农田、沼气等基础设施。

妥善解决产煤地区农村贫困农民生活用煤问题。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增强贫困地区自主发展能力。

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和贫困户计生“三个优先”。

坚持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

继续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和定点扶贫,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工作,建立抑制因灾、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

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乡村,有计划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配套改善住房、土地等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机制、新路子,继续减少贫困人口。

力争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稳步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

第二节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力争“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粮食年均产量保持在1160万吨左右。

加强耕地保护,将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土地开发整理,保证全省耕地总量平衡。

大力实施“沃土工程”、中低产田土改造和“烟水配套”工程,积极搞好水利和配套灌溉设施建设,力争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50万亩,争取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大力推广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施以普及良种良法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推进农业机械化。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

切实加强对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支持。

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依托生物多样性、利用环境差异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实施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打造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知名品牌,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

继续发展烤烟、油菜等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马铃薯、辣椒、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城郊型农业和市场农业,规划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重点发展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观光园区。

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技术推广服务和营销体系。

注重通过发展林业、科学利用林地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增加农民收入。

以培育及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和建设原料基地为基本途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户增收。

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对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

结合重点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和结构调整,力争到201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80万人。

继续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化肥储备制度。

积极推进农村商贸、餐饮、运输、乡村旅游等服务业发展,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

积极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为主的服务管理体系。

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各类中介组织,积极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的统筹协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十一五”期间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00万人。

第四节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依法原则流转土地使用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切实保障农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各项配套措施。

基本完成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和经营主体多元化。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整顿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服务、指导和协调,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

加大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力度,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培育发展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多种所有制农村商业金融组织,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符合省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创新“五保”供养机制,推进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灾民救助制度。

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改善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的制度环境。

继续抓好毕节试验区建设及其他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

第五节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新增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推动农科教相结合,强化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培训。

按照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方针,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完善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

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敬老院。

农村文化建设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我省实际的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扩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做好规划、分类指导、抓好试点、扎实推进的办法,加大政府投入,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生产能力,完善市场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公共设施,大力普及沼气,改善人居环境,形成众多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民族文化村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二章 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基本建成适应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抢抓国家实施高速公路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等机遇,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运输方式相配套,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综合运输体系。

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网建设。

结合国家主干公路网建设,全面建成“一横一纵四联线”高速、高等级公路,实施“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骨架公路网建设规划。

建成凯里—鲇鱼铺、镇宁—胜境关、遵义—茅台、贵阳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建成贵阳—遵义、都匀—新寨高速公路复线;开工建设国家规划的汕昆高速公路板坝—兴义—江底段、杭瑞高速公路铜仁—遵义—毕节—六盘水段、六盘水—兴义等高速公路;积极做好其他重点骨架公路的前期工作。

以经济路、旅游路、连接中心城市的跨区域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以二级公路为重点的路网改造,提高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基本形成连接中心城市、主要工矿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高速公路、机场、铁路枢纽的二级公路网络。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重点实施通乡油路(或水泥路)和通村道路工程。

到2010年,力争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万公里;建成二级以上公路7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00公里;等外公路比重降低到20%以下。

加快铁路运输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三纵三横”铁路网络,实施贵阳枢纽扩能改造,完成黔桂铁路贵州段扩能改造,建成隆黄铁路黄桶—织金段、六盘水—沾益复线,开工建设织金至叙永段,积极做好贵珠铁路、威吉铁路和渝黔、南昆铁路复线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支持改扩建或新建一批重点工业基地铁路支线,完善配套设施。

建设和完善航空运输网络。

完善民用机场建设布局规划,改扩建贵阳龙洞堡机场,完善铜仁等支线机场配套设施,积极做好仁怀(茅台)等机场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

调整和完善省内机场与省外机场间的航线网络,支持机场和航空公司开拓以旅游支线为重点的新航线,实现贵阳龙洞堡机场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加快水路运输体系建设。

进一步改善内河航运条件,大力发展库区航运,集中力量建设水运主通道,完善航运配套设施,提高北入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通过能力。

继续实施乌江、赤水河、南北盘江和红水河、都柳江、清水江等内河航运整治工程,重点搞好水电枢纽通航设施建设,加强港口配套设施和乡镇渡口、库区码头、水上救助体系建设,力争建成百层、罗甸、从江、思南等一批重要港口。

深化交通建设投融资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高效、监督到位的管理体制。

采取股份制等形式改革和完善高等级公路投资、建设和运营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放开经营性和收费还贷公路建设经营权,加快已建二级以上收费公路经营权的出售和转让,在经营期限内企业所得税等给予减免优惠。

采取“建设—运营—移交”或合资、合作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公路建设。

建立统一的融资平台,通过省、地共建等多种方式加快二级公路建设。

整顿和规范公路收费环境,依法足额征收车辆通行费。

逐步建立管、养分离的公路养护新体制,改进养路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把县、乡公路养护费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推进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实行招标养护和农民承包等养护方式,加强农村公路养护。

第二节  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坚持“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水利设施为主,蓄、引、提、排、节相结合,以蓄、节水为主”,加快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大型灌区建设改造工程、水利配套工程、病险水库治理工程和“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利用“益民工程”建设。

积极争取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加快“滋黔”一期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做好遵义灌区一期工程、道塘水库等项目收尾工作,新建“三小”工程100万个以上,有序安排病险水库治理,积极完善现有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力争2010年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0.5亩。

加强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主的城镇供水能力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到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部分城镇的缺水问题,县城以上城市供水的水量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力争解决农村7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进一步加强江河治理,建设一批重点城镇防洪工程。

建成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深化水利投资、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政府资金,强化管理和监督,大力提高投资效益。

加快实行水资源开发权有偿出让,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水利建设。

对城镇和工业用水全面实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对兼有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功能的大中型水利设施,逐步实行统一管理;对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通过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实行以劳抵费;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实行政府适当补助,农民自建自营。

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依法足额征收各类水利规费。

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小型微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改革,对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水利建设项目,要建立完善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建立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探索建立以水权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初始水权分配、水权交易等制度;建立健全取水许可、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使用管理制度。

建立水资源规划管理制度,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

第三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数字贵州”建设。

全面完成各市(州、地)至县(市、区)的长途光缆干线建设和省、市(州、地)两级有线网络的数字化改造,改善全省信息化基础条件,扩大城乡有线和无线通信覆盖率。

力争到2010年,全省电话普及率提高到40部/百人。

加快城乡宽带网、用户接入网等公共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为全社会服务的多媒体网络平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网络体系;加快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系统、完备的数据库体系,构建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发布和使用的规范机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强化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

以推进电子政务为先导,以企业信息化为龙头,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为重点,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基础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加快实现省、地、县三级领导机关和工作部门主要业务工作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交换规范化和政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