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9244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docx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

Tullgren土壤动物分离漏斗

D

其网口直径1/3米,网长2/3米,手柄1米。

为了调查虫情密度,操网的方式,扫捕的幅角,扫捕的时间和次数,均应有统一的规定。

空网用透气、坚韧、浅色的珠罗纱、尼龙纱等制成,专门用来采集蝴蝶、蜂类、蜻蜒等飞翔迅速的昆虫。

扫网用来扫捕树丛、杂草中隐蔽的昆虫,因而要用较结实的白布或亚麻布制作网袋,网框和网柄都要选择坚固的材料,以承受扫网时较大的阻力。

水网用来采集水生昆虫。

一般用铜纱、铝纱和尼龙丝制作。

刮网在树皮上采集昆虫时,可用粗铝丝作架,前面连接上一段有弹性的钢条,缝上白布的网袋,底端可捆上个小瓶,以便接虫。

2.采集伞专门用来采集不善于飞翔、跳跃而又有假死性的昆虫。

3.吸虫管专门用来采集蚜虫、小蜂、蓟马、粉虱等身体脆弱不易拿取的微小昆虫。

4.诱虫灯主要用于夜间活动且具有趋光性的种类。

黑光灯、诱虫账幕。

5.马氏诱捕器为一种不具诱引装置的静止诱捕器,由Malaise于1937年所设计。

基本上是由一方开口的棉纱或尼龙纱网制成,网色为黑色或绿色。

可定点布置在林地、灌木丛等环境中,捕捉小型飞翔昆虫和寄生蜂等。

6.贝氏漏斗是一种附加有驱赶作用的分离集虫器。

这种装置最早由意大利昆虫学家Berlese设计,随后又由瑞典人Tullgren用灯泡作热源修改而成。

所以,此类设备又称作Berlese-Tullgren漏斗。

现在主要用来采集土壤、枯叶中的昆虫。

7.毒瓶即杀死昆虫的器具。

现常用乙酸乙脂、敌敌畏等药物作为毒瓶的毒剂。

在广口瓶中放入适量的脱脂棉,用长滴管滴入毒剂,然后用硬纸片卡住。

这类毒剂挥发速度快,作用时间短,因而要适时补充药剂。

8.三角纸袋是用长方形的纸折叠成的三角纸袋,主要用于标本的暂时保存。

二、采集方法

1.观察和搜索法

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到天牛、吉丁甲、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的幼虫或其它虫期,某些蚧虫、蚜虫等;巢蛾类和天幕毛虫在树冠中作丝巢,可采到春幼虫或蛹;卷叶象甲藏在紧密的卷叶筒中。

同翅目的蚜虫、木虱和蚧虫的分泌物常易为人所发觉,也可根据与其共生的蚂蚁、或其天敌瓢虫、草蛉等来采集蚜虫和蚧虫。

沫蝉的若虫的分泌物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亦可根据昆虫的声音、粪便等作为线索进行采集。

2.网捕法

利用捕虫网捕捉昆虫的方法。

对于会飞善跳的昆虫不论其是活动还是处于静止状态,均应网捕,以免其逃逸。

3.震落法

利用不少昆虫具有假死性的特点,突然猛击其寄主植物,使其落入网虫、采集伞或白布单等工具内。

4.诱捕法

利用昆虫的各种趋性采集昆虫标本的方法。

(1)灯光诱捕是最常用的一种诱捕法。

(2)食物诱捕如利用糖醋酒液诱集地老虎、金龟甲等。

(3)信息素诱捕

(4)颜色诱捕黄盘诱蚜等。

(5)马氏网诱捕

5.陷阱法

可捕捉蟋蟀、步甲等地面活动的种类。

6.器械分离采集法

(1)干燥分离即利用筛网分离的方法。

主要用于粮食害虫,亦可用于大型土壤昆虫。

(2)水洗分离主要用于小型土壤昆虫。

(3)冲洗与浮选技术

(4)贝氏漏斗

三、采集的时间与地点

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

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的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

但具体到某一特定类群,则要根据该类群的生活习性及你所迁定的采集对象来确定。

采集地点也要根据采集目的而定,根据不同种或类群所处的生态环境而选择合适的地点。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采集场所大致有:

空中、植物上、地面、土壤中、水中、动物体上和昆虫体内。

土壤中的昆虫类群主要有:

原尾目、双尾目、鞘翅目的金龟甲、叩头甲、拟步甲、根象甲、步甲、虎甲、芫菁、叶甲、小蠹虫和天牛;直翅目的蝼蛄;等翅目的白蚁、膜翅目的蚂蚁;半翅目的土蝽、及同步翅目的蚧虫、蚜虫等。

水中的昆虫类群主要有:

鞘翅目的沼梭、龙虱、水龟虫、豉甲等;半翅目的划蝽、仰泳蝽、负子蝽、固头蝽、水黾等;蜻蜒目、毛翅目、广翅目、Ji翅目(石蝇)、蜉游目昆虫的幼期,以及脉翅目昆虫的水蛉、长翅目的水蝎蛉幼虫和某些双翅目昆虫的幼虫。

普通土壤动物调查准备工作

取样仪器:

手拣取土器:

钢管打造而成,长30cm,直径8cm,上部加厚能忍受叩打

干漏斗取土器:

钢管打造而成,直径5cm,长30cm,距底端5cm处开双侧瞭望窗口(长2.5cm),上部加厚能忍受敲打

湿漏斗取土器:

钢管打造而成,直径3cm,长30cm,距底端5cm处开双侧瞭望窗口,上部加厚能忍受敲打

大环刀:

高20cm,直径30cm,底部锯齿状

磁盘:

2个,或中等大小解剖盘2个

铁锤:

8kg铁锤1把,4kg铁锤1把

小铁铲:

长25cm,底端成锐三角形,宽2cm,外形成竹片状,2把

取样袋:

普通硬质塑料胶袋100个,能容耐土壤1kg,大型硬质塑料胶袋20个,能容耐枯枝落叶2kg

标签纸:

4捆,加铅笔5只

酒精:

70%,50kg;95%食用酒精稀释即可

镊子:

2把,嘴尖

剪:

眼科剪1把

针:

医用银针2盒

50ml小烧杯4个

小培养皿4个

分离仪器:

灯泡:

250w红外线灯泡20个,对应灯头15个;60w灯泡100个,对应灯头20个,电线若干米,移动多孔插座5-10个(不低于10A)

玻璃漏斗:

100个,上口径宽约7cm,柄口径约0.5cm,配备内径0.5cm,长30cm的乳胶管

止血夹:

100个,能夹住乳胶管

小指环:

300个,可用注射用青霉素瓶洗干替用,若保存标本增加指环数量

烘虫箱6-10个:

木制品即可,分两层,上层内壁涂成白色,安装60w灯泡(距离样品15cm),下层涂成黑色,如图,隔板约12个圆孔,容耐漏斗用

大型干漏斗:

6-20个,要定制

小型干漏斗:

80个,要定制

小型湿漏斗:

80个,要定制

不锈钢铁丝网:

2mm孔径,5m;1mm孔径,5m

锥形瓶:

50ml,广口

鉴定仪器:

体视显微镜,1台:

底座有向上的光源。

10w以下节能灯2个,配电线和灯头

土壤动物图鉴1套

吸水纸:

3包,擦镜纸2包

记录纸若干

(点击图片得到原图)

虫箱示意图

以上设备(不包括显微镜与图鉴),资金预算5000元

森林土壤动物的取样过程

每一林分选择5-10块(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面积为10×10m2,分4个土壤层次(凋落层,0-5cm,5-10cm,10-15cm)3种分离方法(干漏斗法、湿漏斗法、手拣法)取样。

干漏斗法主要分离跳虫、蜱螨等陆生土壤动物,湿漏斗法主要分离线虫、线蚓等湿生性的土壤动物,手拣法主要分离不能用漏斗法分离的较大尺寸的土壤动物,如蚯蚓等。

凋落层的取样使用环刀法—大环刀与普通环刀。

尹文英的不锈钢大环刀(直径30cm,高20cm)与干漏斗法配套使用,这种环刀高度较大,可以较好地防止土壤动物逃逸,并且取样面积固定,容易换算。

取样时先用大环刀罩住凋落层,双手用力缓慢的旋转,直到环刀的刀锋进入土壤层,然后把凋落物拣入到黑色厚质塑料袋中,取样过程中仍要防止蜘蛛等活动性强的土壤动物逃逸,记下标签,称为凋落层的一个样。

使用该环刀,凋落层的取样面积是:

ALD=3.14×r2=3.14×(30/100)2×1/4 

普通环刀(直径8cm,高12cm)与湿漏斗法配套使用,取样过程如上所述。

使用该环刀,凋落层的取样面积是:

ALW=3.14×r2=3.14×(8/100)2×1/4

土壤层的取样使用廖崇惠发明的取土器,取土器分为三类,第一类与干漏斗配套使用,直径5cm,高20cm,这类取土器有较少的直径,管壁上开有双向窗口,能容易取出土壤,也能避开大的石块和粗的树根,使用该取土器,土壤层的厚度均统一到5cm,土壤层的取样面积是:

ASD=3.14×r2=3.14×(5/100)2×1/4

 

第二类取土器与湿漏斗配套使用,直径3cm,高20cm,构造同第一类,只是直径更少,使用该取土器,土壤层的厚度均统一到5cm,土壤层的取样面积是:

ASW=3.14×r2=3.14×(3/100)2×1/4

 

第三类与手拣取样配套使用,直径8cm,高25cm,管壁没有开口,上部套有厚实的钢冒,能忍受叩打,下部的刀锋能迅速进入土壤,整个构造类似于空心不锈钢管,管壁有0-20cm的刻度,从刀锋向上15cm处开有瞭望口,使用该取土器,土壤层的厚度均统一到15cm,土壤层的取样面积是:

ASH=3.14×r2=3.14×(2×15/100)2

由于手拣的取样面积是4个,于是对应的直径变化为4开根号倍,如果是3个对应3开根号倍

每一土壤层按同样方法,取数个,记下标签,称某一土壤层的一个样(看图)。

分离提取

如上所述,用不同取样器收集到的特定土壤与凋落层样品,各自适合手拣法以及干、湿漏斗法分离土壤动物。

(1)手拣法:

现场用手拣取土器,钻取15cm厚的土壤层,取4个混合放入瓷盘中,用镊子检出肉眼所见的土壤动物,直接放入70%酒精瓶中固定

(2)干漏斗法:

用大环刀收集到的凋落层样品用改良的大型干漏斗收集,其构造如上面图所示:

加热装置为250w的红外线灯泡,灯泡可用铁丝网笼住,避免温度过高,灯泡掉落;网筛为复式的筛网,小网眼1mm,大网眼10mm;漏斗柄口径1.5cm,直接与收集瓶(75%酒精溶液或者苦味酸溶液)相连。

样品放入筛网中,加热启动时,不同大小的土壤动物均可透过网目,进入收集瓶,加热时间以凋落物出现燥、焦为度,一般2小时以上,分离效率一般可达90%以上,完毕以后,打开盖子用手拣审查。

用廖崇惠的干漏斗取土器收集到的土壤样品用小型的干漏斗收集,其构造如图所示加热装置为40-60w的灯泡,数十个小型干漏斗集成若干个烘虫箱。

要求同组实验内的不同处理,放入同一烘虫箱分离,以保证分离效率一致。

土壤动物同样通过网目掉入收集指管中,分离时间不低于48小时。

(3)湿漏斗法

用普通环刀收集到的凋落物样品,以及用廖崇惠的湿漏斗取土器收集到的土壤样品用小型的湿漏斗收集。

湿漏斗的收集方法跟小型干漏斗基本一致,只是漏斗中装入水,下部的乳胶管用止血夹夹住。

水以浸润样品下端为宜。

加热开始4小时后,即要求取出一次土壤动物,防止线蚓等自溶,分离时间不低于48小时。

 

土壤动物的计算目前的论文需要,一般要求换算成密度,即每平方米多少个,

个体数换算成的密度也叫做多度

计算如下:

如果每一个指管的收集到个体数为N,包括,那么多度:

凋落物层=NLD/ALD+NLW/ALW

土壤层0-5cm:

=NS5D/ASD+NS5W/ASW

土壤层5-10cm:

=NS10D/ASD+NS10W/ASW

土壤层10-15cm:

=NS15D/ASD+NS15W/ASW

土壤层15-20cm:

=NS20D/ASD+NS20W/ASW

手拣:

=NSH/ASH

总的多度=凋落物层+土壤层0-5cm+土壤层5-10cm+土壤层10-15cm+土壤层15-20cm+手拣

视研究需要凋落层跟土壤层有时分开计算,如果土层较薄,20cm土层可不再取样。

特定的研究可以单独计算,也可按每一土壤动物类群单独计算

A表示相应的取样面积,N表示相应指管收集的个体数,S表示取样来于土壤,L表示取样来于凋落物层,D表示源于干漏斗分离,W表示源于湿漏斗分离,H表示源于手拣

我站有统一的电子表格,可以直接进行换算,欢迎索取,

凋落物分离用大型干漏斗需要定制,目前售价280元/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