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9556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docx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篇

《黄继光》一文生动刻画了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言行,他主动请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舍身堵枪口的壮举,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黄继光》教案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9个,能正确读写“持续、黎明、枪弹、愤怒、任务、艰巨、牺

牲、顽强、规定、胸膛、惊天动地、报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11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4、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思想教育:

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的有关情况,电影片断、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了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最佩服哪位英雄人物?

让学生列举一些英雄的人物和他们英雄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些英雄人物的相同点;最后老师给予肯定:

黄继光也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个,他们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以及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

2、向学生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

向学生介绍黄继光的家庭和他小时候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有助于学生理解。

正因为黄继光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才可能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

3、介绍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

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

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

这次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

黄继光就是这次战役中涌现的特级英雄。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名读生字词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

首先以“战役”为例:

让学生把这个词与课文中的“战争”、“战斗”进行辨析。

首先请同学讲出字典中“战役”一词的解释,强调“由一系列战斗组成”;然后用集合圈的方法讲解“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的范围是一个比一个大,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范围大小。

最后设计了一道填空作业以进行巩固

“上甘岭()是抗美援朝()中最激烈的(),其中夺取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的()是最关键的一仗。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结果如何?

五、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听后归纳出答案:

①全文有12个自然段。

②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③顺序学生可能会说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发生的事后写。

教师先给予肯定,然后归纳: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或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写的,这就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本文就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主要写上甘岭发生的时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上级下达的命令。

(2)带着问题再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电脑出示重点句: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

“黎明”是什么时间?

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老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体会:

“第五天夜晚”接到任务,到“黎明”前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

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么样?

从哪些词看出。

“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

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

时间很紧迫。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4)总结第1、2自然段段意。

上甘岭战役在1952年10月打响了,战斗非常激烈,时间十分紧迫。

(5)在如此紧张激烈的情况下夺取597.9高地并不是一件易事,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

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学习第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

小组讨论后回答。

(2)抓词语,理解重点句。

电脑出示重点句帮助理解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让学生思考:

在这句话中,“屡次”是什么意思?

去掉这个词行不行?

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屡次”是多次的意思。

去掉这个词不行。

如果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

有这个词是说明多次进攻都没有成功。

“比雨点还密”、和“压”字不仅有阻挡的意思,而且说明当时敌人的气势咄咄逼人,火力太猛,更说明为了战斗的胜利,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以及完成这个任务十分艰巨。

这也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说明他有要按时夺下597.9高地的高度责任感。

②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

“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学生思考:

“愤怒”和“坚定”写出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

这写出了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③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

表达了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必胜的信心和革命战士的自豪感,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重点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归纳第3~6自然段的段意

黄继光请求任务,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

(5)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冲上去执行任务,是怎样完成任务的?

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

3、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

(1)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②黄继光负伤后又是怎样做的?

划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句。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然后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电脑出示重点句

“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

“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教师帮助学生体会出:

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勇敢地冲了上去,写出了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引导学生归纳出黄继光受伤后的动作是:

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

这些动作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感情。

①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②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③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前后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

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却,表现得英勇顽强。

(3)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人物思想感情。

电脑出示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的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到:

句子中用“20米”、“10米”这样的数量词及省略号,意在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

“20米”、“10米”的距离是很短的,但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来说,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他要忍受伤痛。

躲避敌人的枪弹,因此他爬得很慢。

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

(4)再次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

①啊!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②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第一次站起来,“啊”仅一个词,表达的内容却很丰富,它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友们的期待、惊喜之情。

“突然站起来”,突出了黄继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第二次站起来,是在黄继光昏迷后醒来的情况下。

这次站起来,说明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通过指导学生看插图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5)在理解本段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配上《国际歌》的乐曲,充分体会黄继光的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4、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黄继光牺牲了,夺取597.9高地的任务落在了战友们的身上。

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第12自然段。

让学生理解:

“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

”这句话的意思。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

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夺取了胜利。

(2)归纳第12自然段的段意:

战士们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占领了高地。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由于上级下达新的战斗任务,并且有个火力点久攻不下,才有后来的黄继光主动请战;由于黄继光的顽强战斗、壮烈牺牲,鼓舞了战士们,部队才很快占领了597.9高地。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夺下高地

请求任务愤怒、坚定英勇顽强

胸堵枪口负伤、猛扑不怕牺牲

占领高地歼灭、敌人

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国历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

你最敬佩哪位英雄人物?

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英雄事迹。

总结归纳:

“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继光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人物介绍: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江中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950年黄继光参加了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

学生交流上甘岭战役资料:

(课前搜集资料)

二、学习新知

1、学习生字词

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

②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展示“暴”字的多媒体课件,重点是靠下部分笔顺是:

竖钩、点、提、撇、点,不是“水”。

③理解词语

学生可以先自己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而后可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疑、查字典解疑、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解疑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战役:

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简单地说,一次战役往往包括多次的战斗。

在理解“战役”一词的意思时,出示上图。

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战争、战役、战斗”三词范围和包含关系的理解。

顽强:

坚强;强硬。

“顽强”一词对理解黄继光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在此可先用近义词和反义词从书面上理解,为课上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近义词:

顽强――坚强

反义词:

顽强――软弱

暴风雨:

大而急的风雨。

(3)此词中的难点是“暴”,可以通过投影出示“暴”的几种解释,让学生根据词义进行选择,并根据不同意思组词。

对暴风雨一词的正确理解,可加深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从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突然而且猛烈。

(暴雨、暴怒、暴饮暴食、暴病)

②凶狠;残酷。

(、暴行、施暴)

③急躁。

(暴躁)

2、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课讲的是什么事?

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

结果怎样?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黄继光英雄的优秀品质,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2、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子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理清脉络。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归纳总结

(1)全文一共12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

(3)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或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写,都叫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学生在发言时语言可能不太规范,只要意思对了,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然后再把规范语言告诉学生)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1-2)

(1)指名读1、2自然段,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

板书:

接受任务

(2)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样?

时间的紧迫:

“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黎明”一词,进而理解从“第五天夜晚”到“黎明之前”的时间很短,所以这项任务难度大。

战斗的激烈:

“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

”“最激烈”直接点明战斗的激烈程度,“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所以这项任务难度大。

时间的紧迫,战斗的激烈使完成任务的难度更大了。

在教学中老师可把重点句的投影打出来,当学生分析到重点词时,可以改变重点词的颜色,以强化学生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两个要点应分析,但不要占过多时间。

总结过渡:

这样激烈的一次阵地战,时间又是这样紧迫,夺取957.6高地可不是一件易事,可黄继光为什么还要主动请求任务呢?

2、学习第二段(3-6)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黄继光为什么主动请求任务?

(2)抓词语,理解重点句。

①投影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战士们的突击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比较两句话的不同,再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次数不同,一句是多次突击,一句是一次突击。

“屡次”说明多次突击没有成功。

“比雨点还密”,写枪弹的多、密,看出战斗非常激烈,所以战士们一次又一次的突击才会被“压”回来。

更说明拿掉这个火力点,对战斗胜利的重要作用,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艰难。

这也正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说明了他对夺下597.9高地的高度责任感。

②思考:

“愤怒”和“坚定”在文中表达了黄继光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黄继光请战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和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

③理解:

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归纳段意:

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

板书:

主动请战

3、学习第三段(7-11)

过渡:

指导员答应了黄继光的请求。

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又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呢?

(1)默读思考

①黄继光和两个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②负伤后的黄继光又是怎样做的?

划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语。

③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枪口?

(2)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并根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全班交流体会

①重点句:

“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体会出:

黄继光和两位战友毫不退缩的顽强精神。

②动作是:

用尽、爬、站起来、举起、晕倒、站起来、张开、扑、堵等。

体会出:

表现了黄继光顽强战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③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说明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强,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丝毫没有退缩,表现得英勇顽强。

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为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5)结合插图想像,帮助学生理解黄继光大无畏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6)归纳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

板书:

英勇献身

4、学习第四段(12)

(1)齐读12自然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战斗取得了胜利。

板书:

占领高地

(2)理解“像海涛一样向上冲”的含义:

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的力量是势不可挡的。

三、总结全文,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步步展开故事情节。

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第1—2自然段);接着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第3—6自然段);再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第7—11自然段);最后写战斗取得了胜利(最后一个自然段)。

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叙述得很清楚。

此外,课文对战斗环境及英雄的语言、行动的描写具体、细致,又运用了比喻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板书:

按事情发展顺序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

板书: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

四、布置作业。

两个内容任选一个。

1、把黄继光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小朋友听。

2、准备一个英雄的故事,在班级故事会上讲。

要求:

按事情发展顺序讲。

语文《黄继光》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感悟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国历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

你最敬佩哪位英雄人物?

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英雄事迹。

总结归纳:

“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继光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课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带入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通的氛围中,学生在课伊始就对英雄人物充满了无限的崇敬,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为以后各环节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在课文中为我们介绍的黄继光是一位怎样的战士?

出示:

黄继光是一位()的战士。

学生自由交流,估计学生对他的评价有:

勇敢、坚强、不怕死的……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读书活动。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1、师:

短短的一篇课文,让我们读出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多的感受,我相信你们一定还有更浓厚的兴趣再次走进英雄黄继光,去细细地体会,慢慢地咀嚼,抓住其中让你感受深刻的那个词,带着这个词再读课文,把感受深的地方用“——”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回报交流。

A、英勇献身

(1)黄继光在完成任务时处境艰难,他是那样的顽强。

让学生抓住“匍匐→爬→站起→举起→晕倒→又站起→扑向→堵住”等词语,理出英雄的行动线索,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清楚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英雄多么顽强,多么勇敢。

出示句子:

啊!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2)读描写敌人子弹的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

小结: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

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

多么令人感动啊!

出示句子:

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蛇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3)组织讨论交流: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体会黄继光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达到“以读促知,以读促解”的目的。

过渡:

面对死亡,黄继光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次战斗铺平道路。

那么他在主动请战时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B、主动请战

(1)思考:

“愤怒”和“坚定”在文中表达了黄继光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投影:

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战士们的突击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3)理解:

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4)指导朗读:

读出黄继光坚定的语气。

C、占领高地

对比句子

(1)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2)战士们猛虎一样冲上去,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分析,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四、串联教材,迁移课外。

1、补充材料,深情读文。

黄继光的事迹是十分感人的,他的壮烈牺牲的场面让人难忘。

老师从课外书上还了解到:

就在黄继光壮烈牺牲后,指导员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黄继光那结实、坚强的身躯仍然扑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住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

在中心火力点的前面,留下一条深深的10米长的血印。

看到这一切,连长流出了热泪,所有人都流出了热泪,指导员抱起黄继光,紧紧地搂在怀里,失声痛哭。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黄继光又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读出来,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表达心中感情的空间,课堂的亮点会在此环节的设置而生成,本文主题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身临其境,情感升华。

假如你现在就站在黄继光烈士的墓前,想想过去,看看今天,你心里一定有好多的话要说。

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语言发展、创造的机会,使学生将蓄积于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将学生的情感再一次推向**。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