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04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一模考前冲刺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答案】D

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此题ABD项“桑梓”“旌旗十万”“管弦”为借代,D项“偷开”“翻书”为拟人。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水是满满的、软软的

②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

③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

④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

⑤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

⑥山是青得要滴下来

A.③②④⑤①⑥B.③②⑤④⑥①C.①⑥②④⑤③D.⑥①②⑤④③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⑥①总写山水,②提出“小桃与杨柳”,⑤④分别承接“小桃与杨柳”,③由前面的视觉转入听觉。

4.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你的计划书,我有几处地方不太明白,还望不吝赐教。

B.你送来的拙作我已读完,文章的语言还略有瑕疵,咱们找时间细谈。

C.昨天我们已把两位的作品送给王先生拜读了,他会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的。

D.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乐于助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会第一个站出来鼎力相助。

【答案】A

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题中B项,“拙作”是对自己作品的谦称;

C项,“拜读”是自己读别人的作品;

D项,“鼎力相助”用在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子仪

子仪有功高不赏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坟墓。

公裨将李怀光等怒,欲求物捕其党。

及公入奏,对扬①之日,但号泣自罪。

因奏曰:

“臣领师徒,出外征伐,动经岁年,害人之兄杀人之父多矣。

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

今构隳辱,宜当其辜。

但臣为国之心,虽死无悔。

”由是中外翕然莫测。

公子弘广常于亲仁里大启其第。

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

他日,子弟焦列启谏。

公三不应。

于是继之以泣曰:

“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贵以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也。

”公笑而谓曰:

“尔曹固非所料。

且吾官马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

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

”诸子皆伏。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②卒,诸蕃犯京畿。

子仪统众御之。

至泾阳,而虏已合。

子仪率甲士二千出入。

虏见而问曰:

“此何人也?

”报曰:

“郭令公。

”回纥曰:

“令公在乎?

怀恩谓吾,天可汗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

今令公在,天可汗在乎?

”子仪报曰:

“皇帝万寿无疆。

”回纥皆曰:

“怀恩欺我。

”子仪使谕之。

回纥曰:

“令公若在,安得见之?

”子仪出。

诸将皆曰:

“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

”子仪曰:

“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

但至诚感神,况虏乎?

”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

“此适足为害也。

”乃传呼曰:

“令公来。

”初疑,皆持兵注目以待之。

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

“安乎?

久同忠义,何至于是?

”回纥皆舍兵降马曰:

“是吾父也。

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谮毁百端。

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

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注]①对扬:

指臣下向君上进言。

②仆固怀恩:

唐朝将领,后叛变。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构隳辱构:

蒙受

B.其有贪功害能徒害:

残害

C.免胄劳之曰胄:

战盔

D.前后连罹幸臣程元振等罹:

遭遇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贵人:

即近臣子,一般指的是显贵的侍从宦官,这里指的是帝王所宠幸的近臣。

B.九族:

泛指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簪缨:

世代做官的人家,也指古代女子发上所佩戴的簪子上的吊坠。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

(2)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顾。

8.从文中哪些地方可见郭子仪器量之大?

请加以概括。

【答案】5.B6.C

7.

(1)而今(府第)空空荡荡没有阻隔,四门大开,即使(朝内)出现谗言毁谤,也施加不到我身上。

(2)当时郭子仪正掌握着强大的军队,有时面对敌军来犯,皇帝(或:

朝廷)下诏书命令他去征讨,他从不曾因为危险而顾念自身。

8.①先人坟墓被掘,号泣自罪(或:

不加追究);

②赞成儿子大开家门,听任各色人等自由出入(或:

出入不问)。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害”,结合后面内容“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分析,译为妒忌。

故选B。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北方的华夏部落的统称”错误。

应该是“非华夏部落”“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周朝时居民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

南方部落为蛮;

东方部落为夷;

西方部落为戎;

北方部落为狄。

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华夏的西方和北方地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间”,阻隔、间隔;

“虽”,即使;

“谗毁”,进谗毁谤;

“兴”,起、兴起;

“加”,施加。

(2)“方握强兵”前主语省略;

“方”,正;

“握”,掌握;

“或”,有时;

“临”,面临;

“诏命征之”前主语省略,应该补充;

“征”,征讨;

“之”,代词,指敌军;

“以”,介词,因为;

“顾”,顾念。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见郭子仪器量之大,概括时,要有情节意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结合“子仪有功高不赏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坟墓。

及公入奏,对扬之日,但号泣自罪”分析可知,先人坟墓被掘,号泣自罪;

结合“公子弘广常于亲仁里大启其第。

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分析可知,赞成儿子大开家门,听任各色人等自由出入。

【点睛】无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秋兴八首》组诗: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者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当时尽管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

9.从全诗看,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9.①点明时节、地点;

②照应诗题;

③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气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的环境气氛;

④寄寓了老大伤悲、抑郁苍凉的情怀;

⑤为后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

⑥奠定了全诗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10.①为时局动荡不安、国运光景暗淡而忧愁苦闷;

②为滞留他乡、漂泊无依而落寞伤感;

③为心系故园却欲归不得而焦灼无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首联景物描写作用能力。

本诗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意思是: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同时照应了诗题。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所以本诗首联景物描写作用为:

点明时节、地点;

照应诗题;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气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的环境气氛;

寄寓了老大伤悲、抑郁苍凉的情怀;

为后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

奠定了全诗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10题详解】

本题题目是“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中间两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意思是: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颔联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

“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

“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

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字亦双关词语:

孤舟停泊,舟系于岸;

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通常分两步走:

①准确指出抒发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感情?

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②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

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

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

在答题的时候,把诗歌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或关键句放到你的分析中,这将极大的增强你制订的答案的规范性。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__________。

(《诗经·

蒹葭》)

(2)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__________,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4)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桐花万里丹山路,__________。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__________,无欲则刚。

(林则徐)

【答案】

(1).

(1)在水之湄

(2).

(2)觥筹交错(3).(3)位卑则足羞(4).(4)庄生晓梦迷蝴蝶(5).(5)舞幽壑之潜蛟(6).(6)舞榭歌台(7).(7)雏凤清于老凤声(8).(8)壁立千仞

【详解】试题分析:

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如“湄”“觥筹”“卑”“晓”“蝴蝶”“舞”“幽壑”“潜”“舞”“榭”“雏凤”“清”“壁”“仞”,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

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八千岁

汪曾祺

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

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

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

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

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

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八千岁开米店。

店堂里一块竖匾:

“食为民天”。

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

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

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

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

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

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

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

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

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件事哄动全城。

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

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

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

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

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

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

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

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

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

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

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他还很风雅。

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

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

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

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

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

八舅大爷问:

“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

”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

“旅长喜欢,留着骑吧!

”——“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

八千岁劝他:

“算了,看开一点。

”宋侉子只好苦笑。

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

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

“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

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

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

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

“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

”宋侉子说:

“他拿不出。

你看看他穿的这身!

”“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

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

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

八千岁说:

“你作主吧。

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

”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

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

“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

看开一点。

”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大爷接到命令要调防。

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

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

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

“有多少道菜?

”——“一百二十道。

”——“啊?

”——“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

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

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

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

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帐桌上一拍,大声说: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B.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行为不堪。

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

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13.请探究文章划线句的丰富意蕴。

14.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2.A13.含义:

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

艺术效果:

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人物情感表现上,表现了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情感不再麻木;

内容上,以八千岁的性格转变映衬时代变迁的讯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4.结构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前后情节连贯可信;

艺术手法上,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宋侉子的豪放通达,更凸显八千岁的吝啬刻板;

主题表现上(或人物关系上),宋侉子与八千岁的信义之交,和宋侉子与八舅太爷的虚与委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小说的主题。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与原文不符,文章的主线应该是八千岁个人的人生境遇和命运变化。

故选A。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时要先理解题干中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之前的八千岁“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

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结尾却大声说:

”,由“食谱非常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