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0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统编版必修上册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模拟语文试题2WORD答案版Word格式.docx

C项,语意重复,“致”意为“表达”,和“提出”语意重复;

D项,成分残缺,应在“图书馆”后加上“的目标”。

4.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

”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D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

A准备了半年,你弟弟的演出如期举行,祝贺他此次演出成功,众人给予他的评价,实在是过誉了。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困惑我多年的问题,让不才这么一说,就解决了,真是高见,希望今后能够多闻指教。

C刚才李教授抛砖引玉,讲得非常精彩,现在由我发言,献丑了。

D我亲爱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以前的电话号码作废,这是我的新号,敬请惠存,以后多多联系。

6.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B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D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7.下列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曹操说: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意思是说,唯有一醉可以忘忧。

问题是酒醒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即使是曹操那样的枭雄,一手握着酒杯,仍要感叹“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见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

范仲淹说:

“甲。

”酒在这里,反而触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

酒果真能解忧吗?

忧与愁,都在心底。

酒落在胃里,只能引起一时的幻觉,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

“乙”,还是李白讲得对!

看来,李白才是最资深的酒徒。

A甲: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乙: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B甲: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乙: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姫压酒劝客尝

C甲:

举杯销愁愁更愁

D甲: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

与之相似的有““歌”

“行”。

B杜甫,字子美,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

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后世称之为

“诗史”。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浪漫主义气

息的诗人。

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常借助奇妙的幻想来表达感情。

D留别,临行前留下诗文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抒发依依不舍之

情,同时也借题发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和意向。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中国美术馆和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

走进

中国馆五层展厅,迎面的青绿山水画《谷口人家》前站满了凝神观看的人。

这青绿泼彩渲染的画面,墨色浑厚华滋,层次分明;

章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勾皴笔法遒劲雄健,开阖有度,令人叹为观止。

在展厅右侧,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

“”,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功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9.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划线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B.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C.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D.诗书门第,勤俭人家

[解析]“人家”有四个义项:

①住户;

②未来的丈夫家;

③他人;

④家庭。

而《谷口人家》中的“人家”就是“住户”的意思。

教材中有“参差十万人家”的词句。

与A项“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中的“人家”意思相同。

B项是“未来的丈夫家”;

C项是“他人”;

D项是“家庭”。

10.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语段中画横线处的诗句要上连“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下接“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只有B项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阅读短诗《红叶》,完成11-12题。

红叶沙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句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轻拂、树叶稀疏之状。

B轻轻的一个“噢”字,便自然顺畅地引出了诗人的一番领悟。

C“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两者相去甚远,似乎不能相提并论,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不是单纯的咏物写景了。

D“经霜”一词语涉双关,它既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比喻诗人人生历程中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写的是自然界的一个镜头,所抒发的是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所见者小,而所寓者大。

B诗中对“红叶”的领悟分两点:

第一点是说“秋天到了”;

第二点是诗人的最新感受,即“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这两点如鸟之双翼,大大升华了诗的思想境界。

C《红叶》有古人绝句、小令般的风姿,这一点实属不易,但更难得的是诗中有迥异于前人的新发现。

D沙白写诗,很讲究精练,其诗歌语言常节省到“字不得减”的地步。

但只有在节省语言的同时充实诗的意蕴,才能打动读者。

《红叶》就是这样的范例。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5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3.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1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三、群文阅读:

(28分)

阅读下面三篇诗文,完成14——17题。

材料一: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 (魏晋)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材料二:

汉学家叶嘉莹

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丈化作出重大贡献。

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

“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1924年,叶嘉莹生于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

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

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默默研读。

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

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

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

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

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得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

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

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

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关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

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

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

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

你们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

”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城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单看文学领城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

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

”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

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莱场近。

“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莱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

”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

在台湾,女儿刚出生,她甚至会亲手洗涮尿布。

在外甥眼里,舅妈就是洗碗做饭、伸手掏水沟的居家媳妇。

直到他去加拿大,才知道这位常常蹲着洗尿片的女人竟然是大学教授。

“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

”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

我喜欢学习。

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工夫去学习的。

”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

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节选自2014年11月6日中新社刊文,有州改)  

材料三:

一个普通人李娟

(1)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

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2)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

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3)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4)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

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5)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

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

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

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容易才能找上门来。

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

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6)可是,那个老账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

(7)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家伙的下落。

(8)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

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9)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

这是我的名字呀!

是我写的字啊!

(10)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

“你?

呵呵,是你?

嘿嘿,原来就是你……”

(11)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12)他抱歉地说:

“实在想不起来啦!

”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

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

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

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13)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

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

看来他真的很穷。

16.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界被称为“大师的老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她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6分)

17.《一个普通人》在第(8)段以前,“这个人”并没有直接出场。

文章是通过哪些人和物来写“这个人”呢?

18.《归园田居(其二)》和《一个普通人》在语言风格上有相同的特点,请写出来并用原文加以阐释。

19.这三则材料都描写了作者或人物的“普通”之处,分别体现在哪里?

但是,这种“普通”又有着“不普通”之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0分)

16.以下五点答出任意三点即得满分。

其中每点概括1分,举例1分。

  ①家庭环境的熏陶。

叶家奉行儒家,恪守礼仪,受父辈影响,从小就涉猎古典诗词;

  ②诗词名家的影响。

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从此爱上古诗词;

  ③对古诗词研究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七十年来,虽历经磨难,仍执着于古诗研究及教育事业,即使在生活艰难的“白色恐怖”时期,也从未放弃对古诗词的热爱;

  ④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哈佛图书馆看书,每天早起床,就餐简单,一直工作到天黑;

  ⑤“好为人弟子”的(或:

谦虚的)为学态度。

喜欢学习,学习专业外的课程,博学众长,提升自我。

17.(1)通过“这个人”留在账本上的名字,来影射“这个人”。

(2)通过“我们”的态度的微妙变化,尤其是“我妈”的评价,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这个人”(3)通过写喀吾图的牧民都有信仰,都不会赖账,来正面衬托“这个人”。

(每点2分,共6分)

18.参考答案:

特点:

质朴无华、自然平淡、贴近生活。

 

举例:

如《归园田居》中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见面不谈厌恶的官场之事,只是和乡邻共话桑麻的生长。

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内容质朴。

又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越长越高,开辟的土地越来越多,直白平实的语言描绘出淳朴平淡的农家生活。

如《一个普通人》中形容牧民是“老实巴交的”,说明牧民的信用精神是“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写到这个普通人不赖账,“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语言原汁原味,贴近生活,口语化的表达体现了人性的淳朴之美。

19.参考答案:

普通之处:

《归园田居》(其二)描写了陶渊明身居穷巷虚室,谈论桑麻生长,忧心劳动成果,所居所言所行所想,无不展示的是普通的乡居劳作生活。

《汉学家叶嘉莹》也有普通“媳妇”生活化的一面,表现了叶嘉莹作为普通女人的持家和不易。

《一个普通人》描写了一个名字和长相都被忘记的欠债的普通牧民。

不普通之处:

《归园田居》(其二)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热爱自由、超脱世俗的高洁和淡泊。

《汉学家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一个普通人》中的牧民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却直接承认了账本上是自己的名字;

虽然想不起什么时候赊的账,又买了什么东西,却没有一点点想要赖账的意思;

虽然非常穷,但却坚持一点一点清自己都记不起的债。

这种高度自觉、信守承诺的精神极不“普通”。

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凸显其人格魅力,更能打动人心。

(如陶渊明和叶嘉莹)

2、更能突出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如普通牧民)

四、默写:

(15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恰同学少年,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8.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