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2527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综合检测题--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试题预览

综合检测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得分:

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面对巨变中的城市,文学应该怎么做?

当下城市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正面临严重的瓶颈——城市书写缺少力作。当文学介入城市生活,其是否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并给出文学方式的透视和分析,是城市文学是否发展的关键。

目前在文学领域,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故事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在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看来,相对于乡村文学的持续兴盛,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因为没有触及灵魂的深度而显得比较弱势。从历届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出,只有王安忆的《长恨歌》、金宇澄的《繁花》等少数几部长篇小说属于城市题材。

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相比乡村文学的繁荣,城市文学的不足主要是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把握能力的欠缺。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但作品对城市的描摹也几乎停留在一种状态或一种情绪式的堆砌,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

城市文学的式微,与中国长期以来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最成熟、最成功的部分便是乡土文学。比如,作家贾平凹几十年来的创作一直坚持以书写乡土中国来记录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老家商州棣花村。他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农民们的迷茫和追问。莫言跟贾平凹一样,大部分作品离不开他的家乡高密。余华几部最出名的小说,写的都是乡土中国,一旦写到城市里来,便被认为是他最不成功的作品。

然而,这些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文学上怎么写城市就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形象化方面还没有真正的长篇力作,恰恰给现时代的作家们提供了创造的可能性。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具有穿透力的把握,是目前文学创作的疑难所在,也是目标所在。

对于当下城市题材写作的一大弊病——退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生活中,退回到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自我陶醉中,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此类写作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光影,但与大时代的城市精神与灵魂书写是隔绝的。文学是否具有超越新闻报道的能力,是否具有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是城市文学能否发展的关键。当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和新闻报道平行时,文学能不能完成超越,能不能够把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关切的话题以文学方式进行透视和分析,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

(摘编自《文汇报》年9月6日期刊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当代文学分为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两个分支,二者在繁荣程度上发展并不均衡。

B.当代作家在表现城市时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不能形成气候。

C.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家大多对城市生活没有深切感受,所以难以把握并讲好城市故事。

 

D.过于关注个人的世俗和情感生活,陶醉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是难以写出时代力作的。

解析A项,“分为城市文学与乡村文学两个分支”理解不当,文中提到了这两个分支,但并不一定只有这两个分支。B项,“不能形成气候”理解不当,原文说“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这说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C项,“中国主流文坛的作家大多对城市生活没有深切感受”于文无据。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指出当下城市文学缺少力作的问题,引出下文论述。

B.文章运用贾平凹等人的例子,论证主流文坛作家成功的原因是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

C.文章第三、四段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城市文学式微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思路清晰。

D.文章针对城市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对当下的创作有指导意义。

解析B项,“文章运用贾平凹等人的例子,论证主流文坛作家成功的原因是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说法错误,文章列举贾平凹等事例是为了论证“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也即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强大,这正是城市文学式微的原因之一。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文学能够介入并提炼城市生活,以文学方式来透视和分析,就有可能产生力作。

B.《长恨歌》《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因为它们讲好了现代化进程里的城市故事。

C.只有真正把握了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才有可能写出反映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力作。

D.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有时可以从是否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现实这一角度来评价。

解析B项,“《长恨歌》《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就是因为它们讲好了现代化进程里的城市故事”的说法以偏概全,《长恨歌》《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这一个方面。

答案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伴随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教育已发生深刻变化。”近日,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李延保的开场演讲,直击会议主旨——“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

与此呼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的发言,也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与讨论。“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当然也影响到教育。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丁钢认为,“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更多关注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成为一种可自由获得的生产资料,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专家断言,未来三五年,学校将发生深刻变化,“在办学体制上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不限于固定学习场所;在教学结构上打破固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重建课程体系。这些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在今后的智能学习过程中,定制服务不再是难题,‘有教无类’能够真正实现”。

教育的作用始终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彰显。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共担责任,倡导“全球共同利益”,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这没有办法按图索骥,只有在未来实践进程中才能够创建。

(摘编自时晓玲《共享教育将引发学习方式变革》)

材料二

未来几年,共享教育将成为一股巨大的新动能,然而,受诸多因素制约,如经费、设施不足等,宁夏部分地区的共享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

记者走访一些农村学校发现,硬件设施都不错,但软件建设跟不上,网速慢、网络不畅通,导致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率低,时常遇到那边的教师已经讲完了一个知识点,这边却因网络“卡壳”还没有听到。“学校现在是10兆、50兆宽带,不能满足授课需要,希望能提高到100兆。”相关人士如是说。

此外,一些城市学校仍对信息化发展缺乏认识,存在等待观望、消极被动的现象,部分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另外,有些学校只抓项目建设,不重视应用效果,不想用、不会用的现象依然存在。据反映,目前,宁夏各级各类学校有3406所,进入在线课堂平台的不到十分之一。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与传统教育相比,制作网络课件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负担,应承认教师共享的劳动成果,保障他们的知识产权,鼓励优秀老师制作优秀课件。“应当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学习资源输送到网络平台上。”宁夏教育厅副厅长说。

(摘编自于瑶、杨泽《一根网线撑起共享教育》)

材料三

可以说,共享教育的前提是,如何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意愿和需求。

根据“共享经济”的释义,可以对“共享教育”加以释义:

共享教育具有弱化知识拥有权和强调使用权的作用,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克服囿于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狭隘性,表现出个人对于知识多样性、异质性发展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并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被有效利用与共享。即所谓“随需所获,学以为己”。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所有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这点恰恰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契合。

共享教育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个性化学习问题。相比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技术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关键在于从“如何教”走向“如何学”,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达到了平衡,它强调学习是一个情境化的过程。同时,个性化学习以个体学习为中心,在任何地方和场所,在流动的任何时间,从差异性需要出发,共享不受限制的多元的教育资源,可在在线与非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学习,并与非正式学习整合。

(摘编自丁钢《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专家们对共享教育的利弊进行了讨论。

B.教育的作用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得以充分体现,而为了发挥教育更大的作用,就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让其服务于全人类。

C.共享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然而受制于经费不足、设施不足等因素,我国一些地区的共享教育的成效并不令人满意。

D.尊重每个学习者的意愿和需求是共享教育的前提,在共享教育体系下,每个学习者可以“随需所获”,同时每个学习者也是“学以为己”。

解析“专家们对共享教育的利弊进行了讨论”错,从材料一可知,专家们讨论的是共享教育的利的一面。

答案A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享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不是处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共享教育就无从诞生和发展。

B.传统教育阶段,“有教无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进入共享教育阶段,“有教无类”能落到实处,不同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C.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制作网络课件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负担,为此,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制作高质量的课件供其他老师共享。

D.作为新生事物,共享教育未来会获得蓬勃发展,而在其体系下,人们对知识的拥有权被弱化,使用权被突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大大提高。

解析“‘有教无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法于文无据。

答案B

6.在共享教育时代,人们应该如何学习?

请结合材料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遵循“答案源于文中”的原则。题干要求回答“在共享教育时代,人们应该如何学习”,只要从文本中概括出共享教育的特点,然后从学习者的角度加以转换、组织即可。如文中说“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随需所获,学以为己”“所有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可概括出第一点答案。

答案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这一目的。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注重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③定制适合个人特点、满足个人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手段、方法。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写出其中三点,意思相近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令箭荷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

”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二十来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那一盆多少钱?

”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眼睛里泛着某种惊喜。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花朵大,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姑娘说:

“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我就要它!

”老头口气很肯定。姑娘又解释了一句:

“它贵。”老头有点生气:

“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60多岁,白布褂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

“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老头没有正眼看姑娘,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知道。”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叮当的地方啊,村里人天天吃‘人参’……”

看花的人们哑然失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多年来有名的贫困村,到了冬天就多靠吃自产的胡萝卜来生活,号曰吃人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多数人基本脱贫。

老头儿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

“多少钱,有价儿没有?

”“50。”姑娘止住笑说。“35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40。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多是农民打扮的人。他们除了吃饭穿衣,也爱上了鲜花的香味。

一个穿着皮尔卡丹衣服的年轻人忽然挤上来说:

“他不要,我要。我给你40。”老头一看就有些急:

“有个先来后到吧?

这花我看中了!

“你可拿钱呀!

看你这穷样!

回家吃‘人参’吧!

一片笑声,老头的脸腾地红了:

“这花我今天非买不可了!

”老头用双手紧紧护着那盆令箭荷花。“皮尔卡丹”一看老头这样,他忽然凑近老头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

“不行不行,明天也是孩他妈的生日,她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

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送花给你领导,他就能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皮尔卡丹”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

“你是哪个村的?

村支书是谁?

老头一愣,嗔怒道:

“少来这一套!

唬谁呢?

“皮尔卡丹”冷冷一笑,说:

“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

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给你40块钱,我买了!

”说着,把四张崭新的钞票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冷冷地看着他。然后又看一看蹲在地上双手护花的老头。她突然用亲切而果断的语气对老头说:

“大爷,就依你,35块,给你了。”

“皮尔卡丹”气得脸色发白,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你还打听谁?

问吧!

人们被她这爽直的话给逗笑了,看着她笑微微地站在花丛中,恍若她就是挺秀盛开的令箭荷花。

(选自贾大山的微型小说《花市》,有修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花市的描写精雕细刻,具有浓浓的诗意,它暗示了社会生活的美好变化,为下文写很多人来看花买花作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例如“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中的“横眉”就体现了买花老头受到周围人的讥笑后生气又决心买花的心情。

C.小说对买花老头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他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征,又与他爱花买花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35元买一盆花的事,来表现生活富裕后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解析A项,“对花市的描写精雕细刻”说法有误,对花市的描写只是粗略概括。

答案A

8.小说中“皮尔卡丹”这一形象有何特点?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

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解析回答“皮尔卡丹”的人物形象特征时,要联系其在文中的语言神态以及行为举止等,回答次要人物有什么作用,则主要从其对表达主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形象特点:

①看不起农民。这从他的语言可以看出。②近乎市侩,总想以钱和势压人。比如买花送领导,打听村支书威胁老头等。

用意:

①深化主旨。批判社会中蔑视农民、仗势欺人的人以及现象。②起反衬作用,衬托文章中买花老人和卖花姑娘的淳朴。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9.卖花姑娘最后以35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这一举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解析分析卖花姑娘的举动,实际上是要回答这举动的作用,这就需要从人物形象、情节以及文章的主旨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①突出人物形象。卖花姑娘这么做,是她善良、爽直、有正义感的性格特征的表现;②使小说结局圆满。卖花姑娘通过对话知道二人买花的不同目的后,最终选择将花卖给老头的举动,使小说结局圆满;③凸显了主旨。“皮尔卡丹”瞧不起农民,卖花姑娘自己也是农民,她这一举动捍卫了老头的尊严,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捍卫了广大底层群众的尊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解析“武卫营”为名词,作“诣”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D两项;“事”为名词,作主语,谓语为“急”,其前断句,排除A项。句子翻译为:

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

“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

“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解析“在杭州首次任职时”错,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根据原文“以为湖水蓄泄之限”可知,还用来排泄湖水。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

(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5分)

答案

(1)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2)御史李定等摘取苏轼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认为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

“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

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

“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

“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苏轼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认为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