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05413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docx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

寿县(古为寿州、寿春)一些传说和故事

老塘河的传说

在寿县一带的民居建筑内,常寄生着一种秃尾巴的无毒小蛇。

一向对蛇没有好感的农民,却例外地把这种蛇称为“家蛇”,并加以保护。

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孙叔敖在一个私塾里念书。

一天早晨上学,他在路上看见一只红冠大公鸡,正在叨啄一条幼蛇,幼蛇已奄奄一息。

心地善良的孙叔敖快步走上前去,赶跑大公鸡,救下这条小蛇,每天放在书包里,用自己最好的食物喂养它。

数月以后,这条蛇不但养好了伤,还被喂养得白白胖胖。

孙叔敖见书包里已藏不下它了,便对它说:

“小蛇啊小蛇,你的家在田野里,快去吧!

”小蛇摆了摆长尾,恋恋不舍地走了。

光阴似箭,一转眼数十年过去了。

孙叔敖这时已是楚国的宰相了。

为了造福百姓,解决人民种田插秧的用水问题,孙叔敖费尽全部家产,率领百姓开挖安丰塘,历尽千辛万苦,安丰塘终于建成了。

可是,光靠老天下雨积水总不是办法。

孙叔敖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在安丰塘上端开挖一条河,引来六安龙穴山之水,以保安丰塘永不干涸。

可是,这时的百姓为建安丰塘均已精疲力竭,爱民如子的孙丞相实在不忍心再去惊动他们。

怎么办?

孙叔敖忧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这件事被曾受恩于孙叔敖的那条小蛇知道了。

这条小蛇如今已得道成了正果,其尾修炼得威力无比。

这天夜晚它来到丞相府,爬近孙叔敖,托梦给他说:

“我是你救活的那条小蛇,如今特来帮您解决难题。

”说完就不见了。

小蛇来到安丰塘上游,将尾巴像把刀子似地深深插入地下,昂着首,缓缓地向南方游去。

所过之处,地上现出一条宽宽的、深深的渠道。

众兴以北地带都是黄土地,没费多大的劲,小蛇便开通了河道,所以这段塘河至今还是笔直笔直;可一过众兴,先丘陵,后小山,再后高山顽石,小蛇游迤过去,直冒火星,尾巴被磨得撕心裂肺得痛。

它也知道,自己的道行都在尾巴上,尾巴如果磨秃了,自己也就是一条普通的小蛇了,但为了报答孙叔敖相救之恩,为了使当地民众免受旱灾,也只好豁出去了......

第二天一早,人们起床后惊讶地发现,一条塘河横亘在安丰塘南端,湍急的河水滔滔而来,不一时,安丰塘内便蓄满了水。

这时的小蛇已经磨秃了尾巴,疲惫地趴在地上。

孙叔敖很感激它,便又将它捧起来带回家里饲养,并称之为“家蛇”。

就这样,在人们的保护下,“家蛇”与人们住在一起,一代一代地繁衍至今。

老塘河至今造福于人类,人类也永远没有忘记开掘老塘河的小蛇。

安丰塘的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安丰塘原是一座美丽的城廓,但由于一条行云布雨的孽龙作祟,致使当地久旱不雨,人民日不聊生怨声载道,这股怨气冲上云霄被玉皇大帝觉察后,玉皇为平息民愤,便将孽龙罚下凡间思过。

孽龙摔落尘埃后,躺在郊外不能动弹。

城内的百姓们见了,一轰而上,把这条孽龙一块块肢解瓜分后,拎回家里给煮吃了。

这还了得!

孽龙不管犯了什么错,它总该还是天上的尤物呀!

当千里眼、顺风耳发现城外孽龙只剩一架龙骨后,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了玉帝。

玉帝大怒,派太白金星扮成乞丐到安丰城内探访。

这个乞丐在城内挨门乞讨闻嗅龙肉。

在众多的百姓中,只有一户姓李的人家的碗里没有腥味,乞丐问其缘故,这户一个叫李直的老人说:

“龙是天上的神,俺们凡人怎能吃得?

”听了李直的话,太白金星心中有数了。

他对李直说:

“当你看到城内大殿门前石狮子眼睛红了的时候,就得赶紧搬到城外去住,否则……”话刚说完,乞丐就不见了。

李直意识到气丐不是凡人,于是便依计而行,每天去看石狮子的眼睛,等到七七四十九天,石狮子的眼睛果真红了,李直一家便连夜搬家。

由于走得匆忙,一只正在孵蛋的老母鸡也忘记带走;走出城北门,慌乱中又把铁锅掉在地上摔烂了。

天刚亮,忽然一阵电闪雷鸣,紧接着暴雨倾盆,安丰城眨眼间陷落于一片滔滔洪水之中,待到雨过天睛,人们发现,安丰城已变成了安丰塘。

在塘中,只有李直家那只忘记带走的老母鸡蹲着的地方没有陷沉,这就是今天塘内的“老母鸡滩”;而李直家铁锅摔碎的地方,便被后人称为“锅打店”,久而传讹,便又被叫成了“戈家店”。

直到今天,老人们说,逢上雾气弥漫的天气,安丰塘水面上还会若隐若现出安丰城池呢——这便是歇后语“安丰塘起雾——现成(城)的”来由了。

驴马店的由来“神州第一塘”安丰塘水源来自大别山,大别山的水流通过淠东干渠源源流入安丰塘。

淠东干渠原称老塘河,老塘河连接于安丰塘这一段河流又宽又深,人称“喇叭店”或“驴马店”。

这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很古很古的时候,这里原本是个集镇,居民们或耕织,或经商,各得其所。

但因集镇建在老塘河边上,河流无法拓宽,当地非旱即涝,人们的生活十分贫苦。

在这个集镇上,有一个专做驴马贩卖的居民,叫张子和。

由于当时交通、碾谷、农业生产都需要驴马出力,生意非常好。

每年冬闲,张子和从北方购买驴马,赶到安丰塘畔来,转手就能赚上一大笔。

发了财,张员外更不拘一格做各种生意,集镇上的各类买卖,有一大半都是他家开办的,不知道从何时起,约定俗成,这里便被称做了“驴马店”。

这一年春,安丰塘畔又因老塘河年久失修,无法引水,老天爷又经月无水,百姓眼瞅庄稼要安种,但土地干得冒烟,怎么办?

正在此时,张员外突然得了一种奇怪的重病,请尽各方名医,找遍各处郎中,大家都是摇摇头,谁也诊断不出张员外这种成天不能吃、不能喝、头脑昏昏炸炸、心中焦躁难耐的病症到底是因何而起。

这一日夜里,张子和意外平静下来,很快沉入梦乡,家人不敢惊动,四下散去。

慢慢地,张员外在睡梦中好似闻到一股奇异的芳香,见到一位美丽的仙女从半掩的窗口飘然而至,来到身边对他说:

“我是安丰塘的荷花仙子,今天特为你的病而来。

你想想看,安丰塘畔土地肥沃,人民本该丰衣足食,但偏偏因水源受阻,庄稼十年九不收。

大伙都难以生活,你又怎能幸免?

如果大伙的愁苦都没了,你的病也就痊愈了。

”仙女说完,便要离去,张员外一见,慌忙起身欲探究竟。

那荷花仙子回眸粲然一笑,随手扔过一件东西,张员外闪身一把接往,不由惊出一身冷汗醒将过来,原来不过是南柯一梦。

但他的手中也确实紧紧攥住一件东西,松开一看:

呵,是一粒硕大的、香喷喷的莲籽。

其香沁入心脾之中,张员外顿觉一反常态身体好了许多。

他细细回味梦中之事,心中不由有了主意。

第二天,张子和开始查勘旱情和地势,然后把店铺的伙计都召集起来,说:

“我准备把所有的店铺都迁移到别处去,这事由你们去办。

另外,还要通知这里所有的居民搬离此地,一切花费由我承担。

”众人一听,交口称赞这是件恩泽子孙的大好事,马上高高兴兴照办去了。

张子和召集来民工,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河道疏浚工程中来。

未用半月时间,驴马店段一条宽宽的、深深的、呈喇叭型的崭新河道疏浚成功了。

上游的河水,滚滚流入安丰塘内。

从此,安丰塘畔旱涝保收,人民安居乐业。

说也奇怪,自这段河流建成后,张员外奇怪的病症竟不知不觉地好了,从此再也没有复发过。

珍珠泉的故事寿县城北有座八公山,八公山下有口珍珠泉。

提起它,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八公山下住有十几户人家,男耕妇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不料忽一年大旱,人畜断水,庄稼枯死,人们日不聊生,纷纷逃离他乡另谋生路。

这些人家中有一户姓甄的,只有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是个瞎子,女儿名叫珍珠,聪明秀丽。

一日,珍珠姑娘外出找水归来,发现母亲已渴死在床上。

珍珠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埋葬了母亲后,便带上工具发誓踏遍八公山也要找到水源。

珍珠姑娘上山找了七七四十九天,干粮吃光了,手脚磨烂了,几乎翻遍了所有山头,不知凿了多少坑穴,可就是不见泉眼。

怎么办?

就此罢手吗?

不!

望着山下龟裂的田园和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的人流,想到母亲的惨死,珍珠姑娘发誓一定要找下去!

一天,珍珠姑娘凿洞时,因劳累过度昏了过去。

迷迷糊糊中,她看见一位白胡老人飘然而至,拍了拍她的头说:

“姑娘,别在山上忙乎了。

前面凤凰山脚下有株紫荆树,紫荆树时逢旱年仍然枝叶茂盛,想必树下一定有泉水,何不到那里一试!

”说完,老人就不见了。

珍珠姑娘一觉醒来,好不兴奋,直奔凤凰山而去。

凤凰山下果然有一株青枝绿叶的紫荆树。

珍珠姑娘在树下挖呀、挖呀,一连挖了七七四十九天,仍是不见泉水,可是她却又累昏了过去。

这时候,白胡老人又来了,对她说:

“再挖下去,水就出来了,可是出水之时,也是你累死之日!

”说完又不见了。

珍珠姑娘一轱辘爬起来,说:

“就是死,我也要找到水!

”接着又凿了起来。

一眨眼,七七四十九天又过去了,坑穴里终于冒出了汩汩清泉。

珍珠姑娘放下工具,掬起了甘冽的泉水,想喝上一口,却一个趔趄倒在地上,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八公山下的村民,得知家乡出了泉水,纷纷重又返回了家园,这口泉清清灵脉发,闪闪瑞光浮,从此永远造福于人民。

后人为了纪念珍珠姑娘,便将此泉称作为“珍珠泉”。

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

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

刘安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八人,号称“八公”。

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

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

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

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

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

五代时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录》中说:

“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

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

唐代鉴真和尚在天宝10年(公元757年)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

豆腐,在宋朝传入朝鲜,19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为世界性食品。

淮南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

由于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终年不竭,特别是豆腐发源地周围农民世代相传的高超技艺,使八公山豆腐独具特色,久盛不衰。

与众不同之处:

一是口感细腻绵滑、营养倍加丰富;二是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清鲜柔嫩;三是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

其味在清淡中藏着鲜美,吃起来适口清爽生津,可荤可素,历史上曾作为贡品。

如今用八公山豆腐制作的“豆腐宴”已经成为淮南地区独具一格的上等宴席。

豆腐,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医疗保健作用。

豆腐及其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常食用豆腐,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动脉硬化机会。

嫩豆腐中还含有大豆磷脂,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细胞的正常活动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常食用豆腐不仅对神经衰弱和体质虚弱的人有所裨益,而且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目前豆腐已经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食品。

编笆接枣锯树留邻隐贤古镇有一条涂家巷,传说从前巷里往过陈、王两户人家,院落仅一墙之隔。

陈家的墙头左侧植枣树一株,三年后枣树结满红枣,树枝越过墙头,伸向王家院内,熟透的红枣不时掉落。

王家想邻家枣树结的枣子,俺家不该享用。

于是就编了竹笆,斜架在枣树枝下,使掉落的红枣滚回陈家院里。

陈家发现后,悄悄把竹笆垫高,不让枣子滚过来。

年年结枣,年年编笆,王家想,还是迁到别处住吧,免得天长日久,影响邻居关系。

陈家得知这一消息,深感不安,毅然把枣树锯掉。

王家见到倒在地上的枣树,深表惋惜,问道:

“为何把这正在结枣的枣树锯掉?

”陈家说:

“枣子虽好,也没有领居好啊!

”“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大举南侵,谢安委谢玄为前锋都督,在寿阳(含寿县)城外以八万兵力,强渡淝水,击败号称百万的秦军,历史上称为“淝水之战”。

苻坚、苻融登寿阳城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疑为晋兵;败逃时,听到见声鹤唳,亦以为晋之追兵。

由此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

当面鼓对面锣“当面鼓,对面锣”,这句话在寿县已经谚语,寓意是有话当面讲,说话要算数。

  在寿县城西门城瓮里,南北两壁上对称镶嵌着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

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在鼓,对面锣”。

  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县,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几次倒塌,下决心重修。

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

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动静,这是为何?

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城墙一寸。

你想,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

  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县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几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

这一下可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

有的说:

“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们千里迢迢来这招土,还不是为的寿州!

我们明天也去干吧!

”可也有人说:

“还不是做做样子骗人,一任比一任奸猾!

”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县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十天,还见他和民夫们一起运石块,不同的是现在不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人了。

城内城外的百姓们都自动参加修城墙劳动,一些商会栈行老板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本来两个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

寿州百姓为纪念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门内立了“当在鼓、对面锣”的石刻,表彰他说话算数,廉洁奉公的美德。

赵匡胤与“大救驾”

“大救驾”是安徽寿县历史悠久的美味名点。

  相传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讨淮南,大将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

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饭不进。

这时,有个巧手厨师为了让他进食,便精心制做了一种点心。

用上好的白面、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带馅的圆形点心。

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

  当厨师端上点心时,香味扑鼻,外形诱人。

赵匡胤一见,心中高兴,食欲大增。

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觉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

再一看内中之馅,色白细腻,红丝缕缕,青丝条条,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

赵匡胤越吃越有味,一连吃了几顿,病体大愈。

他十分高兴,重赏了厨师。

  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南唐一战和这种糕点,说:

“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

”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

  自此以后,“大救驾”的名称和制法便一直流传下来。

至今,“大救驾”仍驰名淮河南北。

外地来客慕名品尝,当地人们也常以此馈赠亲友,颇受欢迎。

南唐后周寿春之战五代十国时,寿春为南唐边陲重镇,由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镇守。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十二月,周将李谷攻南唐,破南唐兵二千余人于寿春城下。

次年正月,南唐以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将兵数万拔寿州。

李谷闻南唐后来,退据正阳。

其时周世宗下诏亲征,从正阳关至寿州城下,于城西北淝水之阳安营,遣部指挥使李重进督师增援,李谷于正阳大破南唐兵,斩刘彦贞,擒裨将盛师朗,南唐兵死2万余,伏尸30里。

身为后周大将、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即于此次“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获战船50艘。

二月,赵匡胤率周师破南唐兵1.5万于清流关下。

三月,赵匡胤“乘皮船入寿春濠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

由于寿春守将刘仁赡“因守甚坚”,周师虽“数道齐发镇堑陷壁,昼夜不息,如是者累月”,州城终不能下。

五朋,周世宗北归还京,留李重进等围寿州。

  显德四年(957年)正月,南唐齐王李景达率师驻濠州,遣大将许文稹、边镐、朱元将兵数万援寿州,在城外依山筑连珠寨,又筑夹道数里,运粮入城。

周将李重进破南唐兵5000人于寿州北,断其粮运。

二月,周世宗再度亲征,赵匡胤又“从征寿春”,营于城北紫金山下,率兵攻山,首破连珠寨,斩唐兵数千人,守寨唐将朱亢、朱仁裕率兵万余投降。

翌日复战,连破数寨,擒南唐应援使陈承昭、大将许文稹、边镐等,使州城完全置于周军包围之中。

在这危急关头,刘仁赡忠贞不二,拒周劝降,率部坚守城池。

后刘仁赡病得不省人事,其副使孙羽等率成余人奉表出降。

越一日,刘仁赡卒。

  后周围困南唐寿春之战,历时三年,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这次战争之后,“赵匡胤困南唐”和“大救驾”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而南唐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则更为后人所称道。

史书说他“轻财重土,法令严肃”,“故能以一城之众,连年据守”。

共子刘崇谏于重围中私自带兵渡淮,被执后,即命腰折,将士百姓苦劝,也未能免其一死。

周世宗占领寿春后,为旌表其节,复共清淮军为忠正军,并追封其为彭城郡王。

宋代加谥“忠肃”。

明代又于寿州城内建忠肃王庙以祀之。

刘仁赡的忠节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景仰。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公元三八三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王朝灭亡。

当时,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氐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前秦政权。

公元三五七年,苻坚做了秦王,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使前秦国力迅速强盛,并基本统一了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

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地区。

这样,就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三八三年八月,苻坚发兵南下,三路进军,攻打东晋。

共有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百万大军从东到四,绵延千余里。

在苻坚重兵压境下,晋武帝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下令坚决抵抗。

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前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

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

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

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

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截获。

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

苻坚先派尚书未序到晋军劝降。

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

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现在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破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

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猛将刘宇之率领精兵五千平进攻洛润。

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

秦军抵挡不住。

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

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土气。

晋军水陆并进,展开全线反攻。

苻坚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严整,攻势猛烈,十分恐惧,把淝水东面八公山(今寿县城东北)上的草木都当成了晋兵。

  

  洛洞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

晋军将领谢玄派人用激将法对待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

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

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半渡之际,再用骑兵攻击,一定可以取胜。

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

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造成阵势大乱,不可遏止。

晋军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

朱序在阵后大城:

秦军败了!

秦军败了!

秦军后方部队一听,争相逃命。

苻融见势不妙,急忙驰马赶到后面整顿部队,结果被晋军追兵杀死。

晋军乘势猛迫。

秦军人马相踏,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东晋追兵。

就这样,几十万秦军,逃散和被歼灭十分之七八,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洛阳。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孙叔敖斩蛇楚庄王时(前613年0591年)令尹孙叔敖,期思人。

儿时即有美好的心灵。

一日去城郊散步,在草丛中发现一条两头蛇,顿时吓了一跳。

他听老人们说过,谁见了两头蛇,就会立刻死亡,心中不免有些惧怕,但他转而想到,我一个人死了不要紧,如果让更多的人看见了,岂不贻害无穷!

想到这里,他毅然举起石块把两头蛇砸死,并把它深深埋在土里。

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称赞他做得对。

这个故事在寿县安丰塘周围农村广为流传。

人心不足蛇吞相(象)寿县城宾阳门内,有五方大蛇吞象的石刻,这是寿州内八景之一——“人心不足蛇吞相(象)”。

  传说从前有个蟒蛇精违犯天条,玉皇大帝命雷公轰击它。

蟒蛇精无处藏身,现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缩于尘土中。

适逢寿州城内穷秀才梅生郊游途中发现,将小蛇救起,带回家中喂养。

春去夏来,小蛇逐渐长大,生活日益艰难。

一日在大街上闲逛,见众人围观皇榜。

原来是皇太后身染重病,御医医治无效。

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做京官。

梅生暗想,我如有灵丹妙药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

不知不觉走出北门,来到郊外北山丛林中,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巨蟒出现在眼前,梅生大惊,大蟒口吐人言:

“梅相公别怕,你从前救过我的命,今天我将报答。

”梅生记起自己曾救过一条小蛇,便说:

“区区小事,何云报答!

”蟒蛇道:

“当今皇天太后病,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

”梅生犹豫,蟒蛇道:

“但割无妨”。

梅生即手持得刀钻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块心肝离去。

  梅生进京治好太后的病,皇帝大悦,封梅生为宰相,放假三月回乡祭祖,耀武扬威。

他转而想,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自用,永保长生。

次日梅生进入北山丛林寻得大蟒。

大蟒此时已识破梅生乃领心不足之辈,念其曾救过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让其再割一刀。

梅生钻进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

大蟒疼痛难忍,混身抽搐,用力把口一闭,梅生终于葬身蛇腹。

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象)的由来。

每一天,我们都努力追求做的更好,您的轻轻一点,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人,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