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007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三 含答案.docx

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语文三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语文(三)含答案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由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

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

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

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

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

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

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

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

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

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

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

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

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

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

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

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

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

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

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

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

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

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

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

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

中永乐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

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

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

条上时务十五事。

成祖决计都北京。

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

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

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

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

“时勉廷辱我。

”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

其夕,帝崩。

20090505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

帝震怒,命使者:

“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

”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

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

帝遥见骂曰:

“尔小臣敢触先帝!

疏何语?

趣言之。

”时勉叩头曰:

“臣言谅阴③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帝闻言,色稍霁。

徐数至六事止。

帝令尽陈之。

对曰:

“臣惶惧不能悉记。

”帝意益解,曰:

“是第难言耳,草安在?

”对曰:

“焚之矣。

”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

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

皆俯取,时勉独正立。

帝乃出余钱赐之。

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

六年代贝泰为祭酒。

八年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

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

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

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

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

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

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

十五岁以上。

②大渐:

病重。

③谅阴:

居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交阯道御史改:

改任

B.趣言之趣:

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比:

等到

D.时勉貌稍寝寝:

休息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诏求直言②时勉言营建之非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B.②⑤⑥C.①②⑥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

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8.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5分)

9.“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句1分)

(1)《蜀道难》中借用五丁开山神话,写出蜀地与外界联通的句子是:

“,。

(2)《登高》颈联屡被称颂,富有八层含义,这联诗句是“,”。

(3)《琵琶行》中“司马青衫”常用来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这两句诗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

(1)~(4)题。

玩 笑[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

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

啊!

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

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

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

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

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

我不愿结交其他人。

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

这引起了我的怀疑。

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

我对自己说:

“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

我想:

“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

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

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

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

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

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

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

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

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

我听见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

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

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

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

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

我忽然想起:

“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

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

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

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

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

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

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

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

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

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

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

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

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

我睡着了。

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

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

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

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

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

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

啊,真令人惊讶!

天已经大亮了。

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

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

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玩笑”为题,记叙了一系列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

“我”开人家的,朋友开“我”的,“我”假想中的。

B.“我”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的迎接“我”,策划着在晚上好好开“我”一个玩笑。

C.“我”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

D.“我”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可笑的”,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E.“我”并没有逃开被人“笑够了”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严肃思考。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

B.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造就了如诗如画的美景,置身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峥嵘的群峰、莽莽森林、高峡平湖和瀑布的壮美。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署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黑钱。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B.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C.近日在宜宾城区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当三名男子在持刀抢劫一女子时,将交通一度阻断。

在长达近十分钟的抢劫过程中,数十名路人视而不见。

D.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圈养”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

作为一门传统艺术,___________。

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D.③①⑥②⑤④

15.“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6分)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2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情西施”。

她所写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妙玉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

《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

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

《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不超过25字)(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仙女在森林中散步。

天气非常好,树枝触摸着天空,树叶在清风中摇曳,花儿绽放着多彩的笑颜,鸟儿在欢快的歌唱,仙女感到陶醉。

走了一小段路后,仙女看到了一株哭泣的玫瑰。

仙女问:

“我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玫瑰回答:

“上苍没有像爱其他植物一样来爱我。

仙女继续问:

“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漂亮的孩子?

玫瑰说:

“上苍给了我刺。

仙女说:

“上苍没有给你刺。

你身上的刺是与生俱来的。

上苍给了你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芳香。

你要知道,作为爱的象征,你已被人们牢记于心。

虽然上苍让你的美丽与刺同在,但人们一提起你,他们只会想到你的美丽。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

1.选B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

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

”判断正确。

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

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判断正确。

2.选C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

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

”“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

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

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

”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选DA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

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

”判断正确;B项,根据信息“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

”判断正确。

C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

……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等信息判断正确。

D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二、文言文、(9分,每小题3分)

4.D。

(寝:

相貌丑陋)

5.B。

(①叙述主体是皇帝;②反对皇上大兴土木,符合题干要求;③回答皇上诘问时不

改变自己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④说的是李时勉能自尊自重,不符合题意;⑤劝诫皇上,

皇太子不宜远离左右,也是以天下为己任;⑥派他的孙子帮他送奏章到朝廷,关心国家

大事)

6.C。

(李时勉差点被打死,是上书触怒仁宗皇帝)

7.

(1)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死了。

(5分)

【评分细则】“扑以金瓜”,状语后置,1分。

“肋折者三”,1分。

补出主语“仁宗”或者“皇帝”、“李时勉”各1分。

“曳”1分。

(2)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有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

(5分)

【评分细则】“饯都门外”状语后置,1分。

“朝臣及国子生……者”定语后置1分。

“几”,1分。

“发”1分。

大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时勉,名懋,凭字号行于世,安福人。

少年时,冬天寒冷,他常用被子裹着脚放在桶

中,诵读不止。

永乐二年中进士。

选为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参与编修《太祖实录》。

被授

予刑部主事之职,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

编修完成,改任翰林侍读。

李时勉性格刚正耿直,常慷慨激昂,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

永乐十九年,三殿遭

火灾,成祖皇帝下诏征求大臣的直言之谏。

李时勉上奏章列举十五件时事的弊端。

明成祖决

定迁都北京,然而李时勉却说了许多营建北京的不利之处,违背了成祖的心意。

不久,李时

勉被谗陷下狱。

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举荐,李时勉才官复原职。

洪熙元年他又上疏谈论政事。

仁宗非常愤怒,把他召到便殿,李时勉对答不屈服。

仁宗

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就死了。

第二天,李时勉被

改任交陆道御史,仁宗让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

上了三次奏章,李时勉就被关

入锦衣卫监狱。

李时勉曾对一个锦衣千户有恩,恰好这位锦衣卫千户到监狱时遇到他。

此人

秘密找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李时勉才得以不死。

仁宗病重,对夏原吉说:

“李时勉在

朝廷上侮辱我。

”说完,勃然大怒,夏原吉劝慰了半天才消除了仁宗的怒气。

这天晚上,仁

宗皇帝就死掉了。

宣宗皇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起当初李时勉如何得罪先帝的事。

宣宗皇帝听后非常

生气,命令使者说:

“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

”过后,又命令王指

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

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

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入朝廷,没碰上。

宣宗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

“你这个

小臣竟敢触犯先帝!

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

赶快告诉我!

”李时勉说:

“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

”宣宗皇帝听剑这样的话,怒色渐渐平息。

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了。

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

李时勉回答说:

“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

”宣宗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

“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

”同答说:

“烧掉了。

”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赞扬李时勉忠诚,马上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

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台阶前了。

宣德五年,《成祖实修完成,之后,李时勉升任侍读学士。

宣宗皇帝到史馆视察,抛撒金钱赐给众学士。

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

宣宗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