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88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14分)

一、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

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

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

(1)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

(2)不绝如缕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①得异常和谐熨帖;(3)一条清流从远方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缠绵缱绻处就是一座古镇。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

青石板铺成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板打磨得发亮,把一段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

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②,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

小楼一夜听春雨,。

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③出来。

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幢憬。

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将笔墨酣畅淋漓地挥洒,而其间又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1.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精彩B.和谐熨帖C.缈远D.绵长清丽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③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勾织简约演绎B.勾织简短演绎

C.构画简约演化D.构画简短演化

3.文中黑体字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行云流水B.不绝如缕C.一波三折D.酣畅淋漓

4.文中划横线的

(1)

(2)(3)句衔接不当,下列调整语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1)(3)

(2)B.

(2)

(1)(3)

C.

(2)(3)

(1)D.(3)

(1)

(2)

5.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波浪线处,与“小楼一夜听春雨”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2分)

A.多少楼台烟雨中B.残花落尽见流莺

C.吹面不寒杨柳风D.深巷明朝卖杏花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2分)

A.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

B.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

C.青石板铺成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板打磨得发亮

D.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

7.下列概括江南古镇特点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整洁B.雄丽C.幽美D.空蒙

第Ⅱ卷(13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8—13题。

零陵三亭记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

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低湿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

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

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

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

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

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音。

鸡豚糗醑①,得及宗族。

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扰,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

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低洼,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

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

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

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②,亦在署侧。

人无劳力,工得以利。

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

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③。

乱虑滞志,无所容入。

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

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

薛拜手曰:

“吾志也。

”遂刻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释】①糗醑:

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

②埴:

zhí,黏土。

③裨谌、宓子:

裨谌,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理达而事成然后:

这样之后

B.假湘源令假:

借助

C.州牧尚焉尚:

推崇

D.然而未尝以剧自扰剧:

(政务)繁忙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群畜食焉旁邑仿焉

B.为县者积数十人积坳为池

C.民讼于牧具于是邑

D.乃发墙藩乃作三亭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

君子须有游赏之物、休憩之所、高超的才能,才会安宁平和,常显得优游有余

B.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蠢藏奸,披露首服

欠租逃役的人,一月内就回来申辩办理;一贯作恶狡诈的人,也出来坦白服罪

C.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

山间明澈,云气散漫,清风自起,烟霭飘浮,不用人工培植就能使人感到满意

D.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

高的亭子建在山顶,低的亭子建在清池边,日常生活必备的用具,一应俱全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零陵县虽有泉水但环境恶劣,前任官员们都不知开发治理;薛存义眼光敏锐,到零陵上任后率百姓着手改造,取得良好成效。

B.文章第二段叙述薛存义治理零陵县的政绩,突出他杰出的为政才能,为下文叙述其

独特的为政之道、阐述作者观点做铺垫。

C.作者在第三段记叙了薛存义不因忙于政务而自我困扰,他安闲自在地享受着山水鸟

鱼的快乐,创造了一种高雅的消遣方式。

D.本文为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内容重在叙述零陵三亭修建的原因,描绘其周围的美景,

目的在于表达对零陵三亭的喜爱之情。

12.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

(4分)

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

13.文章开篇提及“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意思是说:

有人认为县里设有观赏游乐的地方,不利于政事,这种观点很不正确。

请根据本文,概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分)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9分。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或相关文学常识(限选其中5道题)。

(10分)

①《氓》中“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句以桑叶来比喻女主人公当时的境况,从而引出后文的情感抒发。

这里运用了《诗经》中常用的的表现手法。

②“明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如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

”,白居易《琵琶行》中“去来江水守空船,”等词句,都借明月寄寓了情感,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

③朋友远行,我们常会引用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两句来劝慰对方,只要两心相知,相隔千里也不用伤感。

④诗人杜牧痛感晚唐统治阶层的腐败奢靡,撰写了许多诗文,其中“,用之于泥沙”(《阿房宫赋》),“,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等文句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愤慨,体现了其忧国情怀。

⑤面对宦海浮沉、人生变故,很多文人都有其超凡脱俗之处。

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使我不得开心颜”,呐喊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声;苏轼在《定风波》中道出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⑥北宋许多文学家堪称写景圣手。

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日出而林霏开,”两句形象描绘出对比鲜明的山间朝暮景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则用“,静影沉璧”两句细致描摹出洞庭湖有风时月光浮动、无风时月光倒映水中的美好画面。

1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

(1)—(3)题。

(19分)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

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

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

A.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

B.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

C.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

D.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

E.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12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

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16—18题。

微信是一款以智能手机终端为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

微信的出现正处于互联网的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即时网络时代,微信具有“语音短信”“免费”“移动”“便捷”等特点,备受市场热捧,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方面,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

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是网民,而我国网民数量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延长。

即时网络时代,用户不再受时同、空间的限制,大大延长了网络使用时间。

网民数量的增长,体现出微信潜在市场的广阔;网民在线对间的延长,表明潜在用户消费能力的增强。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

微信涉及的传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好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等方式。

好友间传播,是指通过微信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之间点对点的双向传播。

一般而言,数量仅限几百人。

朋友圈传播,是指微信用户在增加了朋友圈插件后,可通过手机接收到自己的朋友圈好友动态,也可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朋友圈。

传播范围跟自己的好友数量相关。

信息接收,是指微信用户作为信息接收端,可以在安装有关插件的前提下,接收来自腾讯网站推送的新闻广播、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来自腾讯微博更新的信息,并向自已的好友转发。

但是,腾讯系统在传播信息上有所限制,每天只发送两条新闻。

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这一点决定了微信在产品功能上也做出了限制信息分享的功能限制,导致微信的大众传播能力较弱。

第一,限制信息的大规模传播。

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

微信目前没有设置向圈外转发的功能,因而无法形成微博式长链条的多级传播,难以形成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传播。

第二,降低信息积累,增加信息溯源难度。

微信以聊天为主。

积累信息的深度不如微博。

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无法对信息进行搜索和量化分析。

第三,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

微信也注重了私密性,设计上更尊重个人意志。

例如微信上QQ空间及腾讯微博的分享按钮都是默认关闭的,朋友圈的照片没有分享的功能等。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1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微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的一项是(3分)

A.微信是即时网络时代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B.微信潜在的用户数量巨大

C.微信潜在用户消费能力增强

D.在传播上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即时网络时代的微信,以其独有的特点备受市场关注,其用户数量增长迅猛。

B.基于私密性,微信朋友圈并不支持转发有关信息,也没有设置照片分享功能。

C.微信的用户每天都可以获取来自腾讯系统发送的很多新闻,信息接收量大。

D.微信无法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原因是其大众传播能力较弱。

18.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简要说明微信和微博在传播上有哪些不同?

(6分)

微博从接受信息进行初级转发开始,呈现的是爆发式传播状态。

在微博上添加“关注”行为所形成的是一种不对称人际关系,这种过程很容易将人际关系从熟人的圈子扩展到陌生人,因而使得个人社交范围大大拓宽,“粉丝”可高达数十万乃至上千万。

松散的社交关系使微博具备了一对多的大规模群体交流的能力,从而使微博大众化传播成为一种现实。

微博借助转发使影响力几何级增大,能赢得规模性的话语权。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19—2l题。

库尔勒的秋天

徐迅

①库尔勒的秋色实际上是胡杨林点染的金黄——秋天到来,万木萧瑟,许多树叶都在秋风里无声无息地飘落,沙漠上只有胡杨林一树树繁华。

黄得像花,黄得灿烂绚丽至极。

远远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胡杨林在阳光里火焰一般地燃烧,如凤凰涅槃,尽情地升华着自己的生命。

又仿佛在用无比华丽的金色,把它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得热烈而辉煌,即便躯干佝偻,或斜或倒卧的,那枝头金色的叶片依然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

这时候,我突然感觉面前的胡杨林不是一棵棵树,而是徘徊在沙漠里的一个个神灵。

②如果没有胡杨林,我想库尔勒的秋天一定是荒凉的。

这是个因出产香梨而著名的地方,梨花那千万朵雪白的花瓣肯定也在沙漠里制造出了许多的惊艳,但在我们的面前,只有流沙压着流沙,一个圆弧套一个圆弧形的沙漠,青色的戈壁和干涸的草原。

虽然重重叠叠的沙漠里会有露出头的骆驼草,虽然戈壁滩上稀稀拉拉的有一些矮小的、不知名的挺着倔犟脑袋的灌木丛,虽然草原的边缘偶尔还有星星点点的一些未被摘落的棉花。

但这些植物在沙漠的风里徒然增添的只是一种“肃杀”之气。

给我感觉最为强烈的就是塔中植物园

了,在有着上百种植物的人工园林里,我第一次认识到花棒、地肤草、切莲等许多的植物,但除了褐红的扫帚样的地肤草像火烧云一样落在地上,所有的植物在秋天里都显出了破败之相。

偌大的园林宛如一个家道中落的大户人家,园庭衰微,亲人半零落——那些美丽的名字还在,只是已寻找不到他们的模样了。

③在通往库车的一条叫“盐水沟”的公路上,我们欣赏到了一大片“雅丹”地貌的独特风景——质地坚硬而呈浅红色的岩石,经年累月,已被大漠狂风雕刻成了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形象。

盐水沟里最为典型的是“小布达拉宫”景点了,很多人欢呼雀跃地在那里拍照留念。

我久久地凝视着一尊苍鹰一般的雕像,心里却布满苍凉,觉得它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大漠之鹰,因褪去生命的所有装饰,一下子变得筋脉贲张,骨骼嶙峋。

我看它那神态,只觉它一头深深扎入了沙丘,似乎在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在寻找什么;一头又高高地指向蓝

天,仰天长啸,呼唤大地苍生。

狂沙吹走了一切,时间对抗着时间,雅丹地貌展现出来的岩石造型就如胡杨林的化石,如暮年的胡杨林,把库尔勒的秋天涂染得肃穆而悲壮。

④在库尔勒,我还听到了关于香梨的凄美的传说。

说有一位名叫艾丽曼的少女骑死了九十九头毛驴,翻越了九十九座大山,引来了九十九种梨树,结果只有一棵梨树与本地野梨嫁接成功,但当地的巴依(地主)吃了喷香的梨子,竟不让少女给别人传授栽培技术,还要独占梨树。

遭到少女拒绝后,巴依恼羞成怒地唆使狗腿子砍倒梨树,残害了少女。

待第二年梨树根长出了青枝,乡亲们动情地把梨树栽遍了库尔勒的千家万户。

胡杨树的悲壮,香梨的凄美,在库尔勒的秋天里猛然让我有着说不出的忧伤……

⑤行走在“半城梨花半城水”的库尔勒城,我突然又感觉库尔勒城的天空一下子显得高远而明亮了起来。

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孔雀河,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使得库尔勒城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湿润,那么优雅和安宁。

满街的香瓜、香梨、葡萄,高耸的楼房,整洁的街道,一排排成荫的绿树,这沙漠绿洲上城市的一切与内地的城市毫无二致。

而在它身旁,那一片面积约有九百八十平方公里,被称为国内最大内陆淡水湖的博斯腾湖,仿佛成了库尔勒巨大的肺叶,在明净而有节奏地呼吸着。

星罗棋布的小湖、浓密的芦苇和成片成片的野莲之上,翻飞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水禽。

幽蓝的湖水远衔天山,近接沙海,或水浪滔滔,烟波浩荡,或波光潋滟,湖天一色,茫茫大漠风光与江南水乡的灵秀自然地融为一体……我们乘坐着快艇在湖里飞快地行驶,湖水温润着我的面容,芦苇模糊了我的视线,我觉得自己灌满风沙的心灵在库尔勒得到了一次洗礼。

⑥但嬉戏在博斯腾湖里,我还是不停地想起挺立在茫茫沙漠浩瀚戈壁上的胡杨树,想着风沙不停地吹打着它的肌肤,使它很快有了深深的皱褶,并很快让它不得不裸露出斑斑驳驳、满身疮痍的树干和光秃秃的树枝。

然而,胡杨树有多高,根就会有多深,它总是以一种悲壮、雄浑和恢弘的气度巍然屹立,并且扎根在库尔勒人的心灵深处!

⑦寒风吹落着胡杨树的树叶,库尔勒一年的秋天就过去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胡杨树为主线,集中笔墨描写胡杨树的生存状况,抒发了对胡杨树精神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最后一句的“徘徊”一词赋予胡杨树以生命动感,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内心的激荡起伏。

C.作者面对塔中植物园的破败之相,无限伤感,因而离开此地,前往盐水沟欣赏那壮美的景色。

D.胡杨树的悲壮美与香梨的凄美交相辉映,赋予库尔勒秋天厚重的内涵,叩击观赏者的心灵。

E.第⑤段描绘孔雀河、博斯腾湖的美景,突出库尔勒城的优雅、安宁和灵秀,富有艺术感染力。

20.文章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说“如果没有胡杨林,我想库尔勒的秋天一定是荒凉的”?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

21.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5分)

我久久地凝视着一尊苍鹰一般的雕像,心里却布满苍凉,觉得它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大漠之鹰,因褪去生命的所有装饰,一下子变得筋脉贲张,骨骼嶙峋。

我看它那神态,只觉它一头深深扎入了沙丘,似乎在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在寻找什么;一头又高高地指向蓝天,仰天长啸,呼唤大地苍生。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0分)

最近,网络流传“最伤父母心的冷暴力口语”,其中4句颇能反映当今某些中学生的心态。

请从中任选一句。

再从

(1)

(2)题中任选一题,写一段话,不少于150字。

①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

②有事吗?

没事,我挂电话了。

③说了你也不懂。

④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

(1)描述一幅说这句话时的生活画面。

(2)对说这句话的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深圳市某酒店旁,一名过路的女孩单膝跪地,将饭一口一口喂进一位满头白发的乞讨老人嘴里。

一家媒体记者抢拍下这一感人画面,这名被誉为“深圳最美女孩”的主人公在网上迅速蹿红。

然而事隔三天,就有网友爆料:

整个爱心行为可能是某商业展览的炒作。

目击者言之凿凿,网友质疑声不断升温,当事媒体最初矢口否认,但最终遮掩不住真相。

不久,涉事记者通过中国新闻网的官方微博向社会公开道歉。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4分。

每小题2分。

1.C解析:

“缈远”应为“渺远”或“邈远”。

2.A解析:

构画:

做文章或制作艺术作品时运用心思;勾织:

勾连结合。

简约:

简略;简短:

内容简单,言辞不长。

演化:

演变;演绎:

展现,表现。

3.B解析:

B.不绝如缕:

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用来修饰“舟舸”不正确。

A.行云流水:

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唱歌等)。

C.一波三折:

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形容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

此处形象地写出了古镇曲折延展的情状。

D.酣畅淋漓:

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4.D

5.D

6.C解析:

C.“打磨”一词只是词语本义的正常表述。

7.C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8.B解析:

假:

代理。

(3分)

9.D解析:

A。

第一个“焉”,为兼词,于此(零陵县山麓);第二个“焉”为代词,代薛存义。

B.第一个“为”为动词,治理。

第二个“为”为动词,成为。

C.第一个“于”为介词,向。

第二个“为”为介词,在。

D.两个都为连词,于是。

(3分)

10.C解析:

“不植而遂”应理解为“不刻意栽培就能自然生成。

”(3分)

11.D解析:

文章内容重在议论抒情,表达作者对薛存义治理零陵县的看法,目的在于提高山水游记的教化功能。

(3分)

12.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

【评分标准】4分,共9处;“//”为可断可不断。

每错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13.①理论阐述:

观游可以辅助为政者清心静虑、理达事成。

(依据;“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然后理达而事成。

”②举例说明:

为政者要像薛存义、裨谌和宓子一样以“高明游息之道”来使自己“清宁平夷”“理达事成”。

(共2点,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8分。

14.(10分)①其叶沃若比兴

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绕船月明江水寒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商女不知亡国恨

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也无风雨也无晴

⑥云归而岩穴瞑浮光跃金

【评分标准】①每句1分,句中有错字、多字、漏字该句均不得分。

②回答超出5小题者,只判前5小题。

15.

(1)C解析:

“耻”是“以……为耻辱”之意。

(3分)

(2)D、E。

(每项2分,共4分).

(3)参考事例: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

《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