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007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docx

高考调研新课标生物必修3限时规范训练2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限时规范训练

(二)

一、选择题

1.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

B.肾脏不断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代谢废物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答案 C

解析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与进入血液中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起作用,使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肾脏能及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成分,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中,维持血糖的稳定;而C项会使内环境中的CO2含量增加。

2.(2016·青岛二中月考)营造健康的人体内环境可拒绝亚健康。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肠内的胰蛋白酶可在人体内环境中发挥作用

B.血红蛋白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氧气以主动运输方式从呼吸道腔进入内环境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 D

解析 胰蛋白酶在小肠内发挥作用,小肠和外界相通,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项错误;血红蛋白和呼吸酶均仅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项错误;氧气从呼吸道腔进入内环境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项正确。

3.(2016·泰州月考)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4.(2016·黄山高二检测)人体能适应冬夏气温较大的变化,而人体的单个细胞却只能在37℃左右很窄的温度变化幅度内生活。

金鱼能在pH=10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的细胞在pH=10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

在下列对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

B.单个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多细胞生物

C.内环境稳态就是血浆渗透压、酸碱度、体温的稳态

D.多细胞生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生物对多变环境的适应;多细胞生物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稳态,单个细胞缺少此机制,因此单个细胞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内环境稳态包括血浆渗透压、酸碱度、体温、血糖、血钙等多方面的稳态。

5.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增加体内水分

C.增加体内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答案 A

解析 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

注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浓度相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而变形或吸水而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6.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渗透压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B.代谢废物完全由泌尿系统排出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4层生物膜

D.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答案 D

解析 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项错误;部分代谢废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B项错误;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6层生物膜(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和线粒体2层膜),C项错误;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D项正确。

8.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

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遇难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答案 D

解析 由于肌红素、钾等物质的释放以及缺水等原因都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缺水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伤者在移开重物被救出后,肌肉没有了外力,且死细胞将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等物质并迅速进入血液,严重破坏了内环境的稳态,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在移开重物前,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可防止此现象。

9.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最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哪项结论的证据?

(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

转氨酶在血浆中含量最低,某种原因使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由此说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因此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

本题中的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含量增高时,可作为肝炎的一项诊断依据;细胞代谢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10.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

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

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答案 D

解析 “等量”是排除数量多与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摇匀有利于反应完全;乙试管是空白对照,pH变化明显;血浆中因有缓冲物质,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不变化。

11.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维持在7.35-7.45,其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2.如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那么bc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中H2CO3、NaHCO3是一对缓冲物质,分别呈酸性和碱性,乳酸达到一定量后开始被碱性物质缓冲生成CO2和乳酸钠,以降低乳酸的含量。

二、非选择题

13.如图是某同学总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有关概念图,试回答:

(1)写出图中方框①②③内表示的内容: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在下表中填出图中所列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项重要指标及健康人的相应正常值。

指标

正常值(范围)

(3)在进行常规体检时,如果内环境某种成分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

①发生严重腹泻后,只喝水,不补充盐,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高烧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血糖浓度过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细胞,而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答案 

(1)免疫 神经 体液

(2)

指标

正常值(范围)

渗透压

约为770kPa(37℃时)

温度

37℃左右

酸碱度

血浆pH为7.35-7.45

(3)①内环境渗透压变小,细胞吸水膨胀 ②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③出现低血糖症状 ④会出现抽搐现象,严重时影响骨骼发育 (4)内环境 消化 循环 循环 泌尿 呼吸

解析 

(1)图中①②③代表着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图中所示③的调节同时受②的影响,故②为神经调节,③为体液调节,①为免疫调节。

(3)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它们的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保障。

当严重腹泻时,会在失水的同时带走一部分盐,若只补充水分会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发高烧时,体温超过酶的最适温度,会使细胞代谢紊乱;血糖浓度过低,引起低血糖症状;血液中钙含量过低,会影响骨骼发育,并有抽搐现象。

(4)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借助于内环境,参与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

14.(2016·黄冈中学月考)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为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加入等量的实验材料→测pH并记录→滴加一定量的HCl、摇匀→测pH并记录→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载。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将预期探究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作用。

③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2)①加水 清水中加入HCl后,溶液pH应逐渐下降(低于7) ②对照 ③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NaOH(碱性物质)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解析 本题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实验纠错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1)依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通过清水、缓冲液与血浆的对照,判断血浆是否具有调节pH的功能,因此,首先要获得实验开始时清水、缓冲液和血浆的pH,以便与实验后的数据作比较。

(2)在清水中加入HCl,溶液的pH不可能大于7,故加水组预期结果明显不科学。

图中所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Cl的加入,血浆和缓冲液的pH仍保持稳定,说明二者均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并且血浆这种能力较强。

(3)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需要补充加碱后,血浆依然能维持pH稳定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