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247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docx

届高考考点强化训练1必1中古政治

2017届高三历史20大知识点强化训练

知识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题组1分封制宗法制

1.“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

A.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B.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

C.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D.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

2“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2015浙江)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4王国维指出: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应分封制需要而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周与商朝一大区别

C.王国维盛赞周的政治制度

D.宗法制下,周分封的对象局限于本宗亲族

5.《殷周制度论》中有: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C.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6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D.宗法制

7《大清会典事例》规定:

“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

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

”该规定表明

A.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

C.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

8.《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9.学者徐增阳说:

“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国同构观念B.宗法血缘关系C.中央集权意识D.安土重迁理念

10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

这表明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11“百姓”一词,辞海注释:

“书尧典:

‘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

‘百姓百官’,郑注:

‘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周语富辰曰:

‘百姓兆民’”材料中的“百姓”是指

A.奴隶主贵族B.战国的“平民”C.封建地主阶级D.西周的“国人”

1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13.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纹饰种类繁多,其中以矍臀纹样最为普遍和突出。

矍臀纹的具体形象一般是一个睁着巨大眼睛,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兽面,它具有神秘凶猛、凝重庄严,极具对称的艺术特色。

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A.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B.统治者力图强化皇权

C.神权政治产生较大影响D.民本思想还没有产生

 

题组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王夫之在论及郡县制时说: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这里谈到郡县制的作用是

A.导致皇权高度集中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利于安抚平民百姓D.优化了统治队伍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4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

“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

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

B.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分封制、大一统和郡县制

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

5.钱穆先生说:

“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

”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

6.《秦律》规定:

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

……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

这说明秦律

A.细密严苛B.注重规范C.强调等级D.轻罪重刑

7据《汉书》载: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8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B.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

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D.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

9学者研究发现:

春秋以上是大家族最盛的时期,战国时代渐渐衰微,汉代重新恢复,此后一直维持了两千年。

导致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的原因不包括

A.小农经济发展B.宗法观念结束C.诸侯争霸影响D.各国变法推动10.鲁国大旱,鲁僖公想用烧死女巫的方式求雨。

大臣臧文仲极力反对,他说:

“只有修筑城墙、节约粮食、节省开支,致力于农事才可救荒。

”鲁僖公照做后,鲁国“饥而不害”。

这表明

A.臧文仲主张富国强兵B.当时已有人怀疑天命观

C.鲁僖公未能真正掌握国家权力D.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已经形成11.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这表明韩非子A.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B.具有民本思想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D.强调忠君思想

12.肖云儒在《秦文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秦朝创造的文明,最适合中国“天下归一”的理念、家族文化模式和自然经济、农业经济的管理,确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各类标准化制度沿袭下来,是中华文明最后形成制度的一个源头。

这体现出秦朝文明A.是“天下归一”理念的起源B.整合文明资源并开拓创新C.结束了割据混战分裂局面D.实现了家族与政治的结合

13.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转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6分)

(2)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

(6分)

 

2017届高三历史20大知识点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知识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题组1分封制宗法制

1A【解析】根据材料中‚“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了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宗法观念,故A项正确;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故D项错误。

  

2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

故选C。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D【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本身指的就是宗法分封制,“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则是宗法制度典型的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既不能反映宗法制也不能反映其影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说不分内外的公正的选拔和任用人才,和宗法制度的选拔和任用人才是相反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4B试题分析:

由“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分析可

知,A项因果关系说法错误,D项“局限于本宗亲族”说法是错误的;由“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分析可知,B项说法正确,C项“盛赞”说法错误。

5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获得符合两种制度的结论。

A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B项只涉及分封制;C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故选:

A

6D

7D解析:

宗族不是基层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故B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依据材料“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或以家法处治”信息可知,宗族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法律的不足,起到了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8D分析:

依据材料"分封制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分析可得出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可排除;分封制并不单纯扩大了西周文化的作用,而是扩大了中国传统和中国文化即中原文明,故排除A项。

9A考点:

宗法制。

从材料“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可以看出这是体现了我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观念,故选A。

BCD项与材料均无关系。

10D

11A解析:

我国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之为百姓。

排除D,因此选择A。

《尚书·尧典》:

“平章百姓”.其中百姓就指贵族.战国以后泛指平民。

古代庶民无姓,有土有官爵者才有姓.遂以“百姓”作贵族的通称.在商指奴隶主阶级,在周指封建领主阶级.有贵贱之分,如西周以姬姓王族为贵.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庶民相似。

因此选择A。

材料叙述的是西周时期,排除BC。

12B13C

题组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D从材料“长民者……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可以看出王夫之认为郡县制下郡县长官以才能予以考核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选D。

2C

3C解析:

抓住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AD项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排除;而C项中的认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故C项正确。

考点:

史学理论·史实、史论、史识·史识

4C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找”就是研究历史的意思。

所以本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分封制、大一统和郡县制。

5C解析:

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即三公,属于中央官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B项错误;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故C项正确;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即皇帝制度,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D项错误。

6C解析:

秦律具备细密严苛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法律规范性的特点,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御史的卒人出差,每餐粺米半斗,酱四分之一升,有菜羹,并供给韭葱。

出差者的随从,每餐粝米半斗;驾车的仆,粝米三分之一斗。

两者身份不一致,待遇也不一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罪责与量刑轻重的现象,故D项错误。

7B分析:

根据材料“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即可概括出作者认为建立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

8A

9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家庭的增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留存至今,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导致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衰落,有助于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各国变法改变了原有的贵族等级序列,新兴地主阶级壮大,促进大家族解体小家庭增多,故D项正确,不符合。

10B

11.A解析:

材料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是天下的正常法则,注重的是宗法人伦关系,故A项正确;民本思想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它是儒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是强调“三者顺则天下治”,非单独强调“臣事君”,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12B

13

(1)历史条件:

社会大裂变;宗法制的解体;诸侯对人才的渴求;士阶层自身的优势。

(6分,任答三点)

(2)涵义:

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

经济——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思想文化——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6分)

2017届高三历史20大知识点强化训练

知识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题组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改革“中国梦”的内涵之一。

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

A.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

B.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

C.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

D.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5.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6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7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

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8《隋书·地理志》记载: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

这一体制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9.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

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由此可见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10“□□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

A.中书B.中书门下C.门下D.内阁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

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1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

在东汉隶属少府。

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3唐代规定:

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14北宋时,真宗欲立刘氏为贵妃,因宰相李沆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仁宗想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为官,遭台谏官集体谏诤,只能怏怏作罢。

类似的事情在有宋一代时有发生。

由材料可知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遭削弱B.皇权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约

C.分化事权致行政效率低下D.相权和谏议权进一步加强

15“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16(2015·福建文综)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17《元史·百官志七》记载: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据此判断,元代行省

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

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

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

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

18《宋史·职官制》记载: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

”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B.皇权进一步加强

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D.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唐制

 

题组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5年,时空发烧友灌水贴引发网虫热议:

假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可以穿越时空,与清代皇帝康熙坐而论政会谈什么?

谈“三权分立、把权力关进笼子”——双方会吵起来!

谈“文字狱、保护人权”——双方会打起来!

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双方的这种观念差异应源于

A.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B.中央集权与联邦体制的不同

C.封建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差异D.君主制度与政党政治的不同

2《清史稿》中记载:

“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4《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5“最高命令称上谕:

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6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