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836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

2016年5月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背景和建设基础

我校于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间,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与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对贵州省内33家大中型国有及民营企业、600余名中高职毕业生及省内外72所中高职院校进行了多项调研,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完成预测调研。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是装备制造业主体组成部分,是一个传统而又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行业,其人才构成极大地影响了行业企业的发展。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国家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

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表1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单位

2008年

2015年

2020年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11385

15625

18025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年/万人)

24.8

33

43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

24.4

27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2

15

20

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0.75

13

15

人才贡献率(%)

18.9

32

35

注:

ⅰ.人才贡献率数据为区间年均值,其中2008年数据为1978-2008年的平均值,2015年数据为2008-2015年的平均值,2020年数据为2008-2020年的平均值。

ⅱ.数据来源:

《国家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根据国家人才发展主要指标(表1)显示,国内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机械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总体要求。

要求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机械产品中的深度应用,提升机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

随着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行业人才需求也将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方向倾斜,在保有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同时,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迅速提升。

《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指出,2011年金切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2.9亿元,同比增长23.1%。

金切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5.1%。

成形机床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7.3亿,同比增长36.0%。

成形机床产量比同期增长0.9%。

(数据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不断提高的行业机床数控化、自动化率,将带来大量的高素质装备制造专门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贵州省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

《贵州省“十二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提出:

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20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50万人,增长21.95%。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3%;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达到25.35%以上。

到201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8万人,占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的25.35%。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大力推进“5个100工程”重点发展平台建设,为全省发展集聚更多要素、积蓄更多能量。

重点打造100个产业园区。

”到2015年,省内装备制造业专业人才需求增加至30万人。

富士康、中关村电子科技园区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电子科技园区迁入贵州产业园,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工业人才需求中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需求突显。

贵州全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装备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一方面产业门类日益齐全,在原有航空、航天、电子三大板块基础上,逐步拓展了汽车、工程机械及能矿装备、精密数控装备、电力器材及装备行业、轨道交通装备及特色装备等领域,涵盖装备制造主要产业门类;另一方面,军、民结构日趋合理,民营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据统计,贵州省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86家装备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达到40家,逐渐形成了军工和民营企业两翼齐飞的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全省装备制造业在汽车、挖掘机、采煤机、铁路车辆、数控机床等一批龙头主机产品的带动下,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幅不断拓宽,附加值不断提升。

尤其是飞机、汽车、工程机械、矿用机械等主机产品,带动铸造、锻造、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基础件等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的快速发展,近三年来年均增速均超过20%,在全省工业中的占比逐年回升。

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49.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4.76亿元,工业增加值全省占比从2012年的5.22%提升到6.24%,预计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将稳步增长。

二、贵州人才培养能力现状

贵州省教育厅制定了《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至2016年已设置高职院校37所。

根据前文分析,随着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千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需求爆发性增长,现有高职院校中培养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年毕业生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区域企业人才需求。

具有较高知识结构,能胜任智能制造各岗位的高职毕业生受到企业青睐,能操作各种智能制造先进设备的高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在省内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基础

(一)校企合作合作基础

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振华集团永光电子有限公司、贵阳矿山机械厂、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贵安新区机器人与激光技术研究院、贵安新区煜宸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兴富祥机械有限公司、贵州威默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引进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8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

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16人。

聘请了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26名为专业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实验实训条件

实习场地面积达5200平方米,设备总值9500余万元。

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基地一个;焊工实训基地、钳工实训基地、机加工实训基地各一个;建有“理实一体化”教室8个,另有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个,现代智能制造实训基地1个,具备3D打印与激光打印实训条件。

与贵州兴富祥立健机械有限公司、贵州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等建成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15个。

(四)社会服务能力

具有车工、铣工、钳工、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的四级和三级培训与鉴定资质,是贵州省授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承办并参与历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制造技术比赛项目;多次承担农民工培训、退伍军人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

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方向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要指示。

坚持以培养装备制造企业急需人才为宗旨、以企业各生产岗位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创新专业办学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实训条件、社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各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二)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在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企业指导下,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机械零部件制造和产品装配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共建,融教学培训、技术研发、企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教学质量高、为企业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专业。

2.具体目标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仅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下,依托多年行业办学经验,以及贵州省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办学优势,确立“一条主线、两个平台、三个共建”的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一条主线”:

以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为主线;

“两个平台”:

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平台、课堂化的校外实训基地平台;

“三个共建”: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

(1)人才培养规格及规模

表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规模规划表

年度

2016年

(基础)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学生规模(人)

200

300

400

600

800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合作企业,从市场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反馈等全程实施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采用“2+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确定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适应新型课程的教学要求。

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培养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作为支撑,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体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学生毕业时确实能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书”教育。

(3)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体现。

在优化课程建构、重组教学内容上重点投入,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特色、先进适用的精品课程。

重视校本教材和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新教材建设工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探索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将岗位工作规范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相关岗位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在教学上采用以工程零件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模拟实际工作场景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讲练结合、理实一体、技能与素养教育一体,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在现有的“双证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1)加强素质教育,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形成“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训练、顶岗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合作企业对人才质量需求分析,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要求毕业生应诚信、敬业、肯吃苦、善于沟通,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技能实践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

专业教学应以职业技能提高为纽带,按照入学教学、职业素养初步养成、职业素养逐步深化、职业素养养成四个阶段,设置课程和实训实践项目,通过企业参观、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工学交替体验生产工作环境、顶岗实习等实际手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架。

2)打造精品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优化课程资源,建立“开放型、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库。

精品课程建设以基层教学单位课程组为核心,骨干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组成开发团队。

认真开展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时分配、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建成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做”一体化精品课程。

伴随精品课程建设,深入校企合作,开放共享,加大力度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专业核心课程形成网络教学平台,形成集教案、课件、视频、动画以及试题库“五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包。

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技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共享平台,也为教师、学生和企业三者提供一个自由交流沟通的平台。

(4)师资建设的目标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出高质量的专业。

所以,在人才引进、人员配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应齐头并进,努力构建以课程组为基础,梯队结构较合理,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

提供保障,不断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聘请兼职教师,改善队伍结构、增强队伍活力。

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通过研修培训、学历提升、学术交流、企业挂职锻炼、兼职引进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1名来自合作企业),培养6名骨干教师;8名“双师”素质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85%。

招聘30名专任教师,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50人;增聘兼职教师10名;在上述教师队伍中,要形成以本科本专业为主的学历结构,同时通过引进和现职教师参加提高学历教育等形式,使具有硕士以上教师人数达到35%,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务教师人数达到35%;青、中、老教师比例为4:

4:

2,形成一支学历、年龄和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使兼职教师承担职业技术、职业技能课程的比例达到4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为1:

1。

(5)实践实训条件建设的目标

实践实训教学是制约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

本专业应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拓展教学资源。

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在内的各种现有教学资源,加大投入优化实践教学环境,进一步解决好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和理论教学课程的比例问题。

加大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硬件建设,考虑教学、科研相结合,拟于2018年3月前新建模具刀具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钣金成型实验室、技术测量实验室、金属材料实验室、焊接实验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合作企业,校企合作于2017年12月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达25个,同时容纳100%的机制专业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锻炼。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和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

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学院和企业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资源共享教学实训基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基地;技能训练项目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要求相结合的基地;面向社会的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中心,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化功能,形成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技术培训等新技术、新知识的信息集散地。

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合作。

积极探索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建设,与企业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6)改革教学管理

专业教学改革应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配套,为专业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以创新体制促进和保障教学模式改革,以培养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企业急需的、具有“三实、三气、三强”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以学生的优质就业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表3“三实、三气、三强”素质

三实素质

三气素质

三强素质

心灵诚实

生活朴实

做事务实

秉承正气

胸怀大气

待人和气

动手能力强

适应能力强

服务意识强

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认真学习国家和贵州省示范及骨干专业建设的相关文件,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理念,在专业建设体制机制上创新,坚定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的办学的信念。

利用专题会议、讲座、宣传栏、校园网等多种方式和载体,向全体教职员工宣传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意义与必要性,提高全院教职工对重点专业建设的认识,机械工程系对学院的上述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增强全系教职工建设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该专业的建设的全面顺利实施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一)组织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机械工程系成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该专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

组长:

待定

成员:

企业与学校专家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实行项目目标管理和专业负责人制,由专业方向负责人具体负责建设,制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并负责按时、按量、保质完成各项目的建设计划,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完成进度和建设质量进行考核,并给予必要的奖惩。

(二)资金保障

系部将严格依据学院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分建设项目和建设年度对项目资金进行分配,接受学院和上级部门的审计监督,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

在建设过程中,明确项目建设进度,认真执行验收标准,确保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建成。

(三)管理保障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学院重点专业培育建设项目,学院和系部将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使项目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建立建设项目监控机制,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对专业建设中各个项目和各项建设工作的质量、进度、经费使用等情况适时进行监控,实行信息公开,向学院主管领导和财务等主管部门及时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定期向全系教师和员工公开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高质高效。

保证建设项目的有序进行和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