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1839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docx

美德是不是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美德是不是知识: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袁征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国和西方古代影响巨大的教育家。

他们都致力于道德教育。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而孔子显然不这么看。

关于苏格拉底这个观点,学者们作了许多研究,本文不再讨论。

笔者主要想通过两位大教育家对道德看法的不同,探讨他们教育方法的巨大差别,及其对于中国和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述而不作”思想家。

关于孔子,本文主要依据最为可靠的《论语》,特别是《论语》的前十五篇。

关于苏格拉底,本文主要使用学术界公认比较可靠的柏拉图的早期著作和色诺芬的回忆录。

  苏格拉底以使用问答式谈话教学法闻名。

他的教学方法不容易准确理解,因此有必要先比较完整地引述一段他和学生的对话。

为了分析方便,我将他们讨论的每个回合归为一个自然段,并加上编号。

  一位叫曼诺的年轻人问苏格拉底,美德是学来的,还是天生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

苏格拉底讨论任何问题都要先将概念搞清楚,回答说:

我很惭愧,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说出它是怎样获得的呢?

曼诺说:

真的吗?

那个有名的智者高尔吉亚在雅典的时候你没有见过他?

苏格拉底说:

见了。

不过我记性很差,请告诉我他是怎么说的,或者讲讲你的看法,什么是美德?

  曼诺说:

你的问题不难回答。

男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国家,女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家庭。

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美德,每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美德。

苏格拉底说:

我真幸运!

我只是问一个美德的概念,你却告诉我许许多多的美德。

他不动声色地指导曼诺寻求事物的定义。

苏格拉底说: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蜂,你回答有许许多多的蜂。

难道你不认为作为蜂它们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其他方面,例如外貌和个头等等?

曼诺说:

是的。

苏格拉底进一步提示:

如果没有节制和正义,能不能把国家和家庭管好?

曼诺说:

不能。

苏格拉底又问:

如果不节制、不正义,一个青年或一个老人能不能成为善良的人?

曼诺回答:

当然不能。

苏格拉底说:

现在我们已经证明,所有美德都有共同的东西。

你再试试告诉我美德是什么?

  曼诺回答说:

如果要用一个定义概括各种美德的话,美德就是管理人的能力。

苏格拉底利用一个反例就能推翻一个全称判断的原理否定了这个定义。

他说:

难道小孩能管理他的父亲,奴隶能管理他的主人?

曼诺说:

不能。

苏格拉底接着又指出了另一个漏洞。

他说:

我的好朋友,你说美德是管理的能力,是不是应该考虑”正义”或“非正义”?

  曼诺回答:

是的,因为正义是美德。

寻求定义必须处理好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苏格拉底敏锐地发现曼诺对这一点认识得还不清楚,于是问道:

你说正义是美德,还是一种美德?

例如圆形只是一种图形,白色只是一种颜色。

假如有人问什么是图形,他是问所有图形的共同特征。

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曼诺说:

我想你来回答。

苏格拉底问:

如果我回答了,你就告诉我什么是美德?

曼诺说:

是的。

苏格拉底说:

那么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因为有可能赢个大奖。

我给图形下的定义是:

立体的边缘。

曼诺又问:

那什么是颜色?

苏格拉底说:

你这个坏蛋!

你自己懒得回忆高尔吉亚给美德下的定义,就这样折腾我这个可怜的老头!

曼诺说:

等你讲了,我也讲。

苏格拉底说:

我怀疑你发现了我的弱点,我不能拒绝象你这么漂亮的青年。

好吧,我让步。

听清楚我的意思:

颜色是物体发出的可以被视觉接受的射线。

曼诺说:

这是个绝妙的回答。

  苏格拉底说:

现在轮到你讲了,我已经提供了范例。

曼诺说:

在我看来,美德是获得美好事物的希望和能力。

苏格拉底首先批评了这个定义的第一部分,他说:

人人都希望获得美好的事物。

在这方面,每个人跟他的邻居没有什么不同。

那么美德就是获得美好事物的能力了?

曼诺说:

我完全同意。

苏格拉底又批评了曼诺定义的第二部分,他说:

难道用不正义的手段获取也算美德?

曼诺回答:

不。

苏格拉底说:

看来任何表现,如果具有正义或诚实的性质就是美德。

曼诺说:

当然是这样。

苏格拉底嚷道:

你就是用这样的办法蒙骗我!

我们刚才不是说正义、节制等等是美德的组成部分吗?

你现在却告诉我:

具有一部分美德的表现就是美德,这有什么意思!

  曼诺喊起来:

啊,苏格拉底,在我认识你之前,人们就告诉我,你自己总有疑问,而且使别人感到疑惑。

我过去作过无数关于美德的讲演,现在却说不出什么是美德。

苏格拉底说:

我使别人感到疑惑,并不是因为我清楚,而是因为我自己十分疑惑。

我不知道什么是美德,看来你跟我一样。

我很愿意跟你一起进行探索。

  上面的讨论包括六个回合。

在最初一个回合,苏格拉底指出,讨论任何问题都要先将概念搞清楚。

在第二个回合,他告诉曼诺,寻求定义要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性。

在第三个回合,曼诺尝试给美德下定义,苏格拉底指出其中两个漏洞。

在第四个回合,苏格拉底给图形和颜色下定义,为曼诺作示范。

在第五个回合,曼诺再次尝试给美德下定义,又被苏格拉底挑出其中的毛病。

在最后一个回合,苏格拉底指出曼诺实际上不知道什么是美德,鼓励曼诺和他一起进行探索。

在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中,苏格拉底的教学大致都是这样。

他总是力求从开始到以后每一步,所有观点都清楚合理,绝不放过任何漏洞和疑问。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法是破坏性的。

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

在苏格拉底教学的过程中,显然包含着积极的引导。

例如他跟曼诺对话的第二和第四回合。

特别是在第四回合中,虽然苏格拉底没有提供关于美德定义的现成答案,却对寻求定义的方法作了很详细的讲述。

另外苏格拉底指出对话者的错误,可以使他们放弃不正确的思路,有助于探索的成功。

苏格拉底证明对话者的无知,可以使他们感到求知的必要。

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有个自认为很有学识、可以无师自通的青年,就是被苏格拉底证明无知以后,决定以苏格拉底为师,虚心学习的。

  由于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所以他在进行道德教育时用的是充分说理,追求智慧的办法,德育和智育是一致的。

而在孔子眼里,德育和智育是分离的。

他要求学生按他的教导,努力实践传统道德,如果还有剩余精力,才去学习文化知识: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至于辩论术的教育和对思维敏锐、言语机智的追求,孔子更认为是与德育根本对立的。

他明确地说:

“巧言乱德。

  孔子给学生的教导基本上都是一句两句的简单训诫,而不是详细的论证。

偶尔讲的长一点,也不是细致的说理。

例如他教导学生要讲信誉时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可行之哉?

” 是驾牛的横木,是驾马的曲钩,没有它们,牛车和马车就难以行走。

类比和举例是哲学论证常用的方法。

例如苏格拉底用不同种类的蜂和蜂的定义的例子,说明具体的美德和美德定义的关系;用小孩不能管理父亲例子,证明不能把美德定义为管理人的能力。

但牛车没有横木、马车没有曲钩跟人没有信誉并无逻辑联系,因而孔子的类比没有论证作用,只是加重了训诫的语气。

  简单的训诫有时不能使学生明白,但孔子希望学生接受和服从,不喜欢学生提出疑问,不愿意进行辩论。

孔子的学生决不能象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对一个问题不断进行追究。

早在汉代,王充就发现了这一点:

“学于孔子,不能极问”。

孔子的高足子路推荐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羔为地方官,孔子说这是害了子羔。

子路反问:

难道学习只有读书一种办法,就不能通过当地方官的实践学习?

他对孔子说: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孔子不是进行解释,而是发脾气说,最恨的就是那些善辩的人:

“是故恶其佞者!

”师生间的对话到这里就结束了。

  不进行充分的说理,往往不能使学生理解。

在《论语》里有不少这样的记载。

例如,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回答:

“知人。

”樊迟不明白。

孔子说:

“举直诸枉,能使诸枉直。

”樊迟还是不明白,但孔子没有再解释。

樊迟恭敬地离开老师,过了好些天,遇到子夏,把孔子的话重复了一遍,问那是什么意思:

“子曰‘举直诸枉,能使诸枉直’,何谓也?

”很显然,他对孔子的教导完全不理解。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知人”明显不能概括智;选用正直的人,不用邪恶的人也不能概括“知人”。

苏格拉底和对话者追究到底的辩论使不严密、不合理的观点难以立足,使认识越来越深刻和准确。

而孔子简单的训诫却使不合理的观点得不到挑战和批评。

例如他教导学生不要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

“无友不如己者。

”这也是一句没有论证得简单训诫。

如果展开进行讨论,就会看到,这是自相矛盾的悖论:

要是人人都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人人都不会有朋友。

  孔子简单的训诫只是一些道德原则,而不是理论性的伦理学说。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

比较而言,孔子努力传播他认为正确的道德原则。

他讲授的不是伦理论证的方法,而是结论式的道德要求。

而苏格拉底却认为没有经过认真论证的伦理观点都是靠不住的,认识道德原则需要进行充分的理论探讨。

但他宣称没有现成的结论可以教给别人,他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孔子希望维护当时不断受到破坏的宗法制度,并希望恢复到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全盛状态。

他把西周描绘成道德风尚的最高境界,把西周的创立者和统治者说成是完美人格的化身:

“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是,历史、现实和任何人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

教师要维护既有秩序,就必然要压制批判。

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宰予为土神祭坛种树的礼节。

宰予说:

夏朝种松,商朝种柏,西周种栗,目的是威胁人民,“使民战栗。

”孔子责备宰予,说不应该把这个事实告诉别人: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成事”、“遂事”和“既往”三个词说明孔子承认宰予讲的是真话。

”说”、“谏”和“咎”三个字说明孔子也认为西周的做法不对,西周的道德风尚并非无可指摘。

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却阻止学生指出西周的阴暗面,在教学中把西周说成是道德风尚尽善尽美的天堂。

  这种情况在苏格拉底那里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需要进行探讨的知识,人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和挑战的。

任何以往或现实的道德认识和行为都不是最高权威,人们可以而且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对它们进行审查。

他看到历史和现实光辉的一面,但他知道历史和现实总是不如人的理想。

去除了缺点才有可能完善,批判错误是对美好的追求。

苏格拉底是一个批判者,他希望通过毫不留情的批评,刺激人们改善自己的行为,刺激社会改善道德风尚。

他大声宣布:

“[希腊]城邦虽然伟大高贵,就像一匹骏马,但由于它庞大,所以容易懒散迟钝,需要牛虻叮它、刺它,才能使它活跃起来。

我想,神把我给予这个城邦就是让我做这样一只牛虻。

  宗法制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为了维护和加强这样的制度,孔子反复向学生灌输敬畏权威的思想。

他说: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跟别的训诫一样,孔子对此没有作任何论证。

事情就是那么简单:

对于权威的言行不能有任何疑问,对于权威的观点和要求必须战战兢兢地全部接受。

  但是,如果把道德看成是知识,那么最令人信服的道德要求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而不是任何权威的指示。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及朋友向一切可疑的观点提出质问,只考虑观点是否合理,而不看提出观点的是什么人。

苏格拉底当面同许多地位最高的学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辩论。

曼诺问他:

你真的不知道什么是美德吗?

苏格拉底说:

不但我不知道,而且我从来没发现任何人知道。

于是,他绝对否定了人间有全知全能的权威。

他以实实在在的精神作了多年调查,然后公开宣布:

“那些名声最大的人几乎都是最没有智慧的,而那些没有什么地位的人在实际知识方面却比名人强得多。

”他不断教导学生,只接受合理的观点,而决不要迷信任何权威。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不停地寻求从政的机会。

他说:

如果有国君任用他治理政务,一年就能做出成绩,三年就会大见成效: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政治是需要照顾各方面利益的事务,要参与政治就不能总是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因而孔子教导学生跟人讲话要察言观色。

特别是跟有地位的人在一起,如果不看清对方的脸色,就讲出自己的见解,那就是瞎了眼: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不喜欢思想机敏、言辞尖锐的辩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这会引起别人不满: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苏格拉底是个纯粹的学者。

他坚持理性的尊严,不顾一切地追求认识的合理,而决不考虑任何人的脸色。

他一生都努力避免直接卷入任何行政事务,公开宣称:

“真正坚持宣扬正义的人只能过平民生活,而绝对不能参政。

”从政必须争取别人的支持,而有权势的人和多数人的看法并不一定是对的,所以政治家表达的往往不是正确的认识。

在同一个叫波鲁斯的青年对话时,苏格拉底对比了学者寻求真知和政治家争取别人支持的不同,否定了有地位的人和多数人看法的权威。

波鲁斯说:

你已经被驳倒了,因为你的观点根本没有人相信。

你可以问问这里的所有人。

苏格拉底回答:

我不是政治家。

去年我受宗族的委托,不得不将一个问题交给公民大会表决。

我笑起来,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争取投票人的支持。

你现在想用雄辩家的办法来驳倒我。

在法庭上,雄辩家认为要是他们能找到许多有地位的证人支持他们的观点,而对方只有一个或没有证人,他们就赢了。

但这样的办法对于寻求真知毫无作用,因为许多有地位的人也会支持错误的看法。

现在所有人,不论是雅典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支持你。

而我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反对你的观点。

但我认为正确的讨论方法是不管所有其他人,只要能使我的辩论对手一个人同意我的观点,我就得胜了。

对你来说也是一样,你要取胜,就要使我这个孤独的反对者同意你的看法。

现在你是不是愿意接受这样的考验,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在波鲁斯表示同意后,两人一问一答。

苏格拉底不断指出波鲁斯对话中的逻辑漏洞,直到那个年轻人放弃自己的看法,同意苏格拉底的观点。

  孔子从事教育是为了维护旧的统治秩序。

他把传统道德说成是神圣完美的,因而在教学中只讲有利于维护传统伦理的话,有时甚至歪曲事实为传统道德辩护。

而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他从事教育是为了和人们一起追求正确的认识。

因而他在教学中只看认识是否合理,而不承认任何权威,要求大家都讲真话,毫不留情地批判一切假话和错话。

  春秋时期,传统宗法制度已经受到严重破坏,而且继续衰落。

孔子宣称上天将宗法制道德赋予了他,他本人是这种完美道德的化身,自称“天生德于予”。

他甚至说自己是上天选定的传播传统道德文化的唯一使者,要是他遇害死去,后人对完美的道德文化将一无所知。

上天道德使者的教导当然是金科玉律。

他自称“诲人不倦”。

这既表现出他为自己的使命而顽强努力,也说明他认为自己的观点一贯正确。

  而苏格拉底绝不认为自己是真理的拥有者。

他的名言是: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他一次又一次向辩论对手表示,他跟人辩论不但是要审查别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审查自己的认识,因为他担心自己的推理有错误。

我们还经常看到,在讨论结束时,苏格拉底公开承认,他们寻求某种认识的努力失败了。

例如在一次长时间的讨论之后,他说,我一向很自卑,看来这是对的。

现在我已经完全失败了。

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讨论,却不能认识什么是“节制”或“智慧”。

苏格拉底当时是很受尊重的思想家,有许多崇拜者,但他十分谦虚。

本文第一部分引述的对话反映了他的一贯态度。

他说,他不断向学生和其他人提问题,并不是因为他知道答案,而是因为他自己也不明白,因而希望大家和他一起去追求智慧,追求真知。

  孔子宣称自己是上天选定向人间传播完美道德的唯一使者。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人们探讨和学习的知识,而他并不知道答案。

因此两人对学生的态度非常不同。

孔子称学生为“小子”,师生间有明显的尊卑之别。

孔子对学生讲授使用的是不容商量的教训口吻:

某某,我现在教你,你知道吗:

“由,诲女,知之乎?

”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够恭敬,孔子会大发脾气。

宰予在孔子门下学习的时候,有一次白天偷懒睡觉。

孔子生气地骂他是没法雕凿的腐烂木头,是没法粉饰的粪土之墙: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腐烂的木头永远不能成器,粪土之墙永远不会被人接受。

不论孔子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反感,作为一个教师,用这么粗鲁的语言从根本上否定学生有成才的希望,恐怕是不妥当的。

因为孔子认为自己绝对比学生高明,所以他会点着名说这个学生愚蠢,哪个学生迟钝,另外一些学生心术不正和粗俗: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这么尖刻的指责难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这类事情在苏格拉底和学生之间是不会发生的。

就像在第一部分引述的对话中那样,苏格拉底常常称学生为“朋友”。

在探讨各种问题的交谈里,他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寻求知识的伙伴。

苏格拉底会提出尖锐的问题,但那是针对学生的观点,而不是针对学生个人。

另外,学生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向苏格拉底提出问题。

有一次,一位从非洲来的学生试图用从前苏格拉底盘问他的方式盘问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不但没有躲闪回避,而且有意把这次由学生挑起的辩论搞得使在场得所有人都得到帮助。

  上文引用的材料说明,孔子对学生只是进行教训,而不愿跟他们争论。

他认为跟人争论是有失尊严的:

“君子矜而不争”。

他自称是上天选定的道德权威,因而极力保持仪表的威严。

他认为态度严肃才能有威仪:

“君子不重则不威”。

他认为衣着要认真,眼睛观望也要表现出尊严,总之要注意一切外貌细节,使别人见到就产生敬畏之心: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他在学生面前和各种场合一举一动都极为讲究,丝毫不肯迁就。

要是认为座位设歪了一点,他就拒绝坐下:

“席不正不坐。

”吃饭时他保持一言不发:

“食不语”。

因而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严肃,学生们把孔子看作一个严厉和令人敬畏的教师: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苏格拉底从来不说自己是权威,他只是知识的热爱者和追求者。

他不需要外表的威仪,他是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赢得人们的尊重。

他经常跟学生一边吃饭、一边喝酒、一边讨论学术问题。

他的谈话总是十分幽默。

根据学生的回忆,苏格拉底常常通过开玩笑讲述道德问题。

这一切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融洽,使他们讨论的气氛十分活跃。

没有礼节上的拘束有利于减少思想上的拘束,教学气氛的活跃反映了师生思维的活跃。

  前面三个部分指出了苏格拉底和孔子教学方法的三个主要区别。

本文的目的不是赞美苏格拉底,他的教学法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

在古雅典的民主制度下,所有公民一律平等。

这是苏格拉底用平等态度对待学生的根本原因。

雅典公民需要雄辩的口才参与城邦政治和为自己争权益,因而出现了一批研究和讲授辩论术的“智者”,把说理和争辩的技巧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们无原则的诡辩,但吸收和发展了他们许多观点和技巧,成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应该指出,一些研究者夸大了苏格拉底的成就。

在柏拉图早期著作的记载中,并非每次苏格拉底运用问答法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一些推论也有逻辑漏洞。

尽管如此,苏格拉底教学法对以后西方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在他把美德当作知识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展起具有高度思辨性的伦理学;在他主张用理性审查一切的基础上,发展起坚持独立思考的批判意识;在他要求思维每一步都清楚合理的基础上,发展起追求认识精确严密的科学精神;在他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基础上,发展起启发式教学的发现法。

  本文的目的也不是贬低孔子。

笔者并没有全面讨论孔子的教学法,只是比较它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不同。

事实上,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使命感很强的教育家。

在现代西方教育科学传入之前,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和按时复习等一直是中国绝大部分优秀教育家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社会,孔子的理想是维护和加强宗法等级制度。

这决定他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不同。

孔子是在教学中实践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

  但是,时代变了。

现在中国人民也在建设一个民主的社会,所以有必要考虑我们传统文化与民主社会传统的差别。

教师不能用专制式的灌输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不能用限制理性思维的办法教导学生追求真理,不能用自以为高学生一等的态度来宣扬社会平等。

因此我把苏格拉底和孔子教学方式的几点不同整理出来,希望学者们加以思考。

中华美德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