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75048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剖析.ppt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目录,1.柏拉图生平与著作,2.柏拉图哲学,2.1.理念论,2.2回忆说,2.3对理念论的修正,2.4政治哲学,柏拉图Plato,一、柏拉图生平,出身雅典贵族,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大约二十岁时,开始追随苏格拉底。

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离雅典避难,后到各地游历。

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学园(Academy)。

前390、367、361年,出游大希腊。

第一次到达叙拉古,欲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最终未能成功,反被卖做奴隶,后由朋友赎回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雅典学园,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哲学的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图哲学的。

波普尔,欧洲哲学传统最可信赖的一般特征是,它是由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所构成的。

我这样说并不是指学者们充满疑虑地从他的著作中所抽引出来的那种系统的思想图式。

我是指那些散见于这些著作中的、由一般观念所构成的思想财富。

他的个人天赋,他在那个伟大的文明时期广泛体验的各种机会,他的那些尚未由过分的系统化所僵化的理智传统的遗产,使得他的著作成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怀特海,柏拉图的对话传统上分为三组,分别对应于假定的写作顺序:

早期对话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

申辩、克力托、欧绪弗洛卡尔德米、拉凯斯、吕西斯、小希庇亚欧绪德谟、高尔吉亚、普罗泰戈拉大希庇亚、伊安、美涅克塞努、国家篇卷一早期中期过渡:

美诺篇,中期对话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

克拉底鲁、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斐多、斐德罗、国家卷二至卷十、会饮晚期对话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

克里底亚、法律、斐莱布、政治家、智者和蒂迈欧不成文学说(unwrittenworks),著作译著Plato:

CompleteWorks,JohnM.Cooper,D.S.Hutchinson(Author,Editor),HackettPublishingCompany(1997)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斐多:

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华夏出版社,2003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注,商务书馆,1982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导读类柏拉图与理想国,(美)N.帕帕斯著;朱清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解读柏拉图英汉对照,安娜斯(Annas,J.)著,高峰枫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一)理念论

(二)回忆说(三)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四)政治哲学,柏拉图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

两个世界必须被区分开是在(being),永远不变理性的对象变,且永远不是“是在”感觉的对象前者是真正实在的世界,理念世界,是概念性知识的对象后者是相对现实性的世界,生成毁灭着的世界,它是感觉能力的对象理念是非物质的形式,不可能在空间或物质中出现,只是自身纯粹存在。

一种理性主义知识论必须以非物质论的形而上学为前提,

(一)理念论,“理念”(Idea,Form)源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理念的多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1、理念如何派生事物,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

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

二是“摹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其它事物亦同样。

”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日喻,“日喻”即太阳之喻。

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

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

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

“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

线喻,可见世界可知世界,影像意见(经验事物)科学知识对象本原,想象相信推理理智直观,2、洞穴之喻,洞穴之喻说明我们对可感世界的知识和对理念洞见之间的关系。

在洞穴中,囚徒手脚被绑,背对洞口,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身后有把火,在火与囚徒之间,各种物体被从这边运送到那边,从而在囚徒面朝的洞壁上投射移动的影子。

囚徒认为这些移动的影子就是实在。

如果有个囚徒获得自由,能转身看见投射出这些影子的物体时,他才发现他以前认为实在的东西只不过是真实物体的影像。

如果这个囚徒进而再走出洞穴,朝向日光,瞥见太阳的话,那他会大为震惊,当他回到洞穴去告诉其他人他所看见的东西,只能看到洞壁上移动影子的其他囚徒却不相信他的话。

这个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主要观点。

选自理想国第七卷,苏:

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

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

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

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

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格:

我看见了。

苏:

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

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格:

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苏:

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

你且说说看,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们的什么呢?

格:

如果他们一辈子头颈被限制了不能转动,他们又怎样能看到别的什么呢?

苏:

那么,后面路上人举着过去的东西,除了它们的阴影而外,囚徒们能看到它们别的什么吗?

格:

当然不能。

苏:

那么,如果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不认为,他们会断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是在讲真物本身吗?

格:

必定如此。

苏:

又,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声音,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你不认为,囚徒们会断定,这是他们对面洞壁上移动的阴影发出的吗?

格:

他们一定会这样断定的。

苏:

因此无疑,这种人不会想到,上述事物除阴影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实在。

格:

无疑的。

苏:

那么,请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被解除禁锢,矫正迷误,你认为这时他们会怎样呢?

如果真的发生如下的事情:

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你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

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缭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

如果有人告诉他,说他过去惯常看到的全然是虚假,如今他由于被扭向了比较真实的器物,比较地接近了实在,所见比较真实了,你认为他听了这话会说些什么呢?

如果再有人把墙头上过去的每一器物指给他看,并且逼他说出那是些什么,你不认为,这时他会不知说什么是好,并且认为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所看到的实物更真实吗?

格:

更真实得多呀!

苏:

如果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会转身走开,仍旧逃向那些他能够看清而且确实认为比人家所指示的实物还更清楚更实在的影像的。

不是吗?

格:

会这样的。

苏:

再说,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他会觉得这样被强迫着走很痛苦,并且感到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串,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的。

你不认为会这样吗?

格:

噢,的确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见的。

苏:

因此我认为,要他能在洞穴外面的高处看得见东西,大概需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

首先大概看阴影是最容易,其次要数看人和其他东西在水中的倒影容易,再次是看东西本身;经过这些之后他大概会觉得在夜里观察天象和天空本身,看月光和星光,比白天看太阳和太阳光容易。

格:

当然啰。

苏:

这样一来,我认为,他大概终于就能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看见它的真相了,就可以不必通过水中的倒影或影像,或任何其他媒介中显示出的影像看它了,就可以在它本来的地方就其本身看见其本相了。

格:

这是一定的。

苏:

接着他大概对此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

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

格:

显然,他大概会接着得出这样的结论。

苏:

如果他回想自己当初的穴居、那个时候的智力水平,以及禁锢中的伙伴们,你不认为,他会庆幸自己的这一变迁,而替伙伴们遗憾吗?

格:

确实会的。

苏:

如果囚徒们之间曾有过某种选举,也有人在其中赢得过尊荣,而那些敏于辨别而且最能记住过往影像的惯常次序,因而最能预言后面还有什么影像会跟上来的人还得到过奖励,你认为这个既已解放了的人他会再热衷于这种奖赏吗?

对那些受到囚徒们尊重并成了他们领袖的人,他会心怀嫉妒,和他们争夺那里的权力地位吗?

或者,还是会像荷马所说的那样,他宁愿活在人世上做一个穷人的奴隶,受苦受难,也不愿和囚徒们有共同意见,再过他们那种生活呢?

格:

我想,他会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生活的。

苏:

如果他又回到地穴中坐在他原来的位置上,你认为会怎么样呢?

他由于突然地离开阳光走进地穴,他的眼睛不会因黑暗而变得什么也看不见吗?

格:

一定是这样的。

苏:

这时他的视力还很模糊,还没来得及习惯于黑暗再习惯于黑暗所需的时间也不会是很短的。

如果有人趁这时就要他和那些始终禁锢在地穴中的人们较量一下评价影像,他不会遭到笑话吗?

人家不会说他到上面去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不会说甚至连起一个往上去的念头都是不值得的吗?

要是把那个打算释放他们并把他们带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杀掉是可以的话,他们不会杀掉他吗?

格:

他们一定会的。

苏:

亲爱的格劳孔,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儿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把地穴囚室比喻成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成太阳的能力。

如果你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想起来,你就领会对了我的这一解释了,既然你急于要听我的解释。

至于这一解释本身是不是对,这是只有神知道的。

洞穴之喻说明我们如何能在知识等级中,从猜测上升到洞见从影子世界上升到白天的光线最后看见太阳自身。

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仅仅是本体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而且也是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

可感事物和我们的大部分意见都是易变和不完善的。

我们对它们的知识也是不完善的。

只有对理念的知识,认识是客观的,因为理念自身完美不变。

3、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综合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哲学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即现象。

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柏拉图强调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

例如,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二)回忆说,通过考察人在理念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地位来说明知识论。

个体灵魂如何与理念发生接触的问题。

灵魂,真正的人,在人的肉体出生前就存在,在肉体消亡后也依然存在。

人既是理念世界的产物,也是感知世界的产物:

人的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于感知世界。

因此,既有灵魂又有肉体的人就栖居在这两个世界中。

但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真实部分在于灵魂。

我们所说的生活是指灵魂化身为肉体而存在的时期。

从这个意义说,灵魂跳水进入感知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出生。

它以肉体形式呈现,但一段时间后它又从肉体中释放出来回到理念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死亡。

灵魂在水下的时间就是所谓的生活。

以此为基础,柏拉图的知识论认为:

在人的前世,灵魂居住在理念世界,能直接看到理念。

但是,当灵魂以肉体形式呈现时(出生)它就忘记了先前所知的一切。

但是在生活过程中,它又回忆起以前所知道的东西。

看见现实中不完美的圆能唤醒早期它对圆的理念的洞见。

因此,所有的学习,从生到死,都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当我们看见可感世界中不完美和易消失的圆时,就会回忆起圆的理念。

学习就是重新发现,重新认出藏在可感事物背后的理念。

但这种再认识并不容易。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回忆起可变的感知事物背后的理念。

许多人都陷于认识论的黑暗中。

他们无法冲破未经证实的意见和表面的感觉经验,无法到达真实的知识。

在这一尘世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察觉到可感现象背后的理念。

柏拉图是个悲观论者,因为他认为对理念的清晰洞见需要良好的才能和艰苦的训练:

只有经过挑选的少数人才能接近真理。

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

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

换句话说,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来源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在感觉之先,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

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

(三)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柏拉图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具有本体论、目的论和逻辑学三重意义。

本体论上,理念代表真正的存在,即自在之物。

每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只有通过理念存在于其中,或者通过它对理念的分有。

因此,理念就象一与多相对立;多是可变的,而一总是保持原样。

此外,理念还具有一种目的论或范型的意义。

一切生成,包括人的行为,都有其处于某一存在的终点和目的。

理念就像艺术家头脑中的理想形象,他努力要赋予这个理想形象以物质的形式,就此,理念就有原因和推动力的意思,使世界的事物成其所是。

逻辑学方面,理念使我们能给万物的混沌以秩序,去辨认类似者,区别不同者,在多中领悟一。

对理念论的反思,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所以虽然按理念论所说,每类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理念作为存在的根据,但是对树、火、人等自然物是否存在理念的问题,他却犹疑不决;对头发、污泥、秽物等低下事物,他更是决口否认有同名的理念存在。

然而这样一来,势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论前提。

于是,柏拉图对这个引起他不安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

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这是柏拉图坚定不移的信念。

至于怎样分有,柏拉图承认,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式,即或是整体分有或是部分分有。

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困难,因为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一完整性。

如果一个理念整个地被许多同名事物分有,那就等于说一个理念同时整个地存在于许多个别事物中,这样就导致了理念同其自身的分裂,破坏了自身单一性。

如果事物分有理念的一部分,那就破坏了理念的完整性,把同一理念肢解成很多部分了。

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

在分有说遇到困难时,柏拉图又以摹仿说辩解。

所谓万物摹仿理念,无非是说它们被造得类似理念。

但是,如果个别事物类似理念,理念也就类似个别事物。

它们之间之所以类似(即有共同性),只能是由于分有了同一个理念的结果。

如此类推,第一个理念和事物类似是共同分有了第二个理念,而事物、第一理念和第二理念之间的类似还得靠分有第三理念。

所以,如果理念与分有它的事物类似,就会引出新的理念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第三者论证),第四,关于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

通过上述三个反思,柏拉图虽然已感到把理念分离出来作为独立存在困难重重”,但他敏锐地指出,这些困难还不是最大的,真正“骇人听闻”的“巨大困难”是由此产生的两个严重后果。

因为如果分有说和摹仿说都不成立,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的联系就会割断,就会推出两个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

首先,“美本身、善本身及其它我们认为自身存在的理念,是不为我们所认知的。

”本来是作为认识对象而设立的东西现在由于各处一域竟然无法认识,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如果神是最完美的主人,具有最精确的知识,那么,他作为主人不能统治我们,他的知识不涉及我们或我们世界的任何事情。

我们的权威不能伸展到神,我们的知识也不能知道神圣的事物。

如此推论,神不是我们的主人,不知道人类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注意到这些及类似的困难,便否认有事物的形式(即理念),不承认每个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总是同一的、决定性的形式,那么他的理智将无处落脚。

他将完全毁坏进行诡辩的能力。

产生矛盾的根源不在理念自身的分离,而在于对理念特性的认识,因此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加强思维训练,重新认识理念的特性及其关系。

“我觉得这是由于你没有充足的预备训练而努力定义美、公正、善及所有其它形式的缘故。

应趁着年轻,用一门看起来毫无用处,被许多人称作市井闲谈的技艺来训练和培养自己”。

(四)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

他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构成,正义的人必须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

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

所以,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

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公民们,你们是手足般的兄弟,然而神选你们的所用的材料却大不相同。

你们有的人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这些人是神用金子造的,所以他们享有最高的荣誉;有些人是用银子造的,所以他们成为辅助人员;还有些人是用铜和铁造的,这些人只有去做农夫和工匠。

一般情况下,这种划分会毫无变化地传至下一代,但因为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所以金质的父母有时会生出银质的儿子,而银质的父母有时也会生出金质的儿子。

神声称倘若金质或银质父母生出铜质或铁质的儿子,那么自然就要进行等级互换了,而统治者绝对不应该因为子女的等级下降,成为农民或工匠而眷顾怜惘他们。

这种情况正像其他人可能在工匠、农夫中得到提升,变成保卫者和辅助人员一样。

一句话,我们要遵奉神的旨意,绝不允许铜质或铁质的人掌握政权,否则国家将会灭亡。

如果三个阶层各自具备自己的德性,各司其职,不相僭越,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便是不正义为了培养前两个阶层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主张实行平均主义式的“共产主义原则”,让他们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

还要实行优生优育,按照不同年龄进行严格的不同科目的教育,儿童时开始接受美育、体育、智育和德育的训练,最初学习音乐和健康的学说,同时进行体育锻炼,智育训练经历由低到高、从意见到知识的步骤,先学数学和天文学,最后是哲学(辩证法)。

至于如何实现这个方案的问题,柏拉图的答案是:

“除非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利,或者城邦中拥有权力的人,由于某种奇迹,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中的罪恶将永远不会停止”。

简言之,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

柏拉图把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称为“贤人政体”,亦是最好的政体“哲学家是最高尚的人,是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是最好的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思考题,一、如何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

你认为理念论会遇到的最大的责难是什么?

二、柏拉图说:

“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