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575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docx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知识点解读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

奥尔波特: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

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

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1客观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主观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

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

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

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

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

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

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1、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1自由意志----决定论

2理性----非理性

3整体说----原素说

4素质论----环境论

5主观性----客观性

6主动性----反应性

7稳态---异态

8可知性---不可知性

9可改变---不改变

2、人格心理学研究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1观察与描述:

研究者观察与描述有关心理现象和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

2理论与假设:

研究者对观察到的现象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的理论,并通过推论作出假设

3检验:

研究者运用操作性德研究方法来检验假设以支持或反对理论

3、分析比较人格心理学三种主要研究途径

㈠临床研究

亦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的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优点:

1 个案研究注重细节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动的指点

2 个案研究一般在被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中进行,避免了人为控制,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度

3 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源,进而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和观察

4 个案研究以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为其特色

缺点:

①以特殊个体为研究对象,强于质的综合判断,弱于量的分析比较,难以直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②缺乏客观性,结果很难让他人进行重复和验证

③个案研究的数据常常来自被试的回忆报告这种信息的可靠性很难保证

㈡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进行测量并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相关研究方法起源于英国学者高尔顿

优点:

①省时省力,短时间之内可获得大量数据结论有更好的推广性

②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线索

③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况减少人为性

④可以研究一些伦理上或法律上无法控制或操纵的变量

缺点:

①被试报告的真实性受怀疑

②不能做出有效的因果推理

㈢实验研究

通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的结论

实验研究传统源于冯特、艾宾浩斯、巴甫洛夫

优点:

实验研究不依赖自我报告材料力求客观性,对变量的严格控制能够操纵变量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

缺点:

①实验情景本身限制使得研究结果外部效度不高

3实验研究一次只能操纵某个或几个变量难以全面把握纷繁复杂的人格现象

第三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1、如何分析无意识及其作用?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使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是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但对个人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

1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被意识到,包括包括早期被压抑的愿望。

2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3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

无意识特点

无矛盾性、无时间性、无是非性、非现实性、最具活动和能量

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前意识与意识之间有界限可逾越,因而之间内容转换非常容易但是无意识进入有意识很难。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支配个体行为的主题,是精神生活的普遍基础。

2、评述F的三因素人格结构模型

F认为心理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我之间的关系:

交互作用,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的表达出来,健康的人格中三种结构的作用是均衡的,协调的。

精神分析的宗旨就是要确保哪里由本我哪里就有自我,人的一切行为是人格内部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

3、评述F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口唇期:

人从出生到一岁的人格发展处于口唇期,处于该时期,口腔部分是能够引起他快乐的主要部位,即性感带,而口腔部分的满足与否便会成为形成他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2)肛门期:

一岁到三岁左右的儿童性感带逐渐转移到能产生排便快感的肛门附近,人格发展进入肛门期。

随着身体的成长,儿童逐渐对周围的人产生认知、辨识、反应的能力。

3)性器期:

三到五岁的儿童进入性器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已经有了对性别的初步认识,在不同性别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这一时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男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和“阉割焦虑”,以及女童的“奥列屈拉情结”和“阴茎妒羡”。

4)潜伏期:

六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进入平稳而安静的潜伏期。

此时的儿童仍然对家庭有所依赖,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格组织已经发展的较为复杂,所以这种在家庭中的关系,就自然前一到学校的生活中。

5)两性期:

大约从12岁以后,儿童开始进入两性期。

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荷尔蒙及其他生理方面的发展,开始具有生育能力,攻击和性本能变得活跃。

两性期的人格发展是将前面阶段的发展趋势加以扩展,并且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奠定成人的行为模式。

4、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和不足

优点:

①F在人格及其变态心理学这个前人所忽视的领域中进行来开创性的研究建立起现在心理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

②提出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对人格心理学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意识与无意识、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冲突与防御机制、性心理与人格发展等)

③弗洛伊德体系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有重要的贡献,开创了人格心理研究的临床法传统

缺点:

①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问题上,F体系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而贬低意识过程。

②F把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当成是人的行为和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分扩大了本能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

③F概念理论与假设往往是不精确的和缺乏操作性的,因而难以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加以验证。

④F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心理现象的材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特别是健康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与研究。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名词解释

创造性自我:

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使得个体可供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议其独特的生活风格。

个人潜意识:

是无意识的表层,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了的经验,还有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界面的经验。

集体潜意识:

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淀物,是对外在世界作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

原型:

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自我同一性:

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基本焦虑:

一种独自面对严重问题且完全无助的感受。

1、阐述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阿德勒强调社会动机及意识思考,而非本能的性冲突或无意识过程。

人性观:

a)人是理性的

b)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

c)人的社会性,先天具有合群的倾向

人格理论要点:

自卑感与补偿:

①自卑感而非性本能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推动个体获取成就的主要动力,一个人的自卑感越强烈,其追求优越的动机也就会越强烈。

②自卑感之所以能成为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力,原因之一是人们存在的一种补偿机制

③自卑感具有双重作用,自卑感人人都有,它可以导致神经症,也可以产生成就的动力。

追求优越与生活风格:

①优越就是个体完美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追求优越就是个体通过努力奋斗去实现完美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从而获得完美的生活。

②追求优越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是先天遗传的,是推动个体发展的普遍动力。

③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每个人由于生活处境、自身特点不同,所追求优越的方式也会不同,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各具特色的生活风格。

4五岁左右,生活风格已基本定型

5个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通过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从而了解个体的独特自我、本质和本性

创造性自我:

①创造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它使得个体在可供选择的生活风格和追求目标之间进行选择。

②创造性自我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社会兴趣:

是指个体觉知打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人在本性是具有天生的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要求,即社会兴趣。

根据社会兴趣的程度分为四种类型:

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2、阐述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格动力

①人格的动力是心理能(或心理能量),荣格也将其称为力必多,荣格将力必多定义为一般生物的生命能量。

它从个人身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产生,为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能源

②心灵是相对封闭的系统

③人格系统中的能量分配是由两条原理决定的:

等值原理、熵原理

人格结构:

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称为心灵,它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主要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

①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

②个体潜意识是无意识的表层,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曾经被意识但又被压抑的经验,或在一开始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在个人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对个人生活至关重要的特性,荣格称之为情结。

4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5还提出了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性等概念。

人格发展:

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的心灵和潜意识内容融洽地结合为一体的过程,达到个性化。

分为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早年期。

人格类型:

两种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态度:

内倾和外倾。

人们认识世界的四种基本机能:

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

第五章行为主义

名字解释

操作性条反射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它无条件刺激引发,自发产生。

强化:

是指一种刺激情境中动物的某种反应后果有使该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提高的作用。

1、阐述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刺激反应)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格是习得的,只要同时具备了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四四个要素,学习就会发生。

人格发展:

①人格发展的本质是通过既存的内驱力降低机制,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不断增多。

②行为的改变是以新的奖赏代替旧的奖赏的结果。

4四种早期的社会情景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即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

喂食训练、大小便训练、早期性教育、愤怒—焦虑冲突。

人格适应:

①冲突:

适应不良的重要特征。

大多数冲突是潜意识的。

②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相容的反应趋。

向相互竞争时,冲突出现。

③多拉德和米勒区分了四种冲突类型:

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挫折—攻击假说:

①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这种攻击行为因挫折的强度、范围、以前受挫折的频度、可能受到的惩罚的程度而不同。

②对挫折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情绪性反应;另一类是理智性反应。

学习的四要素: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格是习得的,而学习是由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四个要素构成的。

学习的实质:

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

 

第六章人本主义

名词解释

自我实现:

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作用的过程。

对一个人来所,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的成为了自己,更完善了潜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心,成为了更完善的人。

现象场:

每人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时变动的经验世界,在任何时间里个体所知晓的或意识到的那部分经验被成为现象场。

Q类分析法:

把一套描述自我特征的卡片按等级进行分类以了解自我特征的方法

1.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不是与性本能引起的,他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机理论,即需要的层次理论。

他把需要分为两类:

低级生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是有层次的,从下依次上升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一般说来,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级需要会出现

②一种需要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继而主导这个人,其结果是他不断为各种需要所推动,但也有例外。

③人类需要由低到高的发展好似一个连续的,重叠的和波浪式的向前推进的过程

5越是高级的需要越为人类所独有,高级需要是特提发育中较迟的产物。

6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理需要也就越不迫切其满足也就能长久的推迟

7生活在高需要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长的寿命,更健康。

8高级需要的满足更有价值,能人人产生过更深刻的幸福感。

9高级需要的满足需要更多的条件。

10需要层次越高,爱的趋向范围越广,社会价值越大,自私心越小。

评价

贡献:

①马斯洛的心理学体系是以人性善论为特征的。

②马斯洛敢于研究被前人所忽视或排斥的心理学对象。

缺陷:

①缺少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②概念上有一定的模糊性

2.评述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

在个人现象场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或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它代表个体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和一致性的模式。

自我概念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个人对自己的对他人关系的,对环境的知觉及其相关评价。

人格动力:

没人都有一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的动力,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们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需要层次归入人的动机中。

人格发展:

人格适应:

自我与经验的关系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

自我与经验一致的区域、自我中尚未被证实的部分、与自我不相符的实际表现。

评价:

贡献:

1从人本主义出发,为探讨个性的本质开辟了新领域,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

2将他的理论应用到心理治疗中,开创个人中心疗法,其影响持续至今。

她注重治疗过程中的科学化,把人对主观经验的整体描述通过Q分类技术,变成可测量可操作的,这是他在方法上的贡献。

3在教育中倡导一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不足:

1过分夸大人的主观经验作用,使他理论带有主观唯心色彩,最终走向神秘义

2他脱离人的社会性来孤立和看待人的本质和个性,把个性抽象化,忽视理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性形成发展的决定作用。

3强调自我为中心,过分夸大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和自我设计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试分析机能完善者的特征及形成

特征:

对任何经验都开放,自我与经验相协调,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无条件的自我关怀,与他人和睦相处

形成:

关键是自我与经验的协调一致,如果自我与经验之间出现失调,这个人就会出现不完全的适应状况,个体所知觉的威胁也越多,就越有可能否认和歪曲事实。

第七章特质论

特质:

广泛持久相对稳定的用于推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特点

1.特质理论家们是如何对特质进行分类的?

如何理解特质之间的关系?

奥尔波特:

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个人特质又改称为个人倾向,分为:

首要倾向、中心倾向、次要倾向

首要倾向:

也叫显著特质,表现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的渗透性极强,几乎所有的行动均受此特质的影响。

中心倾向:

也叫核心特质,是指普遍性与渗透性略弱于首要倾向的重要人格特征

次要倾向:

代表那些最不显著,最不具概括化性与一致性、渗透性最弱的特征。

卡特尔: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

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某一社会中各成员所共有的特征。

个别特质:

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特征。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

彼此相关联的可以观察到的特质,不是一种那个解释性概念。

根源特质:

行为的内在根源,他们是个体人格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支配个人的一贯行为。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

由遗传的、身体内部条件构成的特质。

环境特质:

源于环境与后天经验的特质。

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

决定个体如何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特质

气质特质:

人们存在着遗传决定的特性,它决定人的一般风度

动力特质:

个性结构镇南关那些使人趋向于某一风格的行为动力是一种积极成分

2.简述卡特尔的特质因素分析法

①基本要点是相关概念,假如两种食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一事物变化时另一物也发生变化,说明两者是相关的,两变量一起变化的越大,他们之间的相关越高,其关系在统计上用相关系数表示。

②本质是通过统计处理,从大量的相关变量中抽取出最基本的因素。

③资料来源:

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客观测验数据。

2、简述大五人格模型

大五人格包括外倾性:

也称外向性,指人们活动能量的强度与数量。

宜人性:

也叫随和性,是测量人际关系的维度,她意指人际交互作用的特征,这种相互作用是指个人的人际喜好由同情到憎恨的一个连续区。

尽责性:

也称谨慎性,这个维度是指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

该维度上的分数用来评估组织能力,持久性,控制能力,动机谁ing在目标指向行为中的作用。

神经质:

或称情绪稳定性,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情绪调控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

开放性:

也称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

基本特点:

①大五因素结构提供了一套高度验证的维度,它以简洁的方式广泛地描述了现象学中的个体差异。

②不同的人格定义导致不同的选词标准。

③大五模型中的5个因素的重要性和验证性不等同,前三个因素(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比后两个因素(神经质、开放性)更重要,更易检验。

④大五模型的每一个因素不是由单纯分离的特质变量所组成。

⑤人格属性的分类须包括其意义的平行和垂直特征。

平行特征指的是在同一层次上属性之间相似的程度。

垂直特征指的是属性之间的层次关系。

⑥大五模型仅是人格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开始,它不是人格理论,它描述的现象型人格属性仍需要基因型理论予以解释。

第八章认知学派

名词解释

构念:

是一种思想、观点、看法,人们用它来解释自己的经验。

一个构念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利用这些理论预测现实。

认知方式:

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的人格倾向或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场独立——场依存:

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要依靠外部参照还是内在自我参照的两种对立的认知倾向

控制点:

也称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

观察学习:

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自我效能:

个体对自己能成功表现某种行为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预期或主观评估

图式:

一种有助于人们知觉、组织、处理并利用信息的假设性认知结构

原型:

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1、阐述凯利关于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与推论

基本假设:

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组成的复杂系统。

个体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的方式的不同上。

推论:

1结构推论:

指一个人通过对时间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个人建构是在重复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个性推论:

指人们在事件结构上的互补相同。

个别差异是由人们按照自己的建构来看待周围世界之故。

3组织推论:

为了预测事件个体会发展出一个包含各种有序的独特的建构群。

个人建构是一个有组织有层次的系统。

4二分推论:

指个人建构系统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构所组成,所有的建构都具有两极性即相似极和相异极

5选择推论:

个人在二分建构中做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

6范围推论:

一个建构指使用于推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

7经验推论:

个人建构系统对着个人连续对时间所作的解释而改变。

实际经验的建构对个人的建构系统得以验证和修正。

8调节推论:

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会受限于该建构的通透性。

某些建构比另一些更具渗透性。

9片段推论:

个人可以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不关联的建构系统。

尝试建立新的建构是回出现反常行为,但是人的行为基本是一致的。

10共同推论:

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建构的程度,代表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里过程相似。

2、阐述罗特的行为预测论

1更关注一个有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个特殊社会情景时,将如何进行行为选择。

2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他认为它能带来的回报有多大和成功的可能性大小。

3人类一基本特征是会思维和预期,人的行为不仅是由行为后的强化所决定,还取决于人们对所选择行为将来强化的预期。

4四基础概念:

行为潜能、预期、强化价值、心理情境。

3、评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在观察学习中,人不是机械模仿,而是有积极思考,最终习得的行为也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观察学习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

第二个阶段是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储存。

第三阶段是动作在线过程,即记忆行为的转变。

第四阶段是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强化的作用。

在观察学习中,看到某行为受到奖励后,观察者表现出该行为也随之增加,像是自己获得强化一样,当他们看到某行为受到惩罚后,他相应的行为也会减少,像是自己受惩罚一样,这抓奶哥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强化。

评价:

1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形成的作用。

2班杜拉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