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2650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

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答题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

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

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

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B.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2.表1

孔子

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老子

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疆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墨子

倡导“兼爱”“非攻”

孙膑

强调“乐兵者亡”

表1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简表。

这反映出当时

A.民众渴求社会安定B.各派均反对争霸战争

C.诸子关注军事斗争D.诸子的主张渐趋一致

3.春秋时期史书《左传》曾有记载:

“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

观其恶也……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

这表明当时

A.天命观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B.利用天人感应思想巩固统治

C.社会秩序混乱促进神灵崇拜D.中国人文理性思想已然萌发

4.上天有四季,君王有四政,四政好像四季,类别相通。

轻赏是春季,重赏是夏季,惩罚

秋季,刑戮是冬季,赏赐刑罚不可以不具备,好像春夏秋冬不可以不具备。

以上反映的是

A.“独尊儒术”B.“三纲五常”C.“天人合一”D.“天人感应”

5.《春秋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作,成书于汉初。

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

由此可见,当时汉代

A.统治者赞同实行分封制B.儒学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D.孔子地位已被统治者神圣化

6.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B.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C.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D.传统儒家思想的革新

7.阳明心学反思程朱理学,旨在通过对心性的强调,使外在的天理内化为人的自然情感。

这一变化

A.解决了人欲泛滥的问题B.颠覆了人们对理的认识

C.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否定了知行合一的求理方法

8.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新经济形态未动摇专制主义的根基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在批判中继承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9.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内容为:

第一章“方田”(讲述了平面几何图

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二章“粟米”、第三章“哀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

问题)、第四章“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

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等。

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系统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B.体现了统治阶层的实际需要

C.形成中国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D.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10.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

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白居易继承了

A.汉赋手法夸张的特点B.《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C.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D.骈体文的绮丽风格

11.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具有表征社会身份的功能。

宋代文人画的主要收藏者不仅有官僚

士大夫,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富民。

这种情况反映了宋代

A.绘画艺术逐渐走向通俗化B.富民已经跻身士大夫阶层

C.文人士大夫阶层发展壮大D.经济发展促使社会阶层变化

12.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在士大夫阶层中逐渐流传。

如梁廷楠认为!

西方火炮,始

自明初,夹板舟,亦郑和予之。

”恭亲王奕䜣也说!

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有

关“西学中源”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代表顽固派的思想主张B.为学习西方提供理论依据

C.认为中学始终优于西学D.与“中体西用”根本对立

13.如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时间

人物

著作

简介

1839

林则徐

《四洲志》

叙述了四大洲30多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

1842

魏源

《海国图志》

叙述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5

姚莹

《康輶纪行》

阐述英法历史,各国入藏交通及各宗教源流等,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1849

徐继畲

《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蕴含的思想理念危及清政府统治

C.冲击了传统“夷夏之防”观D.彻底抛弃了盲目自大的时代局限

14.梁启超《变法通议》: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俾斯麦)语人曰:

“三十年后,日本

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

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

矣”。

梁启超说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A.赞赏日本近代化成效B.对比中日双方学习西方的不同内容

C.肯定德国宰相的认识D.反思洋务弊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5.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把其作为表达经国济世之雄心的重要平台;严

复在《直报》上发表文章,着重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梁启超在《时务报》

上发表论文,系统宣传变法维新的理论。

这主要反映了

A.维新人士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方式

B.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主要中心

C.百日维新首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先河

D.维新派大力宣扬欧美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15.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

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

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据此可知,严复意在

A.鼓吹托古改制B.倡导科学救国

C.宣传变法图强D.支持“中体西用”

17.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说:

”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中体'应是对'西体'的限制,但'

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入们虽想把它限制在既定

的范围内,实际却很难如愿。

”材料旨在强调“中体西用”

A.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政治保守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8.著名历史学者王安庆指出,在西方文化的挑战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文化

出现了危机,于是探求伦理思想,从思想改革入手,这就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

这反映

出新文化运动

A.希望改造传统文化挽救民族危亡B.有贯通中西文化之倾向

C.积极应对西方挑战实现文化自强D.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19.1919年3月,北大学生发起讲演团活动,演讲的题目主要有“如何求幸福”、“赌博之

害”、“交友之益”、“家庭与社会”等。

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20.“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

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

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陈独秀的上述言论旨在

A.全面肯定孔子科学思想B.揭示旧道德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本质

C.谴责礼教的反民主本质D.提倡客观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1.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

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22.如表反映了

国别

代表

主张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

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

古罗马

盖尤斯

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荷兰

格劳秀斯

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

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英国

霍布斯

国家起源于契约。

德国

康德

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A.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B.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C.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D.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23.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

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

这表明古希腊

A.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B.宗教思想主宰政治生活

C.理性思维推动学科发展D.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

24.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主张“社会也

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该言论批评的文艺复兴的弊端是

A.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B.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

C.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D.过分强调个人读《圣经》

25.“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

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

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材料中的“这个时代”

A.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B.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教会权力D.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26.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

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

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

下去。

这一主张

A.利于理性主义的传播B.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C.为分权学说奠定基础D.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27.学者陈锐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忽视了宗教和道德问题,并带

上了贵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特点,之后的社会主义植根于平民阶层,并对启蒙运动和

18世纪文化开始进行反动。

据此,陈锐的观点表明

A.对理性主义过度追求致使思想禁锢B.抽离信仰和道德的理性缺乏了价值关怀

C.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排斥宗教信仰D.科学社会主义脱胎于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28.爱因斯坦在其著作《物理学的进化》中评价“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

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

爱因斯坦所说的“新的观点”指的是

A.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B.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C.研制成功了天文望远镜D.奠定经典力学的基础

29.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

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

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B.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

C.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D.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

30.在全球化3.0的环境下,地域、文化、技术、知识等一切因素都再不会成为分工的阻碍。

世界变得更小,个人却变得更强大。

任何人都可以是决定生产的主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全

球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来经营事业。

弗里德曼提出这个结论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世界的多极化B.经济的自由化

C.经济的体系化D.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发展

二.材料题(共2题,其中31题22分、32题18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

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影响明清小说发展的因素。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对此你有何认识?

(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

非否定。

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

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

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

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

……(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

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

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

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

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

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

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此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8分)

 

重庆市来凤中学校高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ADCC6—10DCADB11—15DBCDA

16—20CDABD21—25ACABD26—30ABACD

二、材料题

31、

(1)原因:

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社会矛盾尖锐;宋代教育的发展等。

(6分,任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特点:

阅读群体广泛(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4分)

因素:

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文艺本身的通俗化倾向等。

(6分,任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趋势:

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2分)

认识:

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4分)

32、

(1)矛盾:

托古改制时,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宣扬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但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

(4分)

原因:

西方思想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

(6分,任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态度:

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

(2分)

评价:

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启蒙和觉醒;有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6分,任三点(一分为二观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