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26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题库Word文件下载.docx

19、行为与感应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决策者行为、被雇佣者行为、消费者行为。

20、社会分工的前提:

各地生产的自然差异、交换的发展。

21、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并且一定的运输手段和商业贸易的存在是发展的前提。

经济地理学模拟11级

2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有:

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

23、区域划分的三种基本类型是:

均值区域、功能区域、行政区域。

24、经济区的组成要素:

经济中心、腹地范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

25、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有多种解释的理论视角,主要的有集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理论、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

26、区域产业按产业功能分类可分为:

新兴产业(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

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可分为:

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7、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点、线、网络、域面。

28、区域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

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关系通道、空间、结点。

29、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的要素取向)是成本取

向。

企业增长的战略有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企业

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

30、

和多样

实现扩张的方法包括接触扩张和等级扩张

、名词解释

1、单位运价递减率:

场站费用与距离的变化无关,则运输距离越长,每千米分摊的场站作业费用就越少,每千米的平均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增加不是按等比例增加,而是呈递减的趋势。

2、距离衰减律:

一般来说,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下降的趋势。

这里的距离除了指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外,还可以是文化、制度、信息、心理、动机等方面的差异。

3、折衷理论:

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利用的是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4、空间邻近效应:

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5、增长极:

就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

围绕特定的主导部门而发展起来的,并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的产业群;

泛指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

6、区域创新网络:

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7、劳动地域分工:

指一些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其它地区(或国家)专门生产另一些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

各地区(或国家)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流,满足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达到发挥地区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8、产品周期理论与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产品周期理论:

由弗农提出,以美国跨国公

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型,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得空间变化。

弗农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来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

把农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

(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他们以具有累积效果的循环方式运动。

即强调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

9、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

(1)极化作用:

指某一地点或地段,凭借自身优越地理位置的优势,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建立,不断地从周围地域甚至较远的地域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这种吸引的范围、内容和程度都随着增长极的发展而拓展,正是这种吸引力的作用,形成大量的外部投入,从而使极点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和自我发展能力迅速扩大,这个过程叫极化效应。

2)扩散作用:

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金、技术、

传导到广大腹地,促进腹地经济成长。

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人才、信息的流动,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

1

同时存在:

但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同,主导作用不同,经济发展的早期以集聚为主,后期以扩散为主。

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一定的惯性。

只有等到出现集聚不经济(或扩散不经济)时,才会受到遏制,并发生转化

10、

12、

13、

14、

模拟11级

3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扩散并不排除新的集中。

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

2)等级扩散:

沿着

(1)接触扩散:

由近及远,具有距离衰减效应。

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按区域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

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2)外部规模经济:

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由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

主要表现在工业专门化与地方专门化。

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

(1)横向一体化:

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市场份额的扩大。

(以实现规模经济)

(2)纵向一体化:

指企业向原有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

(1)乘数原理:

乘数表示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

在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与投资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2)加速原理:

投资是消费量或收入变动率的函数,消费量或收入变动率增长,投资将加速增长,反之,投资将加速减少。

投资变动的幅度大于消费量或收入的变动率。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1)主导产业:

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并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支配地位的产业

主导产业具有两大功能:

1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生产规模大,产品输

出量高,产品调出规模也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能承担起全国或全省地域分工的某一重大任务。

2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主导产业

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它是区域经济系统

中的主体和核心,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不

仅产值比重大,而且关联效应强,它的发

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并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层次演进。

2)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但其不同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或与其它区域同类产品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展区际分工的作用。

不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

15、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

(1)效率目标:

要求用可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即追求整个国民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宏观效益。

(2)公平目标:

要求用可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社会公平效果,即不断缩小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别。

(3)两者关系:

1近期:

相互消长。

更多的平等所增加的好处

是以牺牲更大的效率为代价,更大的效率是以牺牲更多的平等为代价的。

2远期:

两者统一。

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和经

济效率,就不可能积累足够的资金,用以支持落后地区的开发。

没有落后地区的开发,发达地区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原料与燃料来源也难以保证,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整个经济也难以长期快速发展。

16、经济区、自然区与行政区

(1)经济区:

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

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

-8-

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群)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

(2)行政区:

国家地方政权。

是指为了国家地方政权职能实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3)自然区:

自然条件相似的。

17、经济类型区划、部门经济区划与综合经济区划

(1)经济类型区划:

以某一经济现象的客观分布为对象进行经济区划,所形成的区域即为经济类区。

(2)部门经济区划:

对国民经济某一部门经济活动进行地域划分,其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综合经济区划:

对国民经济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地域划分,所形成的区域也称经济区,它是相对完整的地域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4)综合经济区划与部门经济区区别:

综合经济区是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划分,而部门经济区划是对国民经济某一部门的划分。

(5)综合经济区划与经济类型区的区别:

经济类型区以区内一致性为特征,而综合经济区则主要考虑了区内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它是以经济联系为纽带,以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承担一定任务为主要特征。

18、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与经济一体化

全球化的基础。

(1)映经了济国国家际经化济:

活经动济的活空动间跨范越围国扩界大的。

扩国张际,化反

2)经济全球化:

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

口,乂吹立仃门口纠爼今

3)世界经济区域化:

地理上相近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组织,其具体机制是宏观上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的全球性不断加强的过程。

不仅包含经济活动的空间扩张,而且更重要的是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功能联反映经济活动组织本质上的变化

的国家对自己经济利益的保护。

即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相互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即经济一体化)

19、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规模经济:

在一定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从而带来效益增加即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

规模不经济是指在经济实体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小于投戈本,,企业通过扩大,实现内部交易,从

三、简答

1、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

政府行为与政策法规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1)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

在大部分情况下,市场机制能够很好的调整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使整个经济实现一般平衡。

但是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也就是说,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会出现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

政府干预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政府干预主要体现:

亠亠

1)政府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之作为区域产业发展根据。

①选择主导产业;

②协调

11级

经济地理学模拟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关系。

2)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他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

如对主导产业在投入和政策上保证其优先发展,强化其两大功能,增强其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力。

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3)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通畅,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干预同样有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失误,或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

(2)政府行为与政策法规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政府购买本身形成庞大的市场:

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

1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2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

3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

4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共用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公用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与管理需求等。

5政府的其他需求,女兀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求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

在上述需求中尤其是基础设施、军事方面对经济活动区位次影响很大。

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时,政府常常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刺激市场的有效需求。

2)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作为政府不仅有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也有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职能。

在处理公平与效益问题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通过率先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可以增加市场开放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例如西部大开发,促进边缘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产业内部,对农业的支持等。

2、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主要有哪四种?

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1)4种模式:

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2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3泰勒的组织变异及区位演化模式;

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2)共同特点:

1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展过程・

2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张);

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3)在中国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空间扩张十分明显,不仅内部成员发展迅速,而且区域范围、经营业务也不断扩张,一些企业还通过先在海外建立销售机构、在建立生产机构的途径实现跨国发展,比如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海尔集团等。

3、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

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

(1)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

(2)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

、、

(3)区域之间是否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4)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

总之,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可达性是呈正向关联的。

3.干扰机会:

两个区与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

4、经济区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1)经济区:

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建立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群)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

(2)经济区组成要素:

1经济中心:

每个经济区都拥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经济中心作为全区经济的核心,通常为区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或城市群。

2腹地范围:

、每个经济区都具有一定地理界限,有相当范围的地域作为其发育、成长的必要场所,既包括在这一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与技术资源、生产性与社会性基础设施等物质要求,也包括各产业部门在空间上的组合与投影,即地域空间结构。

3经济联系:

(1)经济区内组成区域经济整体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要建立起彼此有机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关系。

(2)组成经济区的各个地区之间,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分工协作、横向联系的产业发展关系。

5、R&

D机构的区位要求及区位特征

(1)R&

D区位要求:

1.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2)R&

D区位特征:

趋向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

1.母国市场型:

一般在母国设置R&

D机构;

2.东道国市场型:

趋向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咼层次的R&

3.世界市场型:

具全球取向,如雀巢饮料公司。

公司建立海外R&

D的区位影响因素,最主要是接近市场,其次为区域内具有较好研究人员、接近公司制造业设施区位。

6、工业化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1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在工业化初期,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首先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工业的王导行业彳这个时期也称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时期。

(原因:

投资门槛低、可解决大量就业问题。

2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分为两阶段:

是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学等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也称资金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提高资

本的有机构成,利润相对丰厚);

二是以电子、机械等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也称技术密集型工业发

展阶段。

3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所谓“后工业化社会”。

微电子、激光、机器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核能技术、新型材料等新兴的高技术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并取得主导地位,亦称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阶段。

7、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

人口分布密度、消

(1)消费市场状况(消费者指向

费者收入[影响消费量、消费类型);

(2)空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空间费用、时间费用);

(3)零售业间的竞争:

集中与分散取决于企业的经营

种类和市场的特性]

(4)地价的作用:

影响地价因素(交通便捷度、空间关联性、环境满意度),区位主体对地价的承受能力取决于预期利润

 

9、分别说明杜能圈与逆杜能圈的形成机制

1)杜能圈形成机制: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2)逆杜能圈形成机制:

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及农民的开发而形成的“无序开发状况”随处可见;

在城市近郊的农民,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较少,并有可能放弃耕种或者仅进行临时性耕作;

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由于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对农地的投入较多,并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土地经营。

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后来发现在不断扩张的大都市边缘,土地集约程度的空间分布与杜能环模式相反。

10、区位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

不同阶段有什么不同特点?

第1阶段:

杜能古典农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1826—1930)

研究内容:

基本上局限于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研究、实践。

研究方法:

基本上局限于单个经济单位,所考虑的是直接影响工厂区位的运费、原料、市场等少数几个因素,以寻求一个静态的局部均衡模型。

相对而言属于微

观研究

、第二、第三产业。

第2阶段:

中心地理论至今

由于区位选择问题愈来愈复杂,传统的区位论发展为总体经济的区位论,即要寻求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经济客体的最佳空间排列和空间结构。

在理论上要求考虑到有关方面的全部因素,并注意到因素的反馈作用,以及某一方面要素的定位对其它方面要素定位的影响。

相对而言是更综合的宏观研究

11、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有什么要求?

其实际区位一般趋于何处?

为什么?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便于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的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及时的信息获取:

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

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治决策信息等;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关键人员:

国家立

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他公司首脑、金融机构的决策人员等,不但要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建立人际联系。

亠一、

(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的优势:

1.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的可能性;

2.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

3.具有与其他大都市区高度接近性。

12、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些促进作用,内在机制是什么?

(1)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起到促进作用:

1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