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73550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docx

江西地理生物会考知识点

地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

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8、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11、陆地地形

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

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①热带雨林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

18、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①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地中海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19、自然资源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

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

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23、森林

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

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世界上的铁矿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

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

25、各大洲人口

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26、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

第一种是科技移民,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28、城市人口

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

29、世界的人种

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30、世界上的国家

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

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最小的是梵蒂冈。

31、领土

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

32、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3、东亚国家

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家。

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34、东亚人口

东亚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

35、日本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

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36、日本的经济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37、东南亚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多的国家。

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38、东南亚居民与经济

东南亚是华人与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祖先大多是中国广东、福建的居民。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多以稻米为主在食物。

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为最重要。

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39、南亚

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是南亚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印度半岛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占据。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积很广,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黄麻等。

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

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首都新德里。

加尔各答盛产黄麻。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41、中亚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深居亚洲陆。

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乌兹别克斯坦因盛产棉花而称为“白金之国”。

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42、西亚与北非

西亚和北非地处亚欧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枢纽地带。

死海湖面海拔高度为-400米,是世界上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43、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终年高温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丰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

西亚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主要为白色人种。

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祥地。

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做圣城。

45、西亚和北非

西亚和北非是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46、畜牧业与农业

枣椰树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

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48、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全境90%以上是沙漠,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注入地中海。

过去,长绒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

近年,埃及的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棉花,成为埃及的主要经济支柱。

49、非洲

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北经红海。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

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断裂形成的。

动物主要以斑马、羚羊、长颈鹿、狮和豹子为主。

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50、非洲居民与经济

整个经济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51、南非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首都比勒陀利亚。

临近好望角的开普敦是南非最大港口。

约翰内斯堡是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工业中心。

52、欧洲

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海岸线十分曲折。

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亚平宁和马尔干三个大半岛。

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为主,波德的平原、西欧平原。

气候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冬季比较温和,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

莱茵河流经德国鲁尔工业区,也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

53、欧洲居民

欧洲西部居民以白种人为主。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低的。

54、英国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北爱尔兰岛东北部。

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目前商船吨位仍居世界前列。

55、法国

法国是欧洲西部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有着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所产的葡萄酒世界闻名。

56、德国

德国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

北部是北德平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有高原和草地。

德国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建立要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

鲁尔区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区。

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国宇航、飞机制造和微电子中心,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莱茵河是德国的“黄金水道”。

57、欧洲东部和北亚东部

欧洲东部和北亚欧洲东部是指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

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以。

58、北美

是一些以英语为主的美洲国家。

西部高山区,东部高原、山地区,中部平原区有中央大平原。

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北美大部分区属于北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北美所占的范围最广。

60、美国

美国本土有48个州,位于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

美国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面积为93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

美国的农业生产可分为可抑制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主要农业带。

加利福尼亚洲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旧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硅谷”是新兴的电子工业中心。

6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

北部,包括三个地理区域,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的最窄处。

安第斯山被称叫做“南美洲的脊梁”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巴西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秘鲁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

阿根毛廷出口的牛肉,占世界第一位。

生物会考知识点汇总:

专题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过程及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

拟定探究计划。

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

选出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

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

收集数据。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

描述现象。

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撰写探究报告。

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变量:

在“假设”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变量;再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对照实验:

是指实验中除这个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

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重点在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载物台:

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

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

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

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

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结构识记口诀:

目镜物镜反光镜,

镜座镜柱和镜臂,

镜筒下连转换器,

准焦螺旋分粗细,

载物台上压片夹,

通光孔下遮光器。

(2)显微镜的使用的图要掌握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①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边向目镜内观察,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光亮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

(光线不足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③观察:

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碎载玻片)。

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当看到物像的时候,改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睁开)。

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涂片、装片。

(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制作步骤:

①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

③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

④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

⑤碘液染色。

⑥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以上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简称:

“擦”、“滴”、“取”、“展”、“盖”(“染”、“吸”)。

临时装片制作识记口诀:

擦玻片,中滴水,

取材料,放中央,

盖玻片,轻轻放,

染色吸水才在行。

技能训练: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例:

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

(2)物像在视野中的位置、挪动方向,:

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

(3)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高、低倍镜下观察的物象特点

(4)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怎样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

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细胞核在遗传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的最小单位)。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1.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1)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

生产者: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

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3)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如:

草→兔→狼(写食物链时注意:

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食物链要数到底,不能漏数。

(2)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计算食物链几条(从植物开始算有几个分支,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相加。

找出最长或最短的一条食物链并写出来(注意箭头方向)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高)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2)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专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淀粉)+氧气

叶绿体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条件:

光能、场所:

叶绿体。

物质转化的过程:

简单的无机物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3)光合作用实质

能量转化的过程:

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4)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实验: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

①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②部分遮光:

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③照光:

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便于观察);

④清水漂洗;

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淀粉的部位遇碘变蓝色):

⑥结果:

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⑦证明(结论):

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为增加产量,常采用的方法是:

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

3.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概念

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

公式:

有机物十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2)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

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发出去。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

保存蔬菜水果:

适当低温、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保存种子时要晒干、低温;松土、排涝可促进根系呼吸;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适当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够延长保质期。

(4)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4.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专题五·生物圈中的人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1)六类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人体缺乏无机盐、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及食物来源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1)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成麦芽糖);

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初步将蛋白质消化成多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液,将脂肪变为脂肪颗粒)

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彻底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彻底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食物的消化: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①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

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酶(肠液、胰液)———→葡萄糖(在口腔中开始)

②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

蛋白质——酶(胃液、胰液、肠液)——→氨基酸(在胃中开始)

③脂肪的消化(小肠):

脂肪——胆汁(肝脏)——→脂肪微粒———酶(肠液、胰液)———→甘油+脂肪酸(在小肠中开始)(因页面限制,箭头中间即为反应条件)

(2)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小肠的特点:

①小肠长;

②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积;

③消化液种类多(有肠液、胰液和胆汁);

④绒毛壁薄,只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绒毛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关注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

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5.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

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1)血液的组成:

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的作用:

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结构和功能如下:

血红蛋白:

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

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

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血型和输血:

将血型分为o、a、b、ab血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若血型不合,则红细胞会凝聚成团,堵塞血管。

(3)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4)心脏四腔:

两心房,两心室。

6.血液循环

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动脉血转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7.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呼吸系统中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使进入肺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位置,喉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声的器官。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由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