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9528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docx

生物地理会考知识要点归纳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

  1、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

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植物的组织:

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2、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脱氧核糖核酸(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3、动物体的组成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比植物多系统这个层次)系统由器官构成,器官由组织构成。

人与动物的四大组织: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4、物像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5、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a非生物成分:

指阳光、空气、水、土壤等;b生物成分:

生产者(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人和动物)、分解者(指细菌、真菌)

  6、建立自然保护区(最为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如动植物园、水族馆、海洋馆等。

  7、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对象:

四川卧龙:

金丝猴/大熊猫;可可西里:

藏羚羊。

  8、植物类群从低等到高等依次是: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类群名称

形态结构特征

举例

被子植物

种子

植物

用种子繁殖

种子外有果皮

大多数植物,如金鱼藻青菜月季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无果皮

松、杉、柏类,银杏和苏铁

蕨类植物

孢子

植物

无种子

用孢子繁殖

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贯众肾蕨卷柏满江红井口边草

苔藓植物

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

地钱葫芦藓

藻类植物

无根茎叶,大多生活在水中

水绵衣藻海带紫菜海藻

  ①最高等的植物是:

被子植物,“被子”的含义是指果皮。

②煤是由古代蕨类植物形成的。

  ③含叶绿素能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占大气含氧量的70%的是:

藻类植物。

  含碘,能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藻类植物是:

海带和紫菜。

  ④一般生长于阴暗潮湿处的是: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⑤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是:

苔藓植物。

海洋赤潮与淡水水华形成的原因是: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过度生长。

  9、脊椎动物从低等到高等依次是: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四大家鱼指青鱼、草鱼、鳙鱼、鲢鱼。

  ③河蚌:

软体动物;④青蛙:

两栖动物;⑤爬行动物的特征是:

肺呼吸,变温动物。

⑥家鸽:

鸟类、恒温动物。

  ⑦昆虫的特征:

呼吸器官是气管,气门的开口在腹部;

  ⑧蚯蚓——环节动物,身体由相似体节构成。

距环带较近的一端是前端。

  10、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生物的分类体系的七个阶层从大到小依次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11、人体所必须的六大类营养物质指:

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水。

含量占第二的是:

蛋白质。

遇碘液变蓝色的是:

淀粉。

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维生素C。

遇高温凝固的是:

蛋白质。

用力挤压能在纸上留下油斑的是:

脂肪。

  三大供能物质:

  糖类——主要的供能物质,提供70%能量。

  脂肪——主要的储能物质,热价最高。

  蛋白质——构成细胞修复细胞必不可少的成分。

  12、缺维生素C—坏血病缺维生素D或缺钙—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成人)。

营养物质

消化起始部位

消化液

最终消化产物

吸收部位

淀粉

口腔,

唾液、肠液、胰液

葡萄糖

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

蛋白质

胃液、肠液、胰液

氨基酸

脂肪

小肠

胆汁、肠液、胰液

甘油+脂肪酸

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

  营养物质主要的吸收部位是:

小肠的小肠绒毛。

小肠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有:

①小肠长②小肠内有皱襞和绒毛(扩大小肠内表面积)③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仔细咀嚼米饭有甜味的原因:

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

唯一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胆汁(由肝脏分泌,能乳化脂肪)。

  食物链的起点是:

绿色植物(即生产者)。

如:

草→兔→狼

  1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原料

水和二氧化碳

有机物和氧气

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进行时间

有光才进行,只在白天进行

与光无关,白天黑夜都要进行

进行部位

叶绿体

所有活细胞(线粒体)

气体变化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有机物变化

合成有机物

分解有机物

能量变化

贮存能量

释放能量

  14、应用:

  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人与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样的,都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新疆瓜甜的原因是白天阳光强,光合作用强,有机物合成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机物分解少。

(北方的苹果)

  人的呼吸系统包括:

呼吸道(从上到下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15、肺活量是指:

肺的最大换气能力,而不是肺的最大容气量。

静脉血:

含氧少,颜色暗红。

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

  16、输血原则:

同型血原则。

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ml不影响健康。

能接受任何血型但不能输给别的血型的是:

AB型血;能输给任何血型但不能接受别的血型的是:

O型血。

输血时血型不合,会凝集成团,堵塞毛细血管的是:

红细胞。

  17.生命活动调节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

  ①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是: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③非条件反射(低级反射):

生来就会的本能,由脊髓调控,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吮吸反射等;条件反射(高级反射):

有大脑皮质控制,如:

动物表演,画饼充饥、望而生畏。

  胰腺既有外分泌腺,又有内分泌腺(胰岛)

  ①侏儒症:

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巨人症:

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分泌太多;

  ②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

治疗:

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18、受精: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睾丸:

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卵巢:

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受精的场所:

输卵管;胎儿发育的场所是:

子宫

  胎儿从母体获得氧气和养料,排出废物的结构是:

胎盘和脐带。

  19、体外受精——鱼类、两栖类;体内受精——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0、花最主要的结构:

雄蕊与雌蕊。

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子房发育过程示意图:

  蚕豆种子、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蚕豆种子

玉米种子

不同点

子叶

2片

1片

胚乳

无胚乳

有胚乳

营养贮藏位置

子叶

胚乳

相同点

都有种皮和胚;

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组成。

  21、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如“A”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如“a”表示

  例:

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茎)的基因组成有两种TT或Tt;表现为隐性性状(如矮茎)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tt。

  22、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或最小单位是:

基因。

  基因是遗传的最小单位,也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一种性状通常由一对基因控制。

  23、遗传物质的单位从大到小有: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

1条染色体上有一条DNA分子,一条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

  24、人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

性染色

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

XX

44+XX

22+X(一种卵细胞)

XY

44+XY

22+X或22+Y(两种精子)

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决定于精子内染色体的种类

  25、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遗传和变异。

  26、病原体:

指使人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如流感病毒。

传染源:

能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如流感患者。

  27、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疫苗、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

  抗体:

病原体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体杀死抗原后,在体内留存,人不会再次得病。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8、健康的三个含义:

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地理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

 

4.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地图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6.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7.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

(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

(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海陆变迁: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和来自外部(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两种。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三、天气与气候

1.多变的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③五带中,热带气温变化最小,温带寒带较大

(2)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式:

雨、雪、冰雹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4.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寒带气候

温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4)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

四、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3)人口分布:

a)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b)人口稀疏地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如亚马逊平原;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

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如青藏高原 

2.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乡村人中向城市迁移 

4.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

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语言和宗教 

1.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

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产生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

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

五、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200多个 

(1)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10个) 

(3)地跨两洲的国家:

埃及(亚洲非洲)、土耳其(亚洲欧洲)、俄罗斯(亚洲、欧洲)、美国(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马(南美洲、北美洲) 

(4)国界:

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是国家主权范围的界线。

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5)领土:

国界范围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划分: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南北差异) 

(3)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例外---在大洋洲)—“北”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南” 

“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别。

 

3.国际合作

联合国

总部:

美国纽约

宗旨:

“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6个主要机构5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

世界贸易组织

总部:

瑞士日内瓦,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平、友谊、进步  

国际红十字会  人道主义

级下册

六、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

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

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邻大洲及分界线:

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

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亚洲地形特点:

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7.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点:

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1.气候特点: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12.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

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

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

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二) 人文环境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六个: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3.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4.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5.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6.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

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7.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

原因:

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9.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10.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

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一) 日本

1.组成:

日本群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琉球群岛

2.位置特点: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3.经济特点:

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4.工业区集中分布区:

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

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沿岸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5.文化:

(1)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 

(2)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

(二)东南亚

1.东南亚范围: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

3.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农业生产:

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

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

4.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5.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1)人种:

大多数为黄种人

(2)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3)旅游资源丰富:

曼谷佛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

(三) 印度

1.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印度地形特点:

三大地形区分三大地形区,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第二人口大国:

人口已经超过10亿

(4)世界文明古国: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2.水旱灾害频繁

3.主要农作物:

小麦,水稻,棉花,茶,黄麻

4.主要工业部门和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

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发达

(四)俄罗斯

1.国土辽阔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2)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洲界: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3)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

(4)气候: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气温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降低。

降水自南向北减少,自东向西减少,降水集中夏季

2.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1)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2)重工业发达:

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发达的交通

(1)客运以铁路、公路为主;货运以铁路、管道,其中管道运输所占比例最大

(2)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3)太平洋沿海的港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波罗的的沿岸的港口是圣彼得堡,北冰洋沿岸的不冻港是摩尔曼斯克。

八、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

1.位置和范围:

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处‘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亚、欧、非洲,五海中的里海是个湖泊,两个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土耳其海峡),一个运河(苏伊士运河)。

中东范围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和北非的埃及。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资源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运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3.中东地区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水资源缺乏。

中东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

4.中东人种主要是白种人,最多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的是麦加,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尊为圣城的是耶路撒冷。

(二) 欧洲西部

1.位置:

(1)临海:

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和黑海,西临大西洋,比斯开湾,北海

(2)海峡:

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3)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4)岛屿:

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

2.地形:

北部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平原(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南部山地(阿尔卑斯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