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42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主义使每个人都具有两重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

毕竟,他们是因为一种政治理想主义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要鼓吹物质吗,要讲生产和生活吗?

那么对不起,有比你们更胜任的角色。

他们是谁?

商人。

要政治家来鼓吹物质主义,鼓吹好生活,只能是大而化之。

只有商人才可以具体而微、活灵活现地展示好生活。

他们可以告诉你吃什么,喝什么,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子,告诉你“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所以说,如果把好生活作为人生观来鼓吹的话,商人必将成为这话语的垄断者。

以上所说,是政治家从鼓吹人生观的角色中淡出、并被商人取代的浅层原因。

它下面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这个世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发生了一个从古至今整个一部人类进化史上都不曾发生过的变化。

李鸿章在19世纪中叶说:

我们遭遇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套用这个句式,我们可以说,人类眼下遭遇的是二百万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个变化首先发生在北部世界,接着也开始降临在南部世界,什么变化?

就是温饱大体解决了,温饱在北方的世界已经基本解决,在南部世界也开始解决。

这事说得很轻松,但却是前所未有。

从上个世纪中叶往前推,全部的人类历史都是残酷的生存竞争,为生存而挣扎。

人类各个民族曾经提出过的所有的主导人生观,都是建立在这部历史的这样的一个基调之上的:

生存是严酷的。

每一个民族曾经缔造出的每一支人生观都在折射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我们看一看中国古代的先哲提出的人生观。

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

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一句句都离不开劳、苦、忧患。

社会中不是还有一些贵族吗?

这些贵族不是置身于苦难之外吗?

不是养尊处优吗?

但是这些贵族毕竟也笼罩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

这大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就是人类陷入生存挣扎之中,一种严酷的生存挣扎。

少数的贵族不能豁免于这样的氛围,不能置身在这氛围之外,所以每个社会拿出来的统统是这样的人生观。

现在这样的基础不存在了,生活不再那么艰苦了,温饱解决了。

那么与之相对应,你还能拿过去的那种人生观来教育众生们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为什么要艰难困苦呢?

新生代们从一出生起活得就不艰难。

西方的一个大文豪萧伯纳说过这么样一句非常耐人琢磨的话:

人的最大不幸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温饱解决不了,太不幸了),人的第二大不幸,是基本需求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当温饱猛然解决的时候,你会忽然觉得空落落的,你会不知所措。

这种不知所措,这种温饱解决后带来的空虚,曾经先降临在少数人的头上,导致一些人腐败堕落,但无伤大体,因为只是少数人。

而现在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是人类几百万年来头一次温饱大致解决了。

我们以往建立在温饱未解决之上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不是将被卷地毯、掀桌子?

我以为这是人生观的提出者面临最严酷挑战的深层原因。

怎样填补生活意义的真空,成了一大问题。

两股力量在力争填补这个空白。

一股力量就是商人,我们前面已经说到了,商人们一方面在推动消费,另一方面在营造以消费为核心的人生观。

但是后一种工作,光靠商人是不行的,商人只能够去促销。

后一个工作还需要理论家来出场,要有和商人的活动相配合的理论家来出场,这就是提出了快乐哲学的理论家们。

第二部分,快乐哲学批判

什么是快乐哲学?

快乐哲学的核心是:

人活着的——每个人基本无例外——主要动机是追求快乐。

他们学说的第二项内容是讨论如何去追求快乐。

在探讨如何去追求快乐的时候,我和有些经济学家享有共识,他们是经济学家中的少数派,他们认为不是有钱就一定快乐,不是一切经济举措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少数派们,大多还是认为大前提是不容置疑的,就是人活着都是为了追求快乐。

在这点上我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更准确的说,我认为,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命题不是自明之理。

自明之理是不用证明的,只要脑筋没有问题的神志清醒的人就不会产生疑问。

那么我没毛病,却对此有疑问,应该说明这不是自明之理。

没证明就视为自明之理,这叫什么逻辑?

什么东西可以证明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呢?

人类所享有最大的三大思想资源,统统不支持这个论断。

第一大资源就是人类的宗教遗产,那是最古老的思想资源了,应该说曾经是覆盖面最大的思想资源。

它们统统地不支持这个命题——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

第二大思想资源——传统道德。

各个民族的传统道德没有公然鼓吹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的。

关于中国的传统道德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一点,显然不支持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的。

我们所享有的第三大思想资源是什么?

是进化论的思想。

进化论阐述了生命的进化,人类的产生。

但是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最有解释力的近代思潮,也不支持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说法。

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适者生存。

什么叫适者?

适者的行为应该有利于它自己的生存和繁衍。

如果它的行为不利于生存繁衍它将被淘汰。

而如果一个物种,或者其中一些成员,过度地沉溺在快乐追求当中,很有可能不利于它的生存和繁衍,乃至很可能被淘汰出局。

当代的生物科学家曾经做过这么样一个小的实验,可以佐证,不可以将追求快乐作为一个物种的主要生活目标,那样将带来很大的灾难。

他们在一个老鼠面前放了三个金属柄,将一束电流通向老鼠的大脑当中脑下丘这个部位。

老鼠的智力是很高的,经过训练就能明白这三个金属柄的用途。

老鼠一接触第一个金属柄,就会出来食物;

一接触第二个金属柄就会出来饮料;

接触第三个,电流就击中它大脑的脑下丘的这个部位,使它产生一种非常的快感。

其结果怎么样呢?

这个老鼠不停地触摸这个产生快感的这个柄,不吃不喝,最后饿死了。

这个例子应该非常雄辩地说明如果过度地追求快乐,将使物种怎么样。

这是人造的一个环境,在自然的进化过程当中,在任何的自然环境中物种的行为模式都不会走到这一步,走到这一步是违反进化的规律的,进化规律要淘汰不适合生存的,所以进化的结果不会产生这种品性。

就是说不会有那个物种执著地只追求快乐,以此为生活的目标。

我并不认为我完成了这个论述:

人活着不是一味追求快乐。

最起码保守地说,你说人活着就是追求快乐,你要去证明,你可别把它当作前提。

快乐哲学的祖师爷——边沁,曾经给出了一个“简单快乐清单”,一共十四种快乐。

随便一看就会发现,其中的内容是有冲突的。

比如说,边沁说有“感观的快乐”,有“财富的快乐”,但是接着又说还有“情感的快乐”,还有“声誉的快乐”。

感观的快乐、财富的快乐很好理解。

那么追求声誉,一个战士的荣誉,一个热爱祖国的公民的荣誉,为了这两个荣誉有时你要牺牲你的感观的快乐,乃至你的生命。

你要说前面是快乐,就不能说后面也是快乐,你要说后面是快乐,就不能说前面也快乐。

因为这两者有时候是冲突的。

要么是这个快乐哲学忽视了人生的丰富和复杂,要么是把丰富和复杂的生活给简化了,把不同品质的东西搅合在一起,贴上一个标签,快乐的标签。

这是说不过去的,这是荒诞!

大家知道搞科学的人,都喜欢把自己的命题建立在一个非常小的支点上,使其理论具有非常简洁的风格。

几何学就是这样的科学。

大家都希望用一条基本原理就可以解释很多很多东西。

用三条原理,这理论就不够漂亮了。

但是问题是你那个理论倒是很干净和漂亮,可惜它背离了现实。

快乐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理论。

我认为人活着不是仅仅追求快乐的,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地看待人生了,人生不是这样的。

从我们直接的人生经验上看,很多人牺牲了自己的快乐,为了他人、为了团体、为了祖国去献身,他们知道这是极大地破坏了自己感官的快乐,牺牲自己没有痛苦感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用这样一个支点来解释人生是荒诞的,是小看了人生,简化了人生。

我认为人生不是一种追求,是三种追求。

 哪三种追求呢?

舒适,刺激,牛逼。

舒适也就是感官的追求,特别是温饱的解决。

温饱曾经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所以曾经是人类最大的问题。

第二种追求是刺激。

刺激在近现代日益成为人们主要的追求,为什么?

这正跟前一种追求相辅相成。

当生存非常严酷的时候,刺激就包含在其中,生存本身就有无数的刺激。

我们设想一下狩猎时代,在座的男士要和我一起去打猎,这是一件何等刺激的事情,当我们承受了这种刺激之余,我们还需要去找小刺激吗?

够了,足够了,回去就别再刺激了,回去该享受安全和舒适了。

那个时代——前现代——生存压力太大了,刺激寓于生存当中。

与之正相反,因为现当代温饱解决了,生存当中的刺激小了,所以这种需求就提升了。

生物学家为人的大脑提出了一个指标叫做唤醒值,也就是兴奋度。

这个指标最好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就是说人不能太不兴奋,太不兴奋是一种不好的精神状态,也不能太兴奋,太兴奋了承受不了。

这就叫做唤醒值,唤醒值不能太低。

在一些动物里边,唤醒值天然就比较高,为什么比较高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没有一个四面的围墙把它们很好地保护住,它们睡觉的时候就必须半睡半醒,一有风吹草动随时起来,也就是说,自己为自己守夜,一方面睡觉休息,另一方面还要有一部分神经保持着兴奋。

这样,动物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一个唤醒值。

而人类因为先是解决了固定居住的问题,有了一个牢固的住所,有了门窗,而后生产方式也变了,不再去打猎,以后工作也越来越不再艰苦,不再劳累,不再有危险,这种种事情都解决了以后,日常的生活当中所天然带有的兴奋值便一下掉下来了。

但是你的身体跟祖先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时候你就感到唤醒值低了,就要提升它,怎么去提升它,就要找刺激。

前现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精神状态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前现代的生存状态,用一句比较文学化的语言来表述,叫作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而当代人解决了温饱以后的生存状态,叫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以前的刺激天然地包含在你的生存当中,现在不同了,要人为地找刺激。

第三点追求叫牛逼。

这个词的词源为“牛屄”,本身就透露出它的含义,就是性崇拜与性炫耀。

为了雅驯一点,我们后面称“牛皮”,其实“牛皮”不准确,带有撒谎的意思。

在动物的世界里面,具有超过了同伴的性特征的雄性,有望获得更多异性。

比如雄孔雀,尾巴越大就越可望得到更多的异性,尾巴小点,吸引力就小了。

进化到人类这里,虽然这个东西,或者这种秉性,首先是追求异性的青睐,但是而后升华、扩大化,转变为追求对整个群体——不管同性异性——的承认。

而不变的是,这种东西仍然是根植在本性当中的。

它对于少数更有作为的人来说就是一种英雄情结,不是英雄的人也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被承认。

实际上在追求被承认的时候,常常会牺牲舒适。

且不说人类的很多英雄追求最后牺牲了舒适,就是雄孔雀,尾巴越来越大了,会舒适吗?

跑路都很累。

你看,追求牛皮是不舒适的,追求英雄的表现也是极不舒适的。

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很多不同程度上的被承认的英雄行为,它们同舒适的生活一致吗?

截然不同。

所以说快乐哲学是站不住脚的。

我批评快乐哲学的单一支点,我说人有三种追求,不是一种追求。

那么现代的社会的误区在什么地方?

最大的误区在于它混淆了三者,企图用单一的手段去满足这三种追求。

它用满足舒适的手段,来满足刺激和牛皮的追求。

满足得了吗?

你因为解决了温饱,觉得空虚去寻找刺激,那怎么可以靠进一步的温饱,比如多吃一些,来填补空虚呢?

多吃一点,物质条件更舒适一点,解决不了唤醒值下降的问题,不幸现代人就偏偏要用这个东西来刺激。

再说牛皮。

追求牛皮就是追求被他人承认。

温饱解决之前,多吃一口,多穿一件,可以被视为牛皮。

温饱解决以后,我要想显示自己很牛皮,怎么办呢?

我本来能吃半斤肉,不行,今天我得买十斤肉放在这儿大家都看着我吃,牛皮可以这样解决吗?

你有几个胃呀?

你再有钱,一顿饭你只能吃半斤肉,同一个时间你只能睡一张床。

我说现在社会的最大误区就是说它混淆了这三种追求,拿满足舒适的手段来满足刺激和牛皮的追求。

结果是:

第一,荒诞,文不对题。

第二,暴殄天物,伤害自己。

第三部分,消费主义批判

炫耀式的消费古已有之。

因为人的本性中有两种需求,一个是舒适,一个是牛皮。

这两种需求可以合二为一,在某些场合可以在单项消费中就把二者一同解决,不是用某一件物品来满足舒适,用另一件物品来炫耀。

为什么不必分开进行呢?

这是因为商品所具有的两重性。

同一个商品往往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象征价值,象征标志着你的富裕程度,显示出你很有钱。

多年以前我在批判轿车文明的时候,有位经济学家反驳我:

“私车提供的不仅仅是炫耀,还有公共汽车、公车、出租汽车所不能提供的特殊享受。

”问题在于炫耀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没有实用性的,相反,炫耀的东西通常一定要有实用性。

为什么?

因为要完全没有了实用性恐怕就不好炫耀了。

大家深入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喜欢一样东西,别人谁都不喜欢,你使用一样东西,别人谁都不要使用,你怎么炫耀?

你爱唱昆曲,别人都觉得这没意义,你能以此炫耀吗?

为什么不能?

因为别人不爱好,所以不羡慕。

你要是说来看我的房子,你拿这个炫耀显然靠谱,因为谁都需要住房。

就是说,能拿出手来炫耀的东西来,一定是别人也在消费的,也愿意跟你比一比的东西。

别人不消费这东西,你跟人比什么呀,你怎么向人家炫耀?

所以说,拿得出拿出手去跟人炫耀的东西一定带有实用性,一点实用性都没有,通常难于炫耀。

因此我就觉得这位经济学家的思想方法——不客气的说——太肤浅了。

商品里面包含的两重性决定了,一方面它有实用性,另一方面它有象征意义。

同样一种东西,不管它是一万块钱、两万块钱还是十万块钱,都有实用性,但同时它的价位显示出一种象征性来。

而我们通常在消费一个物品的时候,是贯穿着这两种追求的,一个是实用,一个是炫耀。

为什么要炫耀,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企图同他人区别开,希望引起别人注意。

富人靠几个手段来跟别人区别出来,一个是有闲,一个是有钱,一个是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游戏方式。

光有钱不行,要让人明白他有钱,这就是炫耀式的消费。

炫耀古已有之,但在今天有了的很大不同。

在古代高消费只是极少数人的事情,而工业化使消费成为多数人的事情。

工业化生产的一大特征是标准化。

它导致了两个结果,其一是效率提高,满足了多数人;

其二是标准化导致区别性消失。

亚当·

斯密曾经说过,古代王后公主们穿的丝袜子,工业化使得普通的工人都可以穿,并且丝毫不逊色于上一个时代公主们穿的丝袜子。

这样区别就消失了。

区别性消失了人们答应吗?

人们不答应。

因为人们在消费里追求两样东西,一个是实用性,还有一个是区别性和炫耀性。

工业生产出来都是一样的东西了,而且普及化了,普及就满足不了我们的炫耀了。

怎么办呢?

追求区别是人的本性,那就要不断地在功能大致相似的东西里面添花边,做小的改动,做小的完善,小的加工,以求创造时髦和时尚。

但是你刚刚造出一个新的款式来,马上后面就是追踪和复制,因为这是工业的本性,工业有这个能力。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

新的区别性刚刚创造出来,马上就消失,因为后面有跟进的;

只好再造出新的款式,造出新的马上又消失;

就是不断的复制,不断的创新,创新了以后又被复制,于是新鲜不断地消失,新鲜不断地再造,也就是说,不断地产生时髦,而时髦不断地消失,不断地需要再造时髦。

在这个过程当中商人是首领,商人支配了这个社会,商人造就了消费的意识形态,当然在制造就这个意识形态的时候,还有快乐哲学的理论家们帮助商人。

法国学者布西亚说:

19世纪塑造出了工人,20世纪塑造出消费者。

19世纪前全世界大致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完全不一样,农业社会没有那么强的钟点,那么强的纪律,没有那么大的约束,大家不需要密集在一个厂房里,很有纪律地合作。

20世纪塑造出消费者。

塑造消费者的一大手段就是电视广告,电视广告培养出一代新人,这些新人患有一种疾病叫做嗜新症。

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结构导致的。

我理解资本主义有这样几个内在的矛盾。

一个内在的矛盾是机器的完美与人的残缺。

在从前资本主义、从贫困时代走过来的时候,为了解决生存压力,必须使得生产机器要不断地完善,并且开足马力。

这是因为社会的需要和赚钱机会的存在,同时,个人为了赚更多的钱,同样要使机器不断地完善,并开足马力。

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生产的系统近于完美,机器运转得极其和谐,极富效率。

与之对应,机器前面的工人高度单一和片面。

二者同样完美是追求不到的,要想让机器系统完美,就要委屈人,人成为高度分工化的分子,人只出卖单一的部件,人不需要全面发展。

资本主义的第二个内在矛盾是它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了两重人格。

一重人格是讲究工作伦理,成为工作狂,极其努力地辛苦地去工作。

另一重人格消费狂。

两重人格,天然地联手。

你不疯狂地消费,还需要疯狂地工作吗?

还需要挣那么多钱吗?

但是消费狂本身很荒诞,因为欲望的有限。

由此推论,工作狂也是荒诞的。

假设每天劳动四个钟头你就可以生活得不错了,那工作八个钟头就是为你的“消费狂”服务了,如若不然就不需要继续工作了。

工作中资本主义贯彻的原则是最小的支出,最大的收益。

消费当中贯彻的是,最大的支出最小的收益。

花二百块钱买一个录音机挺好的,能录能放,花两千块钱呢,只是增加了微不足道的功能,你要再加进五千元呢,还能给你增加一点点功能。

生产与生活中的两种逻辑天差地别。

再一个内在的矛盾是目标与手段的矛盾。

一个经济学家反驳我对私人轿车的批判,提出这样一个逻辑:

汽车业是支柱产业,发展轿车可以提高GNP,因此可以提高公民的收入,生活就好了。

于是得到这样的三段式:

支柱产业——提高GNP——好生活。

他以为这个三段论极其雄辩,其实是极其荒诞的。

我大致上可以同意这三段论的前两段,即同意发展轿车有可能提高GNP,但是提高了GNP就可以带来好生活,则是一个非常令人生疑的论断。

汽车业提高了你的收入,你也要保证汽车业发展――通过买一辆车。

如果人人都只从汽车业中赚钱,而不去买车,汽车业怎么维持和发展呢?

发展汽车业的地区收入可能比较高,这不过是厂家、商人搞的障眼法。

一个社会发展私车,另一个社会发展公共交通。

前一社会的人均的收入似乎高于后一社会,但是前一社会中的成员必须用多出的收入来买车。

扣除了买车和养车的钱,两个社会中的收入就差不多了,前者多一些,也是很有限的。

那么私车系统是不是比公共交通系统更好呢?

私车系统不仅造成了污染、伤亡,而且因为堵车而没有任何迅捷可言。

从经济收支和交通效率上看是这样的一种对比,时间上的支出呢?

在美国平均而言每个驾车人每天要为买车、养车、开车,花四小时二十三分钟。

空间又如何呢?

一个以私车为主导交通方式的城市,要将它的二分之一空间用来为轿车服务,其中四分之一的地方做道路,四分之一空间做停车场。

最终,选择这样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每天要拿你有限的生命中四个多钟头来伺候你的车。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资源能比地皮更宝贵的,因为地皮一寸也增长不了,人却越来越多。

而我们却要拿出城市的二分之一的空间来伺候轿车。

帐算到这会儿,你还能够为刚才那个三段论辩护吗?

时间就是生命,空间是生活的舞台,二者是何等坚硬的指标。

你还肯于接受GNP的遮眼法吗?

第四部分,温饱解决后空虚的排遣和牛皮的获得

温饱解决后人面临着两个可能性,一个是堕落,一个是升华。

堕落怎么讲?

人的物欲是有限的,物欲的过量满足是荒诞和荒淫。

当全社会的温饱大致解决以后,出路是要靠心的发育,要靠精神的发育,要追求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

物质欲望满足了,还在物质欲望这里不停顿地挖掘,就只能是荒诞和荒淫。

这个问题呈现在全世界面前是在今天,但是在古代一部分人率先遭遇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贵族。

因为在古代虽然全社会处在艰难困苦之中,但是少数人解决了温饱,于是他们率先面临着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是生命之轻的首当其冲者。

他们怎么办?

古代西方和东方的贵族们选择了同样的道路。

孔子提出六艺,礼、乐、射、御、数、书。

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工具。

孔子的教育最集中的体现为两方面,就是礼乐,礼乐是什么,礼乐是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人的精神生活。

《论语》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就是说,君子对待自己要像对待一块玉石那样,不断打磨,使之完美。

西方贵族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呢?

是修辞学、体育、剑术、竖琴、诗歌。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古代贵族的教育主要都不是学习生产,而是学习怎样生活,不是学习酒池肉林,而是学习提升精神,学习艺术化的生活。

虽然那个时候社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别,但是贵族所造就的这种贵族文化,实际上成为了社会的样板。

贵族成为了社会的领航者。

这种领航是有意义的,因为后面的人在跟进。

领航者告诉跟进的人:

阔了不要奢靡,那没有意义,阔了以后去提高精神生活,那是其乐无穷的。

不幸的是在近代化的过程当中,贵族文化和贵族式的教育被扫荡出局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但我们毕竟丢失掉了一些东西。

现在我们社会没有贵族了,没有给我们提供精神生活的样板了,那么我们跟着谁?

现在是大众文化当道。

大众文化实际上是商人造就的,实际上你在跟随商人。

商人跟随谁呢?

商人是想象你们都喜欢这东西,所以他就制作和推销这个东西。

也就是说,实际上你们所追踪的是一个人想象你们想要的东西,大家都在盲从,也可以叫从众。

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温饱以后没有去努力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丰富精神领域的时候,人的那些基本欲望――刺激和牛皮,却不能等待。

就是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你不从这儿找刺激,就得从那儿找刺激。

你没有学会热爱体育、登山、击剑,把你的多余的能量、冒险的愿望释放在这些激烈的运动当中,没有学会热爱诗歌,热爱音乐,用这些东西陶冶自己,打磨野性,那么你就会空虚,怎么办呢?

最容易走上的就是毒品和犯罪的道路。

毒品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我不是指研究怎么戒毒,我是说从人性方面来仔细研究为什么在当代毒品每况日上。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温饱解决以后,人要找刺激。

而毒品是最不需要学习和积累,最容易找到的手段。

接下来谈温饱解决后牛皮的获得。

温饱解决后,牛皮怎么获得呢?

物质的繁荣与民主的观念刺激了一个东西:

人们追求被承认的欲望。

在过去的社会里只是有少数人可以怀抱更大的被别人承认的欲望。

随着物质财富增长,随着民主观念推行,渴望被承认的人越来越多。

这事很难办。

更多的人希望被注意,更多的人希望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