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76293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听那冷雨-教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

听听那冷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意境,体会文章中浓浓的家国之思。

3、通过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乡愁”,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味语言,体悟情思。

三、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导入:

导语1、今天上课前,先来个思维上的小小的热身,与大家一起分享一句名句。

(幻灯1:

我思故我在)这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名言。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生:

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师:

非常好,能够准确的理解“故”和“在”的含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标志着我们的存在,今天我们就要用思考证明我们的存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的台湾作家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幻灯片1:

课题)

2、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雨”的诗文,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

请几位同学把找到诗句,读给大家听一听。

①宋·释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杏花开放的季节,诗人在大路上散步,蒙蒙的细雨沾湿了我的衣服,感受着春天的沐浴,享受着春天的暖风,好不惬意!

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月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

作者笔下不是凄风苦雨,展示的却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

③夜阑卧听风吹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

——雨声里饱涵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

(出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诗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浪淘沙»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淅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亡国的痛苦。

这样看起来,雨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一种情感的符号,或喜,或忧,它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

(打出幻灯片)

3、那么,台湾作家余光中笔下的雨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作家余光中人生经历: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离开大陆。

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浪迹天涯的苦痛与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

现在,就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遍。

(师生齐诵《乡愁》(幻灯片打出字幕,配二胡曲《江河水》)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它抒发的仍是一种乡愁,那么,它抒发究竟是怎样一种乡愁(板书)呢?

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去听听那冷雨。

教学过程:

一、理清脉络:

1、由题目导入文本:

读文先读题,这个题目很奇特,主要在那两个字(听、冷)上?

一奇。

一般雨是看的或者主要是看的(视觉)。

而这里作者却在开头就提醒读者,我这个雨是听的(听觉)。

这暗示我们,听雨才是本文的用力之处,也应该是我们欣赏关注的重点了。

二奇,怎么又听出个“冷”个来。

冷雨往往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外:

突出春寒料峭的雨给人外在的感觉。

内:

表现作者远离故土内心的凄冷。

第一自然段是“衣服第一粒纽扣”——必须钮好,是“一首乐歌的起始”——必须定好曲调。

为全文的感情定下基调,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有无看见“冷”字。

(1)外——突出了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寒冷

先写春寒“料料峭峭”,雨声“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里用了那么多叠词。

(2)内——表现出作者远离故土内心的凄冷。

“连思想也都是潮湿湿的”

雨的意象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冷冷的雨巷引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思——想大陆母亲,表达故土之思

3、下面请同学们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其余部分,相互交流一下,各小节都写了什么内容?

(与雨有关)重点写“听雨”在哪几段?

(1)依次提问学生

(2)小结:

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也细细思考了同学们同样的问题,不断地读啊,读啊,读读品品,品品读读,通过咀嚼,我试着摘录了余光中先生文中的关于描摹冷雨的语句,把它们连缀起来,我惊奇地发现这是一篇精美的短文。

现在我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想请班级朗诵最好的同学读一读,我来与你配乐。

出示全文宿写(指名学生朗读,配乐)

(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小组合作完成基础性阅读,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使用简练优美的语言,串讲全文。

既是梳理脉络,又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回眸历史千年,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

台湾大陆自古不分,即使隔了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依旧可享孺慕情暖。

在台北潇潇的冷雨下,诗人思绪绵延,不可断绝——雨“思”

杏花。

春雨。

江南。

想念着那片土地,也想念着那片土地所孕育出的美丽文字;想仓颉的灵感不灭,凭空一个“雨”字,古神州的天颜变化便悉纳其中——想雨

雨是女性的,最富于感性。

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

嗅嗅闻闻那冷雨,植物的梦和古中国的记忆皆蠢蠢而蠕——嗅雨

看“白云回望合”的中国的山,一夜饱雨,云气氤氲。

树密雾浓、山隐水迢的风景,仿若米氏父子笔下的画。

这“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明朗的落基山上无处得观的——观雨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雨

回味大陆听雨,总有些凄凉,凄清,凄楚——大陆听雨

初来岛上,亦是如此。

在日式的瓦屋听雨,潮潮润润,旬月绵延,奏响瓦的音乐引领回忆走进历史走进灵魂的深处——古屋子听雨

然而台北一下子长高了,千片万片的瓦翩翩,飞入历史的记忆再也回不来了。

雨季没有了音韵,瓦的音乐竟成绝响。

七十年代的台北成了黑白的默片——无雨可听

音乐骤然停歇,他只听到那冷雨打在伞上,原来厦门街的雨巷已经走了二十年。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伞下听雨(回归现实)

回归现实

“雨”思伞下听雨回归现实(前后照应)

思乡之愁

大陆听雨

竹楼听雨

想雨嗅雨观雨听雨古屋听雨现代文明与传统意蕴的冲撞

无雨可听

小结:

至此我们已很清楚:

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体味不同地方,不同人生阶段听雨,让雨珠串起作者湿淋淋的人生感悟,目的就是——抒发游子那如雨般绵绵的思乡之情(请学生回答)

二、语言品读鉴赏(时间:

自读讨论分析

过渡:

刚才,我们主要通过第一段的分析和整体阅读,把握了全文感情基调,理清了文章脉络,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

要想更深入了理解文章,我们还要作进一步努力。

记得沈从文先生说过一句话:

语言是通向作家思想深处的唯一途径。

通过初读,我们都会发现余光中先生的这篇文章和以往读过的散文有所不同,就是语言特别美,语义特别丰厚,那么,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余光中的灵境,细细听听那冷雨。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重点锁定5—11段。

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听雨的句子,进行品读。

总结语言特色.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1)找出写“听雨”(雨的音乐)的特别优美的句子

(2)品读一下,尝试解析“冷雨”之“冷”。

(分组交流,准备诵读和鉴赏评论。

(播放理查德钢琴曲《秋日私语》,以营造气氛,控制时间。

(整个过程不求面面俱到,学生能读出情感,品出味道就可以了。

1、学法指导

涵泳法:

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美读法:

情随声出,声情并茂。

把握语音轻重、高低、长短,“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曲折传达出作品蕴蓄的美感。

▲分析第5段——

特色语句:

(学生不一定会全部点到,教师有所准备,不过不必求全。

①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点拨:

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难点提示:

在大陆听雨是什么感觉?

在大陆听雨:

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在岛上回味又是什么感觉?

——凄迷:

此处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凄迷?

因为思乡情深。

词序可以变换么?

明确:

不可以,感情是层层深入。

凄迷于寂寞冷落苦楚之外,更多了一层凄凉迷蒙和惆怅。

小结:

疏雨梧桐、骤雨荷叶,是景致的凄凉凄清;岛上回味,远离故土,是心灵的凄楚凄迷。

迷惘迷茫,不知路在何方,是游子凄切的无助心情。

②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点拨:

分析余光中为什么会想到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

宋词中的人生境遇游子之情家国之痛

人生际遇

家国之思

现实中自己的人生境遇在岛上听雨凄迷

这楼上江上庙里的敏感的心灵,不知是蒋捷,还是听雨的这个“我”呢?

③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点拨:

思考最后一句话“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谁在喊呢?

明确:

是大陆母亲在深情地呼唤漂泊的游子。

呼喊着的,不只是窗外的雨吧。

同是湿漓漓的,还有游子那寂寞的心。

总结语:

雨滴梧桐秋夜长,留得残荷听雨声,最是古典诗词中凄凉凄清的景致,更饶一番坎坷的身世,一颗敏感的心灵,在凄凉凄清之外,更增凄楚凄迷了。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副凄冷却富有美感的画面。

板书:

凄冷(情景交融)

▲第6段

配乐:

《今夜听雨》

特色语句:

①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点拨:

只有中国的音乐,才能震撼诗人的灵魂。

②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点拨:

动人心魄。

壮美景色

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点拨:

过敏的何止是耳朵,恐怕还有心吧。

怕承受不住思乡之痛吧。

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正话反说呢。

(引导学生关注王禹称的身世)

总结语:

王禹称破竹为屋,闲适自在,似乎无处寻“冷”,然而黄岗被遣,终是散不尽贬谪之痛,此处有冷,冷在文人报国不得之心。

▲第7段

配乐:

《睡莲》

特色语句:

(引导学生注意本段中声、色、光的描写)

①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

点拨:

“霁光浮瓦碧参差”,柔柔的微明幽暗中,光线成了视觉与心灵的抚慰者。

②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点拨:

清泠泠的音乐,是寂寞的共鸣。

③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点拨:

雨的世界成了一把大的琴,色彩是它的音乐,温柔是它的旋律。

总结语:

浮瓦的霁光,轻轻重重轻轻密织成网的音乐。

温柔的灰美人抚弄着黑键啊灰键,情意缠绵,音韵缠绵,有声有色有光的景致,清清爽爽新新,冷的感觉原来也可以如此清澈,如此温柔

板书:

清冷(有声有色)

(第8段过渡,不细品)

第9段

配乐:

《今夜听雨》

特色语句:

①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

点拨:

“梅子黄时雨”,最是缠绵无尽,引人闲愁。

②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

点拨:

黏黏的苔藓,是沉沉的孤寂,从石阶到梦里,从南宋到今天,未曾断绝。

③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点拨:

忐忑惊悸,状物而又拟情。

(引导学生寻找本段出现的其它叠字叠词,体会其妙用)

④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

点拨:

人道是“一点芭蕉一点愁”,斜斜还复斜斜,得有多少柔情才能消受得完啊。

⑤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湿日式的庭院了。

点拨:

着一“泻”字,极言其速。

措不及防,秋意便弥漫了,不仅在日式的庭院,也在人的心田。

总结语:

叠字,绘声、绘形、绘态,把过耳即逝的雨声形态逼真地再现了出来。

霏霏的黄梅雨是贺铸的闲愁;湿黏黏的苔藓是方岳的孤寂;滂滂沛沛的暴风雨是苏轼的狂想;点点滴滴,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的,该是易安的愁损吧。

忐忐忑忑忐忑忑,是古今寂寞的心灵的共鸣

板书:

冷寂(叠字传神)

第10段

配乐:

《秋日私语》

特色语句:

(引导学生寻找本段中的长句,体会作者匠心之独具。

①户内听听,户外听听

点拨:

徘徊之态。

②冷冷,那音乐。

点拨:

反复咏叹。

③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点拨:

思念的抚触,延伸过江湖农田,接收了“夜船吹笛”和布谷声声,就怎么也不愿稍有停顿了。

总结语:

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冷雨的音乐,与记忆等长。

绵绵延延,潮潮润润,湿湿地覆盖着那颗思乡的寂寞的灵魂

板书:

“湿冷”(长句绵延)

小结:

通过刚才品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利用汉字特有的声韵特点,或双声叠韵,或同音异形或平仄相间,不仅善于传情,而且形成一种独具韵味的音乐感;利用通感的写作手法,各种感觉综合在一起运用,把人的各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让我们体会到冷雨的色、香,形,味------;长短句的交错运用,形成铿锵音乐节奏,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如沐浴在缠绵的细雨之中,思乡怀国的情怀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三、全文总结,重申主题

1.情感提升

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与我们同学一个星期回家一次的想家完全一样吗?

我们在听雨时有游子之情、家国之痛、文人之趣、故国之思和现实之忧吗?

这些联想是和人有关,和人的生平经历有关。

那么什么是乡愁?

(出示余光中对乡愁的理解。

引出乡愁的根基——中国的传统文化。

“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

“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余光中

看来乡愁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情.不是无病的呻吟,它是有根基的,它的根基是什么——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举例: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隐秘的符号,文化不灭,国家不忘。

反之,欲亡其国,先亡其文化,而亡其文化,必亡其文字。

历史兴衰,家破国亡,莫不如此。

“去中国化”,“最后一课”“四郎探母”

2、结语

古诗上说“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也许同学们从未曾离开过家,未曾体验过这些人的痛苦与辛酸,但我们仍可以感受着他们的感受,乡思着他们的乡思。

在行将下课的时候,让我们齐读余光中先生的另一首名诗《乡愁四韵》,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

四、作业

文化情怀:

冬日思乡

题目:

听听那西北风

语言形式:

本文特点.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其散文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

其诗文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

其名句: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其名言: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寻李白》

有关雨的诗句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宋·徐俯《春游湖》)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元·虞集《听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桥边。

(唐·皇甫松《望江南》)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附件1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生于1928年,现代作家、评论家。

福建永春人。

幼时在家乡读书。

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

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

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

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

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

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

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

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

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

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54年与覃子豪、钟鼎文、夏菁、邓禹平等创办“蓝星诗社”,为该社主要骨干人物。

曾主编过《现代文学》和《文星》诗稿。

多次参加现代派诗歌的论争,写过《摸象与画虎》等文章,对批判现代派的一方进行反击。

1977至1978年,参加乡土文学论战,写过《狼来了》等文章。

1961年发表长诗《天狼星》之后与洛夫进行关天《天狼星》的论争,写了《再见·虚无》的文章。

余光中是台湾“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诗风不断流转。

他是台湾诗人中作品最丰富的一位,出版的诗集有《蓝色的羽毛》《钟乳石》《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等。

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为散文中的一绝,备受称赞,出版的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稔》等。

余光中还是一个评论家,出版的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等,评著有《梵谷传》。

附件2

古典诗词中的雨

清平乐

晏几道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

一夜梦魂何处?

那回杨叶楼中。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骤雨打新荷

金·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长门怨

刘媛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学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经年不见君王面,花落黄昏空掩门。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思帝乡

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

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

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

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闻白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鹧鸪天·别情

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听雨

方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眉峰碧(佚名)

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

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宋·徐俯《春游湖》)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元·虞集《听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桥边。

(唐·皇甫松《望江南》)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全文,看看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⑴主题明确:

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抒发了一个远离祖国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⑵思路明确:

①由雨季的开始,引发思念。

(春雨引发思念)

②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由雨展开联想)

A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的联想。

(雨的文字)

B从嗅、看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

(嗅雨、观雨)

C从听的角度写“雨”,尽情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与思念。

(听雨)

③听不到雨声的失落,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将雨的回忆沉淀)

二、文本研习:

作者对雨的独特情感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