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63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

2.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

(4分)

(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

(4分)(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4分)

3.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1)权威性;

(2分)

(2)支配性;

(3分)(3)强制性;

(3分)(4)扩张性;

(2分)(5)排他性。

4、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是一种社会改造方案,也是一种行动计划。

它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由于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

二是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

三是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所有的意识形态都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批评现实社会,从而说明自己观点的道义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同时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提出一个理想社会的目标,并唤起人们为这个理想目标去行动。

5.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分)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分)(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2分)(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3分)(5)司法独立。

6.政治改革具有哪些特征?

(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3分)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3分)(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3分)(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3分)

7.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答: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3分)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3分)(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2分)(4)政府的执行危机;

(2分)(5)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8.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1)阶级性;

(3分)

(2)公共性,(3分)(3)权威性;

(2分)(4)有机组织性;

(2分)(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9.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经济市场化;

(3分)

(2)文化世俗化;

(3分)(3)政治文明化;

(3分)(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0.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3分)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3分)(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3分)(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1.政党具有哪些特征?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3分)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分)(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3分)(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3分)

12.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1)权威性;

(3分)(3)强制性;

(3分)(4)扩张性;

(2分)(5)排他性;

13.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1)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这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

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3分)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拳源,这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

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分)(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3分)(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14.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

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

(4分)

(2)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4分)(3)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

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5.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3分)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分)(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3分)(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包括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6.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3分)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分)(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3分)(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7.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18.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

(4分)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

(4分)(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9.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

(3分)

(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

(3分)(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

(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20.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3分)

(2)支配性;

(2分)(3)强制性;

21、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2、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分别是什么?

儒家的这种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

法家的这种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霸道”。

23、儒家学说如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1)儒家学说以孔孟为代表,儒家思想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汉武帝时,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改造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3)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

24、为什么中国古代政治研究的成果主要都是关于“治国之道”的学说?

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它为以皇权为核心的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

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政治研究的核心不是选择何种政体来组建国家,而是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

因此,中国古代政治研究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是有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所谓的“治国之道”,其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以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2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具有哪些结构性特点?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君权神授说;

圣贤政治观;

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

重民养民教民思想;

德刑兼重;

重农抑商思想;

天朝大国理想;

忠孝观念,三纲五常;

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

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

“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26、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哪些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1)君权神授说:

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

(2)圣贤政治观:

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

(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

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

(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

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

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确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

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来。

(5)德刑兼重:

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

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

法、术、势统治术:

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

(6)重农抑商思想:

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

证之西方历史,正是如此,商人发展成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斗争。

相比之下,中国的思想家聪明绝顶。

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

(7)天朝大国理想:

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

(8)忠孝观念,三纲五常:

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

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

(9)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

春秋大义,名分制度。

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

(10)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

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

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

(11)“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

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27、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的难题是什么?

(1)数据问题:

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

但是究竟如何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性”数据仍然是一个问题;

(2)隐性价值问题:

政治学理论本身就建立在人性、人类社会以及国家角色等假说和信念的基础之上,这些假说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价值。

除数据统计分析之外,政治科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摆脱隐性价值;

(3)价值中立问题:

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

然而,在政治领域,绝对公正客观和科学中立的研究几乎不可能。

28、怎样认识政治研究中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观念的差异?

(1)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人性和公共权力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2)理想主义方案:

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

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

(3)现实主义方案:

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

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

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

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

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

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

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9、“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30、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权力的定义有哪些?

(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

(3)马克斯?

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

(4)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则认为,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

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

31、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32、历史上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的理论有哪些?

(1)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君权神授论”,认为上帝是权力的来源;

(2)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社会契约论”被用来解释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该理论认为人民的同意是政治权力的唯一来源;

(3)当代西方学者将政治权力视为对政治资源的占有,而把集团组织视为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关系是政治权力来源的基础。

33、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如宗教宽容,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

(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利,居住、健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

(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34、关于权利问题上的争论主要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关于权利问题上的争论,主要是围绕什么权利该优先和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而展开的:

(1)自由主义者从消极权利观念出发,把权利视为个人抵御专制政府的手段;

(2)社会主义者反对私有制和由此产生的阶级不平等,从积极权利观念出发,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预辩护;

(3)“新右派”人士由于认为福利供给和经济干预会助长个人依赖性而大力谴责积极权利观念;

(4)团体权利观念和代表社会少数派利益的人要求平等对待受到歧视或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

(5)生态主义者则进一步将人权扩大至非人类的范围,要求给动物和植物以权利。

35、“左派”是如何看待社会平等问题的?

(1)社会平等可以促进社会一致和利益分享,从而强化社会凝聚力;

(2)社会平等可以促进社会正义,因为最明显的社会不平等不是自然天赋的结果,而是社会不公的产物;

(3)社会平等可以扩大自由,因为它保护人们免受贫穷之苦,满足基本需求,使人们得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4)社会平等是唯一具有实在意义的平等形式,是所有其他平等的基础,真正的法律平等和政治平等也要求人们平等地获取社会资源。

36、“右派”是如何看待社会平等问题的?

(1)社会平等是不正义的,因为它平等地对待本来不平等的人,使有才能有能力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社会平等的结果是经济停滞,因为它削弱了人们的动机,压制了人们的欲望,导致总体水平下降;

(3)社会平等只能通过国家干预和“社会工程”来实现,那意味着对个人自由的侵害;

(4)社会平等导致单调的一致,社会多样化、社会活力和生命力遭到破坏。

37、公民的自由权包含哪些内容?

(1)人身自由,公民不受随意性逮捕、拘留和其他非法人身侵犯。

同时,公民被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受到审查或审讯;

(2)言论自由,其中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如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

(3)通信自由,一般指公民的通信秘密不受侵犯,不受当局随意检查;

(4)集会自由,指公民以一定形式进行临时性集会而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或商讨特定问题的自由,其中包括各种地点、各种形式的集会;

(5)结社自由,主要指公民结合成某种确定的组织以实现特定目的的自由;

(6)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等。

38、我国公民自由权利的保障机制有哪些?

(1)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公民自由权利的体现,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是公民自由意志表达的媒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动员广大劳动人民自由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对于人民代表的选举,公民有投票或弃权的自由;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参政党具有参政、议政的自由,拥有表达党派意志的自由;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基本的组织原则,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这也是处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界限问题的基本原则。

(2)法律,我国公民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自由权。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拥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的自由权,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3)舆论监督,公民对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拥有监督的自由权。

同时公民对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也有舆论监督的自由权。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

1、政治:

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

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

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

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

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

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