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69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Word格式.docx

①平整土地 ②修基本农田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4)为什么说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之一?

答案 

(1)人多地少,毁林(草)开荒。

(2)甲处为黄土塬,通常为常用耕地;

乙处为缓坡,适宜开垦成梯田;

丙处为陡坡,重点是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丁处为沟谷,可采取打坝淤地的方式,防治水土流失。

(3)A—①;

B—②;

C—⑤;

D—⑥;

E—③;

F—④(①②可互换,③④可互换,⑤⑥可互换)。

(4)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合理利用土地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6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利国惠民”。

材料二 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

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答案 

(1)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防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相应的治理措施

过度樵采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增加农牧民收入

过度放牧

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过度开垦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

(4)图中植被多为灌木丛林。

高大乔木生长需水量大,根系不够发达,耐旱性差。

所以固沙植被多为根系发达且耐旱的灌木丛林。

拓展提升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

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

如下图所示:

知识小结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回答1~3题。

1.1980年与2010年相比,有关河流R以下河段的水文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河流的含沙量大

C.河流的汛期长D.河流中钙物质的含量少

2.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有(  )

A.西侧坡大量修建梯田,东侧坡大量植树种草

B.东侧坡大量修建梯田,西侧坡大量植树种草

C.两侧坡都大量植树种草

D.两侧坡都大量修建梯田

3.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1.B 2.B 3.D

解析 第1题,与2010年相比,1980年的耕地面积较大,但是林地、草地相对较小,存在毁林开荒等问题,同时荒地较多,严重的植被破坏,会产生水土流失问题,河流中的泥沙含量较大。

第2题,该河段西坡等高线较密,说明坡度较陡,只能植树种草;

东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可以修建梯田。

第3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断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多山地丘陵,水热资源丰富,因此要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资源的措施。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读图回答4~5题。

4.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如果不施加人为影响,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A.aB.b

C.1020米等高线D.1010米等高线

答案 4.A 5.B

解析 第4题,图中甲处是沟谷,可以采用打坝淤地的方式;

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

丙处为塬地,应平整土地;

丁处为陡坡,应栽种植被护坡。

第5题,若不施加人为影响,若干年后,随着水土流失加剧,塬面很可能会后退。

b与原有的塬面边界形状大致一致,所以塬面边界会变为b。

6.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________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

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答案 

(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江南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

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

植树造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

南方:

控制人口增加,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解析 

(1)仔细读“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根据图中已有信息及其箭头指向进行合理推断;

A应该为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和需要燃料增加”,从而产生C滥伐森林;

同理B应该为高温多雨,D应该为水土流失。

(2)在我国主要丘陵中,江南丘陵以红壤为主,所以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是红色荒漠化的主要发生地区,该区域红色荒漠化主要是由水土流失造成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

由于表土流失,土地变得崎岖不平;

流失的土壤还会在河流中下游地区造成河道淤积。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北方地区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等原因造成的,所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

南方地区结合形成原因主要从控制人口增加,大力开发新能源,解决生活用能问题,退耕还林等方面分析。

专项提能7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

中国荒漠化土地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500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分布图

从图中找出荒漠化的分布地区。

内蒙古高原大部、黄土高原北部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地区。

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一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自然因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植被稀疏。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危害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次生盐渍化

组织语言,描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

(1)危害:

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例如,土地荒漠化使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自然灾害加剧。

(2)治理措施:

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对应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合理开采地下水;

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

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③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④控制人口增长。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

(1)~(3)题。

(1)图中甲区域是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该区域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

①夏季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③本地消费市场广阔 ④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2)图中乙处分布有大面积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

B.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

C.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

D.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

(3)图中丙处要治理荒漠化,可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

B.实施环境移民

C.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

D.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

答案 

(1)B 

(2)B (3)C

解析 第

(1)题,图中甲区域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地区,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且有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

(2)题,图中乙处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能源矿产丰富,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有关。

第(3)题,丙处位于气候干旱的河西走廊地区,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水资源的利用不当有关,因而要治理荒漠化就要合理分配内流河的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0分钟课时作业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1~3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

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取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3.上图是几位同学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

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B 2.D 3.A

解析 第1题,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调查,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的因素有地形因素、降水因素等,所以需要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的分布图。

降水量的大小、季节分布状况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

第2题,每次暴雨测定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不能代表全年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

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最终全部流经流域的出口,所以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较为合理。

第3题,水土流失一般的分布规律:

坡度小的地方,受雨面积大,径流量大,但流速小,侵蚀程度较小;

随坡度增大,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当坡度大于40°

时,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小,侵蚀程度较小。

所以图中坡度小于20°

时,单位面积产沙量应该较小,当坡度大于20°

时,单位面积产沙量增大迅速,当坡度未达到40°

单位面积产沙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读图,回答4~5题。

4.为解决当地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种草护坡B.②打坝建库

C.③平整土地D.④修筑梯田

5.“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表径流B.地下径流

C.下渗D.蒸发

答案 4.D 5.A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7.“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6.C 7.D

解析 第6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

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

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

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第7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

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

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

读图,回答8~10题。

8.甲、乙、丙三地产生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是(  )

①降水集中 ②土质疏松 ③开矿 ④植被破坏 ⑤垂直节理发育 ⑥地壳活动剧烈

A.①④B.①②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9.改良甲、乙、丙三地土地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在甲地土壤中掺入沙子

B.在乙地种植耐酸植物

C.在丙地使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D.在乙地大面积退耕还草

10.乙、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冬小麦 水稻B.春小麦 水稻

C.水稻 小麦D.谷子 水稻

答案 8.A 9.C 10.B

解析 第8题,由甲、乙、丙三地经纬度位置判断甲位于黄土高原,乙位于松嫩平原,丙位于东南丘陵。

三地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一是降水集中,二是植被破坏。

第9题,甲地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改良应退耕还草、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乙地黑土冲刷,肥力下降,改良应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丙地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可掺沙子或使用石灰中和。

第10题,乙地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丙地为水稻。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完成11~12题。

1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B.②

C.③D.④

1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答案 11.A 12.B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在距地面6米内风速最小(小于3千米/小时),因此防风效果最好。

第12题,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3.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

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打坝建库______________;

种草放牧______________;

平整土地________;

修筑梯田________。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对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

(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3)梯田的修筑,最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B.土壤类型

C.坡向D.物质组成

(4)图中甲、乙、丙三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④处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b a c 

(2)B (3)A (4)丙处 丙处与甲处相比,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

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

丙处与乙处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

(5)草场退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

解析 从等高线图上看出,a地较开阔平坦,b地为陡坡,c为缓坡地带,d为谷地;

不同的地区,综合治理的方向不同,开阔平坦地带,须平整土地,谷地可以打坝建库,缓坡上可以修建梯田,陡坡上种草护坡。

在修建梯田时,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一致;

梯田的修建,改变了坡面的形态,能够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窑洞的修建要向阳,且要注意地形。

④处位于黄河源头,降水较少,由于不合理的放牧及开垦,导致水源不足、草场退化及土地荒漠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

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

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材料三 黄土高原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1)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3)读材料三图,把下列选项填入图中A、B、C、D的空格中,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破坏植被 ②人均耕地和燃料减少 ③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④土地退化

答案 

(1)山西、陕西、甘肃土壤侵蚀面积大,内蒙古、宁夏、河南土壤侵蚀面积小

(2)山西黄土覆盖面积大,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流失;

山西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多暴雨等。

(3)② ① ④ ③

解析 第

(1)题,描述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需要明确图中各省区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然后根据图例判断数量差异,并将位置与数量特征结合,总结分布特征。

(2)题,分析土壤侵蚀的自然原因应考虑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

第(3)题,在理解人地关系的基础上逐层填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