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7262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8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重庆市一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重庆市一中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g该CaO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

正确的说法是(  )

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B.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和Ca(OH)2

C.生成CaCl2的质量为11.1g

D.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H)2和CaCO3

2.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空气中点燃该气体,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出现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气体成分不可能是()

A.COB.CH4C.H2和CH4D.H2、CO和CH4

3.一定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木炭B.一氧化碳C.氧化铜D.氧气

4.有18.6g的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已知N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23:

3,把该固体全部加入到盛有100g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里残留物质的质量是114.2g。

则原NaOH和Na2CO3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是()

A.9.2gB.6.9gC.4.6gD.2.3g

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组成CO和CO2的元素相同,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B.煤既是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所以煤对人类有利而无害

C.同种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一定条件下,碳和一氧化碳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都具有氧化性

6.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A.

用如图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B.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

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D.

在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装置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

7.以下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对现象的认识

B、对安全的认识

①气体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②活性炭除去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③电解水时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

2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②煤矿矿井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③家中天然气泄漏赶紧打开排风扇

C、对鉴别除杂方法的认识

D、对人物贡献的认识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

②除去CO2中少量CO,通入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③除去CaO中CaCO3,高温充分煅烧

①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

②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③张青莲--测定水的组成

 

A.AB.BC.CD.D

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定

C.向碳酸钙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9.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为27.6g,其中水为10.8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乙醇质量为9.2g

B.生成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2.8g

C.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4:

1

D.若该质量的乙醇完全燃烧会多消耗0.8g氧气

10.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通常情况下丙是气体

C.生成物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

2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

7

12.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13.为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采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14.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

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

4

15.出取34克某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CO2和18克水,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碳氢元素②一定不含氧元素③可能含有氧元素④一定含有氧元素⑤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6:

1⑥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

1,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B.①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

1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B.

测定空气中O2含量

C.

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

探究MnO2能否加快H2O2的分解

17.3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l:

2

18.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9.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

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

反应前

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量质量)

34.3g

32.7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g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9:

8

20.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21.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

如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通入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氢气

B.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氧气

C.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D.反应前,原有氢气2mL

22.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体,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转化①②④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转化①、②、③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转化①、②、③只能通过与氧气的反应实现

2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一定量CaCO3中滴加稀盐酸

B.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D.

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4.一定条件下,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的构成微粒

M

反应前的质量/g

68

32

0

1

t时刻的质量/g

8

x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y

37

 

A.x=0.75y

B.物质M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C.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

3

D.反应前后硫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25.某化学探究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探究研讨活动,他们称量MgCO3和NaHCO3的混合物84g放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加入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73g,经测定恰好完全反应,共收集到二氧化碳4.4g。

查阅资料得知:

MgCO3+2HCl=MgCl2+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下列他们对该探究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同学认为由于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未知,无法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B.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C.丙同学推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不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比例改变

D.丁同学经过计算得出,要完全满足所给质量,混合物中MgCO3和NaHCO3的质量比一定是1:

1

26.如图所示

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随开随制,随关随停”效果的是

A.

B.

C.

D.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D.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28.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A.

在密闭容器中,水的通电分解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

C.

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

D.

电解水

29.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

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

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是一种化合物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D.丙是二氧化碳

30.取一定质量的碳酸钙,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碳酸钙和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其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

5,那么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氧化钙的质量比为

A.7:

25B.50:

21C.21:

50D.25:

14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宏观现象:

按图A所示装置,当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a管与b管中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

微观分析;该反应中发生分解的微粒名称是_____,实验A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2)实验B中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具备的性质是_____。

(3)实验C通过_____现象,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结论。

(4)实验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瓶内水的作用是_____。

32.氧气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实验I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现象为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_____色固体。

(2)实验Ⅱ为电解水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气体a在电源的_____(填“正”或“负”)极端产生。

(3)实验三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瓶内加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接下来的实验步骤依次为_____(填序号),最后打开弹簧夹。

①冷却到室温②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33.用下面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图(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II)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

,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用

表示)。

34.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一: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

(1)所需的氢氧化钠质量:

  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于天平  (填“左”或“右”)盘的烧杯内;量取的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应选择的量筒的规格是  mL(选填“10”、“100”或“250”).

实验二:

水的电解实验

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已知氢氧化钠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只起到增强水的导电性作用.

(3)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 极(填“正”或“负”).用  验证b管中的气体,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4)说明水是一种化合物的实验事实:

 .

(5)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填“<”、“=”或“>”).

35.如下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提示:

酚酞遇氨水变红色)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

(1)A的名称是________,其用途是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_________具有挥发性。

36.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这五个装置示意图中,有一个装置是错误的,指出错误装置是_________(填序号)。

(2)图示中仪器①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可选择A作发生装置,但要对A进行改进,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若用B作发生装置制氧气,则该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温下,硫化氢(H2S)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实验室可用硫化亚铁(FeS)固体和稀硫酸反应制得,该反应方程式为FeS+H2SO4(稀)=H2S↑+FeSO4,则应选择

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来作发生装置。

(4)NO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易与氧气反应生成NO2,则应选择_______装置来收集NO。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A、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样品中加入稀盐酸后可能有气泡产生,错误;B、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71%,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54%,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40%,由题意可知,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该混合物可能是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错误;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

10g×50%÷

×100%=13.875g,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钙,正确。

故选D。

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空气中点燃该气体,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蒸气;将烧杯倒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A、一氧化碳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生成水,故不可能是一氧化碳,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能是甲烷,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氢气燃烧生成水,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可能是氢气和甲烷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氢气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确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组成。

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正确;

B、一氧化碳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错误;

C、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故错误;

D、氧气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错误。

故选A。

4.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已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8.6g+100g﹣114.2g=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4.4g×(

×100%)=1.2g,已知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3:

3,则钠元素的质量为:

1.2g×

=9.2g。

故选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符合题意;

B、煤既是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煤中还含有硫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不符合题意;

C、同种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

例如碳酸钠中碳元素显+4价,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碳单质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它们都具有还原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A

解析:

A

【解析】A、用图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都反应,达不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热水中的白磷在通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用氧气,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用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图示装置和药品都可以,并且此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在实验室中,用图所示装置除去少量黄河水中的泥沙可行,因为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分离或净化的探究,也考查了物质的分离、二氧化碳的制法和过滤的原理等,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和除杂质的条件,要认真分析,综合把握,难度不大.

7.C

解析:

C

【解析】

A、电解水时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

2;B、家中天然气泄漏一定不能开启任何电器,因开启电器以产生火花,易引发爆炸;D,张青莲为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选C

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作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表现在图像上应是一横线,故不符合题意;

B、由于高锰酸钾受热生成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少,锰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变大,反应结束时固体质量恒定,锰元素质量分素也就不变了,图像应该是从大于零的某位置开始逐渐变大,一段时间后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发生,二氧化碳逐渐增多直至反应结束,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质量比是1:

8,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图像题是考查的难点。

图像题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溶解度、溶液稀释、溶液导电性、沉淀量、化学反应过程等。

图像题的解题技巧有两个:

一是以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为突破口,二是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

关注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的变化趋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于乙醇中,10.8g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10.8g×

=1.2g,含有1.2g氢元素的乙醇的质量为;1.2g÷

=9.2g,故正确;

B、由一定质量的乙醇燃烧得到H2O的质量为10.8g,其物质的量为

=0.6mol,则n(H)=0.6mol×2=1.2mol,乙醇中N(C):

N(H)=2:

6=1:

3,故CO、CO2的总的物质的量为

=0.4mol,CO、CO2的总的质量=27.6g-10.8g=16.8g,令CO、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

x+y=0.4

28x+44y=16.8

解得:

x=0.05、y=0.35,故CO的质量为0.05mol×28g/mol=1.4g,CO2的质量为0.35mol×44g/mol=15.4g,故错误;

C、燃烧产物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等于乙醇中燃烧产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

=4:

1,故正确;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27.6g-9.2g=18.4g。

设9.2g的乙醇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x=18.2g

18.4g-18.2g=0.2g

故正确。

故选B.

1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剂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剂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质量分数为0,错误;

D、FeCl3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液质量减小,FeCl3的质量分数变大,错误。

故选B。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得,甲是C2H6,乙是O2,丙是H2O,丁是CO2,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详解】

A.置换反应必须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

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以上分析可知,丙是水,所以通常情况下水是液体。

故B不符合题意;

C.生成物丁是二氧化碳,其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6×2)=3:

8。

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化学计量数)之比,就是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

7。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1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碳和氧化铜在较高的温度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详解】

A、给酒精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正确;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黑色固体粉末逐渐变红,由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变为铜单质,错误;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作还原剂,错误;D、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这样可以起到防倒吸的作用,反之试管内温度变小,气压变低,会倒吸,错误。

故选A。

1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故A正确;B、根据人吸气时,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人呼气时,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瓶,故B正确;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无浑浊,故C错误;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故D正确。

故选C。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