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各类斜面加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7334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6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4各类斜面加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各类斜面加工.docx

《4各类斜面加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各类斜面加工.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各类斜面加工.docx

4各类斜面加工

4.1简单斜面加工(平底立铣刀)

4.1.1标准矩形周边外斜面加工

矩形工件XY对称中心为G54,顶面Z0,左右斜面与垂直面夹角相等(#3),前后斜面与垂直面夹角相等(#4),#3与#4可以不相等。

下刀点即初始点选择在工件的右上角,由上至下逐层爬升,以顺铣方式(顺时针方向)单向走刀。

无论粗、精加工,在确保不会发生干涉的情况下,通常在Z方向上把刀具轨迹向上略为延伸(多走一步距即可),以确保完全覆盖被加工表面,将程序中的“#7LE#5”改为“#7LE[#5+#17]”即可。

在本章所讲述的所有斜面加工均适用改原则。

O0411

#1=X向大端尺寸

#2=Y向大端尺寸

#3=左右斜面与垂直面夹角(ZX平面)

#4=前后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5=所有斜面高度(绝对值)

#6=(平底立铣刀)刀具半径

#7=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7=自变量#7每次递增量(等高)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8=#1/2+#6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9=#2/2+#6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X#8Y#9快速移至首轮初始点上

Z-#5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7LE#5]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11=#8-#7*TAN[#3]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22=#9-#7*TAN[#3]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G01X#11Y#22Z[-#5+#7]F300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X、Y、Z三轴联动)

Y-#22F1000

X-#11

Y#22

X#11

#7=#7+#17自变量#7每次递增#17(等高)

END1

G00Z30

M30

4.1.2前侧斜面X0→X-单向推进加工

以矩形工件右下角为XY原点,顶面Z0,由下向上逐层爬升,采用顺铣。

O0412

#1=斜面与垂直面的夹角

#2=(平底立铣刀)刀具半径

#3=斜面高度(绝对值)

#4=0dz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等高)

#5=斜面长度(绝对值)

#15=#5+#2+0.5沿斜面长度方向的行程(0.5为经验值)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X#2Y-#2快速移动至初始点

Z-#3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4LE#3]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6=#4*TAN[#1]每次爬高dz值所对应的dy值(绝对值)

G01Y[-#2+#6]Z[-#3+#4]F300爬升至当前刀具初始点(Y、Z联动,Y坐标减小)

X-#15F1000进给至斜面左侧

G00Z1提刀至Z1.0平面

X#2快速回到斜面右侧初始点

Z[-#3+#4]下降至当前刀具初始点

#4=#4+#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14(等高)

END1此时#4大于#3

G00Z30

M30

4.1.3后侧斜面X0→X+单向推进加工

O0413

#1=斜面与垂直面的夹角

#2=(平底立铣刀)刀具半径

#3=斜面高度(绝对值)

#4=0dz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等高)

#5=斜面长度(绝对值)

#15=#5+#2+0.5沿斜面长度方向的行程(0.5为经验值)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X-#2Y#2快速移动至初始点

Z-#3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4LE#3]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6=#4*TAN[#1]每次爬高dz值所对应的dy值(绝对值)

G01Y[#2-#6]Z[-#3+#4]F300爬升至当前刀具初始点(Y、Z联动,Y坐标增大)

X#15F1000进给至斜面左侧

G00Z1提刀至Z1.0平面

X-#2快速回到斜面右侧初始点

Z[-#3+#4]下降至当前刀具初始点

#4=#4+#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14(等高)

END1此时#4大于#3

G00Z30

M30

4.1.4左侧斜面Y0→Y+单向推进加工

O0414

#1=斜面与垂直面的夹角

#2=(平底立铣刀)刀具半径

#3=斜面高度(绝对值)

#4=0dz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等高)

#5=斜面长度(绝对值)

#15=#5+#2+0.5沿斜面长度方向的行程(0.5为经验值)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X-#2Y-#2快速移动至初始点

Z-#3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4LE#3]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6=#4*TAN[#1]每次爬高dz值所对应的dx值(绝对值)

G01X[-#2+#6]Z[-#3+#4]F300爬升至当前刀具初始点(X、Z联动,X坐标增大)

Y#15F1000进给至斜面左侧

G00Z1提刀至Z1.0平面

Y-#2快速回到斜面右侧初始点

Z[-#3+#4]下降至当前刀具初始点

#4=#4+#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14(等高)

END1此时#4大于#3

G00Z30

M30

4.1.5右侧斜面Y0→Y+单向推进加工

O0415

#1=斜面与垂直面的夹角

#2=(平底立铣刀)刀具半径

#3=斜面高度(绝对值)

#4=0dz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等高)

#5=斜面长度(绝对值)

#15=#5+#2+0.5沿斜面长度方向的行程(0.5为经验值)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X#2Y#2快速移动至初始点

Z-#3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4LE#3]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6=#4*TAN[#1]每次爬高dz值所对应的dx值(绝对值)

G01X[#2-#6]Z[-#3+#4]F300爬升至当前刀具初始点(X、Z联动,X坐标减小)

Y-#15F1000进给至斜面左侧

G00Z1提刀至Z1.0平面

Y#2快速回到斜面右侧初始点

Z[-#3+#4]下降至当前刀具初始点

#4=#4+#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14(等高)

END1此时#4大于#3

G00Z30

M30

4.2简单斜面加工(球头铣刀)

4.2.1标准矩形周边外系外面加工

O0421

#1=X向大端尺寸

#2=Y向大端尺寸

#3=左右斜面与垂直面夹角(ZX平面)

#4=前后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5=所有斜面高度(绝对值)

#6=(球头铣刀)刀具半径

#7=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7=自变量#7每次递增量(等高)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8=#1/2+#6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9=#2/2+#6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X#8Y#9快速移至首轮初始点上

#23=[1-COS[#3]]/SIN[#3]/COS[#3]参表4-1

#25=#6*[TAN[#3]-#23]表4-1中的CH长度

#27=#25-#6-#5表4-1中初始点(球头铣刀刀尖)的Z坐标值ZA

#29=#5+#6*[1-COS[#3]]/TAN[#3]表4-1中KM的长度

Z#27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7LE#29]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11=#8-#7*TAN[#3]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22=#9-#7*TAN[#3]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G01X#11Y#22Z[#27+#7]F300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X\Y\Z三轴联动)

Y-#22F1000

X-#11

Y#22

X#11

#7=#7+#17自变量#7每次递增#17(等高)

END1

G00Z30

M30

4.2.2前侧斜面X0→X-单向推进加工

由下向上逐层爬升,采用顺铣,单向走刀

O0422

#1=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3=斜面高度(绝对值)

#2=(球头铣刀)刀具半径

#4=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5=斜面长度(绝对值)

#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等高)

#15=#5+#2+0.5沿斜面长度方向的行程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X#2Y-#2快速移至首轮初始点上

#23=[1-COS[#1]]/SIN[#1]/COS[#1]参表4-1

#25=#2*[TAN[#1]-#23]表4-1中的CH长度

#27=#25-#2-#3表4-1中初始点(球头铣刀刀尖)的Z坐标值ZA

#29=#3+#2*[1-COS[#1]]/TAN[#1]表4-1中KM的长度

Z#27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4LE#29]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6=#4*TAN[#1]每次爬高dZ值所对应的dY值(绝对值)

G01Y[-#2+#6]Z[#27+#4]F300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Y、Z联动,Y坐标增大)

X-#15F1000进给至斜面左侧

G00Z1

X#2

Z[#27+#4]

#4=#4+#14自变量#4每次递增#14(等高)

END1

G00Z30

M30

4.2.3后侧斜面X0→X+单向推进加工

由下向上逐层爬升,采用顺铣,单向走刀

O0423

#1=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3=斜面高度(绝对值)

#2=(球头铣刀)刀具半径

#4=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5=斜面长度(绝对值)

#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等高)

#15=#5+#2+0.5沿斜面长度方向的行程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X-#2Y#2快速移至首轮初始点上

#23=[1-COS[#1]]/SIN[#1]/COS[#1]参表4-1

#25=#2*[TAN[#1]-#23]表4-1中的CH长度

#27=#25-#2-#3表4-1中初始点(球头铣刀刀尖)的Z坐标值ZA

#29=#3+#2*[1-COS[#1]]/TAN[#1]表4-1中KM的长度

Z#27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4LE#29]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6=#4*TAN[#1]每次爬高dZ值所对应的dY值(绝对值)

G01Y[#2-#6]Z[#27+#4]F300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Y、Z联动,Y坐标减小)

X#15F1000进给至斜面左侧

G00Z1

X-#2

Z[#27+#4]

#4=#4+#14自变量#4每次递增#14(等高)

END1

G00Z30

M30

4.2.4左侧斜面Y0→Y+单向推进加工

由下向上逐层爬升,采用顺铣,单向走刀

O0424

#1=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3=斜面高度(绝对值)

#2=(球头铣刀)刀具半径

#4=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5=斜面长度(绝对值)

#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等高)

#15=#5+#2+0.5沿斜面长度方向的行程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X-#2Y-#2快速移至首轮初始点上

#23=[1-COS[#1]]/SIN[#1]/COS[#1]参表4-1

#25=#2*[TAN[#1]-#23]表4-1中的CH长度

#27=#25-#2-#3表4-1中初始点(球头铣刀刀尖)的Z坐标值ZA

#29=#3+#2*[1-COS[#1]]/TAN[#1]表4-1中KM的长度

Z#27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4LE#29]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6=#4*TAN[#1]每次爬高dZ值所对应的dY值(绝对值)

G01X[-#2+#6]Z[#27+#4]F300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X、Z联动,Y坐标增大)

Y#15F1000进给至斜面左侧

G00Z1

Y-#2

Z[#27+#4]

#4=#4+#14自变量#4每次递增#14(等高)

END1

G00Z30

M30

4.2.5右侧斜面Y0→Y-单向推进加工

由下向上逐层爬升,采用顺铣,单向走刀

O0425

#1=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3=斜面高度(绝对值)

#2=(球头铣刀)刀具半径

#4=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5=斜面长度(绝对值)

#14=自变量#4每次递增量(等高)

#15=#5+#2+0.5沿斜面长度方向的行程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X#2Y#2快速移至首轮初始点上

#23=[1-COS[#1]]/SIN[#1]/COS[#1]参表4-1

#25=#2*[TAN[#1]-#23]表4-1中的CH长度

#27=#25-#2-#3表4-1中初始点(球头铣刀刀尖)的Z坐标值ZA

#29=#3+#2*[1-COS[#1]]/TAN[#1]表4-1中KM的长度

Z#27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4LE#29]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6=#4*TAN[#1]每次爬高dZ值所对应的dY值(绝对值)

G01X[#2-#6]Z[#27+#4]F300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X、Z联动,Y坐标增大)

Y-#15F1000进给至斜面左侧

G00Z1

Y#2

Z[#27+#4]

#4=#4+#14自变量#4每次递增#14(等高)

END1

G00Z30

M30

4.3四角圆角过渡(上下等半径)矩形周边斜面加工

4.3.1四角圆角过渡矩形周边外斜面加工(平底立铣刀)

矩形工件XY对称中心为G54,顶面Z0,左右斜面与垂直面夹角相等(#3),前后斜面与垂直面夹角相等(#4),#3与#4可以不相等。

下刀点即初始点选择在工件的右上角,由上至下逐层爬升,以顺铣方式(顺时针方向)单向走刀。

O0431

#1=X向大端尺寸

#2=Y向大端尺寸

#3=左右斜面与垂直面夹角(ZX平面)

#4=前后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5=所有斜面高度(绝对值)

#6=矩形四周圆角过渡半径(上下等半径)

#7=(平底立铣刀)刀具半径

#8=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8=自变量#8每次递增量(等高)

#20=1/4圆弧切入、切出半径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9=#1/2+#7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10=#2/2+#7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16=#6+#7首轮刀具轨迹四周圆角半径

X#20Y[-#10-#20]快速移至前侧中央初始点上

Z-#5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8LE#5]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11=#9-#8*TAN[#3]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22=#10-#8*TAN[#4]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G01Z[-#5+#8]F1000Z向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Z位置

Y[-#22-#20]Y向G01进给至次轮初始刀位点Y位置

G91G03X-#20Y-#20R#20F4001/4圆弧进刀

G90G01X-#11,R#16F1000开始沿轮廓走刀

Y#22,R#16

X#11,R#16

Y-#22,R#16

X0走到中间X0处

G91G03X-#20Y-#20R#20F4001/4圆弧切出退刀

G90G00X#20

#8=#8+#18自变量#8每次递增#18(等高)

END1

G00Z30

M30

4.3.2四角圆角过渡矩形周边内斜面加工(平底立铣刀)

O0432

#1=X向小端尺寸

#2=Y向小端尺寸

#3=左右斜面与垂直面夹角(ZX平面)

#4=前后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5=所有斜面高度(绝对值)

#6=矩形四周圆角过渡半径(上下等半径)

#7=(平底立铣刀)刀具半径

#8=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8=自变量#7每次递增量(等高)

#20=1/4圆弧切入、切出半径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9=#1/2-#7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10=#2/2-#7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16=#6-#7首轮刀具轨迹四周圆角半径

X#20Y[-#10-#20]快速移至前侧中央初始点上

Z-#5下降至斜面底部(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8LE#5]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11=#9+#8*TAN[#3]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22=#10+#8*TAN[#3]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G01Z[-#5+#8]F1000Z向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Z位置

Y[#22-#20]Y向G01进给至次轮初始刀位点Y位置

G91G03X-#20Y-#20R#20F4001/4圆弧进刀

G90G01X-#11,R#16F1000开始沿轮廓走刀

Y-#22,R#16

X#11,R#16

Y#22,R#16

X0走到中间X0处

G91G02X-#20Y-#20R#20F4001/4圆弧切出退刀

G90G00X#20

#8=#8+#18自变量#8每次递增#18(等高)

END1

G00Z30

M30

4.3.3四角圆角过渡矩形周边外斜面加工(球头铣刀)

O0433

#1=X向大端尺寸

#2=Y向大端尺寸

#3=左右斜面与垂直面夹角(ZX平面)

#4=前后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5=所有斜面高度(绝对值)

#6=矩形四周圆角过渡半径(上下等半径)

#7=(球头铣刀)刀具半径

#8=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8=自变量#7每次递增量(等高)

#20=1/4圆弧切入、切出半径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9=#1/2+#7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10=#2/2+#7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16=#6+#7首轮刀具轨迹四周圆角半径

X[#20+2]Y[-#10-#20]快速移至前侧中央初始点上

#23=[1-COS[#3]]/SIN[#3]/COS[#3]参表4-1

#25=#7*[TAN[#3]-#23]表4-1中的CH长度

#27=#25-#7-#5表4-1中初始点(球头铣刀刀尖)的Z坐标值ZA

#29=#5+#7*[1-COS[#3]]/TAN[#3]表4-1中KM的长度

Z#27下降至预定深度(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8LE#29]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11=#9-#8*TAN[#3]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22=#10-#8*TAN[#4]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G01Z[#27+#8]F1000Z向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Z位置

Y[-#22-#20]Y向G01进给至次轮初始刀位点Y位置

G91G03X-#20Y#20R#20F4001/4圆弧进刀

G90G01X-#11,R#16F1000开始沿轮廓走刀

Y#22,R#16

X#11,R#16

Y-#22,R#16

X-2.0走到中间X-2.0处(进退刀处有4.0长的重叠部分)

G91G03X-#20Y-#20R#20F4001/4圆弧切出退刀

G90G00X[#20+2.0]

#8=#8+#18自变量#8每次递增#18(等高)

END1

G00Z30

M30

4.3.4四角圆角过渡矩形周边内斜面加工(球头铣刀)

工件中间已经加工,可自由下刀,下刀点即初始刀位点选择在工件后侧的

中央,为减轻接刀痕的影响,也采用1/4圆弧切入进刀和圆弧切出退刀,由下向

上逐层爬升,以顺铣方式(逆时针方向)单向走刀加工内轮廓。

内斜面通常都给

出小端尺寸。

O0434

#1=X向小端尺寸

#2=Y向小端尺寸

#3=左右斜面与垂直面夹角(ZX平面)

#4=前后斜面与垂直面夹角(YZ平面)

#5=所有斜面高度(绝对值)

#6=矩形四周圆角过渡半径(上下等半径)

#7=(球头铣刀)刀具半径

#8=0dz(绝对值)设为自变量,赋初始值为0

#18=自变量#7每次递增量(等高)

#20=1/4圆弧切入、切出半径

S1000M03

G54G90G00X0Y0Z30

#9=#1/2-#7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10=#2/2-#7首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16=#6-#7首轮刀具轨迹四周圆角半径

X[#20+2]Y[#10-#20]快速移至前侧中央初始点上

#23=[1-COS[#3]]/SIN[#3]/COS[#3]参表4-1

#25=#7*[TAN[#3]-#23]表4-1中的CH长度

#27=#25-#7-#5表4-1中初始点(球头铣刀刀尖)的Z坐标值ZA

#29=#5+#7*[1-COS[#3]]/TAN[#3]表4-1中KM的长度

Z#27下降至预定深度(初始点位于工件外面)

WHILE[#8LE#29]DO1如果刀具还没有加工到斜面底部,继续循环1

#11=#9+#8*TAN[#3]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X方向)

#22=#10+#8*TAN[#4]次轮初始刀位点到原点距离(Y方向)

G01Z[-#5+#8]F1000Z向G01爬升至次轮初始刀位点Z位置

Y[-#22-#20]Y向G01进给至次轮初始刀位点Y位置

G91G03X-#20Y#20R#20F4001/4圆弧进刀

G90G01X-#11,R#16F1000开始沿轮廓走刀

Y-#22,R#16

X#11,R#16

Y#22,R#16

X-2.0走到中间X-2.0处(进退刀处有4.0长的重叠部分)

G91G03X-#20Y-#20R#20F4001/4圆弧切出退刀

G90G00X[#20+2.0]

#8=#8+#18自变量#8每次递增#18(等高)

END1

G00Z30

M30

4.4四角圆角过渡(上下变半径)矩形周边斜面加工

4.4.1四角圆角过渡矩形周边外斜面加工(平底立铣刀)#3=#4

O0441

#1=X向大端尺寸

#2=Y向大端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